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51阅读
  • 11回复

[历史地名][原创]浙江地名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2-15
秦 汉

鄣郡 治所在今安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浙江新安江以北,江苏矛山以西。是秦36郡中唯一一个治所在今浙江的郡。

上虞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县。“舜避丹朱于百官”、“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娱通虞)故曰上虞”。

海盐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始设海盐县(唐陆广微《吴地记》作秦始皇二十六年)。以“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诸暨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越地置会稽郡,设诸暨县。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传: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

余姚 相传是“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郡辖县,设余姚县(一说西汉置县)。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废句章县,还旧余姚县地,置姚州。武德七年罢姚州为余姚县,隶越州。天宝元年(742)明州改名余姚郡,余姚县仍隶越州。乾元元年(758),余姚郡仍复名明州。

鄞州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县,归属会稽郡。据志书上记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一在奉化境内。“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州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又改称鄞县,2002年04月19日鄞县改鄞州区.

余杭 秦置余杭县。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其义无得而详。”又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西汉末王莽时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安吉 建县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汉灵帝赐名“安吉”,源自《诗经·无衣篇》中诗句“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5 20:26:57编辑过]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2-15
魏晋
魏 晋

临海 三国吴黄龙年间(221—231年)析出章安县西部和永宁县北部设临海县,始有临海之名(以临海山得名)。太平二年(257年)设临海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此后,临海一直是台州郡、台州府治所。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直至台州市成立时止。

建德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建德县。《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权为吴王,迁(韶)扬威将军,封建德侯”,取“天子建德”之义,建县后因以名县。

桐庐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桐溪侧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谓为桐庐县。”《方舆胜览》卷五: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间其姓,指桐木示之,江山因以桐名,郡名桐庐。”

嘉兴 三国吴孙权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被视为祥瑞之兆,改由拳为禾兴县。次年改年号为嘉禾。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春正月,立和为太子,因避太子“和”宇讳,改为嘉兴县。

永康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上浦乡置永康县。相传,三国吴赤鸟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

吴兴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取吴国兴盛之义。

东阳 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西部置东阳郡,因郡在瀫水之东,金华山之阳,故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义乌东故吴宁地置东阳县,此为东阳县名之始。

临安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县置临水县。因岗为城,临猷溪水,故名。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临水县为临安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临安山,县取此以为名。“吴越王钱镠,其县人也,镠既贵,以素所居营为安国衣锦军。”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县为安国县以尊之。宋复名临安。

宁海 宁海建县,始于西晋太康初,县名由来,相传有将军率兵南下,一路怒波狂涛,至三门湾则风平浪静,遂取名宁海。

鹿城 东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相传当时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名“白鹿城”。其行政建制数度变迁,1984年原温州市的东城、西城、南城三个县级城区和郊区合并建立鹿城区。

富阳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晋简文帝郑太后“阿春”名讳,改富春县为富阳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阳即春也。”隋皇泰二年(619),李子通僭号于江都,自称吴帝,改富阳为桐州。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复为富阳县。

永嘉 今永嘉县瓯北镇江北在汉初期为东海王国国都东瓯.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9 19:12:09编辑过]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2-15
南北朝

海宁 汉末孙吴析海盐、由拳地置海昌县。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改为盐官县,因汉代吴王濞于此立盐官而得名。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割吴地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始有海宁之名。因其地处滨海,寓祈求海港安宁之义。

金华 陈朝改东阳郡为金华郡,以长山又名金华山而得名。另一说,《旧唐书》《金华府志》:“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

柯城 因烂柯山的缘故。烂柯山也被叫做柯山,南北朝时期有一本《述异记》的书中是这么说的:“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柯是斧柄的意思。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2-15
不错的资料
撤销地级市—合并小县—省县直辖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2-15
隋唐

杭州 秦置钱唐县,是杭州地建县之始。钱唐系越浯地名,其义今不详。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以后,杭州成为专名,沿用至今。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在一定历史阶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西汉末王莽时改钱唐县为泉亭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钱唐为临江郡”。因濒临钱唐江而名。唐武德四年(621),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以后历代因之,钱塘成为杭州别称之一。五代时钱鏐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也称西都。以与行都越州称东府、东都相对应。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系取仁爱和平之义。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引宋赵葵《行营杂录》云:“初陈桥兵变,太祖整军从仁和门入。高宗南渡幸杭,见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门也’,遂决迁都之意”。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闻杭州辖县有临安,以为吉兆,遂升杭州为临安府。

湖州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湖州,因滨临太湖而得名。

睦州 隋仁寿三年(603)于故新安郡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三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治所先在新安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移建德县。

龙泉 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在此铸就天下第一剑——龙渊,此地亦因剑而得名,后讳高祖李渊而改名龙泉。唐乾元二年(759年)置县。

严州 唐武德四年(621),于桐庐、分水、建德三县置严州,武德七年又废。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故别称严陵郡。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字子陵,少时曾与汉光武同游学,光武即位后每思其贤,曾诏请子陵进京商讨国是,并封他为谏议大夫。子陵不从,归隐于富春山。后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相传今桐庐钓台即其隐居处。北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镇压,改睦州为严州,含从严治理之义。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名建德府。明洪武八年(1375)后又名严州府。

衢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衢州。相传当年尉迟敬德率泰安城营移位安筑新城。城将竣工,当地人送上美酒一坛。尉迟敬德刚喝上一日,顿觉酒味芳测,香味浓郁,使问是用何处泉水酿造,答曰是用三衡山上的水酿造。将军听后大喜,当即命令军中文书草拟奏章,定城名为衢州。衢是通达的意思,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有人认为,“衢州”、“三衢”,均因其地当浙、皖、赣三省交通要冲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得名。元至元年间《置建衢州路总管府碑记》和《明一统志》都是这种观点。

台州 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在东海王国故地置回浦县(台、温、处3府)。三国太平二年(257),置临海郡,隶扬州。东晋太宁元年(323),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撤消台州地区,设立台州市。治所从临海迁移到椒江。

义乌 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乌伤县,相传孝子颜乌负土葬父,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唐武德四年(621年)划出乌伤县置稠州,以稠岩得名,唐武德六年(623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二县,唐武德七年(624年),合乌孝、华川为一,始称义乌县,沿用至今,其意与乌伤、乌孝无别。

兰溪 三国吴在此设三河戊。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建县,因兰江古称兰溪,故名兰溪县。

常山 东汉建安廿三年(218年)建定阳县,唐咸亨五年(674)为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而得名。

温州 唐上元二年(675)置温州,因气候常年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而得名温州。

黄岩 黄岩建县始于唐高宗上元2年(公元675年),原名永宁。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黄岩,1989年9月,撤县设市,1996年,撤市设区。县名由来 查考北宋《太平寰宇记》、南宋《嘉定赤城志》与历代《黄岩县志》,均援引南朝《临海记》所载:东汉末,中国道教名人“西城真人”王远(字方平)隐居之山顶(即今县西50公里圣堂乡萌菜垟村后)有黄石,故命名黄岩山(仙石山)与黄岩县。三面壁立“仙石”仍在。

象山 唐神龙二年(706)立县,因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

青田 青田县建于唐各宗景云二年(711)。县名的自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田)山以为名。清康熙《青田县志》:“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四,产青芝,故名。”《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清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山,县北一里,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据此,因山下田产责芝而得名“青田山”,县治设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县”,别名“芝田”。

慈溪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朝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县。并置明州。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祐四明志》载: “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 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明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谿。解放后因谿为冷僻字复名慈溪.

奉化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朝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县。并置明州。此为奉化设县之始。县名由来历持说:一谓唐玄宗于开元26年改县制时“州曰明州,郡曰奉化,因以郡名县”;二见于乾隆宁波市志,以为县城东南五里有奉化山,因以名县;三是《名胜地与志》记载:“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萧山 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兴县为萧山县。《元一统志》卷八:“取县西萧然山以为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部将陆顺得攻占萧山,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名讳,改萧山县为莦珊县,后太平军撤离,复名萧山县。

丽水 隋开皇九年(589年)分松阳东置括苍县,取括苍山为名。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为避德宗李适(kuo)讳,改括苍为丽水县。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县北有丽阳山,下环清溪,故名;另一说,《元和郡县图志》故,丽水本名恶溪(今名好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年中改名为丽水,后以为县名。

瑞安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孙权在永宁南境置罗阳县,曾改安阳、安固。唐末天复三年(903年),传说有白鸟栖于县城北郊集云阁,以为祥瑞,遂更名为瑞安。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2-15
五代

乐清 东晋宁康二年(347)建县,始称乐成,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名乐清。乐成得名的由来,旧有三说:一为 “王子晋吹萧”说;一为“乐正造士”说;一为“云门奏乐”说。 持“王子晋吹箫”说者,有宋僧信南等。信南于宋景祐三年 (1036)诣京,仁宗访以乡里,对曰: “臣僧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 君人竹之乡。”仁宗曰:“是必温之乐成僧也。”宋人王十朋说:“乐清为子晋之江山”,又说:“子晋遗迹在乐清有二”,乐成是其一。宋人赵崇晖也说: “王子晋之吹箫,张文君之炼丹,皆此地也。”明永乐《乐清县志》在“仙释门”中写到“周灵王子”名晋,世传来游邑西山上,吹箫于山顶,沐箫于山泉”等语。隆庆间候一元修纂的《乐清县志》也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此后林允楫纂的清康熙《乐清县志》和林启亨的《新志后议》皆循其说。持“乐正造士”说者为清道光《乐清县志》的纂修人鲍作雨,他说:“邑取古者大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这既是后起之说,又是孤证,不足取。持“云门奏乐”说者,乃宋人刘黻。刘在(云门福地记)中推想“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得名仿此欤?”这是不肯定的话,又无充足证据,更不可取。

天台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始名天台,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后改为台兴。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沿用至今。天台山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新昌 吴越王钱镠因都城杭州至温州路途悠远,剡东南人员往来,特资交流,比较频繁,而沿途无驿站接应,于是在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分剡东13乡置新昌县,这13个乡是永寿、石顺、昌化、像明、遵德、石城、五山、丰乐、彩烟、善政、新昌、安仁、守义。县名来自新昌乡名,也寄寓着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

浦江 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江山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信安县之南川置须江县,以城南有须江而得名。此为建县之始。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钱鏐因县南有江郎山胜景,改须江县为江山县。

龙游 秦王政廿五年置太末县,唐贞观八年改名龙丘,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2)钱谬以“丘”为墓,不祥,改称龙游.宋宣和三年(1121) ,因有记讳“龙”字,改盈川。 南宋绍兴元年(1131)是年复名龙游。

秀州 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于嘉兴置秀州,为嘉兴建州之始。秀州以秀水为名。秀水一名绣水。相传天晴时常现五色,故名。

平阳 晋时始建县,初名始阳,继改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

江干 古时杭州凤凰山、候潮门外临钱塘江一带习称江干。《吴越备史》卷一载吴越王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江干自古为钱塘江南北要津和江海码头,市廛兴盛,有“金江干”之称。

开化 五代时为开化场,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建县.开化的意思是启蒙、教化。

柳市 西汉始见于记载,得名于唐至五代之间。据北宋王存所著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乐清有柳市、封市两镇......据传今独龙冈古时山水秀美,杨柳成荫,东安桥和龙首桥间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农副产品,年长日久,形成固定集市,故名为“柳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9 19:16:47编辑过]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2-15
赵宋

仙居 东晋永和三年(347)析始丰南乡始建乐安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直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为今名,意为仙人居住之地。

嵊州 秦、汉之际置剡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嵊州,并分置剡城县,八年复置剡县。五代时改剡县为赡县,到北宋初又复设剡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剡字二火一刀,有兵火象”而取消剡县之名,因境内有嵊山,四面皆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而改称嵊县。1995年8月30日撤销嵊县,设嵊州市。“嵊”为四面环山的意思。

绍兴 绍兴一名始于南宋。公元1127年5月金兵俘虏了宋朝的两个皇帝微宗和钦宗。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南宋。后在金兵的进攻下不得不躲到海上一只渔船上。百姓纷纷拿起武器抗击分兵。公元1130年4月赵构才从海上登岸,暂住越州。当时越州官民联名上书请求高宗题写府额,赵构采用“绍(继承的意思)柞中兴”的典故,改越州为绍兴府。另一说,高宗在公元1131年改年号为“绍兴”后以年号升越州为绍兴府。

淳安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使贺齐讨黟、歙”,“以六县为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寓新改郡名希望郡境安定之义。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唐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唐永徽四年(653),曾发生陈硕真农民起义,被视为不淳,故改县名为还淳,以示恢复淳朴敦厚的民风。唐永贞元年(805)避宪宗李纯讳,改还淳县为青溪县。钱塘江上游新安江,水色特清,在淳安河段又名青溪,县名本此。北宋宣和三年(1121),镇压方腊起义后,改青溪县为淳化县,以示民淳厚接受王化之义。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淳化县为淳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淳者还淳、淳化之旧,安者新安之旧也。”寓期望淳地安宁之义。

庆元 南宋庆元三年(1197)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9 19:07:44编辑过]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2-15
明清

宁波 吴王姬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姒勾践攻占吴郡,姬夫差乞和,不许,命其居甬东(今舟山市)为百家之长,姬夫差自杀,吴亡,地并于越。周元王封姒勾践为伯爵。姒勾践筑城于句余,以表彰霸功,垂示子孙,改称句章(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一带),此为今宁波境内有城之始。楚怀王芈槐23年(前306)灭越,据越国北境地(今浙江钱塘江以北),设句章县.越的南境,为原越王姒无疆子孙分据,称王称君,臣服于楚。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废句章县,还旧余姚县地,置姚州。原句章、鄞、鄮3县地析置鄞州。是为宁波历史上建州之始。武德八年废鄞州,改置鄮县,设治小溪,隶越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设明州,隶属江南东道,州治在小溪(今鄞县鄞江镇)。因境内四明山之故.据志书载: 四明山周围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峰峰相次,中顶五峰,状如莲花,疑近星斗,山顶极平正,有方石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唐长庆元年(821),因小溪地形卑隘,州治移至今宁波老城区公园路一带,并建明州城,周长420丈。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避国号讳,以境内有定海县(今镇海)"海定则波宁",改明州为宁波府,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嘉善 明代由嘉兴县析置,取地嘉人善之意。

平湖 明宣德5年(1430)从海盐县分出大易、武原、齐景、华亭四乡,建为平湖县,因其地汉时陷为当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

泰顺 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派兵镇压了浙闽边境邓茂七、叶宗留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遂析瑞安县义翔乡五十六、五十七、十五八、五十九、六十一月都有2里和平阳县归仁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三都里置县,立治罗阳,景泰商以“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之意赐名泰顺。

景宁 明景泰三年(1452)设县,取“景泰辑宁”之意为名。

云和 明景泰三年(1452)以丽水浮云、元和两乡设置,两乡各取一字得名。

普陀 属定海县管辖。1950年5月朱家尖岛解放,1953年6月设立普陀县.因境内有普陀山得名.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1987年3月,舟山撤地建市,普陀撤县建区改现名。(附)上海普陀区是因境内旧时有一普陀庙而得名。1946年设置,上海解放后因袭未改。

定海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朝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县。并置明州。此为定海设县之始。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更名为“昌国县”。元初升为“昌国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康熙皇帝以为既然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海疆不宁,诏改舟山为"定海山"。翌年建县治,即赐名定海县,而改宁波府定海县为镇海县。道光年间升为“定海直隶厅”。辛亥革命后,恢复定海县建制。

镇海 公元809年建望海镇,公元909年改镇为望海县,后又改称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在今舟山设县,康熙皇帝赐名定海县,因重名而改为镇海县。

玉环 清雍正六年(1728)六月,析乐清县玉环乡设立玉环厅。民国元年,废厅设县,改称玉环县。县名源自海岛奇观: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玉环由此得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9 19:09:38编辑过]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2-15
民国

温岭 明成化五年(1469年)分黄岩南壤与乐清东境设立太平县。1914年,因与安徽太平县同名改称温岭县,以县西温桥岭别称温岭而得名。

磐安 民国二十五年(1936)1 月,设立“大盘山区绥靖专员办事处”。1938年7 月,省府委员会第1022次会议作出将大盘山区改设县治的决议。开始曾取名“大盘县”。但大盘县这个名称,别省已经有了,又提出用“盘安”两字,一查地图,也已经有了。最后才改名“磐安县”。“磐安”两字,却恰与一则民间故事相榫合:很早以前,域内妖魔横行作案,搞得一片天昏地暗,遍地灾祸,民不聊生。有一对夫妇,丈夫叫磐祗,妻子叫安玉,奋起带领群众与妖魔博斗。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把妖魔降伏。他俩为了不让妖魔再出来危害人民,轰隆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磐祗与安玉那巨大的身驱化作巍巍大盘山脉,顶天立地,横亘数百里,将妖魔死死地镇压在万山之下,永远不得“超生”。安玉那长长的秀发,化成围烧山脉而转的六条清流,开辟了钱塘、曹娥和殴、灵四条大江,为人民造福。从此,大盘山成为浙江“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磐祗与安玉也成了这里的山水之神了。

三门 民国29年(1940)7月,以宁海县东南部18个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个乡以及原南田县全部区域,设置三门县。县以三门湾而得名。因湾口有万金山、庵山、狗山,合称三门山。

文成 1946年12月析瑞安、泰顺、青田三县边区建县,以明刘基谥号文成作为县名。

嵊泗 民国38年(1949)国民党溃败,江苏省政府逃亡至嵊泗,于民国38年10月以嵊泗列岛置县,设治于嵊山镇,取嵊山和泗礁两岛首字,此为嵊泗县建县之始。1950年7月7日,嵊泗解放后,废县,设为嵊泗特区,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辖。1951年3月复置县。

岱山 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上岛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得名“蓬莱仙岛”。1949年8月始设翁州县。1950年5月18日岱山解放,废翁州县,复属定海县,设立岱山、衢山两区。1953年4月建岱山县。因本岛岱山故名.

舟山 舟山由是由大小四百多个岛屿组成。诸岛之中,以定海县舟山本岛最大其“形如舟揖”,故名舟山。1953年3月设立舟山专区,1959年撤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县,合并成立舟山县。1962年恢复舟山专区,1967年改称舟山地区。 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成为全国唯一以群岛设立地级市的行政区划。

洞头 1953年6月建县。1958年撤县划归玉环县,1959年撤玉环县建制时,洞头划归温州市。1964年11月7日恢复洞头县建制。洞头之名,源于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洞头岛东测有个海洞,与半屏岛一脉相通,为姐娘往返幽径。半屏一端为尾。称娘娘洞(至今仍有一个“娘娘洞”)。洞头岛一端称娘娘洞头,岛名、县名均由此而来。

苍南 1981年,苍南从原平阳县析出时,因地处玉苍山之南而得名。

椒江 原属黄岩县辖区,1980年7月建海门特区,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椒江市,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台州驻地从临海迁移到椒江。原椒江市改为椒江区。成为台州主城区。 椒江得名于境内的椒江。不过当地人还是习惯称海门。海门因地处椒江口,因江北之小圆山和江南之牛头颈山对峙,状如大门而得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城始称海门卫。民国17年(1928)建临海县海门区。23年设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0年4月因日军窜扰而迁回临海。1949年6月设台州专员公署直属海门区,1954年改为温州专员公署直属海门区。1956年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辖区。1980年7月建海门特区,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椒江市。

瓯海 原系温州市郊区,1981年12月析出建置瓯海县。1992年3月撤县设区,成为温州市三个城区之一。因北靠瓯江,东临东海而名。

龙湾 原属瓯海县,1984年设区.大罗山脉横亘境内,蜿蜒而向东北,渐趋平伏,延抵江滨,犹如巨龙潜入港湾。龙湾以此得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19 19:36:38编辑过]
分省并縣,改省為郡,郡下設縣。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2-16
新昌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新昌县,含新设县治希望昌隆昌盛之义。

楼主,此新昌非现在的新昌。
现在的新昌 吴越王钱镠因都城钱塘江至温州路途悠远,剡东南人员往来,特资交流,比较频繁,而沿途无驿站接应,于是在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分剡东13乡置新昌县,这13个乡是永寿、石顺、昌化、像明、遵德、石城、五山、丰乐、彩烟、善政、新昌、安仁、守义。县名来自新昌乡名,也寄寓着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2-16
天台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始名天台,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后改为台兴。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沿用至今。天台,因山高入云,形如莲台而得名。

天台山的来源也不对
天台山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2-19
应该注明转载出处。
参阅浙江通志,可以找到更多地名,你文都没有转完全,漏掉不少!
建议补全之!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