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81阅读
  • 9回复

[经济][ZT]西宁市城南新区:一座城市一个梦(裴有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0-15
城南新区:一座城市一个梦(上)
文/裴有青 2009-09-24 10:00:0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2930ee0100fa9z.html

        一座城市一个梦,梦想背后是现实。
        一提到西宁的城南新区,人们在几年间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几年前,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兴奋的词汇;而在今天,这个名称则或多或少地让人们多了一丝失落;而若说对未来的期待,更多的是无尽的叹息。
        这一前一后短短数年时间,人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莫不与“城南新区”这一区域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曾经的城南新区,是一个让人充满了无限想象力的地方,在这一块土地上,政府规划出了一个极其美丽的画面,也承载了曾经的诸多城市梦想,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今天,与市区中心热闹非凡的场景相比,它似乎逐渐演变成为一座“空城”,成了大众心目中一个挥之不去又难以释怀的“心结”。
        城南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

昨天:新城大梦想

一个美丽的梦想

        西宁南北环山,是一座狭长的城市,在最窄的南北山之间距离不过区区数公里,这使得西宁在整个城市规划方面存在不少局限。然而,这种并不十分有利的地理条件并没有阻挡住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近十年,西宁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座城市正以喷薄欲出的姿态吸引着不少的注意力。
        西宁市中心区以南的“城南新区”便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顺应潮流而生:2001年4月25日,在西宁市南郊的一块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拉开了序幕,其名为“城南新区”。新区位于西宁市南郊水磨地区以南、湟中县徐家寨三岔路口以北,南北长约11.3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一个集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信息产业、行政办公、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生态园林、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生态城区由此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同时,青海省规模最为庞大的展览中心——青海国际展览中心落户城南新区,在它旁边是集休闲、旅游、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自然广场,宽阔的马路和大手笔的规划让这块宁静的地方变得变得更加壮观。尽管它与市中心区着10公里的距离,但一系列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及交通网络的改善,再加上规划时的宏伟目标,使得这里成为当时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媒体的报道更让它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
        城南新区,这一座承载西宁新梦想的新城,向人们展示着它骄美的身姿。在它的背后,则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和一望无际的城市空间。
        在人们的想象当中,那时的城南新区在将来一定会鲜艳无比。

活力新城放光彩

        事实上,开始运转的城南新区也不负众望,带给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而它自身的显著变化也见证着这座新城过去的辉煌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2003年7月,这个很闷热的夏天,城南新区广场更是热烈无比,青洽会的成功举办和招商引资及人事招聘等各项精彩纷呈的活动全线出击,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甚至使得这块小小的地方被围得水泄不通,其壮观景象令人沸腾。
        这只是城南新区成立之初时的一个场景,同样的景象伴随着这座新城的诞生而不断被热情的高呼声所掩没,新城带给西宁的印象是深刻的,东西南北中大融合的局面让很多人感到无比的欣慰。
        此后,城南新区的各项动作随之铺开,这从一些资料中可以显示:自2001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按照“政府规划指导、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力量开发”的运行机制,建成区面积已达7平方公里,核心片区已基本建成,入住人口约1万人,截止到2007年9月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在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干道、次干道近30公里,雨污水管线260余公里,人民广场建成开放,110千伏变电所投入运行,供水、燃气、电力、通信等设施同步配套;西久公路城南新区核心段的拓宽改造,开工建设新城大道向总寨以南延伸段,建成奉青路跨河桥,实现新区与西塔高速公路的连接,建成城南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西宁自然公园;为完善新区功能,建设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的城南新区科技馆和总投资2000万元的城南新区公交调度中心,建成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的城南新区医院及疾控中心;50万平方米的机织藏毯生产线,建设手工藏毯生产展示一条街;城南新区西单超市、建材市场、时代汽贸城、仓储超市等以及城南新区商务中心、餐饮洗浴宾馆集群中心和高原人家餐饮城;电力花苑、华盛怡沁园、海北州风情园、奉青花园、丰泽园小区、省移动公司小区、省邮政商住楼、温馨家园小区、青海湖小区、浩门小区、万伦城南风景、园丁园小区、卧龙别墅山庄、宁馨花园、新西部城、宏达世纪花园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充分利用青藏地区牛、羊毛绒资源优势和传统的生产优势,把城南新区打造成“世界藏毯之都”,发展以藏毯为龙头的毛纺织产业,产业支撑体系逐步构建。2006年城南新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为我国西部唯一毛纺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并授予“藏毯之都”称号;河西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已有青海藏羊集团、青海雪舟三绒集团、江苏汇丰羊绒有限公司、青海嘉年羊绒有限公司、青海美亚地毯、青海绒业公司等企业入驻……
        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事实都似乎在证实一个结果:在各方的努力下,城南新区的崛起指日可待。

今天:无可奈何花落去

        但是,很多事情总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不幸的是,城南新区见证了这种不被期望的变化。从一开始时的媒体争相报道热闹景象相比,今天的城南新区则少了一些耀眼的光环,它的魅力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一大转弯式的变化颇具戏剧性。
        城南新区大广场的对面,是西宁市城中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领导班子的办公场所,同时搬迁至这里的是城中区二十多家相关部门和单位。原本为城南新区而建的这些气派场所,尽管依然雄伟,却已不复当年“初生牛犊”时的气魄。由此,面积扩充至151平方公里的城中区拉开了新的帷幕,这里俨然成了城中区象征性的中心位置所在,但凋零的人气与这个行政中心的设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行政中心的落户并没有让城南新区大放光彩。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却又被人们忽略的一点是,新行政中心的改头换面,意味着此时的城南新区逐渐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

“空城”记

        尽管昔日开发城南新区的声势轰轰烈烈,但时至今日,人们却记住了这里的安静——无论如何,“繁华”一词已经难以被用来描绘此处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也只是偶尔在这里有特色展会时才有的现象。
        城南新区的房地产事业也曾掀起过一段高潮,但随着城南新区“地位”的摇摆不定,这种投资热潮并没有持续下去,事过境迁,这里的几个楼盘尽管大都已经“名花有主”,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空巢”,或者被业主长期租出去,在他们眼里,这里的劣势已然明显:缺乏丰富的商业经济圈、缺乏必要的生活氛围、离市中心区过于偏远、经济相对不发达、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从事各项经营的条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即使早先在这里安家落户的,只要条件稍有允许,便迫不及待地想跳出这片地方,向城市中心区靠拢——这成为了近年来城南新区的一大普遍现象。
        这一发展势头越来越明显,进一步弱化了城南新区的人气指数和经济活力,其“空城”印象弥漫在城市上空。

被忽略的战略地位

        狭长的西宁,向人们展示着异样的风采,但过去西宁的城市规划似乎没有太多的特色,东西南北中,除了市区的繁华之外,就是郊区的寂静。在这座当年让从沿海地区的人一下火车便感到有些“失望”的城市,很容易联想起“山城”这个概念,不同的是,这里的山是不着花草树木的荒山,尽管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改观,但相对于江南绿意漫山遍野的景象而言,这里的绿只是点滴点缀。就是在这样一种看似被荒凉包围着的西宁,却无意中开辟出了一片“绿洲”——21世纪初的几年,城南新区犹如一颗明星,让西宁增色不少,这座新城给人的新奇是前所未有的,它让人们感受到阵阵春风暖意。在这表象背后,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让西宁向南发展的可能性成为了现实。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原本平静的地方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之后又重归平静,美丽的梦想并没有因为城南新区的诞生而顺利地延续下去,在这里,除了每年举办诸如青洽会之类的大型展览之外,并没有接二连三地产生新的亮点,在一些看似美丽的新事物的点缀和包装下,这个新生的区域尽管在一段时期内吸引了不少目光,但随着缺乏持续性的投入和重量级的活动营销及缺乏必要的宣传手段,再加上政策的不明朗导致各方面的投资不到位,使得城南新区的耀眼光环逐渐黯淡下去,其魅力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于某些时候,已经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南新区也只是被当作西宁“扩市”的一个有利机遇,而没有有效深入挖掘其深藏在表面之下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价值。这使得城南新区一出生便面临着其合法地位得不到权威部门认可的危机,这也成为决定城南新区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的重要因素。此时,当年“国家生态示范城区”的定位也早已成为城南新区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7年,城南新区工业区划归南川工业园区,使西宁呈现城中区有南川工业园区、城北区有物流园区、城东区有东川工业园区、城西区有海湖新区的格局,对于以工业园区和新区带动、支撑各城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四区协调、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看似城南新区被纳入了西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阵之中,但这对于城南新区来说,无疑是平淡的一笔——它所需要的远远不止如此。
        直到今天,城南新区暂时划归城中区管辖,其真正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沉重的时代话题。但尽管城南新区被摆在什么位置,对于大西宁来说,城南新区在新时期如何重新定位和全方位开发利用,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之举。

彷徨之路

        城南新何去何从?这甚至成了一个时代的话题。但是,这个话题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并没有被引起太多的重视,就这样,城南新区的建设渐渐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时至今日,它逐渐消失在众人关注的视野中。
        这个过程充满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戏剧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南新区似乎成了一个“鸡肋”,它的命运也随着大西宁格局的变化而变得难以把握。进入21世纪以来,西宁的东西方扩张之路进一步加剧:向东部的西宁经济开发区和向西北部的特色工业园区在这座城市对未来的展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体工业经济所带来的立竿见影效果让一些人欣喜不已,工业繁荣和商业兴旺的梦想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在这样的喜悦之下,其他一切都已不再重要,比如,将支撑这些硬性发展要素成长的软性环境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因素,即使意识到了也被经济强劲发展的动力所掩没,这往往导致某一阶段的繁荣建立在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甚至于达到忽略的地步,繁荣的局面之下容易隐藏泡沫的影子,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但是,灰色的理论往往难以改变彩色的现实,城南新区的发展方向不但没有成为西宁的重头戏,反而到了今天,情形不容乐观,其独立性似乎已不复存在,何去何从成了它的一个最大疑问。但在这个疑问的背后,并不是说城南新区只是西宁城市发展过程的一个回忆,如果今天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难以回避的是,无论这座城市朝何处发展,城南新区都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但是,无论对城南新区的未来持多么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一个疑问始终敲打着人们的头脑:这个时代还是否需要城南新区?如果不需要,这座城市的未来将会走向哪里?而如果需要,那么这座城市又需要什么样的一个城南新区?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7-04-09 17:37重新编辑 ]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0-15
城南新区:一座城市一个梦(下)

文/裴有青  2009-09-28 11:09: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2930ee0100fd21.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城南新区的“衰落”渐显由偶然成必然之势,这似乎成了现阶段难以改变的趋势。然而,城南新区从一诞生开始,便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即使今天的局面暂时不容乐观,但它的象征性意义却并未消失,当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少时,却依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西宁的明天,依然需要城南新区,西宁的明天,朝南是必然的。

明天:战略高于一切

城南新区之于西宁

        城南新区之于西宁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是提升城市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片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土地,对于大西宁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对湟中县真正纳入整个大西宁经济圈有着极具重要的意义。
        湟中县自几年前并入西宁之后,也算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了,但从这几年的发展进程来看,它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城市化的名份上,而在城市化和经济提升等实际推动方面却并没有与西宁市实现同步发展,这使得湟中在并入西宁之后遭遇着极为尴尬的境地。
        而城南新区正好是连接西宁与湟中的一个战略要地,其对于承接湟中的特色农业经济以及将西宁市的服务业更好地延伸至湟中有着难以替代的非凡价值,更有甚者,它可以担当一个超级变压器的角色,成为连接西宁市区与湟中县域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纽带。西宁城市南扩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城南新区不只是西宁市区的一个简单延伸,也不是简单的城市郊区化的一个例证,从大西宁整合的角度来讲,今天看来,它的意义已决非当年其成立之初时的那些看似华丽的单纯城市配套所能概括得了的。
        其次,对提升西宁的生态居住、旅游环境综合水平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中国西部很多地方正在走沿海地区的一些老路,即先工业化、再治理环境,这种路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工业化所取得的成果虽然卓著,但与被破坏的环境相比起来,那些所谓的成果则显得微不足道,更不用说反过来去治理被破坏的环境。这种“杀鸡取卵”的破坏式开发正在威胁着西部脆弱的生态。
        对于西宁而言,尽管其环境指数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好,但随着近些年来工业企业的不断引进,西宁市的环境指数也出现不容乐观的发展势头,这几乎是城市工业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但是,作为西宁这样一座新型发展城市来说,其最大的优势也在于绿色生态的优美自然环境,尽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着眼于长远,西宁依然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常规的发展之路。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城南新区的环境价值也就凸显出来,这一片区域目前的环境指数在整个西宁市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成为城南新区的一大独特价值和资源。如何在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前提下坚持最大效能地开发这一区域的优势资源,将其打造成为西宁今后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新样板高地,是关系到西宁下一步城市“南扩”和提升整个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这一区域的生态得到良好的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开发利用。
        再次,对提升“夏都”的品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夏都”品牌的打造并不只在于自然气候的宣传上,而是要与一系列与之定位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做足现代服务业的各项配套设施。
        大至全球,中至全国,小到每一座城市,凡是旅游业发达的地方,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在现代旅游业中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证实。
        自从西宁提出“夏都”品牌口号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旅游业横向化的水平来看,西宁在旅游配套方面的硬件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夏都”这块金字招牌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力,尤其是在高端休闲旅游形态的开发建设方面,都与其他旅游热点城市比较起来有着不小的差距。
        抛开这一点不说,青海旅游业的一大特点是来自于自然、生态、绿色以及特色文化的魅力,而西宁又是集青海各项资源于一体的典型代表,其旅游业自然也要体现这一核心竞争力。然而,西宁现在除了在自然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之外,也就是在夏天的温和气候这个天然因素之外,并没有太多可以提升旅游附加值的特色之处,这对于整个西宁的旅游业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另外,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工业化正在慢慢改变着这座城市作为“夏都”品牌最为优质的资源——良好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方面是生态环境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却又在打造“夏都”品牌的软实力上过于低端化,而缺乏高端旅游休闲平台。从西宁的现实情况看,城南新区是承接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所在,它的战略开发将对西宁“夏都”品牌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新时期西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引擎。
        对于西宁来说,会展经济显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会展经济的整体拉动力和举办层次方面的影响力还难以成为推动西宁经济又快又稳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位于城南新区的会展中心则无疑要承担起这样的功能角色。
        除了会展经济之外,青海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远在广东的虎彩集团和加多宝集团等将重要的基地放在青海,正是看中了这里绿色产业的巨大潜力和许多尚未被开发的市场空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产业的大转移,将会给青海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青海如何去承接这些产业并进行有选择性的引进,将是下一轮青海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或者说,西宁凭什么去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诸多产业机遇,这是一大问题。当绿色经济遇到传统产业时,西宁的有效对策是什么?如何平衡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使西宁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又能保持目前所独具的核心竞争力,这成为城南新区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必然要面临的一个新选择,而如果处理好各大产业的发展机遇、并将其转化为符合西宁长远发展目标的实际动力,则可成为新时期西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引擎。在这样的前提下,城南新区的发展方向,或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风向标。
        至于“世界藏毯之都”的定位是否最符合城南新区的现实,或者说这个定位能否让城南新区成为新时期大西宁的一大品牌象征,现在看来仍还有思考的余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很显然,对于城南新区可以有多种解释,但只有“跳出城南看城南”,城南新区之于西宁的战略价值才能更好地凸显出来,如此也才能得出更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城南新区的合法地位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对于相关决策者来说,只有重新解决了城南新区的定位问题,才能更进一步梳理出它全新的发展方向,还城南新区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好未来。

城南新区新构想

        梳理了各项资源价值之后,城南新区的区域价值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城南新区到底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特色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呢?随着对这个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一些理念就也顺理成章了。
        第一,城南新区要成为大西宁最适合居住的生态片区。
        城东和城北已经成为大型企业落户和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其相对成熟的工业园雏形已经为此提供了各项便利的条件,顺势而为,则能进一步加强两地的工业基础,成为西宁重要的传统经济增长区域;城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中心区居住及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区域,是市区西进过程中受惠最为明显的区域,城中则形成以第三产业为导向的商贸经济区域,重点在商业经济方面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就目前来看,西宁这几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是要构建真正的大西宁经济圈,使其各区域一体化的前提下,又能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才能进一步提升西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能为西宁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各区域板块联动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成长空间。
        一座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存在多元化的生态板块,而西宁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划分,这就为城南新区打造成为大西宁最适合居住的生态片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从城南新区自身的潜质来看,它完全有能力去完成这样的“使命”:
        首先,就西宁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城南新区与市中心区的距离刚好是一个郊区所能覆盖范围之内的,如果规划出一系列配套完善的生态居住区域新格局,对于西宁这样一座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省会城市来说,也是在部分具备消费能力的市民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随着交通网络的发达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个距离已经逐渐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掩盖,当西宁经济再跨跃一大步时,取而代之的则是市区与郊区同城化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
        其次,它是介于城乡之间、却又拥有城市各项丰富的资源作支撑,这为开发城南新区并进一步利用中心区的优势资源提供了便利,其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目前的城南新区作为区位优势而应该利用起来的大好机遇。
        再次,城南新区作为开发不久的一座新城,它没有经历太多工业化的洗礼,因此其自然生态环境在整个西宁市范围内是一流的,这是打造西宁最适合居住和生活的生态片区极其重要的一个基础,这也是城南新区是否能够利用好其自然资源优势、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最后,城南新区成为西宁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居住片区,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一座城市的中心逐渐被现代商业所包围时,人们的生活层次便往往达到另一个境界,即寻找商业和工作之外的另一处极具生活氛围的地方来居住,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城市的诸多经验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从现实的各种条件来看,城南新区是西宁目前最具备如此特质的一大片区,如果把握好机会,不久的将来,它将会描绘出城市中心商业区之外的一处最适合居住的大型生态区域的美丽画卷。
        第二,城南新区要打造成为青海的“会展之都”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会展基地。
        就硬件设施而言,目前城南新区有着青海最大的会展中心,每年在这里举办多场重要的展会。这是城南新区相对于西宁其他地区一大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为城南新区打造成为青海的“会展之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随着每年一届颇具规模的藏毯国际展览会、青洽会、郁金香节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2011年将要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沙棘大会,对各项会展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后这将是一项硬性指标,也正是大力提升城南新区会展中心功能和价值的机遇。
        然而,限于交通、场地及城市规划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位于城南新区的会展中心目前还没有形成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的影响力,至于具体在对整个会展经济的拉动方面也不尽人意,从现实的情况看,会展业在整个西宁经济中处于一种从属、配套的状态,这与现代城市经济形态发展理念极不融洽。让世界认识西宁、让西宁走向世界的梦想因为宣传平台的缺失而大打折扣,这是今后西宁要力争弥补的重要一课。
        近年来,随着青海向外界营销力度的不断加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来宣传自己。这就使得会展业成为一个必备的基础手段,况且青海自身的产品推介会也呈现越来越丰富的特征,这对于会展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南新区的会展中心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被利用的状态,其各种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既造成了会展资源的极大浪费,又难以将会展经济对整个城市的经济拉动力体现出来。因此,下一步西宁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升会展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这样的基础,再加上整个青海经济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迫切需求,一个集青海、西宁各项资源优势的会展业的井喷将会给城南新区会展中心及相关的配套服务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为城南新区打造“会展之都”奠定前期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南新区会展中心必然要进行新一轮的大营销和提升各项服务水准,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青海会展业黄金时代。
        第三,城南新区要打造成为西宁市最重要的一座“卫星城”,以此改善城市结构带来的压力,并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实践城乡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极好的样本。
        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成为许多老城市的一大弊病。而城南新区的规划无论从城市格局还是自身最初的定位上,都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只是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被摆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把握这座新城的开发,由此导致城南新区后劲不足,各项规划也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美丽的空文。
        然而,即使这样,也难以掩没城南新区的战略地位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西宁市的商业中心由城中的大十字、西门一带逐步向商业巷、气象巷一带扩展,由此逐步向外围扩展,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中心区域商业经济圈,而这一区域的辐射力也逐渐增强,成为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体现西宁商业价值和成长力量的支柱性区域;而城西近年来也获得了发展的动力,其适宜的人居氛围越来越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土,此后发展成为代表西宁人居新形象的生活示范型样板基地及形成成熟的商业生活圈将成为可能;城东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城北的工业园区都已经构建出清晰的轮廓,只是在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实际取得的成效方面都与打造大西宁经济圈的梦想有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准确定位其功能和优化投资环境。
        看似平滑过渡的繁荣局面让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任何可能的希望,但在这些表象之下,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随着城中和城西商业、居住、旅游及其他配套设施等各项功能的完善,各项资源也会更加倾斜于这此区域,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将是原本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更多的常住人口,使这些区域的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原有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又跟不上城市实际发展的需求,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使城市的部分功能失去正常的效用。尽管这些矛盾在今天还没有完全爆发,但这一趋势已经很明显。
        另一方面,就城市发展趋势来看,西宁市的交通设施基础建设也不容乐观。按照今天西宁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将会出现一批能够引导主流消费的中产阶层,这将成为拉动西宁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按照目前一天汽车上牌量超过300这个数据,不难想象,西宁人均车辆拥有率的增长速度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即今后将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上升期,这种状况加上迅速膨胀的人口问题,将直接加剧城市拥挤程度,从而陷入摊大饼式城市扩张道路中一个老生常谈却又非常棘手的难题。
        从目前的各种发展势头来看,西宁正处于这种大繁荣所产生的危机潜伏期,因此,城市功能规划上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其战略发展的需求,并且为未来的可能性发展预留管线。从这个意义上,开发城南新区,并将其作为西宁未来一个重要的人居中心、休闲平台,将有助于缓解西宁市中心区的人口、交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是一个超前而又迫切的战略选择。而如果出现上述压力时再去寻求解决办法,则其难度可想而知,付出的代价将难以估量。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极大的经验教训。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目前城市化普及率相对较高的区域而言,城南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地位正在于它连接着南部的湟中县,这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由此拉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但与西宁相比,其服务行业无论是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的提升来看,各项水准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是制约湟中第三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西宁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若要辐射至湟中,则必须要通过一个中介,作为第三产业同城化的一个超级推手;再者,湟中的传统农业要实现工业化,提升农业产品的价值,仅凭湟中目前的能力是无法完全解决的,这也必然要通过西宁这个超级平台来推波助澜,实现城乡投资互动的兴旺局面。从这些迫切需求和长远意义上来看,城南新区的兴起,是解决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各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没有城南新区的崛起,就难以实现湟中的产业现代化。成功实施这一战略,也将为青海其他地区提供城市带动乡镇经济的一大样本。
       第四,城南新区要成为承接西宁市第三产业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旅游休闲中心、高端会议中心、高档生态居住中心,成为西宁服务业集中、综合应用效率高的一个区域,成为西宁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一个典范,从而实现“夏都”品牌的新名片和代言者的新角色。
        由于西宁的总体经济容量目前并不大,外资引进力度有限,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相对偏远,使得城南新区一直难以成为投资者们趋之若鹜的重点区域,因此,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没有与西宁市中心区同步发展,其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这一方面造成了城南新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另一方面却极大地保护了这一块区域的生态环境,成为西宁地区的一块绿肺,这是今后城南新区发展成为西宁休闲度假高地和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主要价值所在。
        这时候,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同属西宁下辖的大通、湟中、湟源三县的生态环境也是不相上下,它们是否也有可能成为西宁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几大平台呢?这个问题要从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来判断。从整个大西宁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城市化发展水平尽管在青藏高原属于一流,但与沿海地区和内部发达地区来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并且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大通、湟中、湟源三县的城市化水平还远不能与西宁市区相提并论,它们完全有效融入西宁更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得了的,而其本身都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这就使得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可能迅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要实现三县的跨跃式发展,依然有待时日的过渡,受到诸如此类各项因素的制约,短期之内这三个县与西宁市区之间的同城化生活圈还暂时难以成型,也就是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们在西宁依然处于一个从属地位,而难以形成与城市郊区同等竞争力的实力。从这些因素来看,就使得城南新区成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超级引擎更有其现实意义。
        另外,从全球发展的经验来看,一座城市的高端休闲性项目及配套设施和高端居住中心一般在中心区之外,这种情形尤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于西宁来说,目前最适合打造这样的高地,则非城南新区莫属了,这一点从城南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状、生态环境及发展潜力都可以明显地判断出来。因此,城南新区今后若要发挥出其最大的功能,则必然要走生态化的高端路线,这是摆在城南新区面前的一大发展机遇。
        城南新区若梳理好与中心区乃至西宁的关系,树立错位发展的理念,让其成为服务于中心区甚至整个大西宁、却又体现其自身高端价值属性的特色,将会成为推进西宁新经济发展的一大超级平台。届时,其完善的第三产业配套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高性能价值的转化,将成为西宁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一个典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充当“夏都”品牌的新名片和代言者的重要角色,打造推动“夏都”品牌特色化的一个强有力的高端休闲旅游大平台。
        第五,城南新区要成为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研发利用的一个重要基地,成为科技实力与绿色经济综合展示应用的重要平台。
        绿色能源经济成为青海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也是青海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齐头并进的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
        绿色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这对于青海来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来自于青海在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已经逐渐被发掘出来,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朝这方面倾斜;挑战则是在现有的各项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以绿色新能源为主的产业增长新方式,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探索则是一大难题。
        在这个大环境下,城南新区应作为青海发展绿色产业经济的突破口,就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了,尽管它不一定是排头兵,但可以是为排头兵服务的一个绿色产业基地,实现以服务绿色产业为主的产、学、研为一体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那么,规划城南新区作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研发利用和全方位服务基地,其可行性和优势在哪里?
        首先,它位于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便利条件将为城南新区打造研发基地创造良好的人力、资金和行政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其次,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完善的区域,实施本土化的研发利用策略将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
        再次,将城南新区作为一个试验基地,以高新技术为龙头、以绿色新能源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再配以市场化、品牌化的商业模式的操作行为,通过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的大力推动,从而为西宁甚至整个青海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最后,西宁几大工业园已经逐渐成型,一旦这些园区成熟起来,则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难以避免的一些问题必然会接踵而来,鉴于这样的一个趋势判断,而城南新区目前是西宁保存相对完整的没有实现整个区域工业化的大市区范围之内,因此,除了硬性的工业化之路以外,软实力的提升及为其他区域提供工业化研究的解决方案,也即打造一个辅助性的新产业——工业服务业,应该成为城南新区的一大发展方向。
        当然,城南新区可以具备更为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南新区的规划完全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当它的定位被赋予了大西宁的定义之后,便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事实上,以城南新区的自身潜质而言,它完全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大西宁发展的机遇面前,它更需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化,以实现自身的非凡价值,推进大西宁的现代化进程和这座高原古城的长远梦想。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09-10-15 17:56重新编辑 ]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10-15
理解城南,营销西宁

文/裴有青  2009-10-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2930ee0100fkqm.html

       2009年仲夏,我问一位朋友:你觉得西宁最适合、环境最好、最具潜力的居住地方在哪里?她的回答毫不犹豫:海湖新区。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然而仔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此前,我早就听闻海湖新区的名声,它似乎已经成为西宁新时期人居梦想的一个榜样,一直想去看看这片占地10平方公里据说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土地,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对它的了解也大多只是来自于相关资料和别他人叙述的介绍。但从其所处的区域位置及政府的规划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方面,可以想象得到,这块位于城西相对繁华位置的新区,离市中心区也只有几公里的路程,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培育和投入支持,其发展成为西宁成熟的居住区指日可待。
        这些现象,也得到了另外一个“确凿的证实”:姐姐一家原本住在城南新区,但在2009年,她决意要在海湖新区买房,原因是城南新区过于偏远、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因素又带来生活的诸多不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湖新区作为西宁市的重点发展区域,已经日渐成熟,其优良的环境和各项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等适宜人居的氛围吸引着更多的人流连忘返,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目前的城南新区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西宁正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西宁人对此也习以为常,城市发展的一般轨迹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产生了深刻的印记。但是,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那就是城南新区怎么样了?这个曾经承载了诸多美丽梦想而今却渐渐被人所遗忘的新城到底发生了什么?还记得当我在2003年第一次踏这块土地的时候,就被眼前那些景象所迷惑,正在举行的青洽会热闹非凡,形形色色的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更是成了下种常态,所到之处,尽是一片繁荣景象。“这难道真是离市区相对偏远的一个地方么?”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怀疑它的真实性。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是我对它真实的初步印象,尽管后来回想起来有些狂热的成份。
        此后,又多次专门来到此处,然而,与刚开始时热闹、新奇的感觉不同,今天的城南新区似乎成了营养不良的代名词,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别让西宁城南新区的“空城计”再演下去了》的质疑文章,投资力度不够导致的后劲不足成为今天城南新区的硬伤。而投资力度的缺乏,则使民众的信心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形成新一轮的萧条之势。
        然而,投资的缺失并不是导致城南新区今天如此光景的最重要因素,这只是整体战略框架下的一个部分而已。如果说,投资力度的缺乏是城市发展的“硬伤”和外部因素,那么,政策的不明朗和战略决策上的偏失则更是影响城市进步成长的“软伤”和内部因素,今天的城南新区,无疑两者兼具。
        这一方面除了与此区域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对城南新区定位的模糊不清而导致的相关政策支持方面的缺失。自提出“城南新区”的概念以来,它就一直以虚无概念而存在,而没有真正落地生根发芽,也没有将其放置于应有的战略地位去对待。尽管在前期也投入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但多年来“有名无实”的不稳定身份让这个区域既没法走出去,又难以吸引优质投资者的资产持续进入。在一般人眼里,似乎西宁已经拥有了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及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之后,各项资源已经足够丰富,此时再多出一个城南新区就有点多余的感觉,认为这个新区的成立无非又多了一块用地而已,或者只是城市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化。再者来说,以目前西宁的经济总量来看,是否适合再多规划一个新区、或者说西宁市有没有能力再建设好这样一个规模并不小的新区可能成了政策制定方面的一大疑问,尤其是对于没有深入理解西宁、青海及当地区域发展特色的具有最终拍板权的更高层决策者而言,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选择,这或许是城南新区没有被提升至应有高度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确,以现有的各项基础来看,城南新区的建设需要耗时、耗力、耗财,是否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来完成对这座新城的规划和开发,对西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几乎大多数人的思维和担心可能正在于此。但这只是静态、单一、封闭的思维方式,而当我们“跳出城南看城南”,用动态、辩证、复合、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城南新区时,就会发现,这一区域的发展,将不再是简单的城市延伸体,也不是为了追求西宁的大而全,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是推动西宁城市化进程、推进西宁城乡一体化和促进二元社会结构体和谐发展以及提升夏都精品品牌的一大推手,其意义不言而喻。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具体到西宁的城市品牌来说,一座城市的定位、规划等各项工作和理念性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在这个基础上的营销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重点。但是这个营销就不单纯是通过惯用的手法对外宣传一下,或者只是缺乏重点和目标的观光旅游推介。
        对于“夏都”西宁来说,它的着力点在哪里?特色化经营模式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营销战略方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今后营销的重点。然而,看似简单的问题具体执行实施下去,则其中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一个极典型的例子是,相对于“夏都”的金字招牌及其实质内涵而言,西宁与昆明是一对重要的竞争对手,但事实上,在旅游业方面,西宁远非昆明的对手,无论是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软实力的营造和营销宣传方面,西宁与昆明之间的差距甚至出现扩大化的趋势,一句“昆明天天是春天”就让西宁的“夏都”本色黯淡了不少。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小地方也开始打“夏都”品牌的主意,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自身的优势。如此一来,西宁即使争得了名义上的“夏都”之称,但在实际效果上却并没有取得与这个品牌相匹配的大好成绩,而且一直以来还被其他自然条件远远比不上西宁的城市争夺式的营销宣传所围困。在这样一种内外因素的困扰下,西宁的“夏都”品牌还并不牢固,其地位也远没有被提升至应有的高度,并且也还没有挖掘出其独特的深度及延伸开来的广度,其所带来的旅游业也就缺乏足够的强度和影响力。这“四度”的缺失,一直使“夏都”品牌遭受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但在这些表象下面所隐藏的一个最大问题,即制约“夏都”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西宁软实力的营造上还缺乏相应的氛围和配套,缺少能够支撑“夏都”品牌的亮点,这成为西宁缺乏吸引高端休闲旅游消费群体的一大缺陷。另外,西宁目前不少项目的开发和城市的总体走向,却感觉是在抛开自身的一些优势,而是去营造一种与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相似的城市氛围,到西宁的很多地方,随处可见的是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的景观,但又在具体配套方面落后于别人,而且在高水准的项目方面也有着不小的差距,这样一来,具有西宁特色的优势似乎并不明显。
        因此,西宁若要在更高平台上打造自己的地位,也为了今后能将自己以最好的方式营销出去,就必须要打造一个一流的战略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城南新区对于西宁的意义并不在于多了一个区,它的战略意义更在于要成为提升西宁产业升级和打造西宁“夏都”品牌以及构建绿色经济产业链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平台,这不仅符合西宁当前的利益,更迎合了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面对这样一个选择,我们今天更应该要理解城南新区、读懂西宁需求,只有从深层次处把握这个趋势,才能走好今天的路,把握明天的方向。
        因此,要使城南新区的战略地位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实施,必须要对这一区域重新梳理,站在另外一个新的高度,以西宁城市升级的角度来看待城南新区,甚至以大区域发展的眼光去正确理解它的内涵,赋予其战略新形象、新地位、新作用。只有这样,城南新区的“合法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正常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其后续的战略性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被挖掘出来,引导新一轮的城市化大浪潮。
        总之,城南新区的战略地位不仅在于要成为西宁美丽的后花园,更要成为其新形象的代言者,成为西宁的一大新名片,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超级平台,是大西宁发展的一大引擎。不管是从区域发展的现状格局和未来趋势来看,还是从西宁今后要走出去的方向观察,这都是一个极富意义的探索,也将成为推动西宁新一轮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大超级杠杆,在更大的平台上,将为打造青海的一个区域性品牌创造现实的可能性。尽管这个美丽的梦想还正处在进行时,但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这座承担着重要使命的新城却注定要饱受风雨沧桑,从它一诞生开始,一些不期然的改变也就应用而生。
        或许是对城南新区的关注过于久远,也或许是对它充满了过多的期待,今天看来,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无论身在何方,对这片土地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或许就是自己“处江湖之远既忧其民也忧其城”的个性使然。但不论如何,内心依然对其充满信心,因为我始终相信:尽管我们有更多的梦想,也有无数的选择,但最适合的梦想和最科学的选择只有一个。在延续美丽梦想、构建战略平台的道路上,城南新区亦如此。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个长远而又紧迫的美丽大梦想吧!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09-10-15 17:59重新编辑 ]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10-15
城市新区必须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否则,很难有人气!
网络看世界,世界是网络。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10-15
别让西宁城南新区的“空城计”再演下去了

鸿舞碧云天 2007-03-30
http://kunlunjushi.blog.sohu.com/39943517.html

        曾被列为生态示范城区建设试点和西宁市扩市提位战略重头戏的城南新区,在耗资30多亿元,历经近六年大规模建设后,以它全新靓丽的风貌矗立在西宁南川河畔,着实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毋庸置疑,这是青海构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城市的又一大手笔。然而,当你置身于这座新崛起的城区时,你才沉重地感受到,外观漂亮整齐的城南新区,至今几乎仍是一座空城。人气低靡的尴尬,不仅使投资商、购房者深感意外,恐怕连市政府的决策者也是始料未及。
        依照当初的规划,用5—7年时间,城南将被建设成为拥有10万人口,占地10平方公里,产值达10亿元,以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商业贸易、行政办公、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生态园林、特色资源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曾几何时,媒体大张旗鼓,工地热火朝天,开发商充满信心,建设者踌躇满志,那些想体验城南地区廉价、生态、新颖、安宁的人们接踵而至。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西宁市人民政府”的金字大牌往城南管委会大楼前一挂,将部分想在城南置业居住尚在犹豫的人们的最后一点顾虑打消了,积攒了半辈子一直捂着的钱袋子终于打开了。城南新区在铺天盖地地宣传氛围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充满魔力的希望。说到底,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是这种希望的支撑点。 
        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城南新区眩目硬件后面人气的严重缺失、投资人对该区前景的忧虑、现实与规划之间过大的距离以及与新城区热闹繁华相去甚远的清冷。住户寥寥无几,行人屈指可数,商店餐馆生意清淡,服务机构门可罗雀;夜晚楼房稀稀落落的窗户亮光透出的是城市建设步伐的趔趔趄趄,小区住户紧锁的铁门折射出来的是居民们一种无奈的忧心忡忡。投资商眼见老城区房价飞快上蹿而城南乏人问津的房价却在原地踏步,大量空置房无法脱手而让他们深感被“套牢”;购房者觉得将半生的心血投向一片前景模糊的土地上而萌生悔意,许多人宁愿以低出3—4年前楼市价格的标准将房子抛出去。一种导致城南人气更加低靡的恶性循环在继续着。 
        这实在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一幅画面!
        在今日青海的所有媒体中,你还能看到多少有关西宁城南新区的报道?城南新区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挂了五年多,城南区政府的牌子何时面世?令人费解的是,在新区建设初期,西宁市人民政府的大牌竟然高悬在城南新区管委会的大楼上。是在引诱人吗? 
        或许,决策者自有常人难以参悟的深奥道理。若如此,咱就不劳神揣测了。老百姓的唯一希望就是,别让城南新区的“空城计”继续演下去了。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7-31
城南新区为什么就失败了呢,可惜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7-31
人太少。。。
本人lnrdy(马甲lnrzk),老婆lnrer,儿子lnrrh,老弟lnr(小号lnrby)

我的区划理念总贴: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104920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7-31
有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就没有城南区,是不是可以把城中区古城部分划给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一部分,四个区再进行一些微调,然后把城中区更名城南区?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7-31
市政府曾经落址城南?
说务实有用的话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7-31
我觉得城南新区发展起来是迟早的事,西宁是省会,早已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了,只是现在建设方向有了调整,再兴旺起来并非不可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