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21阅读
  • 32回复

[陕西]勉县拟撤县设沔州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20-08-13
“沔”字生僻吗?

《诗经•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8月5日,官媒《勉县发布》确认“沔州市”成为勉县撤县设市后的新市名,“沔州市”正在被大家逐步认可,向我们一步步的走来。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充斥网络,扰乱了勉县撤县设市进程。8月11日某自媒体以《勉县改成“沔州市”,一定要用生僻字显示有文化吗?》为题,认为“沔”字生僻,应该改为“勉州市”。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勉县人,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什么是“生僻”?生僻就是不常见、不常用

同样是地名,澧(li)县和蠡(li)县比当初的“沔(mian)县”生僻吧?人家湖南和河北就没有改,偏偏你陕西改了。说明啥?陕西自称“文化大省”,你的文化自信在哪里?
文中还对户县改为“鄠邑区”极尽嘲讽,称“鄠邑”为“鄂巴”(恶霸),称沔州为“丐州”,真是无知者无畏!
在这里我想弱弱的问一句:1964年鄠县要是不被改名,人们会对“鄠”字这么陌生吗?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特区建立之时,有多少人认识深圳的“圳”字?大概读“深chuan”的不在少数。现在大家天天见,习惯了,还有人不认识“深圳”两个字吗?
作者还拿出彬县(邠县,明清称邠州)改名“彬州市”说事,认为是成功的范例。恰恰相反,彬县没有改名“邠州市”是最大的失误。彬州市和湖南郴(chen)州市有几个人能分清?“邠”字生僻吗?一点也不!
近年来,勉县加强了地域文化的宣传。2018年,利用一段汉江裁弯取直形成的河滩地建成了“沔水湾广场”,“沔”字充斥广场的各个角落;汉江河堤也进行了整治,汉白玉护栏上“沔”字随处可见。当地人逐渐熟悉了这个文化符号:哦,我们沔县的“沔”原来是这个字。

1964年那场“改名运动”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1964年那场由郭沫若提议、胡乔木助推、陕西省盲从的那场“改名运动”是应该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了。陕西一次性改了14个,名列全国第一;江西改了7个,名列第二。
孔孟之乡山东就有莘(shen)县、莒(ju)县、临朐(qu)、郯(tan)城、无棣(di)、鄄(juan)城、峄(yi)城、茌(chi)平等众多“生僻”地名,居然一个也没有改。
1964年5月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章提出:“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胡乔木在杭州看了文章后给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写信说:“郭老意见很好,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难写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刘澜涛把信立即转给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德生又批示省民政厅办理。于是,相关部门按照领导意思一次拟定了15个“生僻地名”上报国务院。后因“虢镇”级别不够,国务院批复了14个。
陕西那次“改名运动”,根本就没有经过广泛论证,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行为。

随意更改地名,割裂了地名的历史文化传承

简化地名皆为同音字替换,在方便民众辨认的同时未改其音,考虑到当时并不算高的居民识字率,这样做有利于民众的认读,较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地名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在改名的过程中,有部分简化名未能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等要素,致使简化后的地名无法承载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粗暴的割裂了历史的传承脉络。
正如有读者评论所说:地名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人文传统和自然地理地貌而成,词义、词形和这片土地有不可切断的联系。学界对1964年简化普遍承否定态度,简单粗暴罔顾当地历史文化传承,对历史文化传承造成的伤害巨大。
先秦诗经中有邠风,陕南有沔水、洵河,如今只有彬县、勉县,旬阳。单从字面意思看,如何看出地名与地理的联系?诗圣杜甫旅居鄜州,写下忧国忧民的诗篇。但如今有多少人能把鄜州与富县联系起来?醴泉原意为甘甜的泉水,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如今改成了让人不知所云的礼泉,为何湖南醴陵县并未因为生僻而更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人人学过,葭字有何生僻要改为“佳县”?周至县原名盩厔,意为周旋、折旋之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可见,地名的传承有其独特的意义,粗暴简化不知所云。
而江苏盱眙、湖北沔阳、四川郫县,新疆鄯善这些所谓“生僻”的地名都使用的好好的,偏偏陕西这些地名断绝了几千年传承,切断文字和当地地理自然的联系。
当年之所以简化汉字,是由于当时举国上下,文盲太多。扫盲识字,成为时尚。而今已不可同日而语。适时地恢复汉字、地名的本来面目,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大势所趋。
地名生僻不是地名的问题,是觉得生僻的人的问题,花一分钟在手机上查阅就能知道的东西,为何懒得去学呢?
敢情文化就非得给无知让路?
《人民日报》2016年4月13日《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中说: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2016年7月22日在《改地名不能改丢了血脉》一文中,对那场改名提出批评:沔县莫名其妙改为勉县后,其人文地理根源就从此被人为掐断了。
进入21世纪,和当初五六十年代文盲率普遍偏高的时候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而且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汉字输入技术的提升,人们日常手写汉字的几率也大大减少,写错别字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利用撤县设市之际接续历史文化血脉

这次官媒《勉县发布》透露的信息:2020年5月,县委、县政府向民政部就勉县撤县设市后拟定市名征询意见,民政部予以回复,认为勉县改市后命名为“定军山市"具有较大风险,可能引起舆论和公众广泛质疑;相关部门认为不妥,违反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建议考虑使用“沔”字以接续历史文脉。
从西汉初年丞相萧何设立“沔阳县”,到隋开皇三年沔阳县被嶓冢县替代,历时789年;之后,勉县经历了嶓冢、西县、铎水县名的变更,历史文脉被割裂;1283年“沔州”入籍勉县,文脉再次接续;1964年“沔县”被改名“勉县”,文脉二次被割裂。从1283年至1964年,历时681年。前后相加共计1470年,也就是说“沔”字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沉积了近1500年,成为勉县地域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其实,地方一直有接续这段文脉的举动。1995年,勉县在进行撤区并乡建镇(第一轮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时,最初的方案就是:合并城关镇、高潮乡、何营乡和老城乡的继光村,设立“沔阳镇”。无奈,自己做不了主。最后被省民政厅给改成了“勉阳镇”。
勉县这次利用撤县设市之机,改名“沔州市”,接续文化血脉,并没有什么错。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坚持“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为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去嘲笑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


[ 此帖被hand在2020-08-13 11:50重新编辑 ]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20-08-13
撤销仙桃市建制,整体并入武汉!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20-08-13
沔水湾广场






[ 此帖被hand在2020-08-13 11:02重新编辑 ]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20-08-13
沔水湾广场的“坐凳”



汉江江堤的“护栏”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20-08-14
沔州新貌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20-08-21
沔州新貌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20-08-22
支持楼上的, 其实这种根本就不应该讨论。   沔字必须恢复!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20-08-22
沔市不好么,单字市更有特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