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云和建设“小县大城”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对于一个全县人口只有10.3万人,却有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户人家,耕地面积人均只有0.6亩的经济欠发达县,如何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现实,他们有什么好的思路与做法来建设小康社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共浙江省云和县县委书记虞红鸣。
记者: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对云和县的现状,您是如何理解的?
虞红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城乡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认为这个战略方针非常重要,也非常适合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欠发达地区如何奔小康?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以城市化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记者:结合云和县的实际情况,你们有什么具体思路?
虞红鸣: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城市化步伐。我们通过重新审视宏观环境和我县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城市化滞后,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源。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三产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都要靠加快城市化建设来解决和突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形成以城市化为载体、“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记者:您刚刚提到一个新概念“小县大城”,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虞红鸣:这是我县自然条件限制的必然选择。我县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只有10多万人口的县就有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村只有90多人,最小的村只有1户,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要把几百个贫困山村建设成“小康村”,其难度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而通过“小县大城”的建设,就可以把那些山区的农民,特别是那些处于环境恶劣、没有发展前途的山区农民向中心村、集镇、县城集聚,并引导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
记者:这种转移必须要符合农民的主观意愿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诱人空间,否则农民肯定不愿下山。那么我们有什么好的环境或制定了哪些好的措施?
虞红鸣:是这样的。要符合山区农民的主观意愿,靠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市场运作和营造一个好的环境。首先在硬件方面,我们加快了城市电力、城市供水、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和“两纵三横”的道路建设,并加强城市管理,使得城市面貌大有改观。
其次在软件方面。一是降低户籍“门槛”,我们要求只要有固定住所和收入,就可以在居住地登记户口,在就业、入学、社会保障方面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二是制定优惠政策。进城农民可以保留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承包权。三是以优惠的地价兴建农民新村,如今农民新村有落户农民3500多人。目前,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0%。
记者:“小县大城”也好,城市化也好,农民进城首先考虑的就是吃饭、就业问题。另外,从发达国家来看,工业化一直是城市化的核心,云和县在工业化方面有什么考虑?
虞红鸣:城市化必须靠工业化来推进,而工业化的产业集聚又是推进城市化的基础。没有城市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城市就业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也就失去了依托。为此,我们把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根本来抓。坚持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并举,初步形成木制玩具为支柱,轴承、小水电、PTC陶瓷元件、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工业体系。同时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我们的省级木制玩具特色工业园区面积已达到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72家。2002年,木制玩具行业产值达7.5亿元,可解决7000人就业。
记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你们的工作重点或目标是什么?
虞红鸣:我们将以“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为中心,加快“一城三基地”建设“一城”就是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山水生态城市,“三基地”就是建设全国木制玩具先进制造基地、南方早熟梨基地和浙西南休闲旅游基地。通过“一城三基地”的建设,力争到2005年全县基本实现小康;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者:钟文周慧敏 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