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41阅读
  • 3回复

[世界遗产]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8-04-12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8日讯(记者 徐惠喜)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2014年6月22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2月28日,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对申遗成功以来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阐明了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报告指出,中国大运河是人工开挖的工程化的水道,是南北走向与众多自然河道交叉汇通的河道,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大运河具有更强的人文意义和文化、经济战略价值。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出台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内容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等四大类,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
报告指出,目前大运河共有27段河道与58处遗产点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分布于2个直辖市、6个省和25个地级市。自“申遗”成功以来,各省市十分重视遗产点(段)的保护工作。所谓大运河文化带是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指导,以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为基础,以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对象,以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主要载体的带状功能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发展战略的首创性;规模形制上的大尺度;展示利用的多元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大运河线性遗产廊道建设的内在需要。其有利条件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驱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入快车道;中国大运河文化资源富集,而且品位高,许多城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思想比较保守、“多龙”治理、规划难度大。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必须克服路径依赖: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加强领导,分类指导,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提;科学规划,精心实施,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龙头。
报告在分析大运河浙江段时指出,大运河浙江段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仍是运河最大运输动脉的江南运河,名城杭州为其起点;宋元以来通过港城宁波沟通海内外的主要通道浙东运河,至今仍能通江达海。历史上,运河在物质运输、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沿线城市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和大量村镇、聚落,随着运河的开凿、兴衰而发展、变迁,留下诸多丰富且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内涵体系中,遗产河道长度、点段对象数量,占比均处前列。随着浙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世界遗产项目管理的高标准与严要求,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浙江省及其运河沿线地区相关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按照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在运河遗产资源调研、世界遗产遴选申报、持续加大保护利用等方面,全面兼顾,通力合作,加强组织建设,加大法制保障,落实保护规划,积极修缮整治,全面展示宣传,共享活化成果,努力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积极建设运河文化带,有力推动运河沿线生态景观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复兴,促使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泽被千秋。
纵横九州山河广,区划为治国安邦。世界总在变化中,区划调整不可挡。抛砖引玉一家言,集思广益献良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04-12
至少江苏全段的大运河船只依然很多
無限空虛心內追 含淚告別了無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8-04-12
杭州城也不少     在武林广场桥下吃零食看船也不错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8-04-12
還以爲是新大運河。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