|
mso-font-alt:SimSun;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大美临沂:临沂速度演绎沂蒙新传奇 [/td] [/tr] [tr] [td] 2010年03月31日来源: 大众日报 [/td] [/tr][/table]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从今天起,我们分别推出临沂、诸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两组报道,他们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临沂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使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带动临沂在全国 革命老区、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带中率先发展。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也引起全国瞩目。而诸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深化、提升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也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把广大农村带动起来了。 从今天起推出的关于临沂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报道,以城市名片、临沂速度、临沂模式三个视角,揭示临沂之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指向,敬请关注。 沂河美景,北方水 韵 新华网发 解读“大美临沂”:“大美”铸就城市名片 临沂,因为推动了一场“极化”主城区带动战略、绿化八条城中河辐射百里城乡、亮化沂蒙品牌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全面实验,让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 覆的变化,被广泛关注。 这场实验历时 7年。如今,15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和年交易额 600 多亿元的大市场,共同撑起一个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雏型。同时,300多公里大水系贯通8 条河流,串起一座江北优美的大水城。尤为可贵的是,沂蒙精神品牌不断衍生文艺精品,正在续写沂蒙新传奇……“水之城、商之都、文之邦”的城市特色,共同演绎着“大美临沂”的内涵与价值。
大思路铸就大框架 大城起于“思”,大城成于“行”。 在临沂,从北至茶山、南至刘家道口水利枢纽、东至沭河、西界京沪高速公路的城市远景发展规划,到“以河为轴,北扩东进,一河六片,组团发 展”的空间布局,再到“南工、中商、北文”的城市功能定位,从“思”与“行”两个层面,展现着大临沂的现在与未来。 临沂建“ 大” 城,独具自身和区位优势。作为我国四个1000万人口的地级市之一,临沂还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从城市人口看是除济南、青岛之外的山东第三城。在鲁南经 济带和淮海经济区大区域范围中,不仅人口规模第一,其“大商城”对周边200公里区域内的辐射与带动,更是无可匹敌。 “ 对于临沂自身发展来说,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亦有独特内在需要。”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对记者说,小城镇实力不强,县域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不能走一般性“中心城区-县城-乡镇-中心村”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根据各种要素直接向中心城区集聚的鲜明特点,临沂市必须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城镇化主导战略,首 先做大主城区。 做大主城区的主战场在南坊。 这片足足52 平方公里的区域,北依茶山,三河交汇,33个旧村落与主城区相连。从2005年开始,临沂市在此实施迁村并点,集中入住,一期工程为 5.4 万村民建起8 大社区469座楼房。同时,实施农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建设用地1万多亩,从而将南坊改造、运营成为可容纳36万人工作生活的北城新区。 不只如此,大手笔建设北城新区,还为改造提升老城区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空间。长期以来,日均高达 30 万人集散的临沂大商城,给西部老城区带来拥堵、污染等问题。围绕打造中国现代商贸城目标,临沂市将老城区一批党政事业单位搬迁至北城新区,腾出空间改造提 升大商城,由此分离、发展起了68处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临沂大市场内 90%的板材、 80%的塑料制品、50%的玩具和灯具产品等,实现就地加工生产,走向“工商复合”发展模式,成为江北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发 展,为大临沂的建设提供着强力的产业支撑。 一个地方一旦占据中心之位,便意味着掌握了竞争优势,可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2003 年以来,临沂市以每年2 个百分点的全省最高城市化增速,带动城市人口规模膨胀到152万人,城区面积扩建为156平方公里,成为鲁南经济圈5市和苏北5市中最大的中心城市。 临沂之大,更在潜力。 280平方公里、290万城市人口的未来城市规划,让人们对“大临沂”的明天充满着想像与期待。
景观带环绕“大水城” 建大城的同时,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临沂大做水文章,让城市活起来,美起来。 过去,万顷沂河是临沂城区拓展的“界河”,城市生产力布局限于河西。 2004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沂河作为城市“东进西扩”的中轴线,为“水城”建设开辟了全新思路。 “水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土地。”临沂市水利局局长朱玉良说,临沂水资源居全省1/6,建设水城、宜居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 1997年,智慧的临沂人改千年治水经验由疏为堵,迅速扩大了沂河、祊河、涑河水面。近几年,沂河上再起7座拦河蓄水闸坝,使沂河流经城区面积达到48.5 平方公里,临沂由此成为波光粼粼的“大水城”。 为做好水文章,临沂市从沂河、祊 河、涑河、南涑河、青龙河、柳青河、陷泥河、李公河等 8条河流除污治理切入,对河流沿岸进行大手笔规划整治,建设了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的 330 公里景观大道,配套建设36 处滨河公园和文化长廊、9 大广场、18个特色园区,使八河沿线成为展示人文、自然景观的大型开放式生态园林景观带,尽显生态美城的醉人风貌。 事实上,临沂之美不独在水岸,不尽在河边,2004年开始的“一创六建”活动,实实在在将临沂的美推向了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犄角。所谓“一创六建”,即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全面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卫生城、国家园林城“七城同创”。 “创一个城,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同创七个城,就变成了所有临沂人的事。”临沂市长张少军告诉记者,借“创城”之机,老城区44条断头路 得以修复、50多个城区农贸市场搬迁改造、60 余处马路市场规范治理、 15 条背街小巷清理整治、3300多处乱建私搭建筑物被拆除,一些常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部有效解决。同时,还新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60 多条,新铺改造人行道 6.2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公厕 255座,新安、改建路灯11万盏,实现了城市道路的畅通舒美。 在临沂的城市荣誉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几十个国字头称号,见证了临沂的“大 美”。“但最美的,当属临沂人在创建美好城市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临沂的珍贵财富。”临沂市委常委林祥余说,人改造环境,环境也会影响 人。现在,临沂的环境美,人们的言谈举止也文明,在去年进行的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临沂取得了全国第七、山东第一的佳绩。
“文之邦”续写新传奇 城市之美,在乎景致,更在乎内涵与潜力。作为临沂城市精神的内核,“一粒米,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奉献精 神,在新的建设时期,正成为“创优争先”的不竭源泉和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近3年来,临沂市大刀阔斧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先后建起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发射塔、国际影视城等诸多文化新地标;保护、建设了羲之故居、 羲之书院、书圣笔塔、 书法广场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文化符号;投资20多亿元建设的临沂大学,在校生规模达3 万多人,每年可为大临沂建设输送上万人才…… “文化事业的繁荣,依托沂蒙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依仗红色文化。”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告诉记者,红色文化是临沂最大的文化 资源优势,临沂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强红色文化。记者了解到,临沂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从两个方面进行: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煎饼、花生、绿茶、布鞋等当 地土特产品进入产业化发展,致富当地百姓;制作文化精品,传播沂蒙精神,丰富群众生活,提升城市品牌。 在文化精品的制作上,临沂的探索可谓精彩纷呈,可圈可点。2005年打造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获全国大奖,填补山东交响乐历史空白。 2006年,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获得极大成功,参加了中印文化交流。2007 年,大型柳琴戏《王祥卧渔》获全国 13项大奖, 2008 年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09年三部精品喜获国家大奖,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蒙山沂水》,在沂河水面常年演出;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好评如潮; 反映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刮起一股红色飓风……这一场场文化盛宴,一部部文艺精品,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临沂的知名度和美 誉度,使更多人知晓临沂,喜欢临沂,投资兴业于临沂。 “城市文化是一种区域竞争软实力,最终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临沂市干部群众认为,临沂已经形成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精品成为推动大美临沂建设的强大动力,带动临沂各项事业日新月异。 漫步临沂城,每一个首次到临沂的人,眼睛看到的都无法与想象中的革命老区对接;几年后重游临沂的人,更是惊叹她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几天没 出门的当地人,也会为那美轮美奂的城市景观而惊奇……临沂,在奋发有为的沂蒙人民手中,变成了一个让本地人心生幸福的地方,一个让外地人看了忘不掉的地 方,一个人人都说好的地方。
“大美” 临沂,对于鲁南,对于山东,正在成长为夺人眼目、内涵丰富的名片! (李 梦 王 爽) [ 此帖被坤舆任我行在2010-04-13 22:59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