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早期邮政电报的创设
http://www.fzskl.com 2013-09-09 15:48:10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台湾建省前,历任船政大臣孜孜于台湾事务,呕心沥血,为之后台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台湾早期邮政电报的创设发展与历任船政大臣的努力也离不开,其中集大成者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关键词]台湾邮政电报船政刘铭传
一、台湾建省前的邮政电讯发展述要
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始于海防军事的需要。1874年(同治十三年)牡丹之役,沈葆桢痛感“闽台军讯不畅,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奏请朝廷铺设从台南至厦门的闽台海底电缆。清廷下诏:所请设电线通消息,亦着沈葆桢等迅速办理。这是清廷首次批准在台湾架设电报。由于需费十五万三千二百余两,清廷难受,次年四月,沈调两江总督,议遂中止。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上奏朝廷,拟在台湾“先由旗后(今高雄所辖)造至府城(今台南),再由府城造至鸡笼(基隆)”的陆上电报方案,得朝廷批准,遂将原沈葆桢拟修福州至台湾的电报线路的器材运至台湾,率先在台湾岛内开通电信业务。命游击沈国先负责电报,由福建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第一届毕业生苏汝灼、陈平国负责工程技术,先兴办台湾线路。至9月5日,共架设旗后一台湾府一安平的电线路线47.5公里。这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置、自主管理的陆上电报线。同时设台南、安平、旗后电报局。这是我国自办的最早电讯业,奠定了台湾近代电信的基础。
光绪七年(1881年),船政大臣黎兆棠在福建巡抚岑毓英的支持下,开辟闽台定期航班。据连横《台湾通志·航运·邮电志》载:“商诸船政大臣,派拨琛航、永保两轮船,循环来往,以速文报,并准商人配货。是为官办之船。其后又增伏波、万年清两船,以速邮递。”当时的闽台定期航班,从省城福州闽江口的五虎口专渡台湾基隆,按五日往返,连环开行,凡官民商货,均准往来附搭载运。在搭载人货的同时,加速文报的传递,解决了海峡两岸信息交通问题。随着交通运量的增加,又增派福建船政所造伏波、万年青二艘轮船,缩短邮递日程。
历经几任船政大臣的努力,台湾的邮政、电讯开始初具规模。而实现台湾早期近代化的集大成者,无疑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台湾巡抚刘铭传创办电报邮政
史学界评论晚清人物,对刘铭传的评价颇高,特别是对他后期在保台、治台、建台的功业,更是众口一词,赞誉有加。梁启超曾盛赞刘铭传的治台功业:“刘壮肃治台六年,规模宏远,经画周备,后此日人治绩,率袭其旧而光大之耳。”①台湾史学家连横称道刘铭传的治台业绩:“造铁路以通之,行邮船以辅之,振殖产以裕之,辟财源以养之,改内政以新之,设教育以明之。”此煌煌然六大项,“有大勋劳于国家者,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②
台湾建省初时,地偏人稀,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内陆。刘铭传在保台、治台、建台的一系列工作中,深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中,要使台湾安然独居海外,“耳目聪慧”是第一条件。具备近代的电讯与邮政,以传递信息,交换信息,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不可或缺。刘铭传认定通电报、建邮政是台湾战略的首要任务,为此,他甘冒风险,先斩后奏,就是冒犯朝廷也要抢先干。
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到台后,即着手筹办新式邮政。刘铭传创办电报邮政,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改革旧式驿站,创办新式邮政。二是铺设海陆电报线,建立台湾与大陆的直接联系。
刘铭传参照沈葆桢原定的计划,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另设分局十一处。“十一年(1885年),巡抚刘铭传以飞捷、威利、万年清航行台湾及内陆各港。十二年,设招商局于新加坡,又以三十二万两购驾时、斯美两船,往来上海、香港,远至新加坡、西贡、吕宋。而外船之载糖茶煮多至日本、美国,“太古”轮船亦时有往来,于是航业渐盛。③1888年3月12日(光绪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宣布当年二月初十日正式开业。它将驿站改造为邮站,以台北为中心,向南到恒春,向北经基隆达宜兰,全长869华里,中间分设正站、腰站、傍站,限程递送,并设有南通、飞捷两邮轮往来上海、福州及台湾各港,岛内岛外的邮路全线贯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邮政系统。同年5月,发行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1886年,刘铭传派通商局李彤恩与上海德商泰东洋行洽谈,议定从沪尾、基隆两处海口起,到台北府城,再到台湾府的安平,“全程八百里,架设陆路电线。”再就铺设两条海底电缆,由上海英商怡和洋行承办,一条从淡水到福州川石,一条从安平到澎湖,水陆线共长1400余里。
1887年9月27日(光绪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台北沪尾(淡水)至福州芭蕉岛(即川石岛)的海底电线,由福建船政局派出的“飞策”号水线船自福州起航,翌日抵达沪尾,接通海陆线路,再赴澎湖以接通安平。在船政局的技术支持下,海底电线敷设竣工,全长117海里的海峡两岸实现了直通电报。敷设工程技术人员多由船政学生担任。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888年,基隆、沪尾到台南与旧线连接的电报线也陆续竣工,并在途经的新竹、苗栗、彰化、云林、嘉义各设电报局办理。至此,台湾全长1055里的陆路电报线投入使用。连横赞日:“海陆两线既成,自台湾可通福州,远而至于东西各国,莫不瞬息万里,而台湾不至孤立矣。”④开通电报,台湾与大陆联通一气,划时代工程促使台湾的开发迈入新的境界。
经过刘铭传的大力推动,身体力行,台湾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很多人认为,经过6年的建设,台湾跃居全国最进步的省份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免于朝廷权贵掣肘,耽误时机,刘铭传自行负责,先斩后奏,直至1889年冬,在台湾的邮政、电讯的初创与改革已经基本成功之时,刘铭传才给朝廷奏本:“台湾旧设驿站五十处,办理废弛,文报往往迟延贻误。经臣督饬司道量加整顿,将原设正、腰各站核实裁减并于旁通暨新设各县分添旁站,仍不过原设站数;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营汛分拨兵丁,酌给津贴,责令传递。各站另雇书识,专司站务。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委令道员陈鸣志督办。自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试办已过一年,南北文报毫无稽迟,所在称便。统计一年需用经费约在一万两上下,比较台防旧章全年需用一万五六千两,实可撙节银五六千两”。⑤
刘铭传的这段奏文,言简意赅地把他对台湾邮政实施改革的原因、采取办法,以及一年来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说得明明白白。奏文中特别提到对旧驿站的改革是仿照外洋邮政办法。
开创现代邮政制度,改变旧式铺递传信方式,用中西结合办法,设立有中国特色的邮政总局,是刘铭传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他在台创办的现代邮政,虽然是地方性的,仅在一省之内,却已具备我国“官办”邮局的性质,比光绪二十二年(1896)才筹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提前了八年。
刘铭传在台力行新政,得罪不少朝廷重臣,屡遭非议。小人迸谗,朝廷震怒,对他革职留任。刘铭传抱负难展,又患目疾,只好称病辞职,告老返乡。刘铭传保卫台湾,建设台湾,为台湾的近代化打下坚实之基础,是一位永值后人尊敬和纪念的民族英雄。
三、刘铭传开创现代邮政制度简介
刘铭传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在台创办的现代邮政,虽然仅为一省之规模,却是中国邮政的新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不妨作一简略介绍。
台湾原有邮驿,因海岛无马,实际是役夫铺递公文与汛塘(兵丁传递军事文书。镇、营、汛为军事基层单位)。刘铭传接任台抚后,即大刀阔斧裁撤驿站,建立邮站。1888年3月22日(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正式成立台湾邮政总局,任命张维卿为总办(总局局长)。邮站分为总站、正站、腰站、旁站4等,略近于今天邮政总局、支局、分局和邮政所。台湾邮政开办时只设42站,后又增至43站。发行邮票,收寄民间函件,为邮政史的现代化翻开新的一页。
总站
总站是完整的邮政机构,由原有之文报局改称。开展的邮政业务有出售邮票、收寄邮件、封发并投递邮件等,但对大陆往来,仍称文报局。因此,台湾邮政也称为“特别文报局”,台北、台南各有一处。台湾郡城就是台南总站。
自台北总站向南,经中坜、新竹、彰化、嘉义、台南(总站)、风山至恒春,计九百里,称为南路。自台北总站向北,经基隆、顶双溪至宜兰,计270里,叫北路。其余如:台北至淡水、宜兰至苏澳、彰化至南投等则是支路。与大陆各地往来邮件,均由总站收发寄递。
正站
正站设在南北两路交通比较适中的地方。它也出售邮票、收寄邮件、封发并投递邮件。正站也是转运站,前站发来的邮件,必须尽快转送到下一站。南路正站计12处:中坜、竹堑、后垅、大甲、彰化、张熙厝、嘉义、茅港尾、凤山、枋寮、枫港、恒吞。北路3处:基隆、顶双溪、宜兰。
腰站
两个正站距离较远的,则于中间设腰站,以接运邮件,使跑兵可以换替,节省体力。故腰站只负责将前站送来的邮件接送至下一站,而没有其他业务功能,如出售邮票、收寄邮件等。腰站共有13处:南路是台北至中坜(55里)中间的桃仔园、中坜至竹堑(55里)中间的太湖口。
旁站
设在支路的站叫旁站。旁站也出售邮票、收寄信件,它与正站配合,构成该地区的服务网。旁站共有13处:宜兰的利泽简、苏澳,淡水的沪尾,新竹的三叉河、大潮,彰化的南投、葫芦墩、罩兰,埔里社厅的集集、水里社、埔里杜,埤南的埤南寮、北丝闽。
岛外邮路
岛外的邮路,从现在发现的实寄封看,有寄澎湖及福建等地的官封。从封上邮戳看,台北总站发出,邮件发递至枋寮站出海。寄大陆邮件,与上海、福州、厦门等地海关邮政,取得联络,并特备南道、飞捷两条邮轮定期来往。
邮票发行
1888年3月22日,台湾邮政开办,地方邮票也同日发行。邮政总局自行设计木刻雕版,手工印制邮票,只有文字,而无图案。票上可由站书(邮站文书人员)用毛笔填写信件“重*两*钱”,寄出时间“光绪**年*月*日*时”“送*”,邮票和票根中缝填写发信的部门或邮站的简称(“*字”)和信件编号,以备查核。邮票分官用和民用两种,即发行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一、台湾邮票:免费供官府寄文书贴用,使用时记重量不付邮费。这种邮票前后分两版印刷,第一版邮票上端有篆文“台湾邮票”4字,余均为扁宋字体。票幅47×62毫米,票根较窄,只印有楷体“根”字及填写一行发信日期、时间。第二版票幅较大,为51×66毫米,主要区别在票根位置增大,上端有篆文“邮票根”3字,下面3行字。同邮票一样,还要填写信件重量及送**站。
二、邮政商票:这种邮票供商民公众购买贴用。邮票上的文字与官用“台湾邮票”的区别,在于用楷体印“邮政商票”和“商票根”,而非篆文,票上“送**站”改成“发递**”,无“站”字。中缝字号下还有“收钱”两字,其余大体相同。
各邮站字刊(共52个,实际开办43个)如:宜兰城站(兰)、头圃站记(头)、大里简站(简)、顶双溪站(顶)、龙潭堵站(龙)、基隆站记(鸡)。各署、营、局、所字号(原来46个,后增1个文报局),如:宪辕(抚)、藩署(署)、台澎道署
(道)、台湾府署(南)、台北府署(北)、埤南厅署(埤)、鹿港厅署(鹿)、埔里社厅署(靖)、基隆厅署(基)。
关于邮资设置
根据《台湾邮政票章程》规定,邮资是按信件的重量和寄达地的远近来收取的,而远近则是以“站”为计算单位。重量的计算单位也随信件寄达地的远近而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概述如下:
一、路程在一站以内,重量在斤两以内的,如台北寄中坜,邮费二十文,贴邮票一张。
二、路程超过一站的,其起重放宽为一两五钱。如台北寄台南重不逾一两五钱的信件,其路程为九站,故邮费为一百八十文,贴邮票九张(这是章程上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每封信无论远近,均只贴一张邮票,由发出站总收费)。
三、正站与旁站互寄,每站邮票一张,邮费三十文,续重则每五钱三十文。
四、如寄达地在末站以外的地方,如南、北、中内山一带,信件到达末站后,尚需接续递送,须另加力钱,每里十文。
邮费于交寄时由收寄站总收,并给寄件人收条,但邮票则不交与寄件人,而由站内办事人员粘贴。台湾的驿站改为邮站后,准许商民利用寄信、银、物件,并不致增加政府经费负担,最多只增加跑兵携带信件的数量,提高跑兵的运用效率,却增加了邮资收益,既革新又便民,复增财政收入,一举数得。
邮戳
在台湾海关档案发现的文件中,有各邮站邮戳图式要求,均为正方形,4个字,要用篆文刻。除台北总站、台南总站大一些,其他各站略小(约1.2~1.6平方厘米),每戳均4个字。站名3个字的,后加“站”字,如“大里简站”、“顶双溪站”,站名只有两字的,大站的加“城站”两字,计有“宜兰城站”、“竹堑城站”、“嘉义城站”、“台湾城站”、“凤山城站”、“恒春城站”6个。小站即加“站记”两字,如“大甲站记”、“枫港站记”等,各站名全称及简称已在上面邮站字号表中列出。
注释:
①逸塘:《今传是楼诗话·五五一》。
②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18页。
③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通史·航运·邮电志》。
④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通史·航运·邮电志》。
⑤《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九十七(光绪十六年)。
参考资料:
①《沈文肃公政书》,《船政文化研究·第六辑(沈葆桢文集)》。
②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③刘琳、史玄之:《试论船政对台湾近代化的特殊贡献》,《船政文化研究·第五辑》。
④朱华:《船政文化与台湾》,鹭江出版社,2010年。
⑤何建峰:《刘铭传开创台湾现代邮政考》,中国台湾网2006,3,1。
⑥白皋:《刘铭传是台湾近代建设的奠基人》,中国社科网2012,5,2。
⑦《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⑧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
⑨《光绪朝东华续录》。
作者简介:庄可庭(1923~),男,福州晚报社修志办原编辑。邮编:350001
高祥杰(1952~),男,福州市林业执法支队原支队长。邮编:350001
https://www.fzskl.com/html/201399/2013991548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