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淳县以东有个古老的集镇叫定埠镇,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河由西向东贯穿,将古镇一分为二,一半属江苏,另一半属安徽,形成两个定埠镇。
多少年来这里因傍着胥河这条人工古运河,定埠历来是商铺繁华地带,有趣的是横跨胥河之上的一座小桥将两个定埠镇相连,据说百年以前两个定埠还是一个省的。
定埠地名起源于南宋
昨天,在高淳县定埠镇,记者找到知晓当地历史的吕克辉老人。今年64岁的吕克辉说,定埠这个地方早在南宋以前原名叫邓步,因为有条人工运河胥河从太湖流域延伸到芜湖,并从邓步经过,这一带当时被称为中江,而中江以西高淳到芜湖被称为上江,下江便从溧阳到太湖。当年水上交通比较繁华,上江芜湖的米市和下江无锡的米市都要经过邓步中转,胥河两岸形成了不少商埠,胥河之上还架起了一座桥,因为这座桥是官桥被取名为通京桥。
吕克辉说,他们吕姓老家在陕西,南宋年间,在杭州担任教谕(相当于现在教育厅长)的始祖雪屋公告老到南京定居,途经通京桥时因天色已晚,只得在邓步留宿,当晚在吃过晚饭后,不小心将一只饭碗滑入当地姚家池内,心想老祖宗让他的饭碗落在这里,就是让他在这里定居,从此雪屋公便居住下来。定埠以前是商埠繁华地段,后来雪屋公定居这里,便将这里更名定埠。
两个定埠原都属江南省
吕克辉说,雪屋公定居后繁衍了不少吕姓后代,现在吕姓后代遍布南北两定埠及周边北庄、郎中埠、沙东沟、南岗头等20多个村庄,人口1.2万人。当年以胥河为界南北两定埠属一个省,叫江南省,算起来还是一家。胥河以南定埠镇归属建平县,胥河以北定埠镇归属溧水县。到了民国又分成皖南和苏南,上世纪50年代行政区划,南定埠成了安徽的地界,北定埠成了江苏的地界。
在胥河上,为方便村民出行,原有的通京桥上世纪60年代改名团结桥。因区划调整,2005年北定埠镇政府合并到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2006年南定埠镇政府合并到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
两定埠共建民俗文化村
吕克辉说,定埠是苏皖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古镇,以前南北两定埠开了不少茶馆、饭店、旅馆等商铺,北定埠的人可以去南定埠设摊,南定埠的人可以到北定埠买菜,上了团结桥中间,仅一步可以踏上南北两定埠地界。
南北两定埠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清年间,当地村民兴起了跑马灯,南北两定埠陆上交通四通八达。现在南定埠集镇上有公交终点站,公交车辆往返于郎溪和南定埠之间,而北定埠公交终点站公交车辆往返于高淳和定埠之间。
在南北两定埠仅一桥之隔,集镇上设立了两个邮政机构等部门,但是南北两定埠却一起共建民俗文化村。2002年安徽省政府下文批复在南定埠建立了民俗文化村,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八,文化村都要举办挑花篮、跑马灯、打腰鼓等民俗文化活动,参加演出的村民不仅仅是南定埠人,北定埠人也都踊跃参加,多时能有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