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陣子一直在忙工作,很久沒有出去走走。昨天是大除夕,感覺不應工作,心血來潮,想起前陣子朋友提到天水圍的一些事情,又想到自己已經好多年未去過新界西北,就決定去那邊逛一下。
在香港,新界西北的元朗、屯門等地都算比較偏遠的市鎮,坊間有笑話說那些地方是與市區「有時差」,因為從那邊出來市區單程往往需要一個多小時。那邊原居民村落很多,勢力也很大,因此總給人「強悍的鄉下人」的印象。元朗是那邊最古老的市鎮,有本身獨有的風情,例如圍頭人和客家人的美食(圍頭人是粵
民系的一個分支,講的語言與東莞寶安片同屬一系,而與市區通行的廣府片有明顯的口音差異,大約好像普通話與山東話的差異那樣子吧)。在以前那邊未開發新市鎮之前,元朗的絲苗白米是享負盛名的,當然現在種田的人已不多了。年輕一代多數出了市區工作。
小時候(八十年代中)有一次我爸的一個朋友擺喜酒,那朋友是元朗原居民,所以我就跟爸媽坐車入元朗去那原居民村裏喝喜酒。當時由九龍市區出發,出了市區,越過山嶺,在樹林裏彎彎曲曲的郊區道路上晃好久,大約一個半多小時才到元朗,到了元朗再坐小巴,再走一大段路才到。反正感覺是極之遙遠的地方。
以前新界西北的
交通頗不便,但自從2003年西鐵通車後,就便利得多了。從我家門口坐西鐵,大約半小時就到元朗和天水圍。
天水圍本來是元朗市鎮西北邊的一大片漁塘和農田。1990年代開始開發作新市鎮。這是香港政府開發的眾多新市鎮之中比較失敗的一個,地點太偏遠,超高層的公共屋邨太多,設計單一乏味,雖然綠化做得頗不錯,但總給人一種窒息的感覺。回歸之後,偉大的董建華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要求每年能建成八萬五千個住宅單位,為了達標,下面的政府官員只好把天水圍北的公屋建得再密集一點、再高一點。現在,天水圍幾乎所有公屋都至少三十層高,好些有四十層。
把公屋集中建在一起的禍害,就是使天水圍北變成香港最新也最大的貧民窟,區內失業和領綜緩的
人口比例為全香港之冠,家庭暴力、青少年問題也頗為嚴重,自殺率比較其他地區為高。因此,有人稱呼天水圍為「悲情
城市」或「天水圍城」。
天水圍另一特色,是幾乎所有屋邨和街道都以「天」字命名,區內十座公共屋頓分別命名為
天耀邨、
天慈邨、
天瑞邨、
天華邨、
天悅邨、
天逸邨、
天恩邨、
天澤邨、
天恆邨、
天晴邨,主要街道
天影路、
天華路、
天湖路、
天城路、
天瑞路、
天恩路、
天榮路、
天秀路、
天業路等等等等。這種地理命名方式看似很科學,但事實上極度與現實脫節,人走在天水圍裏,所有建築看來都一式一樣、街名也是十分相似,十分容易迷路,也記不住方向。這變態的命名方式,反映了香港政府裏一些技術官僚坐在自己的空調辦公室裏對著一張白紙「做規劃」,而完全不理會社會民間實際生活的「多快好省主義」。
幸好,香港有非常強大的民間力量。隨著天水圍的社區問題不斷暴露出來,社會各界也開始提出各種各樣的改善建議。例如區內的學校會在晚上和假日開放校園讓居民舉行各種社區文娛活動,社會福利署增加了在這區內的社工數目,一些空置率很高的停車場改建了成為圖書館或青少年
中心,有些企業主動在區內辦招聘會,然後在各政黨的壓力下,政府終於同意讓區內低收入家庭享有出市區工作的交通津貼,又在區內興建了公共游泳池等等。這樣,近幾年來,天水圍才慢慢建立起新的社區生氣。
(二)
好了,罵完了政府,在正式寫遊記之前,先把天水圍的
地圖也貼一下。
天水圍的位置,在香港的西北(紅色圈出來的地方),再往北就是米埔國際濕地和後海灣,跨過後海灣就是
深圳的蛇口那邊了。紫色的是西鐵線,由九龍市區穿越大帽山到新界西北,經元朗、天水圍再以屯門為終點站。
天水圍地圖。整個天水圍新市鎮的形狀好像一個鴨腎,中間是一個大公園,區內有一個大型的私人屋苑「嘉湖山莊」,其餘幾乎全部都是政府興建的公屋和居屋,目前整個天水圍人口約30萬。天水圍不大,南北距離約2.9公里、東西距離約1.5公里。最南端有一個西鐵站,區內有輕鐵循環線貫穿,坐一整圈大約需要25分鐘。出了天水圍,東南邊是原居民村,再往東南就是元朗。東北邊是香港濕地公園。至於其他的方向,出了去都是荒蕪的樹林或濕地。
[ 此帖被香港來的沛在2012-01-23 15: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