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屈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1期
摘要:清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并不存在恒定的连续的“宏观战略”,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适的过程。本文通过论述清代中期甘边佐贰分辖体制在番地的实践及其变化过程,指出清廷对番地的行政治理经历了一个从“汉化”式的行政变革到专管专辖的“分治”变化过程。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受到对汉、对“藩”政策的影响,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治理政策。也正因为此,嘉庆年间青海办事大臣与陕甘总督及其地方官员围绕“厅”的监管权陷入持续的权责之争。
关键词:番族;分辖佐贰;厅;青海办事大臣;陕甘总督
清代在边疆民族地区多实行“厅”这一独特的地方行政制度。雍正以降,清廷在甘边涉番地区先后设“厅”以管理地方事务。除循化厅外,贵德、丹噶尔等“厅”大都是在原县丞、主簿等州县佐贰的辖区基础上升格而来,改由府同知、通判等府佐贰移驻管辖。其具体职能也由最初的分防、分征向专管之地转型。只有深入考察各个时期甘边涉番地区行政治理体制演变的地域场景,才能理解清朝治番政策转变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目前在厅制的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厅”视为一种单独的政区类型,探讨厅制的起源与演变、类型特征等,其中对厅的判别往往存在用定型后的厅制观念溯及以往的问题,存在着大量将府佐贰的设置等同于设厅的情况,尽管有学者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但又囿于主题,对地方的关注付诸阙如,失于考量包括设厅在内的地方行政变革在具体地域场景中的整体性、连续性与变化。与之相对,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不同地区的“厅”有着不尽相同的设置原因、类型、职能、管理模式、演变轨迹和区域特点,相关研究展示了清代厅制的复杂性,但对甘边蒙、番、汉交界地区厅制区划转型及其机制的个案,鲜有详论。本文通过论述清代甘边赋税征收体系的调整,蒙、番人群关系的变动对王朝治番政策的影响,进而分析“厅”在清代治番政策调适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借以深化对清代中期内陆边疆治理政策转型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