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28阅读
  • 1回复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3.01平方公里将留住根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8-04-19
原标题: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3.01平方公里将留住根脉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于2017年6月获国务院批复,确立了徐州城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中心城市”等三个定位,这是国家对徐州发展的充分肯定。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3.01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五大方面内容都将纳入此次规划,得到完善的保护。徐州市规划局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相关情况。

徐州作为汉代发源地和军事重镇,有着灿烂的楚汉文化、战争文化;作为交通枢纽和矿冶之城,有着悠久的运河文化和工业遗产文化。

本规划统筹研究了市域层面、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层面、历史文化街区层面、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层面四个保护层次。总体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严格的名城保护制度,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在严格保护基础上的科学利用。

徐州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是哪里?主要保护哪些内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特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徐州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是哪里?

北部以古城墙为界限(北至夹河街,西至西安南路,东至民主北路,南至建国西路-建国东路);南部包括户部山、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及兴化寺及周边地区(西至中山南路,东至解放路,西南至苏堤路,东南至泰山路)。

用地面积3.01平方公里。为了让大家看得更直观,大徐画了两张示意图,标出了保护范围的大致位置~~



上两图根据文字制作,仅为示意图,准确图以规划部门为准。

主要保护哪些方面内容?

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对历史环境实施分层-分类保护。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针和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城区空间发展策略,强化徐州城市空间文脉与文化景观的延续与传承。

保护思路和框架是什么?

规划采取“普查建库、科学评价、确定对象、分类控制、建立网络”的总体保护思路。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保护内容框架:

对普查和评价出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本着“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的原则,创新保护方法,建立法定保护、地方保护和规划控制三种保护控制方式。

通过历史轴线、道路街巷、山体水系、开敞空间等要素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文化线路和历史景观系统,形成多层次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风貌。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特色是什么?

市规划局通过编制名城保护规划,梳理提炼出了徐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几方面历史文化价值:楚汉文化、战争文化、运河文化、工业文化、山水文化。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特色主要有:

1、徐州地区是早期聚落和古国密集存在的区域,历史遗存分布较广,市域层面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2、城市格局与周边山水系统紧密融合;

3、历史城区具有清晰的山环水绕、易守难攻的环境空间格局;

4、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5、徐州历史城区的发展与古泗水、汴水关系密切,多次被洪水毁灭又多次原址重建,是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适应的典型案例;

6、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给徐州带来了诸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也留下了徐州粮仓与水利工程遗存。

7、历史城区基本格局依然存在,传统街巷和传统民居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8、历史城区地下遗址丰富;

9、徐州是古代华东煤矿冶炼基地,拥有近现代铁路遗产,工业遗产资源丰富;

10、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多样,地域特色浓郁。

徐州的山水城市格局

徐州大的山水城市格局充分体现了彭城山水特色,市区主要是“群山环抱,一脉入城;二河相抱,一湖映城”,市域层面呈现“一脉入城、二河穿流、两湖映城、三山楔入、城镇聚集,地景开阔”。

整体山水呈现水体西北—东南方向,山体东北—西南方向的网状交织格局。

骆马湖和微山湖是京杭运河、故黄河“两河”水系在徐州地区形成的两大水网中心,为地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环境基础,以此为脉络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构成徐州城市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基质,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它们逐渐由纯自然资源变为自然-人文资源,哺育出发达的徐州地方文明。

“三山”指的是由西南方向楔入主城区的云龙山系,由东北方向楔入主城区的大洞山系以及由东南方向楔入的吕梁山系。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而尊重过去。将为徐州留住历史根脉,传承“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彭城风貌!

原题为《省政府正式批复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文字:刘媛

部分图片:白雪

制图:仲伟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05-08
从清光绪32年(1906年),政府设立民政部,拟定《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并通令各省执行;到民国5年(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发的《为切实保存前代文物古迹致各省民政长训令》;再到1951年,政务院发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以及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等
对于古城建设性的破坏,时有发生,令人扼腕。但愿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路,少些曲折。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