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62阅读
  • 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47):瑞州府(高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10
  瑞州府:冲。隶盐法道。顺治初,沿明制。光绪三十三年,改铜鼓营为?来属。东北距省治一百二十里。广二百二十五里,袤一百五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二十五分。京师偏西一度十一分。领县三,厅一。

高安冲,繁。倚。城内碧落山。东:大愚。西:凤岭。南:羊山。北:米山。西北:华林山。蜀江一名锦水,自上高入,东行至瑞河口之象牙潭,与赣江会。曲水出蒙山,南入赣江。冈岭镇。灰埠巡司。

新昌疲,难。府西北一百二十里。西:黄?。北:大姑岭,相连为八叠岭。西北:黄冈山。西南:锦水自上高入,左合长塍,东南至凌江口入上高。凌江一名盐溪,源出逍遥、八叠二山,流迳城西,合滕江,注蜀江。巡司二:大姑岭、黄冈洞。

上高难。府西南一百二十里。北:敖山。南:蒙山。西南:米山。蜀江自万载入,左合益乐水,右合云江。又东北合凌江,又东南合六口水、斜口水,迳城南,又东北至洞口脑入高安。有离娄桥镇。

铜鼓厅简。府西北二百二十里。光绪三十三年,裁都司营改置。西:大溈山,宁乡水出,一名西河,下流注修水。排埠塘巡司。磉头汛。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10
高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高安境内便有人类居住与活动,距今4000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在高安开展下陈遗址调查,首次考证了这一史实;1982年文物普查时,又相继在相城一带发现了矿山、反泉、消水洞、漳浒、山背、严家山等处遗址,其年代略晚于下陈遗址,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即西周至春秋时期。

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动之地。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属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汉高祖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建成县属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又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唐朝改郡为州。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据《太平 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属吴政权、后属南唐政权所辖。保大十年(925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

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

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划为四道,高安隶属庐陵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高安直属省管。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一行政区。民国24年(1935年)全省缩为八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二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年)全省扩为十一个行政区,高安仍属第二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全省调整为九个行政区,高安改属第一行政区。

1949年7月10日 ,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查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为宜春专员公署,高安县隶属宜春专员公署管辖。此后,宜春专员公署于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 ,高安县仍隶属于其管辖。

1993年12月8日 ,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 。高安市为县级省辖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10
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始设宜丰县,系从建成县分出;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自此至五代南唐,宜丰或单独设立,或并入望蔡、建城、高安、上高四县。至宋太平兴国六年,始设新昌县。民国三年,因本县与浙江新昌县重名,复名宜丰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10
上高在春秋战国时属吴国管辖,秦时属九江郡,东汉置上蔡县,西晋改名望蔡,因居高安上游,南唐时改名为上高,属筠洲管辖。
   解放前是湘赣革命根据地之一。1941年,震惊中外的“上高大会战”曾在此进行,歼灭日本侵略军2.4万余人, 为中国军事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9年7月14日上高县解放后, 属袁州专区。1952年属南昌专区。1958年属宜春专区。 1978年属宜春地区。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上高属宜春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10
铜鼓县
商周为艾侯国地,春秋为艾邑地,先属吴, 后属越,汉属豫章艾县。隋开皇九年属建昌。 唐长安四年置武宁县,艾入武宁;贞元十六年,析武宁西八乡置分宁县,属分宁。宋建炎四年属义宁军。尔后改析多次,时称分宁,时称宁州。 明万历五年设铜鼓营;清沿明制,仍属宁州。雍正元年,设铜鼓城瑞州分防府, 移驻瑞州同知,行政仍隶属宁州如故;嘉庆六年改宁州为义宁州。宣统二年,设铜鼓抚民厅,辖州八乡中之崇、武两半乡。民国2年建县,称铜鼓县,直隶省政府,3年属浔阳道,15年废道仍隶属省政府。 民国20至38年,先后分隶第一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土地革命时期,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属湘鄂赣省管辖。境内86% 的地区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余者则为游击区。1934年,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司令部等一度移驻幽居。 1949年7月14日解放,同月28日成立铜鼓县人民政府, 隶属袁州专区。1952年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8 年复为宜春专员公署,属宜春专区。1978年改为宜春地区行署, 属宜春地区。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铜鼓隶属宜春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