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9157阅读
  • 169回复

[首都]关于首都的大调查和意见征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7-11-12
首都迁都至九江是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最大的政策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151628/d29232819.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江西新闻人》 关闭窗口 



ID: 05526295  新闻BBC 发表于:2005-8-6 19:35:41 
中部崛起的机遇与政策诉求

   2005-7-8 9:34:08  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陈新华 
  一、中部崛起面临难得的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组织过三次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第一次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后的1991年.。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先生的倡导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预测部(即现在的区域部的前身)的具体组织下,中部省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部仅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是按照国家原来关于东、中、西部的划分,中部地区9个省中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纳入了周边开放的范围。中部六省,就是那次研究达成的共识。我们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总报告题目是“谨防中部塌陷”,提供的专题报告是关于中部农业发展报告──“特殊地位应采取特殊政策”。第一次中部研究产生了许多成果,当年底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由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主持的有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方面负责人参加的“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中部课题组详细地向国家机关的决策人员阐述了研究成果和政策诉求。但是,很遗憾,1992年初,小平南巡,国家关注的重心再一次放在沿海,中部失去了一次政策机遇。
  第二次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是1999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的领导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部的具体组织下,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再次对中部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也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同年9月,在安徽合肥由王梦奎主任主持召开了“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讨会,国家计委等部门也派人参加了研讨会,我在会上提供的研究报告为
  “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核心经济增长区“。遗憾的是中部地区与机遇再一次擦肩而过,中央那年的政策重心在西部大开发上,国家计委地区司的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会,对中部地区既同情又支持,但他回去后被任命为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中部地区的政策要求,他也只能左耳进,右耳出。
  事不过三,2005年初,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再一次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研究,这一次研究与前两次研究不同的背景是,2004年初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当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已明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说法,虽然仅是一个说法,还没有多少具体的政策,但给我们的信号是明显的,中央已把中部的发展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中部发展的大好机遇。今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再一次在合肥召开了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讨会,会上我们联合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政策纲要,并引起今年“两会”的热门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先生在今年2月23日合肥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讨会上说过,机遇就是生产力。现在,中部崛起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部发展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再不抓住机遇,就会失去了“先进的生产力”

  二、研究中部崛起的政策要排除三个方面的困惑。
  我们是在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展开中部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与六年前相比,宏观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十五前相比,其变化是质的改变。因此,要认真研究变化的环境,要排除三个方面的困惑。
  第一个方面是中部定位的困惑。中央一直把中部定位于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中部也一直以此为荣。这种定位在这次向中央要政策的过程中也不会改变。我认为,这种定位恰恰是中部的软肋,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能解决三农问题吗?不能,靠挖矿藏能实现工业化吗?非也!别看去年今年山西因煤炭需求大增,价格大涨而得到一些好处,但真正的煤矿工人在煤炭涨价过程中的收益率是远远低于其他产业环节的。在煤矿产地,除了用工人的生命换煤外,还将留下一系列环境破坏和其它方面的后遗症。所有中部矿产资源的开采都是如此,比如我们江西的钨矿资源,矿藏采完了、环境破坏了、污染留下了、工人下岗了,还有许多职业病等,都成为资源地心头永远的痛。中部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这种定位,是我们向中央要政策的突破口,对于正在进行新型工业化的中国,这种定位,我们可能还将处于困惑之中。
  第二方面的困惑,是建立公平和谐社会的困惑。正当中部地区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时,中央关于建立公平和谐社会的决策使中部又面临新的困惑。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是不发达地区脱离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剥夺农民土地、不断减少农民的过程。近几年来的中国经济处于一个景气的周期,各地通过建立大量的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化,中部各省也因此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效。而当前中央对土地供应的严控,地方政府又担心失地农民上访而导致非和谐问题,这是两难的选择,是要快速发展实现崛起的熊掌,还是要保持和谐社会的鱼?中部地区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大革命时期,中部作出的牺牲巨大,二万五千里长征,江西兴国在每一公里都倒下了一名红军。井冈山市(原来的宁冈县)在红军上井冈山之前,有13万人口,到解放时只剩下3万多人。中部各省有众多的老区,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解放后中部各省又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江西就是计划经济时期二个未中断向国家调出粮食的省份之一。那时只要中央一个电话,自己勒紧裤带也要执行调粮任务。如今,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改变这种不和谐,地方政府可以说是有困惑的。
  第三方面是市场机制的困惑。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要求是在经济领域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凡是市场能办的事,都要发挥市场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东部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成形,它们的经济发展基本上以市场的力量为主,并正与国际接轨,而中部的经济发展则更多的是以政府的强势推动为主,诸多领域都是政府在唱主角,计划经济色彩还较浓。在政府职没有根本转变以前,依靠市场的力量发展中部,其结果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来大。就以中部发展的战略来说,许多人就抱怨中部还想不到一块,实际上也是一种计划经济思想的反映。让我们想一想,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市场机制的要求看,江西、安徽是应更主动地与长江三角洲接轨,还是更多地与中西部接轨呢?湖南和江西是应更主动地与珠江三角洲接轨,还是更多地与内陆接轨呢?从现状看,中部地区政府职能转变和培育市场力量仍是两个在崛起过程中的重大命题。

  三、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向国家要求真金白银的政策,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意义、重要性方面的讨论上。
  中央把中部发展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是中部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中央的宏观区域政策操作空间已大为缩小,市场的力量则日益强大。因此,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关键要靠自己,要依靠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措施,要靠中部地区人民的励精图治,扎实苦干。
  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国家实施宏观区域政策是本地区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政策、沿海开放政策、浦东开发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国家在区域发展政策上的公平和适当倾斜.。
  中部的发展与战略研究已进行了十六年,其地位、发展的思路等方面都已研究得非常透彻,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是向国家要求真金白银的政策,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意义、重要性方面的讨论上。如中部各省的研讨会,就应该邀请国家发改委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参加,请他们听一听中部地区的呼声,让中部的政策诉求能直达决策部门。
  我们江西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部报告中提出的的政策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政策:
  中部地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建议由中央买单。建议国家加大对中部重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和生态系统建设,建议国家在长江流域和资源富集地区布局重化工项目,建议国家在加大铁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保障系统的建设的投资力度等等。
  中部地区的公共事业开支建议由中央买单。建议国家对中部地区的社会保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财政扶贫资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和再就业补助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在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专项资金安排适当向中部倾斜等等。
  建议中央在清除机制性障碍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如建议中央调整金融管理体制,将目前的中央—区域—省级三级金融调控框架调整为中央—省级二级框架,将老区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列,建立衰退产业退出机制,并对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如政策性破产、帮助脱困等;加快资源工业增加值税收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对煤矿、有色冶金等工业基地(矿区)转型、塌陷区综合治理给予更多的专项补助;将国家“一五”期间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和老工矿基地城市以及三线军工企业纳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范围;国家应设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纳入当地生态建设规划给予支持等等。

  四、首都迁都至九江是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最大的政策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革命战争决定性阶段的胜利都是在北方取得的,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苏联、蒙古等国可以成为无忧的邻居等)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核心和最具活力的区域。1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作为首都的运行成本一路走高,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境地,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难题。且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超常规发展,城市功能的过份集中,带来了普遍的生态环境和人口膨胀的压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挤压而难发挥优势,有的甚至不断遭到破坏。
  影响首都北京协调发展最严重的问题是水资源缺乏的难题,这也是北方地区发展的大问题。我4月底到郑州后发现,郑州的水一股怪味,泡茶也冲不掉这味道,弄得茶也没味道。郑州到少林寺100多公里的路程,路边的沟沟壑壑和坑坑洼洼里,居然看不到一滴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少林寺》电影中牧羊女唱歌的小河,再也没有了清彻的潺潺流水,几道堤坝拦截的是浑浊不堪半汪死水!
  北京人均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居百位之后。2010年,平常年份北京将缺水9.9亿立方米,枯水年缺水近20亿立方米。北京市社科院的一个专门小组,长期研究水资源供应与城市人口容量的关系后得出结论:2005年,北京可支撑的人口容量为1277.7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156.01万人,外来人口121.76万人。这一结果是北京人口容量的最大值。但实际北京总人口在1997年即突破1500万大关,其中常住总人口1210万人,外来人口35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从水资源供应的角度看,北京的人口已超负荷300万人,而这一数字仍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
  而北京的大量地下水长期超采以后,已形成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区,最严重的东部地区过去40年已下沉了700多毫米。专家们指出,地面大面积下沉最终会影响整个城市建设,导致地基不稳,墙壁开裂,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现在,南水北调工程被很多人看作是解决京、津地区缺水的“灵丹妙药”。但该项工程总投资近5000亿元,不仅是我国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也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总投资超过三峡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不亚于三峡工程。以东线第一期工程为例,总投资为1548亿元,其中主体工程投资1240亿元,配套工程投资308亿元。工程实施后,被引水的汉江中下游流域将严重缺水,三峡水库的发电和用水也将受到较大影响。何况,中线工程流经的豫、鲁、冀、晋都是缺水大省,这流经家门口的几百亿立方水将成众矢之的,如何分配将大有争议,能有多少流到京津将大有疑问。
  为了支持中部地区的发展,建议北京迁都至江西九江。世界上也不乏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而迁都的事例。
  韩国政府2005年2月15日宣布,位于韩国中部地区忠清南北道的4个地方为新行政首都候选地,韩国迁移行政首都主要有两个目的:保证首都安全和改变经济过度集中于现在的首都汉城等北部地区的状况,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二战后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新都,还有10余个国家正在考虑迁都。其中,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可为镜鉴。
  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
  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东南部旧都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是荒凉落后的内陆“低谷地带”。
  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1960年4月21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像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九江的区位适中,交通便利,是迁都的最佳选择地。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于一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130多年前,这里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长江是中国最大、最长的东西向水上大通道,京九铁路是我国最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南北向陆上运输大通道,两条大动脉在九江市区交汇,九江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金十字交汇点。其地理区位基本处于中国的中部。交通运输,铁路有京九、武九(至武汉)、合九(至合肥)和即将动工修建的铜九(至铜陵)、景九(至景德镇)等五条线路在九江交汇;公路有105(北京—珠海)、316(福州—兰州)国道过境,昌九高速公路全长113公里,九江九江港是东西水运、南北水陆中转的重要枢纽港,最高年客运量500万人次,最高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分别居长江各港口的第二位和第四位。
  九江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首都的水资源需求。九江地表水资源136.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1.8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2.9万千瓦。长江过境长度151公里,年流量8900亿立方米,直入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有修河、博阳河、长河三大水系,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鄱阳湖是省内诸河入长江的总通道,又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有53%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300万亩。
  九江气候适中,是新首都的最佳选择地。九江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6-17°C;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是人居环境十分优良的地方。九江夏季略热,但城南的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避暑功能远胜于北戴河。
  九江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大降低迁都成本。九江已成为一个区域通讯中心,能源中心,是华中、华东地区重要电力基地,华中电网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九江发电厂一、二期工程65万千瓦已建成发电,三期70万千瓦在建设之中,九江的土地资源丰富,还有长江北岸的黄梅、武穴等地的大量土地资源可供利用,其发展空间巨大,这些条件,都可以大降低迁都成本。
  无论从地理位置考虑,还是从资源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等方面分析,九江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迁都选择地
胶高自古不分明,
远亲近邻兄弟城。
墨水长河连两市,
一体前景更恢弘。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7-11-12
兄弟,你的资料太长了点,我建议你分段发那样别人看起来也不会有压力!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7-11-12
引用第31楼城市猎人于2007-11-12 00:35发表的  :
那么大虾认为迁到那里最为合适呢?

选择权在领导的手里,领导觉得哪里合适就是哪里合适.
迁都虽然要面临阻碍,但是迁成功了就是名垂青史的大功劳.比如当初的商朝盘庚迁都.
十七大已经召开过了,中国的民意测练一向是走个过场,已经定下来的事情我们除了支持不用自做主张.
相信国家的选择,就象西点军校里的那句名言所说:无论对错,这是我的祖国.
只要迁都对国家有好处,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都支持迁都.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7-11-12
引用第27楼ascent于2007-11-10 21:55发表的  :
建设新都比较好,河南、陕西、湖北交界处,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风水好、空气好、水源足的地方,交通不重要可以重新建设。

南阳襄樊一带?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7-11-12
我看好九江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7-11-13
支持迁都九江
胶高自古不分明,
远亲近邻兄弟城。
墨水长河连两市,
一体前景更恢弘。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7-11-13
九江?理由呢!迁到九江估计最可怜的就是潘阳湖了!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673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7-11-13
九江水多,
但是水太多了,也未必是好事。
洪水来了可不好,让国家领导人受惊!
还是迁到瑞金比较适合,城区是盘地,周围全是山。
如果迁在城市密集的地方,很容易周边城市膨胀发展,包围首都,造成第二个北京可不好了。
因为可以控制首都建设,但是没有理由控制首都附近地区建设。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7-11-14
首都迁与不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迁都与否首先应理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区别,因此,赞成分散首都的职能,政治、文、教、卫等仍保留在作为政治首都的北京;经济部门可考虑迁至上海,使上海成为我国的经济首都;各省、区也应考虑原省会城市的省级政治、文、教、卫等职能不变,原省级经济部门可考虑迁至省内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实现政治、经济相分离的一国两都、一省两中心制度;第一,能更好地避免目前行政过多地干预经济的行为,真正地实现政企分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二,能更好地利用地域及人情间的空间距离来抑制钱权交易、垄断特权的形成,增强行政及经济过程的透明性、真实性;从而为发展社会民主打好基础;第三,能削减首都即中央,省会城市即省政府的特权;改良目前存在的各级政府利用相应经济权利进行层层盘剥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各城市间能相对公平地得到发展所需的经济资源......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7-11-14
引用第41楼f1a2q3于2007-11-14 01:36发表的  :
首都迁与不迁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迁都与否首先应理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区别,因此,赞成分散首都的职能,政治、文、教、卫等仍保留在作为政治首都的北京;经济部门可考虑迁至上海,使上海成为我国的经济首都;各省、区也应考虑原省会城市的省级政治、文、教、卫等职能不变,原省级经济部门可考虑迁至省内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实现政治、经济相分离的一国两都、一省两中心制度;第一,能更好地避免目前行政过多地干预经济的行为,真正地实现政企分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二,能更好地利用地域及人情间的空间距离来抑制钱权交易、垄断特权的形成,增强行政及经济过程的透明性、真实性;从而为发展社会民主打好基础;第三,能削减首都即中央,省会城市即省政府的特权;改良目前存在的各级政府利用相应经济权利进行层层盘剥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各城市间能相对公平地得到发展所需的经济资源......

兄弟,你提的这个问题在论坛里面已经有人说过了,结果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啊!中国不可能三权分立的!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7-11-17
重庆  西安 成都  或者干脆在 川东找个 中等城市 培养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7-11-17
社会性质不一样,搬到哪儿都不行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7-11-17
不摆脱官本位思想,迁到哪里若干年之后都是“第二个北京”。

其实,无论是襄樊、邓州、汉中、九江还是长江中下游中小城市,让专家来分析都有道理。

如果学习巴西,建议迁到青海西部。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7-11-18
呵呵,为什么要学巴西呢?中国就是中国,中国的行政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一定要在高原上?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7-11-19
得长安者得天下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7-11-19
应该是上海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7-11-19
合理分散首都职能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首钢的搬迁.
目前谈迁都没什么实际意义.

顺比说一下:主张迁都到江西瑞金的那个人是个弱智,不要理他!
国家遗产学院  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
673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7-11-20
有必要这样吗?
这个论坛有你这样的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强烈鄙视在论坛上挑起争端,辱骂别人的人。
MCM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7-11-24
绝对没必要迁都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7-11-25
引用第47楼xdlkw于2007-11-20 22:54发表的  :
西安乃繁荣昌盛之都,周秦汉唐的辉煌当时哪国可敌?
南京乃短命之都,历史上不少建都该地的王朝包括中华民国那个超过百年?50年的也少见!
北京乃衰败之都,元、明、清那个不在逐步走下坡路,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落后?当代的确是个特例,但北京的资源环境限制如何克服?南水北调能保北京长久繁荣吗?调水的成本多高?生态安全、供水安全能保证吗?这么长的供水线路如何保证水质安全?人为破坏(如恐怖袭击)如何防止???问题多者呢,决策者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不迁都也罢,但别让北京再继续膨胀下去了!这是要命的大问题!!!


无知
周秦汉唐当时哪国可敌本身就有错误
其次,当时的中国和现在中国是有明显的不同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7-11-27
为了将来统一蒙古收回外兴安岭还是不迁为好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7-11-28
支持洛阳!!!!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7-11-30
現階段還是別提遷都了,焦頭爛額的時候還要傷筋動骨不值得。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7-12-03
可是支持迁都的人却是票数最多的~!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7-12-04
1、同意迁都。
2、本人对迁都的地址没有任何意见。如果首都仅仅做为行政中心,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上的几个山脉,其他的都是迁都合适的地方。
3、严格控制首都地区的人口和发展,禁止在首都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轻、重工业的生产。避免成为第二个北京。
4、小城市往往比大城市要好。
5、首都不算什么,没必要要求其他地方给他贡献水源和各种资源而去遏制其他地方发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