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84阅读
  • 7回复

[台湾历史沿革]清代臺灣府廳縣簡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7-05
臺灣建省前後的府廳縣簡稱, 由劉銘傳初建時的《臺灣郵政總局告示》中, 各署營局所字號摘出, 反應的是1884年兩府時期的情況:
1.臺灣府[南]
(1)埤南廳[埤]
(2)鹿港廳[鹿]
(3)埔里社廳[靖]
(4)臺灣縣[臺]
(5)鳳山縣[風]
(6)嘉義縣[義]
(7)彰化縣[彰]
(8)恆春縣[恆]

2.臺北府[]  
(1)基隆廳[]
(2)淡水縣[]  
(3)新竹縣[]  
(4)宜蘭縣[]

不知是否有檔案資料顯示後來三府一州時的簡稱?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7-05
這些簡稱:

1.有以地理位置而得的,如:臺灣府和臺北府。
2.有以專名首字而得的,如:埤南廳、鹿港廳、臺灣縣、彰化縣、恆春縣、基隆廳、淡水縣、新竹縣和宜蘭縣。
3.有疑似以專名首字之諧音而得的,如:鳳山縣。
4.有以專名首字以外其他字而得的,如:嘉義縣。
5.有不知何由而得的,如:埔里社廳。

總之,府級行政區以地理位置而得,縣級行政區大多數以專名首字而得(75%)。那麼:
1.鳳山縣、嘉義縣和埔里社廳等少數縣級行政區非以專名首字而得者,其為何不以專名首字為簡稱?
2.鳳山縣的風是否真是與專名首字的鳳有關而得來?
3.埔里社廳的靖因何緣由而得?

望知者解惑。謝謝!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7-06
嘉义为何不用“嘉”不得而知。
埔里社厅署所用的“靖”字也许来自绥靖左营。
凤山城站用“山”字,“凤”字则在别处使用了,但不明代表何人物机构,风当为凤之替字。

基隆城邮站记“鸡”,基隆厅署记“基”,基隆海关记“隆”,这也许表明命名用近字是有旁例的……

另外从实寄票看,台湾府署也用“湾”字。不知是不是中南分立後的情况?(台湾府城邮站也用“湾”字,是一重复桉例)

可参见《刘铭传开创台湾现代邮政考》
[ 此帖被magiu在2015-07-17 16:4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7-06
根据长期在台湾海关服务的关肇和先生从海关档案中发现的台湾邮政资料,有当年各邮站简称字号及官方署、营、局、所简称韵字号。这些字用于加盖在官票和商票中缝。《近代邮刊》4卷4期上登有澳门集邮家王炳辉撰写、陈复祥较阅的《台湾初期邮政制度及邮票字根之分析》一文。此文曾被集邮界推崇为研究早期台湾邮票的权威之作,但我这次把它与海关档案中“各署营局所字号”互对,发现该文漏了台北府署、埤南厅署、鹿港厅署、埔里社厅署4个官府,为了补正,现据海关文件重列于下:

  各邮站字刊(共52个,实际开办43个)

  宜兰城站(兰)   头圃站记(头)    大里简站(简)    顶双溪站{顶}    龙潭堵站(龙)    基隆站记(鸡)  水返脚站(水)  艋舺站记(艋)  桃仔园站(桃)  中坜站记(坜)  大湖口站(口)  竹堑城站(堑)  中港站记(中)   后垅站记(垅)  吞霄站记(吞)  大甲站记(甲)  寓鳌站记(鳌)  彰化城站(化)  挖仔街站(挖)  张熙厝站(熙)  惠来庄站(惠)  大埔林站(林)  嘉义城站(义) 下茄冬站(茄)  急水溪站(急)  茅港尾站(茅) 看西站记(看)  台湾府站(湾)  大湖站记(大)  桥仔头站(桥)  凤山城站(山) 东港站记(东)   枋寮站记(枋)  枫港站记(枫)  恒春城站(春)   利泽简站(利)  苏澳站记(苏)  沪尾站记(尾)    三叉河站(叉)  大湖站记(湖)  南投站记(粳)    集集站记(集)  水里社站(里)  埔里社站(社)  葫芦墩站(葫)   罩兰站记(罩)  万里得站(万)   八磘湾站(磘)    埤南寮站(寮)  北丝阄站(阉)  台北总站(北总)   台南总站 (南总)  

  各署、营、局、所字号(原来46个,后增1个文报局)  

  宪辕(抚)    藩署(署)  台澎道署(道)  台湾府署(南)  台北府署(北)  埤南厅署(埤)  鹿港厅署(鹿)  埔里社厅署(靖),基隆厅署(基)  台湾县署(台)  凤山县署(风) 嘉义县署(又) 彰化县署(彰)    恒春县署(恒)  淡水县署(淡)  新竹县署(新)  宜兰县署(宜)  台湾镇署(镇)    营务处(营)    镇海中军(中)  镇海前军(首)  镇海后军(后)  栋字等营(栋)    武粳右军(武)  铭字中军(铭)  昌字等营(昌)  南字台勇(邰)  定字等营(定)    通商局(通)    旗后矿务局(煤)  磺务局(磺)    樟脑局(脑)    台南支应局(支)  安平海关(安)  旗后海关(旗)  沪尾海关(沪)  基隆海关(隆)  郑统带营(隘)    陈统带营(屯)  台南盐局(南盐)  台北盐局(北盐)  善后局(善)  税厘局(税)    清赋局(赋)    机器局(机)  军械所(械)  文报局(文)

  以上是见诸台湾海关档案中台湾邮票所用之字号。今天在一些未贴用的台湾邮票上,见有“灯字”、“罗字”、“庙宇”、  “齐字”、“麟字”、“秦字”、“陈字”等均未列入此表,不知是何人物或部门之代号。此亦台湾早期邮票研究中的一个谜。近日翻阅《中国邮刊》,见吴乐园先生《早期台湾邮政资料研究》一文,顿然释疑。文中说,从实寄票看,还有“灯”字代表宪辕,“湾”字代表台湾府署,另增“文”字代表文报局。吴文又指出:“未发行使用之第一式台湾邮票,日据台湾后,被船长CaptionR.A..Binvs宾司所得,并予出售。但在出售时因空白无字号不为集邮者喜爱,乃异想天开,自行雕制木戳加盖,计有下列多种字号:天、地、元、黄、陈、郑、善、彰、秦、魏、齐、凤等字号。其中善、凤二字号有编列使用,但真者字体较小。”吴乐园为台湾早期邮票研究权威,虽然文中没有指明出处,此说应可成立。
[ 此帖被magiu在2015-08-02 01:23重新编辑 ]
hqq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7-06
「風」(鳳)感覺是錯字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22-12-26
劉銘傳開創台灣現代郵政考

中國台灣網   何建峰

  劉銘傳其人

     劉銘傳(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將領。任福建台灣巡撫,兵部尚書,死後諡壯肅公。在他一生中,可分爲兩大階段,一是跟隨李鴻章帶兵到上海打過太平軍,1865年,任直隸(今河北)提督時,參與鎮壓捻軍。二是1883年(光緒九年)開始人台,督辦軍務,抗擊入侵法軍,保衛了台灣島不受外國侵略。1885年,台灣從福建省管轄下分出,獨立建省。劉傳銘任台灣首任巡撫(兼掌軍政大權)。劉銘傳在任台撫的六年中,銳意革新、創辦各項現代事業,整頓財稅吏治,開辦鐵路,發展煤礦,設立學堂,加強邊防,引進洋槍器械,聘請外人訓練兵士。而其中開創現代郵政制度,改變舊式鋪遞傳信方式,用中西結合辦法,設立有中國特色的郵政總局,是他最重要的政績之一。    
    
  劉銘傳在台創辦的現代郵政,雖然是地方性的,僅在一省之內,卻已具備我國「官辦」郵局的性質,比光緒二十二年(1896)才籌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提前了8年。劉銘傳這項改革,爲免於朝廷權貴掣肘,耽誤時機,自行負責,先斬後奏,到一年之後(光緒十五年)冬12月,才給朝廷奏本:
    
  「台灣舊設驛站五十處,辦理廢弛,文報往往遲延貽誤。經臣督飭司道量加整頓,將原設正腰各站核實裁減,並於旁通及新設各縣分添旁站,仍不過原設站數。所有原用站夫,—律撒去,由各營汛分撥兵丁,酌給津貼,責令傳遞,各站另僱書識,專司站務,仿照外洋郵政辦法,委令道員陳鳴志督辦,自光緒十四年二月初起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統計一年需用經費約在一萬兩上下,比較台防舊章全年需用一萬五六千兩,實可撙節銀兩五六千兩。」(見《光緒朝·東華實錄》卷九十七)
    
  這段奏文,劉銘傳已把改革郵政的原因、採取辦法,一年來取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言簡意賅地說明清楚。其中提到「仿照外洋郵政辦法」,表明劉銘傳思想開放,能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洋爲中用。劉銘傳在台力行新政,得罪不少朝廷重臣,屢遭非議:島內興利除弊,百姓得惠,而士紳責難,內外處境十分艱難,創辦的煤礦虧損,他大膽引進外資,與英商簽訂合約。小人趁機進讒,朝廷震怒,對他革職留住。劉銘傳抱負難展,又患目疾,只好稱病辭職,吿老返鄉。劉銘傳在中法戰爭前後,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爲台灣的現代化打下堅實之基礎。尤其他驅逐外侵,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功不可沒。像鄭成功一樣,他是一位值得
尊敬和紀念的民族英雄。
    
   郵  路
 
     劉銘傳於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1888年3月22日)正式成立台灣郵政總局,任命張維卿爲總辦(總局局長),發行郵票:收寄民間函件,爲郵政史的現代化翻開新的一頁。台灣原有郵驛,因海島無馬,實際是役夫鋪遞公文與汛塘(兵丁傳遞軍事文書。鎮、營、汛爲軍事基層單位)。劉銘傳接任台撫後,即大刀闊斧裁撤驛站,建立郵站。郵站分爲總站、正站、腰站、旁站4等,略近於今天郵政總局、支局、分局和郵政所各級形態。
    
  劉廣實曾根據《台灣郵政章程》的站名繪製一郵路圖。圖中有艋甲、中港、寓鰲、惠來莊、他里霧、下茄冬、阿公店、萬里得、八瑤灣等站名(見孫君毅,《清代郵戳志》一書)。這些郵站在《台灣郵政總局吿示》公佈時,已被調整裁撤。而其圖中的他里霧即大埔林站,
阿公店爲橋仔頭站,劉廣實圖中誤標爲兩個郵站。另,台灣郡城就是台南總站。郵政開辦時只設42站,後又增至43站。分述如下:
  
  一、總站
    
  台北、台南各有一處,即是原有之文報局改稱。但對大陸往來,仍稱文報局,因此,台灣郵政也稱爲「特別文報局」。總站是一完整的郵政機構,出售郵票、收寄郵件,封發並投遞郵件。自台北總站向南,經中壢、新竹、彰化、嘉義、台南(總站)、風山至恆春,計九百里,稱爲南路。自台北總站向北,經基隆、頂雙溪至宜蘭,計二百七十里,叫北路。其餘如:台北至淡水、宜蘭至蘇澳、彰化至南投等則是支路。與大陸各地往來郵件,均由總站收發寄遞。
    
  二、正站    

     設在南北兩路交通比較適中的地方。它也出售郵票、收寄郵件、封發並投遞郵件。正站也是轉運站,前站發來的郵件,必須儘快轉送到下一站。南路正站計12處:中壢、竹塹、後壠、大甲、彰化、張熙厝、嘉義、茅港尾、鳳山、枋寮、楓港、恆春。北路3處:基隆、
頂雙溪、宜蘭。

  三、腰站

     兩個正站距離較遠的,則於中間設腰站,以接運郵件,使跑兵可以換替,節省體力。故腰站只負責將前站送來的郵件,接送至下一站,而沒有其他業務功能,如出售郵票、收寄郵件等。腰站共有13處:南路是台北至中壢(55里)中間的桃仔園、中壢至竹塹(55里)中間的太湖口,後壠至大甲(60里)中間的吞霄、彰化至張熙厝(60里)中間的挖仔街、張熙厝至嘉義 (60里)中間的大埔林、嘉義至茅港尾(60里)中間的急水溪、茅港尾至台南郡城(52里)中間的看西、台南郡城至鳳山(60里)中間的橋仔頭、鳳山至枋寮(60里)中間的東港。北路是台北總站至基隆(55里)中間的水返腳、基隆至頂雙溪(55里)中間的龍潭堵、頂雙溪至宜蘭(92里)中間的大里簡、頭圍。
  
  四、旁站

     設在支路的站叫旁站。旁站也出售郵票、收寄信件,它與正站配合,構成該一地區的服務網。旁站共有13處:宜蘭的利澤簡、蘇澳,淡水的滬尾,新竹的三叉河、大潮,彰化的南投、葫蘆墩、罩蘭、埔裏社廳的集集、水裏社、埔里杜,埤南的埤南寮、北絲閩。
    
  島外的郵路,從屬在發現的實寄封看,有寄澎湖及福建等地的官封。從封上郵戳看,台北總站發出,郵件發遞至枋寮站出海。寄大陸郵件,與上海、福州、廈門等地誨關郵政,取得聯絡。並特備「南道」、「飛捷」兩條郵輪,定期來往。

  郵  票

  1888年3月22日。台灣郵政開辦,地方郵票也同日發行。郵政總局自行設計木刻雕版,手工印製郵票,只有文字,而無圖案。票上可由站書(郵站文書)用毛筆填寫信件「重*兩*錢」,寄出時間「光緒 *  *年 * 月 * 日 * 時」「送 * 」,郵票和票根中縫填寫發信的部門或郵站的簡稱(「 * 字」)和信件編號,以備查核。郵票分官用和民用兩種。下面分述之:
  
   一、台灣郵票:免費供官府寄文書貼用,使用時記重量不付郵費。這種郵票前後分兩版印刷,第一版郵票上端有篆文「台灣郵票」4字,余均爲扁宋字體。票幅47×62毫米,票根較窄,只印有楷體「根」字及填寫一行發信日期、時間。第二版票幅較大,有51×66毫米,主要區別在票根位置增大,上端有篆文「郵票根」3字,下面3行字,同郵票一樣,還要填寫信件重量及送 *  * 站。孫君毅、何大仁、林其泉合作的《台灣早期郵政和郵票》一文(見《八閩郵文精選》),認爲有「郵票根」3字、票幅大的爲先印,票幅小的爲後印,疑有誤,應據台灣張愷升《台灣郵票郵戳郵資史》(上冊)及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中國郵票全集》(清代、中華民國卷)所介紹的為準確。在《近代郵刊》四卷四期上,澳門集郵家王炳輝還出示一幅「台灣郵票」第二版的全張印樣,5張郵票3行「二一二」圖式排列,印樣郵票中縫均已蓋上「廟」字、站戳,及填寫了編號。
    
  二、郵政商票:這種郵票供商民公衆購買貼用。郵票上的文字與官用「台灣郵票」的區別在於用楷體印「郵政商票」和「商票根」,而非篆文,票上「送 * * 站」改成「發遞 * * 」,無「站」字。中縫字號下還有「收錢」兩字,其餘大體相同。但是從現存的商票看,刻工要比官用的「台灣郵票」粗糙得多,圖幅也大些,「郵政商票」和「商票根」兩聯票幅爲62×73毫米。民衆寄信時向郵站購買商票即貼即寄。因當時台灣還有民信局在民間收信匯款,故羣衆大都不了解官辦郵站也能爲他們寄信,使用郵政商票者極少,傳世實寄封均爲尾字字號,當屬在今淡水(滬尾站)所用。而郵政商票使用期間,每付郵資給一填好之商票外,還可索取「郵政商票收條」一紙,其形式與票根相似,而不貼於信上。「收條」留存至今者,真如風毛麟角,至爲珍罕。台灣資深集郵家吳樂園先生的《早期台灣郵票專集》中存有6張商票「收條」。
    
  《中國集郵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有關條目認爲,台灣「郵政商票」全票三聯,即「收條」爲第一聯,郵票第二聯、票根第三聯,合在一起付印。不知有何根據?因觀吳樂園先生「收條」實物,似乎並非從「商票」上撕下。同時目前發現的「郵政商票」新票,均爲兩聯,沒有見過三聯的。
  
   「台灣郵票」和「郵政商票」的印刷,是郵政總局根據巡撫核定的格式文字,交給匠師雕成版模。印製時版模刷上黑色油墨,厚紙覆蓋其上,用刷子在上面刷出圖來,反過來成爲全張5枚郵票。郵票清晰,但速度很慢。後來改變印法,以蓋章方式蓋在橫紋連史紙或無紋黃竹紙等薄紙之上。因爲均爲木刻手印,每次印若干枚後,木戳會受磨損,第二次重印時,一般再刻木戳重印,所以保存的郵票字跡皆有壁差異。如存世之郵政商票有A、B二型,A型框線較細長,B型框線較粗肥。而台灣郵票有更多模式,吳樂園先生已發現有十三型,實際恐不止於此。
    
  根據長期在台灣海關服務的關肇和先生從海關檔案中發現的台灣郵政資料,有當年各郵站簡稱字號及官方署、營、局、所簡稱韻字號。這些字用於加蓋在官票和商票中縫。《近代郵刊》4卷4期上登有澳門集郵家王炳輝撰寫、陳復祥較閱的《台灣初期郵政制度及郵票字根之分析》一文。此文曾被集郵界推崇爲研究早期台灣郵票的權威之作,但我這次把它與海關檔案中「各署營局所字號」互對,發現該文漏了台北府署、埤南廳署、鹿港廳署、埔裏社廳署4個官府,爲了補正,現據海關文件重列於下:

  各郵站字刊(共52個,實際開辦43個)

  宜蘭城站(蘭)   頭圃站記(頭)    大里簡站(簡)    頂雙溪站{頂}    龍潭堵站(龍)    基隆站記(雞)  水返腳站(水)  艋鉀站記(艋)  桃仔固站(桃)  中壢站記(壢)  大湖口站(口)  竹塹城站(塹)  中港站記(中)   後壠站記(壠)  吞霄站記(吞)  大甲站記(甲)  寓鰲站記(鰲)  彰化城站(化)  挖仔街站(挖)  張熙厝站(熙)  惠來莊站(惠)  大埔林站(林)  嘉義城站(義)  下茄冬站(茄)  急水溪站(急)  茅港尾站(茅)   看西站記(看)  台灣府站(灣)  大湖站記(大)  橋仔頭站(橋)  鳳山城站(山)  東港站記(東)   枋寮站記(枋)  楓港站記(楓)  恆春城站(春)   利澤簡站(利)  蘇澳站記(蘇)  滬尾站記(尾)    三叉河站(叉)  大湖站記(湖)  南投站記(粳)    集集站記(集)  水裏社站(里)  埔裏社站(社)  葫蘆墩站(葫)   罩蘭站記(罩)  萬里得站(萬)   八磘灣站(磘)    埤南寮站(寮)  北絲鬮站(閹)  台北總站(北總)   台南總站 (南總)  
    
  各署、營、局、所字號(原來46個,後增1個文報局)  

  憲轅(撫)    藩署(署)  台澎道署(道)  台灣府署(南)  台北府署(北)  埤南廳署(埤)  鹿港廳署(鹿)  埔裏社廳署(靖),基隆廳署(基)  台灣縣署(台)  鳳山縣暑(風)  嘉義縣署(又)  彰化縣署(彰)    恆春縣暑(恆)  淡水縣署(淡)  新竹縣署(新)  宜蘭縣署(宜)  台灣鎮署(鎮)    營務處(營)    鎮海中霧(中)  鎮海前軍(首)  鎮海後軍(後)  棟字等營(棟)    武粳右軍(武)  銘字中軍(銘)  昌字等營(昌)  南字台勇(邰)  定字等營(定)    通商局(通)    旗後礦務局(煤)  磺務局(磺)    樟腦局(腦)    台南支應局(支)  安平海關(安)  旗後海關(旗)  滬尾海關(滬)  基隆海關(隆)  鄭統帶營(隘)    陳統帶營(屯)  台南鹽局(南鹽)  台北鹽局(北鹽)  善後局(善)  稅厘局(稅)    清賦局(賦)    機器局(機)  軍械所(械)  文報局(文)
    
  以上是見諸台灣海關檔案中台灣郵票所用之字號。今天在一些未貼用的台灣郵票上,見有「燈字」、「羅字」、「廟宇」、  「齊字」、「麟字」、「秦字」、「陳字」等均未列入此表,不知是何人物或部門之代號。此亦台灣早期郵票研究中的一個謎。近日翻閱《中國郵刊》,見吳樂園先生《早期台灣郵政資料研究》一文,頓然釋疑。文中說,從實寄票看,還有「燈」字代表憲轅,「灣」字代表台灣府署,另增「文」字代表文報局。吳文又指出:「未發行使用之第一式台灣郵票,日據台灣後,被船長CaptionR.A..Binvs賓司所得,並予出售。但在出售時因空白無字號不爲集郵者喜愛,乃異想天開,自行雕制木戳加蓋,計有下列多種字號:天、地、元、黃、陳、鄭、善、彰、秦、魏、齊、鳳等字號。其中善、鳳二字號有編列使用,但真者字體較小。」吳樂園爲台灣早期郵票研究權威,雖然文中沒有指明出處,此說應可成立。

   三、未發行的兩種台灣郵票

  清朝海關郵政曾以小龍郵票「叄分銀」和「五分銀」加蓋中文「台灣郵票」4字及斜印英文"FOR-MOSA"(福摩薩)兩種,很明顯,蓋英文者擬給洋人使用,蓋中文者擬爲華人使用。這種郵票在英國印刷加蓋(陳志川看法),運送不能及時,加上各郵站郵資計算不便,未曾被劉銘傳採用。

  劉銘傳也想把台灣郵票正規化,曾委託台灣淡水英國領事館轉由倫敦伯雷特伯里威金生公司雕刻凹版印製一種新郵票。中心圖案上馬下龍,左右兩旁爲中文「大清台灣郵政局」、「制錢貳拾文」,上下爲英文「FORMOSA」和「CHINA"(中國、台灣),俗稱「龍馬票』。但遺憾此票從未在郵政上實用過,(陳志川認爲,可能清朝政府沒有核准),卻被加蓋當做火車票使用了。

  郵  資

  根據《台灣郵政票章程》規定,郵資是按信件的重量和寄達地的遠近來收取的,而遠近則是以「站」爲計算單位。重量的計算單位也隨信件寄達地的遠近而有所不同。歸納起來,概述如下:
    
  一、路程在一站以內,重量在弓兩以內的,如台北寄中壢,郵費二十文,貼郵票—張。    
  
   二、路程超過一站的,其起重放寬爲—兩五錢。如台北寄台南重不逾一兩五錢的信件,其路程爲九站,故郵費爲一百八十文,貼郵票九張。(這是章程上的規定,在實際執行中。每封信無論遠近,均只貼一張郵票,由發出站總收費;見張敏生《重讀台灣郵政總局吿示》一文)。
    
  三、正站與傍站互寄,每站郵票一張,郵費三十文,續重則每五錢三十文。
    
  四、如寄達地在末站以外的地方,如南,北、中內山一帶,信件到達末站後,尚需接續遞送,須另加力錢,每里十文。
  
   郵費於交寄時由收寄站總收,並給寄件人收條,但郵票則不交與寄件人,而由站內辦事人員粘貼。台灣的驛站改爲郵站後,准許商民利用寄信銀物件,並不致增加政府經費負擔,最多只增加跑兵攜帶信件的數量,提高跑兵的運用效率,卻增加了郵資收益,既革新又便民。復增財政收入,—舉數得。據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發表的《遞信志通信編》所載,「光緒十七年,郵政歲人五萬五千兩」,增加財政收入爲數亦頗可觀。
  
   郵  戳  

  在台灣海關檔案發現的文件中,有各郵站郵戳圖式要求,均爲正方形,4個字,要用篆文刻。除台北總站、台南總站大一些,其他各站略小(約1.2~1.6平方厘米),每戳均4個字。站名3個字的,後加「站」字,如「大里簡站」,「頂雙溪站」,站名只有兩字的,大站的加「城站」兩字,計有「宜蘭城站」、「竹塹城站」、「嘉義城站」、「台灣城站」、「鳳山城站」、「恆春城站」6個。小站即加「站記」兩字,如「大甲站記」、「楓港站記」等,各站名全稱及簡稱已在上面郵站字號表中列出。現代郵戳,主要有兩個要素,一爲表明日期(時間),一爲表明地點。上述站戳,只有地點,面日期是填寫在郵票上的。只有蓋在實寄的郵票上,才有完整意義。而我們從現存的一些實寄封看,後來的站戳,已經改成有日掰;,時間和站名的長方形戳;,有的加框,有的未加框,而字體己全改爲楷書。這對於過路郵站,記載何日何時到達本站,大爲方便;有一個封光緒十四年四月自台北總站寄到澎湖站,實寄封上加蓋的18個郵戳,使我們見識台灣郵站的各種郵戳。  
    
  該封於光緒十四年四月十八日,由台北寄澎湖,右上角貼用「台灣郵票』2枚,上下各有一枚正方戳銷票,此封封背原印並書寫「頭品頂戴兵部侍郎福建台灣巡撫部院兼管海關學政一等男劉」公文遞至「統領宏字全軍澎湖吳鎮」當堂開拆等字,明顯可看出是由劉銘傳寄給吳鎮的軍事公文。該封於四月十八日由台北官署發交郵政機構寄遞,台北總站接收是四月十九日卯時,此後一路南下,經由桃園腰站、中壢站、太湖口腰站、竹塹城站、後壠站、吞霄腰站、大甲站、彰化城站、挖仔腰站、張熙厝站、大埔腰站、嘉義城站、下茄冬腰站、茅港尾站,到達看西腰站是四月二十三日辰時,由此再渡海轉遞澎湖。總計此封路經十六站,銷蓋十八戳記,其中中壢站及彰化城站各銷二戳。「中壢站記」及「挖仔腰站」之框型正方戳銷蓋於郵票上下二邊;「彰化城站」之方戳上有毛筆寫的一段話,主要在說明「因爲大甲溪水漲滿,不能渡江,行舟延至二十一日戊刻到彰城站,隨收隨遞,理合伸明」;在這十八個戳記中除了前述之「中壢站記」、「挖仔腰站」、「彰縣城站」外,另有「大埔腰站」、「下茄冬腰站」及「看西腰站」等是框型正方戳,其餘十二戳均是二直行文字戳,這些文字戳大都「年、月、日、時」空白,以便填寫,只有「桃園」及「吞霄」兩站將光緒十四年之「十四」兩字刻在文字戳中。
    
  此封寄出時日,距離劉銘傳開辦台灣現代郵政僅兩個多月,是目前發現最早記錄的台灣實寄封!同時由其封上之戳記,我們也不難看出當年公文寄遞之快速和嚴密,是一個至珍至罕的實寄封。(此封原載台灣《郵史研究》第五期,君宏文)
    
  吳樂園先生從日本重金購得之《台灣郵政總局吿示》原件中,有對當年郵政組織與管理、收寄公文及商民信件收費貼票之規定。並可了解當時社會之諸般情況,爲研究近代史之原始資料。(原文略)
    
  海關檔案中之台灣郵政資料,與實際施行時已有部份修正,致內容有所不同,經與吳樂園先生之《台灣郵政總局吿示》原件比對,《吿示》修改和增加部份如下:

    一、郵政章程八條及條目十二條,並爲十六條。
    二、填寫擇於「二月初十日」即在台北府城設局開辦郵政事務。
    三、原擬設之五十二站裁減爲四十三站。
    四、增加空白郵票(公用站票)分給署局營所,即以署局營所全名上擇一字編立字號。
    五、增加空白郵票(民用商票)應由局按郵站地各擇一字編號。
    六、增加腰站專爲接遞,不發給空白票。
    根據我見到幾種(吿示)的印樣,惟吳樂園先生「辦理全台郵政總局關防」公章。

https://ppfocus.com/mo/0/cu37316d7.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22-12-26
台湾早期邮政电报的创设
http://www.fzskl.com  2013-09-09 15:48:10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台湾建省前,历任船政大臣孜孜于台湾事务,呕心沥血,为之后台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台湾早期邮政电报的创设发展与历任船政大臣的努力也离不开,其中集大成者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关键词]台湾邮政电报船政刘铭传
  
一、台湾建省前的邮政电讯发展述要
  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始于海防军事的需要。1874年(同治十三年)牡丹之役,沈葆桢痛感“闽台军讯不畅,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奏请朝廷铺设从台南至厦门的闽台海底电缆。清廷下诏:所请设电线通消息,亦着沈葆桢等迅速办理。这是清廷首次批准在台湾架设电报。由于需费十五万三千二百余两,清廷难受,次年四月,沈调两江总督,议遂中止。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上奏朝廷,拟在台湾“先由旗后(今高雄所辖)造至府城(今台南),再由府城造至鸡笼(基隆)”的陆上电报方案,得朝廷批准,遂将原沈葆桢拟修福州至台湾的电报线路的器材运至台湾,率先在台湾岛内开通电信业务。命游击沈国先负责电报,由福建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第一届毕业生苏汝灼、陈平国负责工程技术,先兴办台湾线路。至9月5日,共架设旗后一台湾府一安平的电线路线47.5公里。这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置、自主管理的陆上电报线。同时设台南、安平、旗后电报局。这是我国自办的最早电讯业,奠定了台湾近代电信的基础。
  光绪七年(1881年),船政大臣黎兆棠在福建巡抚岑毓英的支持下,开辟闽台定期航班。据连横《台湾通志·航运·邮电志》载:“商诸船政大臣,派拨琛航、永保两轮船,循环来往,以速文报,并准商人配货。是为官办之船。其后又增伏波、万年清两船,以速邮递。”当时的闽台定期航班,从省城福州闽江口的五虎口专渡台湾基隆,按五日往返,连环开行,凡官民商货,均准往来附搭载运。在搭载人货的同时,加速文报的传递,解决了海峡两岸信息交通问题。随着交通运量的增加,又增派福建船政所造伏波、万年青二艘轮船,缩短邮递日程。
历经几任船政大臣的努力,台湾的邮政、电讯开始初具规模。而实现台湾早期近代化的集大成者,无疑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台湾巡抚刘铭传创办电报邮政
  史学界评论晚清人物,对刘铭传的评价颇高,特别是对他后期在保台、治台、建台的功业,更是众口一词,赞誉有加。梁启超曾盛赞刘铭传的治台功业:“刘壮肃治台六年,规模宏远,经画周备,后此日人治绩,率袭其旧而光大之耳。”①台湾史学家连横称道刘铭传的治台业绩:“造铁路以通之,行邮船以辅之,振殖产以裕之,辟财源以养之,改内政以新之,设教育以明之。”此煌煌然六大项,“有大勋劳于国家者,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②
  台湾建省初时,地偏人稀,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内陆。刘铭传在保台、治台、建台的一系列工作中,深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中,要使台湾安然独居海外,“耳目聪慧”是第一条件。具备近代的电讯与邮政,以传递信息,交换信息,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不可或缺。刘铭传认定通电报、建邮政是台湾战略的首要任务,为此,他甘冒风险,先斩后奏,就是冒犯朝廷也要抢先干。
  鉴于旧式驿站靡费公款,效率不高,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到台后,即着手筹办新式邮政。刘铭传创办电报邮政,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改革旧式驿站,创办新式邮政。二是铺设海陆电报线,建立台湾与大陆的直接联系。
  刘铭传参照沈葆桢原定的计划,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另设分局十一处。“十一年(1885年),巡抚刘铭传以飞捷、威利、万年清航行台湾及内陆各港。十二年,设招商局于新加坡,又以三十二万两购驾时、斯美两船,往来上海、香港,远至新加坡、西贡、吕宋。而外船之载糖茶煮多至日本、美国,“太古”轮船亦时有往来,于是航业渐盛。③1888年3月12日(光绪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台湾邮政总局在台北成立,并公布了台湾邮政章程,宣布当年二月初十日正式开业。它将驿站改造为邮站,以台北为中心,向南到恒春,向北经基隆达宜兰,全长869华里,中间分设正站、腰站、傍站,限程递送,并设有南通、飞捷两邮轮往来上海、福州及台湾各港,岛内岛外的邮路全线贯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邮政系统。同年5月,发行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1886年,刘铭传派通商局李彤恩与上海德商泰东洋行洽谈,议定从沪尾、基隆两处海口起,到台北府城,再到台湾府的安平,“全程八百里,架设陆路电线。”再就铺设两条海底电缆,由上海英商怡和洋行承办,一条从淡水到福州川石,一条从安平到澎湖,水陆线共长1400余里。
  1887年9月27日(光绪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台北沪尾(淡水)至福州芭蕉岛(即川石岛)的海底电线,由福建船政局派出的“飞策”号水线船自福州起航,翌日抵达沪尾,接通海陆线路,再赴澎湖以接通安平。在船政局的技术支持下,海底电线敷设竣工,全长117海里的海峡两岸实现了直通电报。敷设工程技术人员多由船政学生担任。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
  1888年,基隆、沪尾到台南与旧线连接的电报线也陆续竣工,并在途经的新竹、苗栗、彰化、云林、嘉义各设电报局办理。至此,台湾全长1055里的陆路电报线投入使用。连横赞日:“海陆两线既成,自台湾可通福州,远而至于东西各国,莫不瞬息万里,而台湾不至孤立矣。”④开通电报,台湾与大陆联通一气,划时代工程促使台湾的开发迈入新的境界。
  经过刘铭传的大力推动,身体力行,台湾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很多人认为,经过6年的建设,台湾跃居全国最进步的省份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免于朝廷权贵掣肘,耽误时机,刘铭传自行负责,先斩后奏,直至1889年冬,在台湾的邮政、电讯的初创与改革已经基本成功之时,刘铭传才给朝廷奏本:“台湾旧设驿站五十处,办理废弛,文报往往迟延贻误。经臣督饬司道量加整顿,将原设正、腰各站核实裁减并于旁通暨新设各县分添旁站,仍不过原设站数;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营汛分拨兵丁,酌给津贴,责令传递。各站另雇书识,专司站务。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委令道员陈鸣志督办。自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试办已过一年,南北文报毫无稽迟,所在称便。统计一年需用经费约在一万两上下,比较台防旧章全年需用一万五六千两,实可撙节银五六千两”。⑤
  刘铭传的这段奏文,言简意赅地把他对台湾邮政实施改革的原因、采取办法,以及一年来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说得明明白白。奏文中特别提到对旧驿站的改革是仿照外洋邮政办法。
  开创现代邮政制度,改变旧式铺递传信方式,用中西结合办法,设立有中国特色的邮政总局,是刘铭传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他在台创办的现代邮政,虽然是地方性的,仅在一省之内,却已具备我国“官办”邮局的性质,比光绪二十二年(1896)才筹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提前了八年。
  刘铭传在台力行新政,得罪不少朝廷重臣,屡遭非议。小人迸谗,朝廷震怒,对他革职留任。刘铭传抱负难展,又患目疾,只好称病辞职,告老返乡。刘铭传保卫台湾,建设台湾,为台湾的近代化打下坚实之基础,是一位永值后人尊敬和纪念的民族英雄。
三、刘铭传开创现代邮政制度简介
  刘铭传仿照外洋邮政办法在台创办的现代邮政,虽然仅为一省之规模,却是中国邮政的新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不妨作一简略介绍。
台湾原有邮驿,因海岛无马,实际是役夫铺递公文与汛塘(兵丁传递军事文书。镇、营、汛为军事基层单位)。刘铭传接任台抚后,即大刀阔斧裁撤驿站,建立邮站。1888年3月22日(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正式成立台湾邮政总局,任命张维卿为总办(总局局长)。邮站分为总站、正站、腰站、旁站4等,略近于今天邮政总局、支局、分局和邮政所。台湾邮政开办时只设42站,后又增至43站。发行邮票,收寄民间函件,为邮政史的现代化翻开新的一页。
总站
  总站是完整的邮政机构,由原有之文报局改称。开展的邮政业务有出售邮票、收寄邮件、封发并投递邮件等,但对大陆往来,仍称文报局。因此,台湾邮政也称为“特别文报局”,台北、台南各有一处。台湾郡城就是台南总站。
自台北总站向南,经中坜、新竹、彰化、嘉义、台南(总站)、风山至恒春,计九百里,称为南路。自台北总站向北,经基隆、顶双溪至宜兰,计270里,叫北路。其余如:台北至淡水、宜兰至苏澳、彰化至南投等则是支路。与大陆各地往来邮件,均由总站收发寄递。
正站
  正站设在南北两路交通比较适中的地方。它也出售邮票、收寄邮件、封发并投递邮件。正站也是转运站,前站发来的邮件,必须尽快转送到下一站。南路正站计12处:中坜、竹堑、后垅、大甲、彰化、张熙厝、嘉义、茅港尾、凤山、枋寮、枫港、恒吞。北路3处:基隆、顶双溪、宜兰。
腰站
  两个正站距离较远的,则于中间设腰站,以接运邮件,使跑兵可以换替,节省体力。故腰站只负责将前站送来的邮件接送至下一站,而没有其他业务功能,如出售邮票、收寄邮件等。腰站共有13处:南路是台北至中坜(55里)中间的桃仔园、中坜至竹堑(55里)中间的太湖口。
旁站
  设在支路的站叫旁站。旁站也出售邮票、收寄信件,它与正站配合,构成该地区的服务网。旁站共有13处:宜兰的利泽简、苏澳,淡水的沪尾,新竹的三叉河、大潮,彰化的南投、葫芦墩、罩兰,埔里社厅的集集、水里社、埔里杜,埤南的埤南寮、北丝闽。
岛外邮路
  岛外的邮路,从现在发现的实寄封看,有寄澎湖及福建等地的官封。从封上邮戳看,台北总站发出,邮件发递至枋寮站出海。寄大陆邮件,与上海、福州、厦门等地海关邮政,取得联络,并特备南道、飞捷两条邮轮定期来往。
邮票发行
  1888年3月22日,台湾邮政开办,地方邮票也同日发行。邮政总局自行设计木刻雕版,手工印制邮票,只有文字,而无图案。票上可由站书(邮站文书人员)用毛笔填写信件“重*两*钱”,寄出时间“光绪**年*月*日*时”“送*”,邮票和票根中缝填写发信的部门或邮站的简称(“*字”)和信件编号,以备查核。邮票分官用和民用两种,即发行专供官府寄递文书贴用的“台湾邮票”和专供商民使用的“邮政商票”。
  一、台湾邮票:免费供官府寄文书贴用,使用时记重量不付邮费。这种邮票前后分两版印刷,第一版邮票上端有篆文“台湾邮票”4字,余均为扁宋字体。票幅47×62毫米,票根较窄,只印有楷体“根”字及填写一行发信日期、时间。第二版票幅较大,为51×66毫米,主要区别在票根位置增大,上端有篆文“邮票根”3字,下面3行字。同邮票一样,还要填写信件重量及送**站。
  二、邮政商票:这种邮票供商民公众购买贴用。邮票上的文字与官用“台湾邮票”的区别,在于用楷体印“邮政商票”和“商票根”,而非篆文,票上“送**站”改成“发递**”,无“站”字。中缝字号下还有“收钱”两字,其余大体相同。
各邮站字刊(共52个,实际开办43个)如:宜兰城站(兰)、头圃站记(头)、大里简站(简)、顶双溪站(顶)、龙潭堵站(龙)、基隆站记(鸡)。各署、营、局、所字号(原来46个,后增1个文报局),如:宪辕(抚)、藩署(署)、台澎道署
(道)、台湾府署(南)、台北府署(北)、埤南厅署(埤)、鹿港厅署(鹿)、埔里社厅署(靖)、基隆厅署(基)。
关于邮资设置
  根据《台湾邮政票章程》规定,邮资是按信件的重量和寄达地的远近来收取的,而远近则是以“站”为计算单位。重量的计算单位也随信件寄达地的远近而有所不同。归纳起来,概述如下:
  一、路程在一站以内,重量在斤两以内的,如台北寄中坜,邮费二十文,贴邮票一张。
  二、路程超过一站的,其起重放宽为一两五钱。如台北寄台南重不逾一两五钱的信件,其路程为九站,故邮费为一百八十文,贴邮票九张(这是章程上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每封信无论远近,均只贴一张邮票,由发出站总收费)。
  三、正站与旁站互寄,每站邮票一张,邮费三十文,续重则每五钱三十文。
四、如寄达地在末站以外的地方,如南、北、中内山一带,信件到达末站后,尚需接续递送,须另加力钱,每里十文。
  邮费于交寄时由收寄站总收,并给寄件人收条,但邮票则不交与寄件人,而由站内办事人员粘贴。台湾的驿站改为邮站后,准许商民利用寄信、银、物件,并不致增加政府经费负担,最多只增加跑兵携带信件的数量,提高跑兵的运用效率,却增加了邮资收益,既革新又便民,复增财政收入,一举数得。
邮戳
    在台湾海关档案发现的文件中,有各邮站邮戳图式要求,均为正方形,4个字,要用篆文刻。除台北总站、台南总站大一些,其他各站略小(约1.2~1.6平方厘米),每戳均4个字。站名3个字的,后加“站”字,如“大里简站”、“顶双溪站”,站名只有两字的,大站的加“城站”两字,计有“宜兰城站”、“竹堑城站”、“嘉义城站”、“台湾城站”、“凤山城站”、“恒春城站”6个。小站即加“站记”两字,如“大甲站记”、“枫港站记”等,各站名全称及简称已在上面邮站字号表中列出。

注释:
  ①逸塘:《今传是楼诗话·五五一》。
  ②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18页。
  ③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通史·航运·邮电志》。
  ④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通史·航运·邮电志》。
  ⑤《光绪朝东华续录》卷九十七(光绪十六年)。
  
参考资料:
①《沈文肃公政书》,《船政文化研究·第六辑(沈葆桢文集)》。
②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③刘琳、史玄之:《试论船政对台湾近代化的特殊贡献》,《船政文化研究·第五辑》。
④朱华:《船政文化与台湾》,鹭江出版社,2010年。
⑤何建峰:《刘铭传开创台湾现代邮政考》,中国台湾网2006,3,1。
⑥白皋:《刘铭传是台湾近代建设的奠基人》,中国社科网2012,5,2。
⑦《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⑧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
⑨《光绪朝东华续录》。

作者简介:庄可庭(1923~),男,福州晚报社修志办原编辑。邮编:350001
              高祥杰(1952~),男,福州市林业执法支队原支队长。邮编:350001

https://www.fzskl.com/html/201399/201399154815.shtml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23-01-12
珍贵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