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免有疏漏不周之处,请多包涵,同时也请各路大侠指正。
——————————
屏东县
屏东市:因位于高屏山之东而得名。
潮州镇:因开拓初期的垦民有不少来自广东潮州府的潮州人移民,,因怀念其故乡的山川草木、风俗民情,就把祖籍的
地名移植于这一新开发的土地,命名为潮州庄,后简称为潮州镇。
东港镇:由来说法有二:一是与西港(今高雄市旗津区)、中港(今高雄市林园区中芸港)的相对位置而得名;二是认为其位于高屏溪以东,故称之为东港
恒春镇:古名“琅峤”,是排湾族语“兰花”的音译。清同治年间在琅峤设县。由于此地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沈葆桢将其改名为“恒春”。
万丹乡:1920年设万丹庄,始得名。
长治乡:原名长兴,1946年取长治久安之意改现名
麟洛乡:早期属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领域,可能当时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记为“凌洛”。1698年前后,嘉应州徐俊良先贤来此开垦,传说在开设水圳时发现许多大龟,所谓“有龟必有麟”乃象征“麟趾呈祥”之兆,就取地名为“麟落庄”,后来改称为麟洛
九如乡:原名九块厝,后改现名
里港乡:旧称“阿里港”。清康熙年间,有一姓氏不详而名阿里者,在下淡水溪畔贩卖冷食而得名,后改为里港
盐埔乡:朝时,泉州汉人前来开垦,以十台车的食盐向平地原住民换取这片土地;当时山地与平地间的草原地带常被称为“埔”,取其以食盐换来的埔地之意,故名为“盐埔”
高树乡:约在1737年时开始有福建、广东一带的客家移民来此开垦,建立“东振馆”并形成聚落,称为“东振新庄”,又因为村落中有棵高耸的木棉树,也被称为“高树下庄”
万峦乡:称“蛮蛮”,也作“万蛮”,为一平埔族之社,万峦此地名似乎是由此转化而来
内埔乡:早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清康熙年间,
中国大陆闽、粤籍移民来此开垦。先民先在森林中间开辟出一片旱田,客家话称为“埔”,又在密林内,故称“内埔”。又说,“内埔”先民向外垦拓时,将最初开辟的埔地称为“内埔”。
琉球乡:以琉球屿命名
竹田乡:原名顿物、竹田庄,1920年改现名
新埤乡:其新皮一词系取名于新设人埤头以灌溉之义也
枋寮乡:境内早期有许多天然林木,清康熙年间有福建漳州移民来此伐木为生,并以木板搭寮居住,台语的木板写作木枋,因此称为枋寮
新园乡:地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约在明末清初时代,有福建移民黄上房、萧发现等四人率众来此地开垦,在本乡下淡水溪畔建立家园,故称之为“新园”;二是早期此地并无水源灌溉,而汉人惯称
水田为“田”,旱田为“园”,故将此地称之为“新园”
嵌顶乡:战后,新园庄内的崁顶、力社、洲子、过溪子独立组成崁顶乡,以驻地命名
林边乡:早期此地树林茂盛,汉人移民选在树林边建立开辟家园,因此取名林仔边,1920年改现名
南州乡:原名“溪州”,因乡内有溪洲溪流过而得名。1951年3月奉准自林边乡分出,设立“溪州乡”。以此地位于台湾南部,并取“南州出贤人”之意,易名为南州乡
佳冬乡:原名茄苳脚,1920年,以台湾闽南语茄苳(katang)与日语“佳冬”发音相近,易名为“佳冬”
车城乡:车城一名,日人伊能嘉矩认为是“柴城(原名)”发音上的讹误。另一说法则指称曾有原住民大举来袭,庄民利用搬运木炭的牛车数十台驻列作为防御,因而将柴城改称车城。
满州乡:原名蚊蟀埔,1920年台湾地名大变革,官方以台语“蚊蟀”音近日语“满洲”(manshū)而将此地易名满州
枋山乡:原名崩山,,后来觉得崩山不雅,也不吉利,便采用台语谐音“枋山”替代
雾台乡:旧称Vudai,由此音译而来
玛家乡:玛家乡为排湾族玛卡札亚札亚社(Makazayazaya)的居住地,在排湾族语中是指“倾斜的山坡地”,意指其部落是居住在溪流坡地上,战后初期将上述五村名字改为玛家。
泰武乡:本乡因位于南北大武山之麓,台湾光复时为了与台东县大武乡有所区别,而取大之古音泰字而成泰武
来义乡:战后初期在“加拉阿夫斯”部落(旧来义部落)成立来义乡,以境内部落旧称命名
春日乡:1941年,日本将原率芒社及其附属部落迁移至卡苏卡,也就是今日春日村西侧上方,并以日语音近之“春日”(kasuga)为社名。战后初期取春日村为乡名
狮子乡:据当地的耆老称在狮子村有巨大岩石,形状很像狮子头,因而命名为“狮子头山”,村落也被称之为狮子头社,设乡时以驻地狮子村命名。
牡丹乡:旧称牡丹社,战后初期以“牡丹社事件”之名,加上此地盛产野牡丹而命名
三地门乡:旧称三地、山地门,1947年改现名
澎湖县
马公市:清朝前期旧称为“妈宫城”。1921年改称为马公
湖西乡:或因辖地位于澎湖水道之西而得名
白沙乡:以境内白沙岛命名
七美乡:旧称南屿、大屿、南天岛。1949年为纪念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寇侵犯本岛,逼迫七位美女投井殉节之七美人冢贞烈事迹,经呈报省府核准后,
更名为七美乡
望安乡:原名八罩屿、网埯,后改名望安,以望安岛命名
西屿乡:以西屿岛(渔翁岛)命名,该岛是澎湖三大岛的西翼大岛,所以又名西屿
金门县
金城镇:原名板浦、金门城,以建于明代的金门城而得名
金湖镇:原名沧湖,1954年改现名。
金沙镇:原名沙美,后改现名。
金宁乡:原名古宁头,1949年成立古宁、金盘两区公所,1951年,两区公所
合并,各取一字更名为金宁区公所
乌丘乡:以境内乌丘屿命名
烈屿乡:以烈屿岛(小金门岛)命名
台北市
中正区:以境内中正纪念堂命名
万华区:旧称艋甲,艋舺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凯达格兰族语独木舟之意。日治时,因艋舺以台语发音(Báng-kah),与日语万华(Banka)相似,故名
大同区:同治年间,今大同区北部一带属淡水厅大加腊堡大隆同庄,1946年1月始设区时,取清代庄名之缩写,并寓世界大同,故名
中山区:此区因孙中山曾于中正区梅屋敷(今国父史迹纪念馆)休憩,为纪念之因而得名
松山区:原名锡口,1920改现名。松山的由来一说是因为当地风景和四国的松山相似,另一说是因为附近山丘多松树
大安区:安区名之由来,来自旧地名大安庄;大安庄原为泉州府安溪移民之聚落,故取意为伟大的安溪
信义区:以境内信义计划区命名
内湖区:因其境内多山丘,形成多处小盆地地貌,当地人台湾闽南语称山坳地为湖,故内湖是内部盆地之义
南港区:区名取自境内之南港、三重、中南等里之旧名南港仔街,及旧庄、大丰二里之旧称南港仔庄,因在基隆河之南岸,与今新北市汐止区北港里之北港相对而得名
士林区:旧名“八芝兰林”(Pattsiran),为平埔族语温泉之义。后简化其名为芝兰堡,清末时因当地读书风气兴盛,科考人才辈出,遂改称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义
文山区:由于此地区与新北市深坑区等地在道光年间,因山型如拳,定名为拳山堡;后因名称不雅,日治时期取“文山秀气”之意改称为文山堡。
北投区:昔日为平埔族北投社,巴赛语:Ki-pataw,为巫女之意
嘉义市
东区:因位于嘉义市东部而得名
西区:因位于嘉义市西部而得名
嘉义县
太保市:旧名沟尾庄,乾隆51年(1786年)乡人王得禄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官封千总。嘉庆11年(1806年)又协助平定海贼蔡牵建功。官封浙江提督。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加封为“太子太保”,为清代台湾人官衔最高的一人。其故乡改名太保庄
朴子市:原名朴子脚,意为朴子树下,清康熙21年(1682年),林马从湄洲祖庙迎请妈祖,欲至居住地布袋嘴半月庄供祀,经牛稠溪朴子溪南岸朴仔树下休息。当地民众闻讯聚集参拜,并奉神意指示要停住此地,故在此树下立庙称为朴树宫。
布袋镇:1.布袋昔称为“布袋嘴”,因为布袋位在盐 水溪口之北,以前环抱一个内湾,布袋就 位在此内湾北岸突出的尖嘴上,故有此称 ,后来则改为“布袋”。
2.布袋地名缘起于外绕沙嘴,深居舄湖内 ,似布袋状而得名。昔称“布大瑞”讹传为“ 布袋嘴”,骚人墨客称为“岱江”,也是日据 时地方士绅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号, 以布袋延用至今。
大林镇:旧名为“大莆林”或“大埔林”,此地名之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系指本地在开垦初期乃为广大的森林地带,故有此称;另一种说法为往昔此地有来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称。后来才改大林
溪口乡:华兴溪、三叠溪于境内交汇,故名
民雄乡:旧称“打猫”,系旧时洪雅族平埔族之“打猫社”,取其(台语近音“Ta-ba”)译字而来。1920年日本认为“打猫”地名不雅,故取日语近音译为“民雄”
新港乡:原名新南港,后简化为新港
六脚乡:始设乡时驻六脚,故名。原名六家佃庄,后因闽南语“家”与“脚”音近讹传,遂改名“六脚佃”。
东石乡:早年先民自福建泉州晋江东石渡海来台,移拓朴仔脚东石寮,为东石地名由来
连江县
南竿乡:别名马祖,原名南竿塘,后简化为南竿
北竿乡:因位于南竿岛(马祖岛)
莒光乡:旧名白肯、白犬等,1971年 更名为莒光乡,寓意毋忘在莒
东引乡:原名东涌,以东引岛命
云林县
斗六市:原为斗六门柴里,简称为“斗六门”或“柴里”等。。“斗六门”系其族人在狩猎捕获山鹿时发出“ㄉㄨ-ㄌㄨ-ㄇㄣ”的咆哮以为庆贺,后来以闽南语之发音译成汉字
斗南镇:斗南名称的由来有二个说法,一说是位于斗六以南故称斗南;另一说是他里雾的原音和日本的一个地方斗南藩(となみ,tonami。现青森县陆奥市斗南丘)很像所以改为斗南
西螺镇:名称来源自台湾原住民巴布萨族Sailei社之社址,漳州人以其乡音而称之为西螺社,后为西螺
虎尾镇:虎尾之名来自虎尾溪
土库镇:早期土库这个地方的路况很差,不但路面狭小,而且泥土砂砾遍布,雨天泥泞,晴天尘土满天,来往的行人总是被污泥弄脏裤子,因此此地被人称为涂裤庄,后由音演变为土库
北港镇:原名笨港,后改现名,或因北港溪而得名
林内乡:乡名源于乡治所在之森林之内的聚落里。
莿桐乡:莿桐古称“莿桐巷”,清朝以前刺桐丛生,人烟绝迹,先民到此垦荒,择一小巷建屋成村,刺桐树绿布全巷,故取名为莿桐巷
台西乡:因位于台湾云林县浊水溪冲积平原之西部,西濒台湾海峡而得名
仑背乡:原名仑背庄,后简化为仑背
二仑乡:原名二仑仔庄,后简化为现名
麦寮乡:至乾隆中期新虎尾溪开河口时,被溪冲坏,街肆荒废,商势全移于西北麦寮。 当时麦寮因新虎尾溪之故,形成一麦津渡船头,与大陆贸易之货物皆由此船头进出。因当时麦寮盛产大麦与小麦,农民为运输方便,在船头旁搭一寮仔,专门堆放成包的麦子,当时人称此寮为“麦仔簝”。辛亥年时新虎尾溪暴涨改道,麦津渡船头也因泥沙堆积而淤塞,后来的人就以麦仔簝代表全麦寮。之后,又衍申为麦簝街,最后改为麦寮
大埤乡:荷兰占据时代称为「红毛埤」,以后住民采此意为大埤头庄,后演化为大埤
古坑乡:古坑旧称为“庵古坑”,1920年(大正九年)改称为古坑
东势乡:原为海口庄,后演变为东势乡
褒中乡: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和党徒侵扰褒忠的村庄。张源勤、张明义兄弟,召集乡勇抵抗匪徒。经过好几个月,贼匪都攻打不下。后来清廷派福康安率军来台平乱,张氏兄弟率领乡勇和清军共同打击贼匪。事后,清廷封张源勤为通判,张明义为州同,因协防有功于朝廷,并赐庄名为“褒忠”意指“褒奖忠义”。
四湖乡:地名源于今湖西村至四湖村之间,早期有二大湖、二小湖,汉人建庄后便称此地为四湖
口湖乡:故称乌麻园,后因鱼池多且广阔如湖,后命名为口湖
水林乡:原名水灿林,后简化为现名
元长乡:清朝乾隆年间,福建省泉州府人傅元掌最初在本乡开垦,傅氏为人乐善好施,为乡里所推崇,其过世后居民为纪念其人,将本地命名为【元掌庄】。在清嘉庆年间,本地居民平定土匪有功,皇帝赐名【元长】,取其天长地久之意。
台东县
台东市:原名宝桑庄,后改为台东
成功镇:战后又鉴于“新港”一名与当时的嘉义县新港乡同名,为免混淆,且当时的镇长认为新港港湾与台南安平相似,为纪念郑成功开台功劳的名义,再更名为“成功”迄今。
关山镇:其位于大关山之下,改名为关山。
长滨乡:原名加走湾,后改名长滨乡,以驻地命名
池上乡:池上乡名取自聚落位于大坡池上方,故称此地为“池上
东河乡:地名来源有两说:马武窟溪自本乡东流入海之意。以首任官派乡长陈曲江的姓取其半边之“东””,与其名“江”字同义之“河”而命名为“东河”,或曰陈曲江之字即为东河。
鹿野乡: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来此开垦种植甘蔗,由于附近有原住民鹿寮社,又多野生景观,故称鹿野。
延平乡:1946取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延平”为乡名
卑南乡:名称是由下宾朗社(Pinaski)转音而来。原住民语则称“Puyuma”,意为“获得贡物最高位阶的尊称”,以纪念其伟大的头目鼻那来(Pinara)
金峰乡:后于1946年11月改名为“金山乡”,但又因与台湾省台北县金山乡同名,于1958年易名为“金峰乡”
大武乡:原名拿棒子打,日治时期改现名,以驻地命名。
达仁乡:1946年自大武乡分治,取安朔溪出海口的达仁村为乡名
太麻里乡:太麻里原称大猫狸(Tjavualji),在排湾族语中意指“太阳照耀的肥沃土地”,在清代文献中已记载有“大猫狸”、“大麻里”等名称。1920年定名为“太麻里
绿岛乡:旧名鸡心屿、青仔屿与火烧岛等,阿美族称为Sanasai[1],西方人有称之“Samasana岛”。火烧岛旧名众说纷纭,以清嘉庆年间大火焚烧岛屿之说最为大众采信。1937年设火烧岛庄,于1948年改名为“绿岛”
兰屿乡:1947年因岛上盛产蝴蝶兰而改名
苗栗县
苗栗市:1889年台北府新竹县分拆为两县之际,将猫狸依客家话发音改为近音雅字之苗栗,以作为新的县名及堡名
根据通霄镇志记载:“通霄”一名由来,原是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之“风呢样”〈Honeyan〉,一名“屯消”〈Tonsuyan〉社之所在。清治时期,因昔日南势溪水深可停泊商船,为铜锣、三义、苗栗等地货物“吞”吐“销”售
中心。闽南语“霄”与“销”发音相同,所以称“吞霄”[1]。清治时期部份有志之士开始改称“通霄”[2]。日治时期新竹州长莅临视察,也认为“吞霄”地名之不雅。且就地北望,见虎头山高耸入云霄,觉得称“通霄”较好。遂于明治37年(西元1904年)更名为现今之“通霄”
苑里镇:本镇地名源自于平埔族道卡斯族苑里社(宛里社,Wanrie)译音而来,依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就番语语言译为“里湾里”,在简化番语之下,由“弯里”、“湾丽”,仍至古文献所称“宛里”、“苑里”,与今日的“苑里”均为同音异字,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
西湖乡:旧称“四湖”,战后设乡时因与云林四湖乡同名而改称西湖乡
头屋乡:原称崁头屋,后简化为头屋
卓兰镇:本镇地名源自于原住民巴则海族罩兰社“Tarien”,在清代雍正年间契字上称为“搭连”,巴则海语为美丽的原野之意;1836年(道光16年)刊行的彰化县志,则称为罩兰;1860年代(同治年间)初期的台湾府舆图纂要称为“打难”。1920年(大正9年)台湾总督府进行
行政区域改正时,改称“卓兰
大湖乡: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铜锣庄新鸡隆人吴立传,出猎观音山附近高地受困,侄吴定新驰援,见东方低地四面环山成一盆地,平原中茅苇花齐放,微风吹遇处如湖面波状,故命名为“大湖”而沿用迄今
南庄乡:以乡治所在地,也是全乡最大聚落的南庄而命名。南庄聚落古名南莊,系因位于较早开发的田尾莊(今田美村)之南而得名
三湾乡:旧称三湾,后改现名,或以驻地三湾村命名
造桥乡:以驻地造桥村命名。为以前的移民曾在今造桥村之北端南港溪上游筑桥,以方便通行,故称此地为造桥
后龙镇:旧称“后垅”,后改现名
头分镇:原称田寮庄,清乾隆16年(1751年)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人林洪、吴永忠、温殿玉、黄日新、罗德达等约两百人,率领宗族飘洋过海到头份开垦。当时,他们以“抓阄”的方式决定开垦的地点。抓到第1号的即为“头份”,后来沿用为地名。
竹南镇:原名中港社、三脚店,1920年改现名。
三义乡:旧名三叉,1953年改现名
铜锣乡:旧称铜锣湾,后简化为铜锣
狮潭乡:旧称西潭、内狮潭,后简化为狮潭
泰安乡:1955年取国泰民安之意改现名
公馆乡:因该地是官府办公或为
人民公共建筑之办公事务所在,故名公馆之名乃沿用至今
[ 此帖被长峙往事在2014-02-05 16:4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