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西北窑洞(以延安为代表)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窑洞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中,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据古建筑学家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汉族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
目前我国的窑洞民居主要集中在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不同,加之地方风土习俗的影响,窑洞的形式不尽相同,丰富多彩,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上大体可以划分为崖窑、地窑和箍窑3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洞宽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2~3米,窑顶掘成半圆形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的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数量密集、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河南、陕西两省的崖窑。
地窑又称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这种窑洞大多分布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而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既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多见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
滚动鼠标轮调整图片大小,点击链接查看原图
西北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的孕育下形成的独特民居形式。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塬,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确是“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