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
慈溪市统计局
2011年1月28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1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2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5.0:59.4:35.6调整为2010年的5.1:60.5:34.4。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73064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7695元人民币)折算为10793美元。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4%,八大类价格同比呈现“六涨二跌”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9.3%,居住类上涨5.3%,两者构成价格上涨的主力;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衣着类下跌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跌0.2%。全年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9%和1.9%。
全年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8925个,其中实现困难人员再就业5637名,全年开发和保持公益性岗位456个。全年累计发放再就业专项资金3766万元,受惠人数达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2%,城乡调查失业率为2.21%,分别比上年下降0.17个和0.57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54.99%。
二、农业、气象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3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林业产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9.3%;畜牧业产值6.62亿元,比上年增长0.6%;渔业产值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0.5%。肉类产量2.63万吨,比上年增长20.2%,鸡鸭鹅蛋产量0.92万吨,比上年增长16.5%;生猪年末存栏数16.09万头,比上年增长47.1%。农作物播种面积7.9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粮食作物产量11.09万吨,比上年增长0.3%,蔬菜播种面积2.7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4%,蔬菜产量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菜籽播种面积增长3.8%,产量增长5.0%。
农业基础工程建设扎实推进。20327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其中宁波市级三区块7124亩已通过验收。市级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正式建立运转,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2.2%和51.4%。新增宁波市级农业产业基地2个,总数增至15个。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宁波市级龙头企业3家,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组织3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实施,新增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水)产品98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3个。农产品名牌得到创建,新增4个宁波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49只,新增慈溪杨梅、慈溪葡萄2个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区等项目扎实推进,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列入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综合区。我市成功举办首届环杭州湾绿色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
2010年全市气象主要数据如下:全年总日照时长为1897.4小时,总降水量为1344.8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7.3℃;全年降水天数为164天,最长降水天数为10天(3月1日-3月10日);最长连续降水量为157.7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54.0毫米(10月23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9.6℃(8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5.5℃(1月14日)。全年无霜期总天数为258天,终霜日期3月12日,初霜日期11月26日。
三、工业、建筑业
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分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支柱行业共实现产值90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3.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个支柱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27.8%、47.2%和4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3个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40.9%、34.4%和22.4%。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市场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5.75%,内销明显好于外销,全年实现内销产值9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部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6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7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2010年全市19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实现利润总额57.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0%;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0%;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8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得分为223.57分,比上年提高27.93分。
工业转型成效初显。2010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2.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08.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6%。扎实推进省家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装备提升行动,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年完成企业技改投入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市产值超2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家。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我市获“中国家电下乡示范城市”称号。
2010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118家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金额为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87.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748.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38.9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9%。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3.39亿元,比上年下降24.1%。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6亿元,比上年下降35.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13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5.45亿元,比上年增长60.7%。商品房销售面积111.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0.4%,商品房销售金额为13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90.3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为11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3%和199.2%。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全年安排政府投资项目113个,完成投资46.17亿元,107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7.27亿元。半掘浦至郑家浦围涂造地(二期)、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公路工程(慈溪段)、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基本建成;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市社会福利院迁建等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四灶浦拓疏工程、新慈湖(郑徐水库)工程、梅林保障性住房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扎实推进。2010年末全市建成区总面积为166.6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建成区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建成区面积分别为35和10.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4.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区块改造稳步推进。全年完成中心城区拆迁面积60万平方米,三北大街西延、北二环东延、界牌三大区二期拆迁基本完成,启动实施景观大道和城南、城西区块改造建设。老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加快推进,全年共完成老小区改造6个,居民楼271幢,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6083户,改善36条背街小巷,总长度7.7公里。文化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联盛商业广场、南侧文化公建项目正式开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南三环东段、东三环南延、前应路东延、北二环东延、三北大街西延等城区道路主车道实现通车,新城大道北延及坎墩环镇北路东段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0%。全年完成农村二次改水1.8万户。安居工程顺利推进,星光家园二期B区、白彭、梅林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铺开,新建续建保障性住房面积57.3万平方米,全年完成投资2.9亿元。“农房两改”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年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33万平方米,完成拆迁4073户、安置7089户。观海卫镇作为宁波市卫星城市试点开局良好,龙山镇被列为省中心镇,周巷镇成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五、国内贸易、旅游
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77亿元,总量连续18年居全省各强县(市、区)首位。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266.92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2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12.1%。按销售地域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1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74.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分行业看,汽车类增长42.6%,日用品类增长4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9.7%,中西药类增长26.6%,金银珠宝类增长1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1%,食品、饮料、烟酒类下降9.4%。
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趋好。华润生活广场和嘉里国际中心相继建成开业,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联盛商业广场、银泰广场、大润发二店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城市社区商业示范区3个、农村社区商业服务中心6个,全市总数分别达到12个和23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建设目标,2010年申报完成村级连锁便利店6家,全市连锁放心便利店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16届年货展销会、第九届汽车展、金秋购物节等大型商贸活动先后开展,展会消费平台渐趋多样。“家电下乡”工程成效显著,全市152个“家电下乡”指定销售网点,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7093件,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38个以旧换新销售网点,共销售家电88180件,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审核汽车以旧换新2374辆,拉动消费2.2亿元。
201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43.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实现旅游总收入38.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7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各类景区共接待游客37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3%。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杭州湾湿地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开放,鸣鹤古镇风景区项目建设实质性启动,达蓬山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达蓬山自驾车营地专项基地创建成功,龙山镇,匡堰镇岗墩村、龙山徐福村分别创建成为省旅游强镇和省旅游特色村。全市旅游企业不断做大做优,全年新增5家三星级旅行社,目前全市已拥有2家4星级和6家3星级旅行社,3家旅行社进入浙江省百强旅行社行列。积极开展世博旅游营销,以“对接世博,提升城市形象”为主题,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慈溪周和第三届大桥国际经贸旅游节(杨梅节)。
六、对外经济
2010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8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自营出口68.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0%;自营进口1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8.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6%。全年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1457家,比上年净增125家。出口超五百万美元企业267家,超千万美元企业137家,超亿美元企业3家。我市出口商品输出到196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超百万美元的国家(地区)117个,比上年增加11个,自营出口额排前三位的目的地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和印度,自营出口额分别为10.30亿美元、3.80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0%、30.8%和35.1%。全年机电产品出口5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占比7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占比8.2%。自营出口额排前三位的出口商品依次是插座、轴承和电熨斗,出口额分别是5.02亿美元、4.25亿美元和3.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8%、55.8%和21.9%。
2010年全市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4项,比上年减少1项,合同项目总投资额为10.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优质外资项目引进力度加大,全年我市落户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共29个。2010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境外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2家,境外中方投资总额达59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7%。2010年我市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为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
七、财政、金融
2010年我市成为全省首个财政超百亿县市,全年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0.5的百分点;完成中央级财政收入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当年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全年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4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9.5%。具体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公共安全支出5.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教育支出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医疗卫生支出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年财政支出产业扶持资金达到4.6亿元,拨付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近0.7亿元。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22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增速比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09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增速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本外币口径存贷比为84.5%,与上年持平。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58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比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0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06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全年新设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等机构共12家,我市被列入省首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市。
2010年全市保费收入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财产险9.53亿元,人身险8.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4%和34.8%。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4.7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为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人身险赔款、给付0.64亿元,比上年下降32.7%。
八、交通、邮电
2010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全市公路客运量3610万人次,其中公共汽车客运总量为2827.97万人次;全市公路货运量1985万吨,水运货运量11.4万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公路工程和樟新公路改造工程已完工,329国道复线北连接(龙山段)工程已完成软土路基施工,三海线路面改建、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正加快施工进度。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共新增、调整、延伸城乡公交线路8条,城市公交5条,更新、新增公交客运车辆51辆,新建公交站点97只;开通4条城市夜间公交线路,投放公交车23辆;新增出租车53辆。
201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比上年减少9.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比上年增加21.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比上年增加2.1万户。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75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加强。2010年我市列全国科技型中小城市百强县排名第10位,全年获得授权专利5210件,其中发明专利20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9.1%和54.9%,我市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0335件,连续9年列全省首位。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宁波市级创新型企业4家,宁波市科技型企业11家。全年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宁波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家,我市累计组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4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7家,宁波级37家。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项目、世纪空能科学城、裕人软件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基地正加紧建设。全年引进中高层次人才6000余名,新建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院士工作站2家。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85.2%的中小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水平,杭州湾职高迁入新址并正常运转。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涉及4家幼儿园,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幼儿园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教育资助工程进一步惠及民生,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杂费、课本作业费,减免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普高学生、中职学生等达6800余万元,发放慈溪籍高校学生助学贷款367人,金额396万元。目前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1所,小学9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普通中学教师4222名,小学教师3969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875名,普通中学学生6.13万人,小学学生8.68万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教育三年纯入园率达到98.8%,全市共有4.18万名新市民子女在我市就读,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6.5%。
十、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末全市有村落(社区)文化宫29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8个,文化明珠企业104家,实现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举办“元宵、中秋”等节日广场文艺演出24场次,文化下乡扎实开展,全年送文艺演出50场次,送戏790场次,电影下乡放映4380场次。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横河童家岙遗址考古试掘,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宁波市首批非遗生态保护区,新增民办博物馆4家。青瓷瓯乐节目荣获全国群星大奖并参加世博展演。全年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4.1万户。2010年末全市有剧院5个,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50.73万册。我市被评为全省首个“华夏书香之乡”。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开展了新春广场健身表演、轮滑表演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组队参加浙江省风筝比赛、宁波社区运动会排球比赛。承办全国女排精英对抗赛、全国乒超赛、全省少儿围棋赛、全国CBA青年篮球邀请赛等一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在广州亚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分获女子赛艇金牌和女子拳击金牌,实现我市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末全市共有标准体育场馆8个,公共体育场地面积41.29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和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横河中心卫生院竣工投用,市红十字、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市峙山医院迁建工程进展顺利。作为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市、区)之一,在18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执行“零差率”销售政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建设率达到61.4%,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5.1%。全年创建省级卫生镇1家,宁波市卫生镇和二星级卫生街道各1家。2010年末全市有医院15家,卫生院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6个,村卫生院246个,实有病床2880张,卫生技术人员674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682人,注册护士2136人,药师(士)434人,总诊疗人次为899.94万人次,其中门诊838.92万人次,急诊总量456.62万人次。2010年婴儿死亡率为2.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4‰,意外人口死亡率为十万分之51.98,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7%。
十一、人口、社会保障
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42.55万户,户籍总人口103.88万人,比上年增加3623人,其中非农人口18.69万人,比上年增加4122人。户籍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7.59:100,年龄18周岁以下人口16.12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9.52万人。全年出生7797人,死亡7011人。2010年末全市暂住人口登记在册总人数为91.47万人,比上年增加8.95万人。暂住人口中有男性44.23万人,18周岁以下人口9.01万人。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513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09:1缩小到1.99: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04元,其中食品支出623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30元,其中食品支出4286元。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生活用汽车54辆,比上年增加4辆。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生活用汽车28辆,比上年增加19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0.9平方米。
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统筹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0.1万人、38.5万人、17.3万人、34.9万人和31.3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为城乡居民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构成全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从220元提高到380元,补偿封顶线从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4.8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2010年末参保人员21.86万人,其中基础养老金享受人员16.57万人。完善城乡低保政策,调整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城镇低保享受标准提高为每月高档400元/低档200元,农村低保享受标准提高为每月高档320元/低档160元。不断加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全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8645次,发放救助金2840万元。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全年推出经济适用住房600套、限价房(人才公寓)172套,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97户。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和区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继续实施水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全年完成河道疏浚27条28公里,全市铺设污水管网100余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5公里。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和教场山污水处理厂竣工,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基本完成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地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6家,集中开展废塑料行业专项整治,累计整治废塑料加工经营户4220户,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成再生塑料产业基地一期工程主体及配套设施。小印花、金属熔炼和轴承油污染等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有所缓解。部署开展“森林慈溪”建设,新增造林面积4000亩,新创宁波市级森林城镇1个、宁波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8个。强化耕地保护,扎实开展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全年复垦土地490亩,新增耕地13500亩,供地8950亩。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三打一反”社会治安攻坚行动,全年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62.2件,比上年下降4.0%,刑事案件立案数1736件,犯罪人数2564人,其中青少年(16-25周岁)876人,分别比上年下降6.8%、6.9%和17.0%。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54起,比上年下降6.3%,死亡173人,比上年下降3.9%,受伤651人,比上年下降4.8%,直接经济损失496万元,比上年下降2.4%。
注:①本公报所列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②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③人均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户籍人口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