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三项重点,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12.8亿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3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63.45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02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7:48.5:4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为自2000年以来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国、地税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再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获得中国温泉之城、大银鱼之乡、粮食生产先进市、物流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等称号。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209.8亿元,比上年增长3.8%;林业增加值11.68亿元,增长5.2%;牧业增加值53.52亿元,增长4.1%;渔业增加值8.47亿元,增长8.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10%。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总产量首过百亿斤。油料、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继续增加。花生总产84.5万吨,增长2.4%;水果总产195万吨,下降1.8%;蔬菜总产627.7万吨,增长4.3%;烤烟产量4.1万吨,增长12.6%;棉花产量1.3万吨,下降0.9%。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造林32.2万亩,其中,用材林4.7万亩,经济林9.6万亩,防护林17.8万亩,特种用途林0.1万亩。
牧渔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生猪存栏402.8万头,家禽存栏7528万只,分别增长3%和7%。全年生猪累计出栏599万头,增长4.7%;家禽出栏1.95亿只,增长7%。肉类总产量75.88万吨,增长4.5%;禽蛋产量29.77万吨,增长1.9%;奶类产量10.88万吨,增长3.8%。水产品产量13.83万吨,增长8.8%。畜牧养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规模养殖覆盖面超过77%,规模化养殖场区发展到3184个,其中国家级19个,省级51个,市级862个。生态环保养猪场(户)发展到2191个,生态环保养禽场(户)发展到2118个。市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6家,市级110家;畜牧合作组织2929家,其中畜牧合作社2724家。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923.9万千瓦,增长3.6%。农用运输车10.8万辆,拖拉机41.4万台。新增稻麦联合收获机1584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51台,分别达到8752台和3126台。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3家,市级376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新增“三品一标”284个,累计达到1291个。其中,新认证绿色产品151个、有机产品86个、无公害农产品45个,“三品”认证累计达到1261个;新增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累计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30个。全年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64.3万亩,年末达到547.4万亩。沼气建设进展顺利。新增沼气用户3.05万户,累计达到45.3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47处,累计达到508处,年产沼气总量2.5亿立方米;沼气用户总数和产气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位。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50亿元,增长19%。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89.9亿元,增长2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60.1亿元,增长17.2%。主导产业贡献率稳步提升。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4716.4亿元,增长29.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3%,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四新一高”行业稳步增长。累计实现增加值218.6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较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临港经济实现总产值88.7亿元,增长5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7个百分点。矿业经济成效显着。全市矿产加工企业完成产值964.6亿元,增长41.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全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792家,同比增加555家,共实现收入6303.8亿元,增长31%。其中,7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同比增加3家。重点调度的185种产品中有129种产品同比保持增长,增长100%以上的有19种,增长50-100%之间的有27种。
工业效益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89.4亿元,增长26.8%;实现利润416.6亿元,增长23.2%;利税621亿元,增长26.5%。1366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增加425家;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53家,增加8家。
建筑业生产规模扩大。全市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5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7.3亿元,增长18.8%。1家建筑企业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36.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28.6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扩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6.7亿元,增长22.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5亿元,增长20.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71.2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投资1052.9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20.9亿元,增长25.4%。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大幅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50.2亿元,增长86.4%。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增长较快。全年过亿元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692个,同比增加229个,完成投资1013.9亿元,增长71.9%。其中新开工过亿元项目457个,同比增加185个,完成投资739.9亿元,增长118.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33.5亿元,增长22.5%。按投资用途分,住宅开发完成投资165.3亿元,增长18.1%;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39.9亿元,增长35.6%;其它完成投资25亿元,增长3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27.8万平方米,增长13.6%。
四、国内市场、物价和外经外贸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86亿元,增长15.1%。其中,城镇市场零售额1186亿元,增长15.2%;乡村市场零售额385.9亿元,增长14.5%。传统消费品持续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中,吃、穿、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4.9%、25.7%、26.8%,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6.8%、18.8%、23.8%。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43.9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9%。全年销售轿车23万辆,实现销售额364.6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形势良好。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75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720个,生产资料市场26个,生产要素市场11个。临沂商城101个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771.83亿元,同比增长18.12%;有75个市场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完成出口额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直接出口12.8亿美元,增长687.5%,间接出口28.7亿美元,下降13.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8.6亿美元,增长15.5%,其中,出口额39亿美元,增长7.6%;进口额39.6亿美元,增长24.5%。外经企业新签承包劳务合同20份,营业额2.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19.6%。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3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4亿美元,同比下降12.5%。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在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363.6亿元,增长22.1%;民间投资1773亿元,增长22.4%;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3.66万家,个体工商户26.34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1151亿元,增长24.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7.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80.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全市累计引进在建市外3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483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05.7亿元,增长22.1%。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45个,实际到位263.5亿元。重点区域招商效果明显。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济南及周边地区总投资达232.8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76.2%,占比分别为27.9%、17.9%、18%和12.4%。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建设投资22.3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411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3亿人次,同比增长4.7%,旅客周转量107.7亿人公里,同比增长8.2%;货物运输量3.3亿吨,货物周转量958.4亿吨公里,均增长7.2%。临沂民航共实现旅客73.5万人,同比增长11%;实现货邮4098吨,同比增长30%;安全保障各类飞行8015架次,同比增长12%。截至目前,临沂机场共保有18条航线,通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西安、重庆、昆明、大连、温州、济南13个城市。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末A级旅游景区61家,其中,4A级景区1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9家;省级旅游强县6个,省级旅游强乡镇15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5个。旅行社99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1家;星级酒店5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6家;星级餐馆27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275.6万人次,增长16.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8.9万人次,增长28.7%。实现旅游总收入3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入境旅游收入1.13亿美元,增长25%;国内旅游收入351.7亿元,增长22.6%。
七、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从组织收入看,国税部门组织30亿元,增长8.5%;地税部门组织109.4亿元,增长30.7%;财政部门组织30.7亿元,下降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35亿元,增长27.3%,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9.4%,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9亿元,增长22.5%。其中,民生支出224.4亿元,增长23.5%,占全市财政支出的64.3%。
国地税收入完成294.2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国税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长10.2%;地税收入137.4亿元,增长24.6%。全市纳税百强企业(集团)纳税115.3亿元,占国、地税收入的39.2%,其中有29家企业(集团)纳税额过亿元。
金融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29.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941.7亿元,比年初增加316.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9.8亿元,比年初增加313.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14.4亿元,比年初增加187.3亿元;中长期贷款646亿元,比年初增加62.7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92.6亿元,增长1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2亿元,增长16.3%;人身险保费收入60.4亿元,增长16.3%。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24.7亿元,增长35.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5.8亿元,增长33.4%;人身险业务赔付8.9亿元,增长38.5%。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开工建设标准化幼儿园491所,其中,新建幼儿园开工249所,已完成237所;改扩建开工242所,已完成233所;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率达到73.6%。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53亿元,惠及学生11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免杂费及补助公用经费7.23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9880万元;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小学、初中由每生每年800元、1000元,分别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元、1250元,为2.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720万元,发放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44.15万元。共招收小学新生12.5万人,初中生10.8万人。全市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71%以上。招收高一新生6.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9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1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6.1万人,53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3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7.5万人,301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4.3万人,1600所小学在校生74.7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28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8家,国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17家,院士工作站14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省级3家,研究中心16家,泰山学者医药特聘岗位2个。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授权量稳步提升,全年专利申请3696件,其中,发明965件;专利授权量270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6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市级“三馆”建成后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市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4万余册,中外报纸期刊1000余种,日均接待读者3100余人次,办理读者卡3.5万余张;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运营,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兵学博物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启动。投资12.1亿元建设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沂蒙精神纪念馆、2万平方米的临沂书法广场书圣阁、6.5万平方米的临沂大剧院等项目。成功举办了临沂市第十二届民间秧歌会和临沂市第十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十艺节”备选剧目《沂蒙情》成绩突出,在山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上,荣获“文艺精品工程”奖;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圆满完成第四演季。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二级图书馆7个;国家一级文化馆6个,二级文化馆6个。村镇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全市157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村文化大院6486个,农家书屋6451处。农村电影队150余支,确保每月每村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4233个,投入资金2.04亿元。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示范化建设,成功创建1处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处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人民医院东医疗区病房楼、沂水中心医院病房楼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北城新区医院、市妇保院新区、临沂卫校新校址建设进展顺利,市妇保院通过全省首批三甲评审。临沂市儿童医院恢复建制,争取中央专项资金补助1700万元,提高了全市儿童医疗保健水平。市120指挥中心实现全市47家急救站点全覆盖,一分钟派车率达到98%。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14.5枚。先后承办了山东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山东省田径联赛、山东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水上运动取得新成绩。举办首届中国沂河文化体育旅游节,节会自6月至9月,共举办了包括首届中国帆板大奖赛、情漫沂河端午龙舟大赛、摩托艇全国城市邀请赛、百里沂河极限挑战赛、美国艺术滑水世界巡演暨《正大综艺》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赛等在内的大型活动5项,群众活动20余项。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完成1000个村居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健身工程覆盖率达50%以上。市级单项体育运动协会14个,体育俱乐部增至46家。
十、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城区空气质量改善显着,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长44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3.3%、30.6%、11.3%,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中心城区水质保障取得长足进展,中心城区水质保障15个考核断面的化学需氧量达标率提升到95.4%,氨氮达标率提升到92.2%,市控42个河流控制断面综合达标率超过93.5%,中心城区水质明显改善,29条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水质要求,滨河景区没有发生往年夏季的蓝藻现象。南水北调治污涉及的沂河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邳苍分洪道断面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区和生态乡镇建设,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3个,省级生态村21个。
质量强市战略加快实施。全市共有省长质量奖1个,提名1个;中国名牌7个,山东名牌108个、省服务名牌17个。全市新增注册商标4203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到32864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总数达到32件;新增山东省着名商标42件,续展32件,总数达到186件。全市累计成立24个标准联盟,发布30项联盟标准。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43起、受伤366人,同比分别下降3.3%、1.3%;死亡318人,同比上升0.6%,经济损失1958.8万元,同比上升398.4%。
十一、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2元,增长14.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177元,增长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与全省绝对额的差距比上年缩小30元,总量首过9000元,达到9149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5536元,增长17.9%。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6平方米和33.7平方米,分别提高0.1和1.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1.9万人、22.5万人、201.9万人、50万人、90.2万人、46.9万人和558.9万人,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含城乡居民)93.3亿元。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规范完善。目前,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2.36万人,其中,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300-340元;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1800元。已发放低保金6.6亿元。全市拥有敬老院163处,床位数2.9万张,农村五保对象27985人,其中,集中供养19804人、分散供养对象8181人。今年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6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20元。全市统一救助比例和封顶线,政策范围内住院个人自负费用救助比例达到50%,封顶线由3000元提高到8000元。在全市实现了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已有1362名低保对象通过一站式即时结算享受医疗救助服务,直接支付医疗救助资金129.85万元。支出5746.9万元医疗救助资金,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6621人次,发放教育救助金148.4万元,救助低保家庭高考新生371名。争取中央救灾资金4400万元,省级救助金1500万元,市级投入25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市救助站共救助各类人员1004人。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8.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2万人次。全年共组织就业技能培训23.1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4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8.9万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8.6万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220起,结案2154起。
新农合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各级政府财政补助240元,筹集资金25.9亿元;全市参合农民854.79万人,参合率99.97%;共为5496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5.9亿元,当年基金使用率100%,累计使用率75%,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显着。全市187所乡镇卫生院、18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制度实施以来,药价平均降幅40%,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降低22%和25%。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25元,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885.6万份,建档率84.9%,其中电子档案占比75.5%,已超过60%的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