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关于黄山的讨论可谓一波又一波,无非围绕黄山、徽州以及绩溪和婺源展开。我不禁要问,黄山市究竟应该叫什么名?是改徽州,还是不变?那
历史更悠久的歙州、新安郡呢?黄山到底应该多大?婺源是否应划给黄山?当时真的只是因为剿匪才划给江西?可婺源历史上早有属江西地域的先例,因为同属鄱阳湖
流域,与黄山却群山阻隔。绩溪是否应划归黄山?那黄山区(太平县)是否也应重新划归宣城?
我们不妨站在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或许能有一些启示。
地理方面:黄山是一座山,但其
名称由来有些牵强附会,更主要的是名不副实,因为黄山不符合当地地貌特点,而西北的黄河中上游,“黄山”遍地。其实在秦代,人们根据黄山的颜色,将其称为
黟(yī)山,也就是黑山。为什么是黑山?青色太深所致!后来为何又改叫“黄山”了呢?据说是因为黄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这完全就是扯淡了,根本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总之,黄山之名既土,又不属实。我想,今人
厌恶其名是呼吁黄山改名风潮的重要原因。
黄山是地级市、也是市辖区(黄山区)。
黄山市主体为一个
封闭的盆地,地处
新安江流域上游,早期主要由
黟县(早期为黝,宋以后称黟)、
歙县两个古县组成。黝县地包括今天的黟县、祁门东北部分、黄山区的阳坡小部分。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等,
行政划分是较符合
山川形便原则的。
这里着重强调几点,
绩溪县属于新安江流域、黄山盆地,这也是绩溪长期属于黄山地区的天然基础以及民俗相通的主要原因,所以我是支持绩溪回归黄山地区的。而
祁门县大部与婺源县则是鄱阳湖流域,不过与黄山市近而无大的地理隔离,然而婺源和黄山就明显隔着连绵群山了。
黄山区(包括黄山景区),则属青弋江流域,与宣城等处于一个地理区域。
黄山区主体的前身是
太平县,以前一直属于
宣城,建国后才划给黄山,至今也就三四十年而已。1983年12月,撤销太平县,设立
县级黄山市;1987年11月,撤销
屯溪市、黄山市,设立黄山市(地级);设立黄山市黄山区,以原黄山市为其
行政区域。可见,黄山作为行政
区划是何其短暂!
地级黄山市还不如县级黄山市早,而且后者也算名副其实,
以景区为名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旅游经济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低级的手段而已。后来徽州地区改地级黄山市,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可有些人总是宣扬什么
阴谋论,说当时领导如何如何,当局者不敢承认错误。这种说法实在令人反感,而且很幼稚。有人说第一任黄山市长也主张地级黄山市改名,但他只是县级黄山市的市长。还有人借黄山的例子,抨击泰安有关部门改名泰山市的想法。然而,泰山比黄山层次高太多了,而且历史上
泰山郡的大名是响当当的!
对所谓徽州文化的大肆鼓吹,是经不起推敲的。徽州文化不过是中原文化在地方的延续。如果徽州文化真的如某些人宣扬的那样无与伦比,岂会因一个地名而凋亡?实际上,徽州也并非高雅的名号,下文会对此进一步说明。黄山如今沦落到依赖一个山头,黄山人还在不停的抱怨。原本很平凡的事物,不知为何近代以来炒作的沸沸扬扬。徽商也好、徽菜也罢,不过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地方化,也没有对历史进程起到多大积极影响,而周围地域诞生的几个理学心学学派,倒是对
中国遗害无穷。我对宋以来的
理学心学是深恶痛绝的
,理学根本就是打着儒家的幌子的歪理邪说,简直是对儒学的侮辱,更是中国哲学的倒退,严重束缚禁锢了国人思想。
应该打倒的不是孔子而是理学之流。安徽和江西等黄山周围的地方自宋以后出来很多理学代表,对中国文化的摧残远超过其小小的文艺价值!
历史方面:给大家梳理一下黄山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主孙权在新安江上游置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西)。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
新安郡。
【多好的名字,没珍惜,被各地用烂了】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
歙州,领海宁(今休宁,之前还叫过海阳。。。)、黝、歙县,治海宁(一说并黝、歙入海宁,划归婺州)。
【歙州可比徽州早多了】
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歙、海宁县,
治黝县(黟县)。开皇十八年取“休阳”、“海宁”各一字改海宁县为
休宁县,
郡治在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
今休宁县万安镇东古城岩)。
【休宁这类组合地名,和安徽一样,不怎么好,但在当时很流行,另外有人说安徽不能没有徽,江苏、福建、甘肃怎么讲?】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黝、歙县,
郡治休宁县。
【隋朝以后,某某州,如果历史还算久,都附带郡名,所以字面上,歙州、新安郡可比徽州、黄山有历史,为什么打着历史旗号想为徽州还魂?】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大部(不含黄山区大部、祁门西南)、绩溪及江西婺源部分、浙江建德(不含寿昌)、淳安(含原淳安、遂安)。
【婺源等地以前不属于黄山,其实很多行政区划违背山川形便的很大原因是,县的撤并和治所的变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
州治歙县。
永
徽五年(公元654年)平睦州女子
陈硕真起义,析歙县地置北野县。
【第一次与徽相遇,忍不住胡思乱想】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平
方清起义,析黟县赤山镇和
饶州浮梁地置
祁门县【江西浮梁要求收复祁门,呵呵】,划歙县华阳镇置
绩溪县。【绩溪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歙州人
方腊起义,
改歙州为徽州,辖歙、休宁、黟、绩溪、祁门、婺源,
州治歙县。
【让一些人如丧考妣的徽州,就此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并不光彩啊】 黄山人这么喜欢造反,真是什么山什么水出什么民哈,开个玩笑。话说古人挺有意思,
百姓一造反,官府就改名。。。
婺源划归江西,有人说是为了国军剿匪,但我认为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婺源跟着黄山非常不便于治理,也是匪徒肆无忌惮的重要原因。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宣和确实是宋徽宗的一个年号,但
徽宗是庙号,应在徽宗去世(1135年)之后追谥。这说明所谓徽州是因徽宗得名,经不起推敲。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徽的本意与绳索有关,丝是乐器的重要结构,于是徽又引申出一些文艺的意味,而徽宗作为一个被绳索捆走的文艺皇帝,用这个字做庙号真是十分恰当的。但这与徽州有什么必然关系?
分析完了,总结一下:
中国的地名体系已经极其混乱,黄山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不能否认,黄山这个名字确实很low,既做山名,又做区名,再做地级市之名,显得更加另类。黄山叫法也不准确,这座山可以改为黟山,或者黑山。黄山市可以改名徽州,但徽州也不过是个普通名字罢了。其实叫什么,本身意义根本不大,更多是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而已。站在历史角度,徽州也并不比歙州、新安更悠久。为什么没几个人提呢?也有反对者不同意恢复旧名,理由是难写难认。我觉得也很牵强。徽、歙、黟,大家会不会读写,根本无关紧要,不会也无可厚非。有些当地人或者主张复名的,也不要以此评判别人有没有文化,毕竟别人没义务认识所有字。行政区划方面,绩溪适合划归黄山市,黄山区则应该划出(景区问题待议),而婺源继续留在江西,并划归景德镇,这样黄山市就成了统一的整体。如果更大胆一点,黄山市可以划归浙江,安心做杭州的后花园和世外桃源,福利待遇也要比现在强很多。 [ 此帖被山川形便在2020-05-13 08: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