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上明”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但是这座早已湮灭的古城,从东晋到南朝却是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南河东郡、松滋县、南荆州的治所,淝水之战时,桓冲将荆州移治此城。上明城在今湖北省松滋市旧县城即老城镇西门外一里处。但宜昌及枝江地方志却认为上明城应在枝江百里洲,并且是当时的枝江县城。其依据是《水经注》中的这段记载:“(江水)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江水又东经上明城北,晋太元中,苻坚之寇荆州,刺史桓冲徙流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此城,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其实这段记载是前言不搭后语,前面讲枝江,中间讲上明,后面又讲到枝江,很明显是《水经注》在传抄、刻印当中发生了错误。
首先,上明城在枝江县的西面,从《水经注》接下来的记载中也可以印证这一点:“自(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
其次,上明城在长江的南岸,而当时枝江县治所在的百里洲在江北。“江水又东经上明城北”,长江流经百洲这一段分为南北两江,古时以南江为主流称为江,北江为汊道,称为沱(即汜),直至清道光年间才发生江沱易位。如果上明城在百里洲,则与上明城在江南的记载自相矛盾。还有在《晋书.桓冲传》中对上明城也有“北枕大江,西接三峡”的记述。
再次,上明城当时并不属于枝江,而是属于南平郡孱陵县。在这在史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晋书.桓冲传》:“(上明城)在南平郡孱陵县西境。”后又于此城侨置南河东郡及松滋县。
因此这段文字正确的顺序应当是:“江水又东经上明城北,晋太元中,苻坚之寇荆州,刺史桓冲徙渡江南,使刘波筑之,移州治此城,其地夷敞,北据大江。(江水)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可见上明城在枝江百里洲一说并不成立。
我想上明城的知名度的确不高,但两地上明之争很可能还是带有地方利益色彩,而非纯粹的学术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