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的河南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面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区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虽然不能站立潮头,却也是不甘落后。先是市管县体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下子就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豫中、豫北地区全面铺开,远远走在中西部的前列。如今的行政省管县试点也是一下子就“试点”了十个县,也居全国领先地位。
河南的市管县体制除了较为落后的豫东、豫南地区是地区改市外,豫北、豫中地区也基本上是在没有打破原有地区的界线的基础上由两到三个市对其进行瓜分。地区虽灭,但“阴魂”不散。
虽然,河南的地区发展差异与地级市在数量上成正比,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这个差异早在市管县体制实施之前就已经存在。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地级市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那么,在较落后的豫东、豫南地区多增设几个地级市不就结了?
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是举全省之力建设的“郑东新区”引来众地级市群起而效尤,大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态势,而河南的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而言也仅仅是解决了“温饱”而已。如果没有市管县体制,那些“中心”城市能有如此建“新区”的大手笔吗?
行政机构的臃肿是中国的痼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国家的稳定与和谐。且不说当年机构相对精简的地区,就是现在,在河南,也有如南阳、周口这样人口过千万的地级市。市管县体制的实施,催生了像三门峡、鹤壁这样既在历史上从未作过府州级行政中心同时规模又小的地级市。在豫北面积相当于南阳、当年安阳和新乡两个地区的地域内,划分出五个地级市,中国的机构越是改革就越臃肿,或许我们从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对于无论人口还是县级区划数量众多、同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又不高的河南来说,地区而非唯“市区”独尊的地级市,也许是更恰当的区划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