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
近期:2011~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 规划范围和层次
规划范围为永登县中川、上川、秦川、树屏和皋兰县西岔、水阜六个乡镇,用地面积为1744平方公里。
二、
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 城市发展目标
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区。
(二) 城市核心功能
兰州新区核心功能为“一平台、两基地、一示范”。“一平台”是指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两基地”是指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与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一示范”是指产业承接转移和循环
经济示范区。
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新丝绸之路重要的国家综合
交通枢纽及面向中西亚的现代物流
中心,国际
文化、技术、信息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为龙头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
西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研发基地、金融商务中心、会议博览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产业承接转移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承接创新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结合甘肃省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三) 城市发展战略 (1) 加强外联、打造枢纽
公路:形成以兰州新区为核心的“六向联络”高速公路格局,全面融入兰新、兰青、兰包、陇海四大国家级运输通道。
铁路:积极推进铁路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张掖城际铁路建设。推进兰州新区-白银铁路向东延伸,建设兰州新区-白银-海原-环县铁路,形成串联兰新线、包兰线、宝中线、银西铁路的横向铁路通道。新建包兰二线客运联络线。
形成面向不同区域层次、布局均衡的客运枢纽体系。
突出特色化、国际化物流园区建设,强化货运枢纽职能。
以航线网络完善和航空枢纽建设为重点突破,建设中川机场为服务国家向西开放的航空枢纽,提前谋划航空城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南北贯通、东西联动”的进场通道,满足多向客流进出需求。
(2) 突出特色、产城融合
产业发展落实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甘肃省“飞地经济”战略,突出特色。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与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
结合新型城镇化理念,贯彻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居住、公共服务用地比例。构建产城单元,形成不同层级公共服务中心。突出向西平台战略定位,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锦绣丝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园、职教园区、兰州新区铁路枢纽等高端服务集聚区,打造西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3) 重化北置、加强支撑
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扩散和安全防护距离,石化产业在兰州新区西北部布局有利于城市安全。同时要在交通运输保障、水源保障及水源污染防范污染物处理、机场协调、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提出保障措施。石化产业在新区的布局,要求新区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同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
(4) 生态安全、资源利用
预留生态廊道,确保新区防洪、排水廊道畅通和安全
段家川廊道是新区盆地天然也是唯一的排洪和排水通道,保留至少50米的自然排洪、排水廊道,保证排洪、排水廊道畅通、安全。新区东部的职教园区项目占用排洪渠,需采取技术措施满足防洪排水要求。
加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的前期研究、建设施工和后期
管理新区的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要加强前期和施工期科研工作,增强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加强第三系与白垩系地层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尤其是其崩解性、膨胀性的系统研究;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施工控制与工程对策;高挖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工程控制;巨厚层填方的沉降变形预测与施工控制方法。加强对削填方完成后用地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策,以便降低灾害风险,确保城市用地的经济安全。
加强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策略
严格划定新区自然生态保护地区,重点保护林地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维护绿色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明确需要管理控制的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此提高新区生态绿地的系统性,保证新区发展的生态空间。
制定水资源合理开发策略,以创立节水型城市为方向,强化节
水利用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制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策略,坚持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制定节能减排策略,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管理法规。
(5) 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并提供就业保障,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融合。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实施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形成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保障基本居住条件
扩大政策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减缓居住成本过快增长,保持新区的长期竞争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制定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
(6) 促进合作、区域协调
协调区域空间发展,共同构筑“一主两副五带”的空间格局。
重点推动兰州市区—兰州新区—白银市区金三角核心区的区域合作,带动兰白地区的发展,构筑构建“一主、两副、三廊”的金三角区域空间结构。
加强新区与永登、皋兰方面的区域协作。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兰州新区南北两侧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带;协调产业发展,支持两县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协调好新区蔬菜和农副产品基地的建设;协调城乡发展,新区要积极支持周边小城镇的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7) 集约发展、提升品质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规模,优化新区空间布局。扩大兰州新区规划管理范围,对范围内建设用地的统一管理和统筹利用,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上版总规2030年要求,限制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对空间资源的保护。优化新区的空间布局,进行存量
调整。在综合服务城集聚发展城市功能,构建区域中心,在外围布置四大产业片区,根据产业发展逐步拓展用地空间;结合空间布局调整,重点在综合服务城内对部分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规划调整,完善相关的规划、土地、财税配套政策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存量调整的可操作性。
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提高投资强度、地均税收和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为目标,完善土地出让要求;创新土地出让方式,试行土地租赁供应、分期供地等方式。建立建设用地绩效动态评价机制,在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程序中,综合评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立用地退出机制,定期对已选址项目的进度和产业方向进行评估,进行项目清理或者用地置换。
三、 城市规模
2020年,城市
人口规模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80平方公里(不含飞地经济产业园、机场控制范围及48.64平方公里的未利用地)。
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70平方公里(不含炼化产业组团、飞地经济产业园及机场控制范围)。考虑到新区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到2030年,在新区规划范围内共控制约24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