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187阅读
  • 381回复

[综合]毛大庆:人口忧思(上)——40年红利期将尽,中国老了19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21-03-12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可以说是十室六空了,我们一个小村400-500口人,有一部分老人跟孩子在别的城市居住,户口都迁走了,还有一部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老家,平常村里都是60-70以上的老人在种地,年轻的在家的没有10户,在等20年后,农村真的成了空村了
北京监控安装 www.bjanfang.com  www.anfang086.com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21-03-14

李旭之:人口与经济问题


原创昆仑策研究院2021-03-11 11:53:51


首先必须说明,人口问题就是婚姻问题,而婚姻问题是所有民生问题中的第一核心问题,纵然挨饿受冻的时代,人们也要养育子女,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繁衍至今的。我们新中国建国初的两件头等大事,一是解决土地问题,二是解决婚姻问题,所以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和《土地改革法》同时于1950年发布。追溯革命年代,土地和婚姻都是革命同时进行的两个重要方面。可以说,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经济问题,而婚姻则是人的社会的基础,是人口问题,任何的小看婚姻问题,都将是家庭和社会的隐患。
一、中国人口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控制人口很有效,但市场经济以来,又出现了难以遏制的一种反向效果,即迫于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人们不愿多生,尽管放开二胎三胎,出乎专家预料,没见生育潮的到来,专家不得不提出全面放开生育的意见。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但中国也一个地理大国,如果仅从人口上说,十三亿人口的确庞大,从建国初人口四亿五千万在七十年中增长到十三四亿,增长率很高,但不止中国,其他各国人口都在增长,如今世界人口已达七十多亿,相比他国,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高,这是我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缘故,而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也只有中国。然而用人口密度衡量,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0人,考虑到西部地区的地理因素,即使按一半国土面积算,人口密度不过为每平方公里260人,大概处在世界排位的24位左右,按实际算的话,一下就掉到70位以后了。换成简单的一句话,中国并不是人口拥挤的国家。


之所以人们感觉上认为中国人口多,一是国土广大,二是因为几十年来的城镇化发展,人口主要集中到了城市,尤以一些大、特大城市为典型,将在面上分散分布的人口高度集中到几个点上,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感到身处人海汪洋中,抱怨到处都是人,使得生存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人多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共识。集中到城市的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的进城,但由此而造成的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的凋零破败,现在农村的普遍状况是空心化,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留守农村的几乎皆是老弱病残者,中国农业竟然是在靠他们支撑。
放眼中国地图,偌大中国,现在城乡人口分布严重失衡,再过若干年,等现今留守农村的老年人都过世后,农村将几乎无人,迁居城市的农民及其下一代已无法再返回农村,即使返乡,没有种植农业的手艺也无法生存,而且从思想和习惯上他们已无法接受农村。而农村也将因持续的人口离开,无新人口补充,如果不能调整政策,中国的人口还将向城市聚集,同时加速农村的荒凉。


这种趋势是显见的。以今日之农村考察,即使不得已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人口,也将面临结婚、生育的压力。从不久前春节反映出来的状况,农村普遍有大量的男光棍,上有四五十岁的,下有二十七八岁的。他们一旦错过了适婚年龄,将很难找到结婚对象,他们未来的结局很大可能要孤独终老一生。之所以农村出现大量男光棍,是因为农村青年女性不愿留在农村,而选择外出到城市打工,追求城市生活,一旦进城,很少有女性再返乡,她们要么在城市结婚安家,要么宁可在城市单身也不愿回去,等待机会的降临。所以农村年轻女性已很少见,而同龄适婚男性,他们与城市男性无竞争优势,纵然有本地女性可以谈婚论嫁,但当代女性对男方的物质要求,如县城要有楼房,还要有车有存款,给彩礼,本就男多女少,剩下的必然是男性。而农村结婚的青年男女,他们也要考虑自己的下一代的婚姻问题,有谁愿意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个光棍呢。
同时在城市出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即剩女泛滥。农村大量女性进城,让城市适婚男性在选择结婚对象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不少女性进入社会的中产阶层,但她们的择偶标准也凭着自己经济的独立和地位的提高而不断抬升,即使条件相当的男性也不能满足她们的要求,她们将眼光瞄向条件更好的男性,那些男性本就不多,他们的择偶标准通常是门当户对,婚姻历来是两个家庭经济的结合,某些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女性,纵然收入高、学历高,但多数时候他们不会选择她们作为结婚的对象,而她们却梦想有白马王子会骑着白马来娶她,长而久之,她们就过了适婚期,只有被剩下来。现在城市剩女很多属于这类群体,其他的剩女所剩的原因各不同,但归根到底的普遍情况是,她们学历越高、知识越多、收入越高、越自由、地位越高,反而她越看不上普通男人,感觉没有几人能般配她。女性总是仰头寻找配偶,而男性则是俯视选择。有的女性年龄已越过四五十,多数已过三十,而年轻女性每日都在源源不断地顶替上来,这些剩女的婚姻命运将很难改变,降低择偶标准她接受不了,她眼中的好男人又看不上她,几乎注定她们也将跟农村剩男是一样的结局,孤独终老。所不同者,城市剩女是在选择中自己把自己剩下了,农村剩男则是无法选择地被剩下的。
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异,使得男女在婚恋中是不对等的,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以自古以来,只有男光棍,而没有嫁不出去的女。女光棍则是男女平等后在财富不平等的社会里的产物。只有在公有制社会里,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以及以公有制社会里的男女平等实现婚姻是爱情的结合。当今我们的社会,爱情基本已经死亡,无论男女,几乎都是以爱情、婚姻为借口,其实内心图的都是利益,给婚姻套上房、车、彩礼、存款、地位的外衣,这些都是利益的表现,某些高唱男女平等的人,这时就彻底抛弃了平等的标榜,变成了对男方以及男方家庭的一种抢劫和剥削,如彩礼动辄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没有多少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得起。


这里需要补充说一下涉外婚姻,某些中国女性嫁给外国人,不论欧美人还是非洲人,只要是外国人,都是能拿出来炫耀于人的,她们感觉是“光宗耀祖“的事。而中国男性,则很少有外国女性嫁过来,涉外婚姻在男女上分差悬殊,也许中国男人难配外国女性。但一点非常明显,有的女性不论双方美丑、身高、学历、地位、收入的高低,嫁外国人有人既不要彩礼,不要房、不要车、不要存款,甚至还主动倒贴,嫁过去之后是那么恩爱、那么勤劳、那么体谅夫家,一副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好儿媳的形象,尤爱主动下厨做饭,变着花样做各种中国美食,美其名曰向外国输出中华文化,让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专家出主意说将农村的剩男与城市剩女婚配,这完全是胡言疯语,他们之间既不会发生空间上的接触,也没有经济上的可能、情感上的接受,两头的极端,只能极端地存在下去。
生育观念的改变、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和大量剩男剩女的存在,组合在一起,注定了中国新生人口的必然减少,这不是一个什么政策就能彻底扭转人口的颓势,或者激励人们多生,事实是中国老龄化社会在加速到来。等到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人(其人口占比很高)过世之后,若以现在的生育率,几十年后的中国人口将断崖式掉落,而可怜的是那时也是一个以八十、九十年代已成老人的老龄社会,而青壮年人将会还有多少呢?


这是将来的人口压力,带给当前的压力则是国家须尽早启动促进生育的政策,否则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撑老龄化社会。因此,人社部也就决定要搞延迟退休。
这里需要说的是,婚姻生育是个人和家庭之事,看待生育的角度可能会完全不同于国家对婚姻、生育的态度。比如古代有一位皇帝说:朕不管你娶谁,也不管你嫁谁,但你到了规定年龄必须嫁人,不嫁要惩罚父母,再不从者,着当地官府强制婚配。皇帝要的是人口,他不关心你们爱不爱,婚姻幸不幸福。当然现在我们现代国家考虑人口问题,需要平衡各种利弊,以及顾及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幸福。
延迟退休虽说有社保、养老金紧张之说,但刨根结底,是我们国家已临劳动力不足的危机,劳动力不足主要来自新生人口不足,不得不让年龄大的人延长劳动时间。


以延退退休延长劳动时间短期内是能见效的,但不能持久,因为他们终究要退休,如果没有新生劳动力顶替上来,不仅经济发展要下滑,而且国家也将变得危险。最主要的危机之一,兵源将无充足的保障,征兵将出现困难。兵不在多而贵在精,但精兵为百人中、千人中挑一,尤其现代军队,不再是是个男人就能胜任的时代了,一要身体强健,20岁左右,还要有文化知识,但应试教育逼得很多学生成了近视眼,所以若没有足够数量的新生男性人口的成长,精兵挑选将不好办。可想而知,人口问题对国防安全也是多么重要。
从经济上讲,没有一定数量的新生人口,社会新老交替必然失去平衡,不仅无法为退休老年人提供正常保障,而且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都会减缓下来,国家财政将入不敷出。一旦在经济下降通道中形成某种恶性循环,再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是很难的。所以说人口繁荣是经济繁荣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世界上凡是经济繁荣、社会发达的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延迟退休只能是权宜之策,要刺激新生人口增长,还必须从适婚阶段的年轻人开始。几日前已有代表提出,降低法定适婚年龄,将现在的男22岁、女20岁的法定结婚最低年龄降到18岁。这一意见将有利于促动生育,促进人们改变几十年来养成的晚婚晚育观念,也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剩女剩男现象,是比延迟退休更为长久有效之策。


延迟退休,阶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中上层的人、体制内的人支持的多,广大底层的人反对的多,因为延迟后的切身利益不同。同样的情况,但若都变成国家态度,它必将会与个人的态度不完全一致,从个人来说,经济压力是比生育压力更重,要想国家与国民意愿一致起来,国家就要首先解决好压在人们肩头上的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东北人口问题

最近东北人热议卫健委探索全面放开东北生育的意见,很多东北人态度明确,表示不支持。东北生育率的严重下降,不是用全面放开生育就能阻止。东北人口严重外流,原因是东北天气寒冷,很多退休老年人离开东北到南方居住,更有很多年轻人到南方工作,而留在东北的主要是拉家带口的中年人,而这部分人已完成生育任务。即使放开生育,但生育的经济压力太大,真的养不起。不止东北,全国都如此,前几年放开二胎、三胎并没有取得效果,原因就是养不起。


全面放开东北生育,假设使生育率有所提高,新生儿人口有了增加,但等到这批人长大后,他们仍会离开东北。这批在东北出生的人,并没有为东北的人口贡献什么,不过是在东北新增人口转移到其他地区罢了,而东北仍是原样或继续恶化下去。所以,卫健委即使全面放开东北生育,不过是借东北地区为其他地区增加人口而已,况且这得是东北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愿意承受养育不起的压力。归结一句话,纵然全面放开东北生育,愿望极大可能是落空。
东北地区有辽吉黑三省和半个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但地理气候严寒,所以生活成本要比南方高。全面放开生育不是解决东北人口问题的有效办法,要使东北留住人吸引人,必须解决人们的经济问题。其实一招可解决。那就是在东北地区恢复计划经济模式,如搞“一国两制”那样在东北地区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东北是中国工业的摇篮,那里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熟练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有几十年计划经济的经验,很多东北人还有计划经济情结。总设计师也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实现经济的手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本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之分。但计划经济的确被我们有些人恶意地妖魔化了。
若实行计划经济模式,首先使人们有了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将激励人们热爱东北、建设东北,而不再逃离东北。有了计划经济的保障,将不再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育子女的压力,没有了压力,东北的生育率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升,新人口增加,人们不再离开,东北的人丁兴旺只是坐等之事。
有了人口的保障,东北经济只会好起来,这也让计划经济与其他地区的市场经济进行一次竞争,若东北有人不喜欢计划经济,可以自由迁移到市场经济地区去大显自己的身手,而其他热爱计划经济的人们可以自由迁移到东北,为东北作贡献,这是给人们多创造一个自由选择经济模式的机会,是有好处而无坏处。
可以判断,若东北实行计划经济,不仅东北人不再离开,而且将有不少其他地区的人迁移到东北,毕竟一种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无压力的生活会更让人感到幸福。如此东北很可能会成为人们争抢、向往的地区。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有修订)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21-03-14
回 yyqf2008 的帖子
yyqf2008:
现在的农村基本上可以说是十室六空了,我们一个小村400-500口人,有一部分老人跟孩子在别的城市居住,户口都迁走了,还有一部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老家,平常村里都是60-70以上的老人在种地,年轻的在家的没有10户,在等20年后,农村真的成了空村了

农村确实如此。我们这里是洛阳市伊河川的农村,情况好一些。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21-03-14
迎冬野莲3天前
       人是资源也是资源需求者,所以,人跟资源走。要平衡,先把打胎办法禁限掉,然后是放弃超大城市建设,让资源适当分散,20年内或有所改观。因为本来就只有一半宜居地,再来超大城市就更集中,而更多的地方被边缘掉,资源如何分散?资源分散不了,人就分散不了,人分散不了,局部竞争就越激烈,竞争越烈人越疲惫,哪有心思花前月下?再不说男女比例失调已久,这也是婚姻关系越来越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充分考虑这些现实情况,仅仅靠一纸明文岂能有大效?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21-03-15
人民日报催你“结婚了”
人口大省河南比去年少结婚14万对,各省结婚人数创新低,原因有三:


1.河南省(62.5万对)降14万对
2.广东省(63.3万对)降4万对
3.四川省(61.5万对)降8万对

一,现在人口出生全靠三四五线,一二线全线降低,二线城市房价180万一套来算,首付30%需54万,除了家底厚的,基本都需要拼搏6.7年,延迟了结婚时间。

二,一二线普遍结婚晚,就看今年结婚数据,813万对,以后可能对应的是800多万宝宝,但结婚晚二胎基本不敢提上日程,家里一个孩子越来越多。

三,男多女少,打光棍的越来越多,有句话叫城市的剩女多,村里光棍多,再说女孩子的条件越来越好,好多都自己买房,买车,眼界更高,男人更难。

#微头条日签# #郑州头条# #情感上头条#


2021-03-14 22:31:33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21-03-15


专家预测中国每年出生4000万人,最后为什么远远没有达到?


原创古史新谈2021-03-14 20:10:15
2014年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在《人口研究》发表了一篇名为《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论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观点,就是如果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当年很多因为政策无法生二胎的人,会集中生育,生育的人口峰值会达到4995万人,而后每年的出生人口稳定在4000万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专家费预测的话,中国人口会出现急速膨胀,粮食、能源各种压力都会十分巨大,因为中国当时每年的死亡人口也只有几百万,这意味着每三年就要增加1亿人口,压力巨大。
但是事实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人口出生率最高峰值也就是2016年的1786万,是专家预测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后开始快速下跌,到了2020年只有1003.5万,预计和中国的死亡人口相当,是这位专家预测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口的负增长时代恐怕要到来了。
为什么专家预测的人口爆发式增长没有到来呢?我想这个原因可能比较复杂。


第一,是这位专家预测的数字和现实差了这么大,那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预测的方法显然不太科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事实上如果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说,一年出生4995万人是有可能的,从1954年到1964年这11年间中国的总人口在6—7亿之间,而其中有5年人口出生都在2000万人以上,有3年的人口出生在2400万以上。以现在中国14亿人的规模,又是集中放开,出生接近5000万其实是可能的。
但是那个时代和现在的生育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就算不是人口专家,我们也能判断出同样的人口基数下中国的人口出生绝对达不到那个时期的水平,而4995万这个数字按人口基数比例算下在哪个时期都算是高的,所以根本不可能达到。


第二,就是年龄结构的问题。中国现在的结婚年龄基本呈现一个逐渐上涨的趋势。比如江苏的平均结婚年龄是35.8岁,广东为30.8岁。
而在40年前可能平均结婚年龄只有20岁,这样算下来100年间,可能要差两代人,平均到每年的出生人口上,数字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假设每对夫妻生两个孩子,在没有人口去世的情况下,按五代人算,100年后已经是62人,而按三代人算只有14人,这个差距可谓可怕。
第三,经济发展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满足人们的自我需求也不断提高,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而生育会对一个家庭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影响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毕竟照顾孩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对个人生活品质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这也致使很多人不愿意多生孩子。而且现代社会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也降低了生育率。


第四,生育观念的问题。从1982年到2015年中国实行了34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一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形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那么要扭转这种观念,显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有大部分人已经适应了一胎的生活,再放开二胎政策,对大家而言是一个新的生活状态,这种对新状态的畏惧和顾忌,也需要慢慢来适应。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21-03-16
最近有关人口的两个很重要的统计数据都出来了,先来看:
历年出生人数,根据公安部数据(进行新生儿户口登记数据),2019年为1179万人,2020年为1003.5万人,减少175.5万人,同比下降14.89%。
全国结婚登记人数,根据民政部数据,2019年为947万对,2020年为813万对,同比下降12.2%。
两个统计数据都有超过10%这样幅度的下降,而结婚人数又与新生儿数据息息相关,再加上近几年房价上涨到新的高位,已经剥夺了年轻人结婚生娃的资格。
可以预见,中国目前的低结婚率低生育率,很快就会带来整个国家人口的拐点,根据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化规律,经过拐点后中国人口就会一路下泻,进入负增长!
带来的影响将是方方面面,首当其中的当属房价,尤其是小镇和县城。甘肃的玉门和黑龙江的鹤岗,就是大多数县城和偏远没有支柱产业地级市的未来,将成为老人的城市。年轻人将涌向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产业多元化的发达城市。
所以,奉劝打算结婚的年轻人,如果家里有老房子,或者不打算在当地长期发展,买新房的决定要慎之又慎,再过十几年,可能风云突变,房价崩盘变白菜价,当时几十万买的房子彻底砸在手里,变成玉门、鹤岗那样,几万块钱一套!

2021-03-15 16:20:52
只看该作者 132 发表于: 2021-03-18


光明时评:生育养育教育,公共政策如何设计共“育”未来


光明网 03-17 14:56
作者:马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提案议案有许多都是“育”字当头,同生育、养育、教育等高度有关。
人口出生率低迷,人口老龄化加剧,要不要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人口红利有关,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叠加,使人口未来走势堪忧。与此同时,全面二孩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人口出生小高潮,令人担忧生育政策是否需要方向性转换。
很多适龄夫妻之所以不愿意生育,同目前的养育成本过高密不可分。无论是入托难、无人照料,还是学区房一房难求和课外辅导压力山大,都让一些想生而不敢生的家庭望而却步。为了鼓励人们生育,代表委员提出了延长产检、夫妻同休产假等建议,期望降低人们的养育成本,进而激励年轻人成家生子。但是,这些政策在刺激生育方面的效果如何有待评估,政策对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副作用也值得评估。
如此多的提案和建议都不谋而合地围绕“育”字相关的问题,足见人们对此形成了共识。这些问题长期累积并交叠在一起,带有极强的共性色彩,的确到了需要更加高度重视的新阶段。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着力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一老一小”问题。养老和托育问题针对的对象不同,但都是涉及人口的再生产和家庭的整体性。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家国同构和家文化,对“育”字相关问题的注重也是对中国家庭传统观念的政策回归。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表现为如何满足以家庭为核心的生育、养育和教育需求。党在执政重心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考量,而不仅仅是经济属性和工具意义。
之所以众多城市都卷入“抢人大战”,就在于各地日益认识到人的再生产问题是未来城市活力的主要寄托。这也说明推动这些方面的改革可能会有更大的群众基础,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因此,不应将人视为单一或原子化的个体,而是要凸显以家庭为中心的政策设计,通盘考虑人作为家庭一份子的需求。
对生育、养育和教育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样引发人们对如何“育”的热络争议。代表委员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尽管都是“育”的问题,但是在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乡村,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却可能大相径庭。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情况下,公共政策面临“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尴尬境地。
这些民生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的头等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做出庄重承诺,“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为此,要更加注重加强民生投入和创新民生政策,下大力气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使老百姓的福祉能够踏踏实实的不断提升。
“一老一小”的问题带有跨部门和跨层级色彩,比如养老托育涉及28个部委、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协同推进。在政策实施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这些领域的难题带有联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唯有政府、市场和社会携手推行一揽子的政策组合,才能共同破解问题,避免政策单打一和顾此失彼。
与此同时,要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将资金精准输送到各个家庭。去年中央政府建立了资金直达机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在财政支出方面可以采取类似举措,将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家庭,使众多家庭真正受益。
“育”字相关的问题有一定的长期性,政策见效也慢,监督和考核的不足使政府关注不够。过去各级政府对养老托育不重视,同其难以衡量绩效和见效慢不无关系。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各级政府收支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特别是在民生方面政府要“交账”。目前来看,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政府绩效的关联性还不够,绩效指标仍然是以投入和产出为主,而很少涉及结果和影响。政府不仅要看花了多少钱,还要看花钱的效果如何,特别是各项财政支出有没有实质性解决问题并有效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只看该作者 133 发表于: 2021-03-19
看了这篇文档,我笑了:
1.我第一次知道老人不是吃饭的,是吃钱的
2.我第一次知道老人身上有病毒,会让年轻人中毒,并失去创新能力
3.我第一次知道教育支出占大头的情况下,不是教育系统有问题了,而是女人的子宫有问题了
4.我第一次知道孩子可以一直生,而人口可以一直不增加
只看该作者 134 发表于: 2021-03-21

估计要到哪一年中国人口会降到十亿?

这么近那么远F4 唐山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2012-03-20 07:27 关注

距离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结果的时间越来越近,不仅让我们开始紧张起来。2020年中国大陆人口数量是涨是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大家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又都非常紧张。2020年初大陆人口为14.0005亿,占到了世界人口的18.5%,超过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人口4600万,我国依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且未来几年依然如此。
我国人口数量基数较大,但我口分布极其不均,主要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源分布等有直接关系。人口主要分布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2000年时,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8%,人口占94.2%,西北半壁占56.2%,而人口仅占5.8%。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由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之一,多年来“对比线”两边人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请看下图,1935年到2000年“胡焕庸线”,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记得2021年2月8号,新生儿数量终于公布,据《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2020年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新生儿共1003.5万,而2019年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为1179万,公安部公布数量下降了175.5万,下降率为14.89%。

当然户籍登记新生儿只是一方面数据指标,可能与实际新生儿出生数量存在一定差异。比如2019年公安部户籍登记新生儿数量为1179万,而统计局新生儿数量为1465万,存在286万的差异。原因是一下落后地区因为“多生超生”,没有及时去公安部登记户籍所致。因此2020年虽然公安部公布新生儿户籍登记数量为1003.5万,很可能也会与实际新生儿出生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个差异可能是200万左右,但这只是猜测,要以实际统计局公布数据为准。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死亡人口98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2018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净增5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净增长4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创1952年以来人口净增率新低,再度“触底”。2019年,我国成为十三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中,人口增长率倒数第三的国家,仅高于俄罗斯和日本,低于美国,形势令人堪忧。具体情况看下图。

2020年年初,有些人开玩笑的说:“由于疫情,2020年春节大家都在家“闭关”,大家无事可做,自然“造人”计划被提上日程,金秋十月应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原本以为今年是个“新生儿”高峰期,但是事与愿违。跌!跌!跌!出生率在疫情“宅在家”的刺激之下,还是未能挽回“颓势”之势,实在是令人唏嘘,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差点跌破一千万大关(公安部公布数据为1003.5万)。

看上图,2014年到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情况,2016年之所以人口出生率上升,出现建国来的人口出生率第四次“小高潮”,原因是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引发的多年来二胎生育的“释放期”,期间该生的也就生了,生不出来的也就放弃了。此外,上图还显示了全国各地人口出生率情况,其中西藏、宁夏、青海三地人口出生率大陆地区排名前三位;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地人口出生率大陆地区排名后三位。我国人口出生率2019年仅为1.1至1.2之间,低于出生率1.5警戒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下降。今年“两会”前夕,为了改变东北三省面临的人口问题,国务院率先批准“东北放开生育政策”,作为全国试点。也许这只是全国“打响”人口低出生率的“号角”,相信过不了多久,全国各地都会“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

虽然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新生儿出生率低的问题,但我国人口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增长趋势。从1949年的5.4167亿,经过70多年时间,到2020年初我国人口高达14.0005亿,期间增长了8.5838亿人,翻了2.58倍,平均每年增长人口1192万人。

2000年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老年人数量为1.27亿,占我国人口数量的10%;到2020年,60老年人数量为2.21亿,占我国人口数量的17%;预计到2050年,60老年人数量为4.40亿,占我国人口数量的31%;50年时间老年人数量翻了3.1倍还要多。随着时间推移,我国老一辈人的正常死亡率会逐渐升高,这是导致我国人口总体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对于新生人数量持续降低问题。如果用专家的话解释就是:前些年作为生育主力的70后、80后女性已经退出生育旺盛期,90后成为生育主力,这是造成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当然除了主观原因,还有客观原因,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成本,的确是横亘在大多数人面前的“四座大山”。简单说就是:“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个“恶性循环”。此外,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年轻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工作压力,996的工作模式,“四加二加一”的生活模式等等,都是影响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的原因。这也是导致我国人口总体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要想解决人口出生率低的问题,其实《新华观点》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生不难,养不易,配套是关键。相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在多说。


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演示一下未来三十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看上面数据表。从1998年我国人口净增长为1135万到2019年人口净增长仅467万,二十一年间人口净增长率下降了6.55‰。我们可以通过图表,计算一下二十一年来我国的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一个数值:
平均增长率下降值=(1998年增长率—2019年增长率)/年数S=(9.90‰—3.35‰)/21=0.312‰
也就是说我国从1998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下降值为0.312‰,2020年初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4.0005亿,我们可以用递减法来计算一下,三十年后的我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下图:
[img]http://p3.pstatp.com/large/tos-cn-i-0022/1b355620dcd349a5a9a49309dbf3ef44[/img]
算方方法为:下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净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下降值)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未来3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变化逐年下降。我国人口将在2029年至2031年几年间,出现人口数量最大值,最有可能的日期是2030年,然后我国人口数量开始出现负增长现象,出生人数小于死亡人数。保守估计我国人口最大值应该在14.23亿至14.25亿之间。准确数字无法计算,只是大概值,中间可能因为国家政策,环境变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或减少,是无法预测的。
[img]http://p1.pstatp.com/large/tos-cn-i-0022/b0da310b5860431795b786f871b134e6[/img]
中国人口统计从1949年开始,1981年人口数量超过10亿,2019年人口数量达到14亿。而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峰值,2050年人口数量降到2010年是人口水平,人口为13.3882亿。有人问: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估计要到哪一年我国人口会降到十亿?2050年,我国人口为13.3882亿,与10亿相差3.3882亿人口,以6.322‰为基数,每年递增0.312‰计算一下。
大概在2083年至2088年之间,我国人口将降至10亿左右。因此网上所说2100年我国人口降至10亿,时间有点稍晚,到时候人口可能谨慎6~8亿。如果看2020年生育率来说,可能我国人口降至10亿的时间会更早些,当然不包括国家干预的情况下。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
[img]http://p3.pstatp.com/large/tos-cn-i-0022/ddf1ae7a95cd493f91a10919a83123dd[/img]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只看该作者 135 发表于: 2021-03-21
后边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国从1998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下降值为0.312‰,2020年初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4.0005亿,我们可以用递减法来计算一下,三十年后的我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下图:

算方方法为:
下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年初总人数*(上年净增长率—平均增长率下降值)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未来3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变化逐年下降。我国人口将在2029年至2031年几年间,出现人口数量最大值,最有可能的日期是2030年,然后我国人口数量开始出现负增长现象,出生人数小于死亡人数。保守估计我国人口最大值应该在14.23亿至14.25亿之间。准确数字无法计算,只是大概值,中间可能因为国家政策,环境变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或减少,是无法预测的。

中国人口统计从1949年开始,1981年人口数量超过10亿,2019年人口数量达到14亿。而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峰值,2050年人口数量降到2010年是人口水平,人口为13.3882亿。
有人问: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估计要到哪一年我国人口会降到十亿?2050年,我国人口为13.3882亿,与10亿相差3.3882亿人口,以6.322‰为基数,每年递增0.312‰计算一下。
大概在2083年至2088年之间,我国人口将降至10亿左右。因此网上所说2100年我国人口降至10亿,时间有点稍晚,到时候人口可能谨慎6~8亿。如果看2020年生育率来说,可能我国人口降至10亿的时间会更早些,当然不包括国家干预的情况下。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只看该作者 136 发表于: 2021-03-21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后边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国从1998年到2019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下降值为0.312‰,2020年初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4.0005亿,我们可以用递减法来计算一下,三十年后的我国大陆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下图:
[图片]
算方方法为:
....... (2021-03-21 20:35) 

会用高中数学的等差数列了。
只看该作者 137 发表于: 2021-03-22


货币政策委员会新任委员蔡昉:2025年中国人口总量或达峰值,供需两侧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原创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3-21 18:39:20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3月20至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出席发掘“银发经济”潜力分论坛并发言。
蔡昉认为,2025年中国人口总量或将达到峰值,以后就是负增长。总人口的负增长不仅带来的是供给侧的冲击(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同时带来需求侧的冲击,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蔡昉建议:
第一,供给侧的挑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替代过去已经消失了的人口红利和传统增长动能。
第二,从需求侧来看,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最大的潜力还是居民的消费潜力。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称,国务院已同意蔡昉、王一鸣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继续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伟、马骏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蔡昉曾担任社科院副院长。社科院官网显示,蔡昉研究领域为:“三农”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等领域。
以下为演讲实录:
既然我第一个发言,我就谈带有一点引导性的,也就是说我给大家交代一些背景。因为我一直关心人口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两个人口转折点,一个是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负增长,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供给侧影响、如何降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
第二个,我们预期现在看恐怕2025年就会到来的中国总人口的峰值和随后的负增长,它应该说更多地带来需求侧的冲击,甚至在应对不好的情况下,会阻碍我们潜在增长率的实现,因此它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间还有很多内容,我想讲三个效应,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对消费需求的不利效应。
第一,人口总量效率。人其实就是消费者,人口就是消费者,人口增长慢了消费增长就慢,人口负增长,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话,消费也应该是负增长。我们目前看我们在2025年就会出现人口的峰值和负增长,而在这之前我们的人口增长越来越慢,这些显然会产生不利于消费增长的效果。而未来内需本来是我们更加仰仗的部分,如果消费不能相应地扩大,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第二,人口的年龄结构效应。一般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像中国这样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老年人第一消费力会下降,第二消费倾向也会下降。同时老龄化其实还会影响其他部分的人口,第一个表现为新生孩子越来越少、青少年越来越少,因此这部分人的“三育”成本更加金贵了,比如说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极大地提高,这也是消费,看上去不错,但是必须要有人替他买单,替他储蓄,就会导致更高的预防性的储蓄。对于中间这段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工作的这些人)也是由于老龄化的加深,现收现付的支出下,还得为自己未雨绸缪,他们都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一个是交社保,一个是增加自己的储蓄,因此总体来看,这些都不利于消费的扩大。
第三,收入分配效应。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如果你的收入分配的朝着改善的方向去发展,你会得到一个更高的消费倾向,也就是说那些增加了收入的低收入群体或者中等收入群体,他会把他几乎更多的钱,增加的收入用在消费上面。
但是如果你持续保持过去的不好的收入分配状况,那么富人他们就没有那么高的消费倾向,他们无论怎么花钱,也花不完,因此他们就产生巨大的储蓄的动机,产生了所谓的过度储蓄,同样也是不利于消费增长的。
因此,我们都说人口这个变化趋势,它会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出一些政策建议。随后,我想也会有的同事会提到人口方面的政策建议,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是要应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第一,在供给侧的挑战,我们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替代过去的已经消失了的人口红利和传统增长动能。
第二,从需求侧来看,我们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当然最大的潜力还是居民的消费潜力,这部分虽然我们现在占比很低,这就是潜力。同时我们的增长在全世界几乎是最快的,同时它的增长速度也快于我们自己的GDP增长速度,因此这部分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相应的就是后边其他的嘉宾要讲的如何开发“银发经济”。谢谢!
只看该作者 138 发表于: 2021-04-03
人生酸甜苦辣2020


关注

生育危机

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个挑战将越来越大。

我们七十年代体制外的人,尽管现在面临大龄被优化,再就业困难,但我们这代比起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算幸运了。

我们小时候没有没完没了的课外班,有个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尽管高考不容易,但那时教育资源相对公平,只要你有天份,够努力,在乡镇高中也能考上复旦,浙大甚至是清华北大。想有一技之长走艺考,农村孩子也能上的起,只是多花些材料费,多一笔考试费用而已。不像现在,艺考已经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工作时,如果喜欢稳定,可以选择体制内。那时体制内工资少,条条款款多,没关系不好进,进去也没什么发展。所以大部分普通人家的孩子会选择私企,外企等更自由,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70后大部分已经工作20年。这20年,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整体形势是好的。体制外的工作尽管不稳定,但是有一技之长,换个工作太轻松,工资少了,心情不好了,换一家,工资还会涨上一截,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挣得越来越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心里充满希望,该结婚结婚,该生孩生孩,没什么后顾之忧。

那时没有放开二胎,职场上也没有女性及大龄歧视。想想我31岁生了闺女,半年后就找到了称心的工作。干了三年,因为公司搬家后太远了,35岁那年辞职,换到了上一家公司,那时也大龄,不但找工作无压力,工资还涨了一大截。现在看来,恍如隔世。

现在的年轻人,眼看着我们这一代被996,40+被辞退。没办法,只能一窝蜂往体制内钻,人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可见体制外就业环境之恶劣!但是体制内哪是人人能进去的,外企年年减少,私企生存困难。好不容易上个班,工作朝不保夕,内心惶恐不安,这样的生存压力之下,哪有心情谈婚论嫁。如果家里能助力还好,6个钱包还能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如果家里帮不上忙,房子都买不上,如何结婚生子。不是现在女孩世俗,非要有房才结婚,因为孩子上学都看房产证的。

还有放开二胎以及即将放开生育后,女性面临的职场歧视。女孩子没结婚,怕你结婚生子;已婚未育,更怕你来了就怀孕;生了一胎,怕你来了生二胎;生了二胎,怕你照顾孩子,对工作不能全力以赴。企业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招女孩。这也不能怪企业,没办法,企业也要生存,也要活下去!

大环境逼着女孩选择生育,就要面临被动全职。现在的婚姻法,讲究绝对的公平,保护各自财产,完全无视女性在生育及孩子养育上的付出。导致女孩要么不婚不育,要么要大额彩礼,以保证自己在婚育后的安全。

这还没算上孩子上学后,各家面临那一地鸡毛的生活。

自己都活的艰难无比,何必再带个孩子一起来这世上受苦!这是当下大部分年轻人的心声。


就这,生育能不下降吗?



2021-04-03 06:50:48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21-04-03


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中国新闻周刊 04-02 11:50
文/张军
发于2021.4.5总第990期《中国新闻周刊》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替代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替代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7、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只看该作者 140 发表于: 2021-04-03
回 鹤鸣九皋 的帖子
鹤鸣九皋:人生酸甜苦辣2020
关注
生育危机
....... (2021-04-03 19:38) 

大厂里996的年轻人,如果不在一线城市买房的话,35岁大概可以回老家财务自由了吧
只看该作者 141 发表于: 2021-04-06


警报响起!连续四年新生人口下滑,专家提新建议,能改变趋势吗?


原创双叶财经2021-04-06 14:32:16
未雨绸缪,说的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预防未来某一现象发生会带来不可预估的严重不利后果。我国有14亿庞大人口数,走到大街上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人,因此,每当有关于人口出生率过低所延伸出的焦虑消息传出来时,总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类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


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看看,如今因人口出生过低而处于水深火热的日韩两国。最近,有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表报告,指出韩国将很有可能会是首位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韩国这些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2020年新生人口仅27.2万,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低记录,且人口死亡率超过了出生率,人口问题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和韩国相邻的日本也没好到哪里去。日本曾经发展非常快速,但后期日本国内老龄化、少子化加剧,日本经济也进入了瓶颈期,日本为此想了很多办法,甚至都已经到了只要大家愿意生孩子,国家负责培养的地步,但无奈措施采取太迟,出生率还在不断下降之中,日本前首相更是将低生育率困局称之为“国难”。
虽然当下我们国家各行各业发展势头依旧十足,目前国内好像也还没有因低生育率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如今新生儿出生率的走势图上,确实和日韩前期走势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从2016年全国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之后,迎来了一个二胎家庭短暂的生育小高峰,可惜好景不长,这一波小高峰持续时间没超过两年时间,出生率义无反顾的再次走向下降通道之中。
2016年新生儿数量1786万,2017年为1723万,2018年为1523万,2019年1465万,2020年最终数据未确定,但根据2月份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统计的全年新生儿登记人数1003.5万,按照前一年登记和最终比例推算,数据应该在1250万左右。
这意味着以2016年为基数,随后的四年人口出生数量逐年都在减少,每年减少人数分别为2017年的63万、2018年的200万、2019年的58万、2020年的215万左右。按照现有趋势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之后,跌破1000万的警戒线,真到了那个时候,后悔怕是来不及了。


一方面,我们国内的蓬勃发展,依赖庞大人口基数。
中国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庞大人口基数。有了大量消费人群做保障,我们才有了强大的财政收入,国家才能用这些钱大力发展国内基建,进一步完善全国基础设施,设施的完善会反哺社会进步需求,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旦人口稳定持续增长受阻,这一循环系统就会受到破坏,进而会影响社会方方面面。
另一反面,老龄化加剧、少子化日趋严重,负面作用力显著大于日韩等国家。
中国有句老话“成也萧何败萧何”,这里的“萧何”就是指我国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当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后续新生力量又无法及时补充,曾经为发展做贡献的年轻人们,丧失了劳动能力,社会贡献值直线下降,且需要国家承担大量的养老、医疗成本支出,根据我国养老、医疗运营模式,这些支出压力转移到了新生力量上来,这又演变成阻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我们肯定是不希望日韩的悲剧在我们这边上演的。有关部门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短期内确实有效延缓了新生儿下跌趋势。不过,回顾那些年新生儿出生家庭构成成分,不难发现,最大贡献群体为受制于原有政策限制有二孩生育欲望的家庭,这类家庭不可能显然不可能在未来持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新生儿。
因此,我们关注重点显然不能一直放在这些“特殊”家庭中,发现并找到大家不愿意生育的核心点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才能保证我国每年较为稳定的出生率。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大家就不愿意生育了呢?这里我简单谈三点:


第一点,生育观念转变。
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单一方面的开放,也有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开放。中国这些年表现力惊人,同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将自己尚小的子女送到国外接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在他们价值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不同的观念。
有留学背景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大,随着这些人步入社会成为中坚力量,他们的观念对社会作用力也越来越大。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追求自我,享受当下生活,不愿意被下一代羁绊,甚至愿意成为丁克家庭,这些都是会对生育率造成影响,而这种已经形成的观念想要短期内牛准又非常难。


第二点,年轻家庭开支过大。
如果说第一点是年轻人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原因,那么第二点毫无疑问就是被动做出的选择。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过大,一点都不夸张,别的先不谈,就一个房子问题就能让绝大多数普通上班族断了生育的念头。
普通上班族,在一线城市上班,月薪不过一两万,而一些二线城市,基本上也只有五六千,三线更不用说,整体工资水平更低,而对应的房价呢?一线城市动辄几万起步,即便是被人轻视的小县城,房价上万也比比皆是,很多人的工资都用来还房贷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生个孩子来养呢?


如今已经不是光给一个孩子吃饱喝足养了就够了的年代了,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小孩一出生就要做好各项规划,比如在哪里上学,上什么培训班等等,总之,一个小孩要想长大成才,少则花费几十万,多则需要上千万,一般家庭还生个孩子真的需要“三思”。
第三点,女性生育选择权更大。
当下的女性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人很时代女性的群体。她们中绝大多数多是家庭独生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独特的思维能力,拥有一份体面优雅的稳定工作,在婚育市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相对来说,这些年婚育市场对男性是残忍了些。很多普通家庭的男性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本才能娶到心仪的对象,婚后还需要百般呵护这段感情,男性在生育问题上的话语权在减弱,而女性基于残酷的职场竞争,很多会选择延迟生育甚至不生育,男性要么配合,要么放弃这段婚姻,这也是影响生育下降的原因之一。


上述绝非影响人口出生的仅有三点原因所在,比如饮食问题也会影响生育。找到了问题,自然就会有解决方案提出,专家们比我们能更快看到问题所在,因在他们也往往能先一步对症下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建议:
第一点,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这是针对“养孩子”成本高所提出来的。养孩子成本高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如今一个小孩子一个学期幼儿园的教育的费用少的几百,多的一个月几千块甚至比大学还要高一些,幼儿园收费这么高,真的有必要吗?孩子们真的能学到受益一生的知识吗?如果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减少攀比心理,还能节省不少开支,这点我是非常赞成的。


第二点,实施”夫妻合休产假”。这一建议,我认为是对女性职场歧视的保护。很多企业认为女性生孩子会影响手头工作,所以总是变着法子给女性就业设置隐形门槛,如果将男女在生育问题上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那么除非公司就会减少性别歧视,为女性营造一个可以安心生孩子的良好就业环境,这点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尽快实施。
第三点,降低社会成本,培养新生育观念。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究竟是一个家庭的私事,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数个小家庭组建成了国家,因此要说这完全是私事,是不对的,但如果只顾着国家情怀,而忽视了个人所面临的困难,也过于残忍。生孩子既是私事,也是国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为小家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说严格控制城市房价、物价、医疗、教育等成本支出,让小家庭能忠于内心确定是否生育。


当然,最终这些建议能不能被有关部门采纳,谁也不能保证。个人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庭的真实想法,还是希望能最大限度被拿来参考吧。
只看该作者 142 发表于: 2021-04-06
这些建议只是压在年轻人头上三座大山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一小块土坷垃,我看作用大不了。真正压在他们头上的房价,医疗,教育稳丝不动,普通百姓是养不起的。
只看该作者 143 发表于: 2021-04-08
       中国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已涵盖到工农林木渔,人口下降本是物尽天择的自然规律,何苦再去以政策来刺激生育。很多砖家鼓励生孩子是想多卖房子割韭菜,高房价学区房,补课等,女人生育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体现,全职带孩子更是高风险离婚啥都没有,除了富豪一般人都不会多生。

       除非新生儿一个月补助3000块一直到上初中,父母奖励8万元,二胎奖励30万。小学幼儿园全部费用国家补助,母亲产假2年单位停工不停工资,全部国家补助。生二胎可领房价总价30%国家补贴,说不定育儿大潮就来了。

       虽然没公开放开,但现在农村绝大多数地方生三胎也没人管你,大多数人生了两个都说不管男女不生了,按说一对夫妻生两个可以维持人口稳定的,但架不住还有一大堆不结婚不生娃的。

只看该作者 144 发表于: 2021-04-11
青梅嗅
关注
我为什么看好中国的未来

我想从人口的角度聊聊这个问题,在未来三十年内,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世界人口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现在最有资格跟中国竞争的美洲,欧洲和日本都是如此。

首先是美洲,美洲的两个发达国家就是美国和加拿大(其实就是美国的一个州),这里不做推论,直接说结论,美国30年后将变成拉美裔人口占主导的国家,加拿大将变成印度裔人口占主导的国家。不是小瞧他们,这两个族裔的人还是比不上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白人,无论是勤奋程度还是自律和创新。而这两个国家的制度大量都是以高素质人的自律为基础的,举个简单例子,坐火车不需要在站口检票,全凭自觉买票,车上会有人查票,查到没买票的就罚款。类似的制度比比皆是,如果人口素质高,这些制度设计完全没问题,可以节省大量社会成本,但是一旦人口素质出于移民等原因大幅度下降,这些制度会很快崩溃,然后再引入成本更高的制度,在这个过程,社会将经历阵痛和动荡,发展速度自然也就慢了下来,甚至如同南非那样下降也未可知。

其次是欧洲,同样不做推论,30年后,欧洲白人同样衰落,将是以黑人和中东人占主导,这里面以法国最为典型。那么欧洲的问题和美洲一样,由于人口以及人口素质的转变导致的制度的转变在多党制的大前提下将变的非常艰难。

最后是日本,日本和欧洲和美洲不一样,它作为东方儒家文化的一份子,是不欢迎移民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非移民国家。那么后果现在就看得很明显,那就是超老龄化的社会,更不用说30后了。作为老龄化的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是看不到希望的,超高的国家负债和全体人民的求稳心态直接导致创新和冒险急剧减少,这会对国家未来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那么中国呢?中国作为汉民族为绝对主体的非移民国家一直在不停地变革,调整,来应对经济社会的急剧发展。中国社会在短短四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路,这话一点不夸张。中国建国后的每一代人都吃了好几代人的苦,受了几代人的罪。直到从90后开始,中国人才开始慢慢赶上世界的节奏,并开始平视这个世界。那么现在中国遇到的唯一问题就是老龄化,不过我觉着有着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决策层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应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现在的竞争对手,美国(加拿大),欧洲以及日本30年后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谁是中国的对手,放眼全球,唯一能构成挑战的就只能是印度,不要小看印度,30年后,中印美三方主导全球是大概率事件。以后有空再慢慢分析。

2021-04-11 06:01:00
只看该作者 145 发表于: 2021-04-11
云游四方201710分钟前
作者不知为什么要高看印度,是因为会生吗?但是,印度有种姓制度,高种性的人口并不多,生育的欲望也不强,低种姓的人会生,教育又跟不上,且认命,只求活着就行,因此,指望三十年后印度崛起,是作者的臆想了。
只看该作者 146 发表于: 2021-04-11
来此世上1小时前
作为人口,请提中华民族,不要只提汉民族。作为国家人民,我们不能那么狭隘,给自己埋雷。
只看该作者 147 发表于: 2021-04-11
柏门珠昭1小时前
可惜中国人口也要断崖式下跌了!
只看该作者 148 发表于: 2021-04-14


“人口危机”背后,说点不一样的

原创功夫趋势2021-04-13 09:12:22

2020年全国究竟新生了多少婴儿,至今还没有公布普查数据。
但从公安部公布的数据看,2020年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有1003.5万人,相比2019年的1179万减少14.9%,的确算得上“锐减”和“暴跌”了。
如果普查数据也按-14.9%的降幅估算,那2020年全国新生儿数量即为1247万。
2016年是1786万,2017年1725万,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迭创1949年以来(除1960-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历史新低。
于是坊间舆论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都在渲染“人口危机已至”的氛围。

那么,生育率暴跌究竟会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多大冲击呢?

(一)


很多砖家媒体只求惊悚,动辄宣称:
人口危机来了!
经济药丸~
房价要崩~
但功夫趋势向来只求真
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讲:
生育率的下降,反而会促进国力提升、促进你的收入更上一层!
逻辑并不复杂。
首先,没有了养育小孩的掣肘,青壮年劳动力更充沛了,产出更多了。
其次,数量的下降会促进质量的上升。平均到每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必然会增加,未来高考的激烈程度也必然会下降——优质教育资源不再那么难得了。
中国也将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所以,危机究竟在哪里呢?

(二)


砖家说,“小孩子会拉动内需”,小孩少了,纸尿裤厂家怎么办?
“拉动内需”这个概念,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遗毒。
需求不是能被拉动的啊。
当一个人的生产力一定,你拉动他孩子的需求,他就得减少自己的需求。他的需求总量有多大,全看他自己的产出有多大。
需求不振的本质,其实是产出不振(部分生产者高估了其它生产者的生产力,导致产能过剩,反衬出需求不振)。
我们经常抱怨中国经济太依赖投资,缺少消费的拉动。可是,只要人们的生产力(素质、劳动技能)上不去,消费就起不来。
需求不是被拉动的,而是生产力提升之后自己涌现的。
而人口数量的下降,会促进人口质量(生产力)的提升,然后消费需求自然就上来了。
你可以把生育意愿的降低,看作市场的自我调节:
中低收入阶层通过节省育儿的精力和物资消耗,来增加自己赚钱的能力和财富积累。
对于富裕阶层来讲,他的财富远远超过自身消费的需要(在消费需求上出现了边际递减),所以他们愿意多生是顺应经济规律的。
这种自我调节,必然有助于收入增加、国力增强。

(三)


以上,只是第一个角度。
你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可以说:
这种自发调节,正是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未来的悲观预期作出的对策。
你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增长缺乏信心,自然就不太敢生孩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对收入的满意程度,是相对于“认知范围内的周边人群”而言的。俗话说“不嫉妒皇帝的富有,只眼红邻居的发财”。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市场经济下贫富分化是正义的,但放水和寻租导致的分化非正义)以及认知范围的扩大,人们对收入落差的不满程度也越来越大。
以前均贫的年代,人们“满意程度”是高于现在的。
现在生活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人们,认知范围小,落差也不大。
唯独城市里的中产,见识过富人的生活方式,又尚未达到他们的经济水平。是心理落差最大、最焦虑的一个阶层。
在这种落差带来的自卑、恐惧、以及对“孩子”的愧疚之下,生育意愿就越来越低。
所谓教育、医疗、房价三座大山,其实还是表象。你视为大山的,有的人却视如平地。核心还在于财富的落差。
个人主义的觉醒、传宗接代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的完善,都通过财富的落差发挥了杠杆作用。
如果把财富的落差看作“问题”,那么就可以说:
是经济问题导致了人口下降,而不是人口下降冲击了经济。
人口下降,反映了并缓解了经济问题。如果强行激励生育,反而会使问题变得严重。
就像“吃药”反映了你生病,强行断药则会使病情严重一样。

(四)


更长周期来看,这种减少生育的自我调节终将结束。
如果遵照天道,富人多生,穷人少生——我知道这话很不正确——整个社会最终就会(趋向于)共同富裕。财富落差向上收窄。
收窄到一定程度,生孩子的意愿就会重新燃起——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
所以有人推断“以韩国当前的超低生育率计算,XXX年后韩国将从地球上自然消失”的荒唐结论,必然不会成立。
生育率下滑叠加寿命延长,会使一个国家深度老龄化,这是发达国家“过来人的经验”。同样,多年以后(在不发生重大战争事件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将率先走出生育低谷。人口结构趋向均衡,老龄化问题也将不复存在。
当前所谓的人口危机,不过是整个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波动。
生育率的降低,只是为了爬出这个波谷。
只看该作者 149 发表于: 2021-04-14
“功夫趋势”的文章对不对,时间将给予证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