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52阅读
  • 15回复

[自然地理]大别山地东南边缘为何如此整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10-03
目前涉足
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10-03
对的同问,我这几天也看到这个问题,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10-03
大自然的威力真的无处不在。
【明】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

文化经济地缘接近的发达地区可以合并改区地级市直管,相离较远县市应该脱离地级市省直管,还县域经济自主权促全国经济共繁荣!

.好吧,就只有“夜憔悴”这一个小马甲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10-04
成都平原西北山麓地带也很平整。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0-04
要问老天爷了。

这样的情况很多的,秦岭北坡也很平整,贺兰山,祁连山,天山,昆仑山等,也都比较平整。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0-04
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都是长江淤积的泥沙形成的。
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10-04
断裂带   。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10-04
回 torius 的帖子
torius:成都平原西北山麓地带也很平整。 (2013-10-04 02:09)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后这个词火了。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10-04
关注“地理中国”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10-04
http://data.jxwmw.cn/uploads/201001/1263391462pl9SClnq.jpg
LZ观察很仔细,此地原是彭蠡泽,与南面的鄱阳湖相通。
这种整齐的边缘显然是水流的作用。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3-10-04
回 zqqdtc 的帖子
zqqdtc:http://data.jxwmw.cn/uploads/201001/1263391462pl9SClnq.jpg
LZ观察很仔细,此地原是彭蠡泽,与南面的鄱阳湖相通。
这种整齐的边缘显然是水流的作用。 (2013-10-04 19:42) 

古彭蠡泽包括今天鄱阳湖部分,而不是两个湖。
==========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3-10-07
应该是长江河道南移的原因。

古代长江比较直,穿过云梦泽,过今天的梁子湖,然后从大别山南麓过去。

后来,因为地壳运动,幕阜山、大别山上升,使武汉段北移,九江段南移。成为今天这种状况。

梁子湖、雷池(龙感湖)成为其残留。

黄河河道南移,使得封丘变为黄河北岸。长江河道南移也很正常。

很早以前,黄梅县地属于浔阳郡,而蕲春广济等地属于蕲春郡。估计当时二郡是以江为界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从武穴到安庆有一串的湖泊。和大别山东南麓是平行的。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3-10-07 21:02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3-10-07
另外,长江过芜湖之后,远古时期,估计也是从宣城、湖州入海(太湖)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3-10-07
应该跟地质构造有关。
另外,大别山整体走向虽然是西北——东南,却是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小山脉组成的山系,有点类似于南岭。整个大别山南麓的沿江平原,也就黄梅广济一带比较开阔,其他地方,大别山的尾闾基本延伸到长江边上,皖江平原直到铜陵以下才比较开阔。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3-10-07
  严格地讲,古彭蠡泽与今天的鄱阳湖不是同一个湖泊。古彭蠡泽处在武穴以下的九江-宿松-黃梅-望江一带的望江凹陷地带,其水域北起今湖北黄梅、宿松、望江,南到今湖口一带,这大致是彭蠡泽的尾闾。彭蠡泽的称谓最早见于古籍《禹贡》之中,《史记》中也有同样的叫法。

  两汉时期,彭蠡泽位置开始逐渐南移,但主体仍在今长江北岸,它通过长江与“江南彭蠡泽”(又称宫亭湖,其位于罌子口以北至湖口一带的狭长水域)相互沟通。由于自大禹时代至东汉二千余年来长江主河道不断迁徙,古彭蠡泽水域不断萎缩后演化成今天与长江脱离的湖北龙感湖和大官湖。而湖口至星子地堑内水体逐渐向南扩展。汉时今鄱阳湖水域地区是一个丘陵起复的山间流水盆地(鄱湖盆地),它由南向北倾斜属于以赣江下游为主的河流沉积区。在这盆地內土地肥沃,星星点点的小湖池塘镶嵌在盆地之中,鄱阳湖在汉代就是一大片膏腴之地。汉代以前,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了两山夹持的局面,在黄梅至望江盆地中分为九条汊道并皆东合入大江,其主泓道不断摆动,在地质作用影响下向南偏转。汉初,长江主河道在今湖北太白湖-龙感-大官-黄梅一线。

  大约公元400年前后(东晋时期),长江主河道逐渐南移至湖口一带,此时赣江已改从吴城进入鄱阳湖盆地后从湖口入长江,而长江水的巨大水体阻碍了赣江泄水,使湖水迅速南扩,由江湖共同作用形成的九江梅花洲不断延伸造成泄水断面缩小,加速了湖水向南扩张。到隋唐时期,由于海平面上升及地质作用的影响,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流入鄱阳湖之水,受到长江水的强烈顶托,流水不畅在长江水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形成今日鄱阳湖,距今大约1400-1600年。唐初是鄱阳湖形成的全盛时期,东至余干县境,西至淦家埠沿赣江主支,北至长江,南到南昌、进贤北山一线。在鄱阳湖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原先在鄱阳湖盆地中的枭阳、海昏、历陵古城先后被湖水淹没而消失,正所谓“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古寻阳城也同样受长江主泓道南移为主的原因遭水侵,而被迫迁城到今天九江市区。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使得始于汉代的古枭阳县因鄱阳湖的逐渐形成而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被迫废去,直到大约600年后才在离遗址几十公里外再新建都昌县城。同样始于汉代的古海昏县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因鄱阳湖大水而被废并入建昌(今永修)。汉代置的历陵县(今德安县一带)也因境内大部水侵而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并入柴桑县。赣江在汉代从彭泽入长江,晋代改入鄱阳湖,使得赣江水入湖地段兴起吴城镇,由于鄱阳湖的形成,使得江湖连接处的湖口戍的地理位置,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更加凸显重要性,于是在南唐李昇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湖口戍从彭泽县分出提升为湖口县。

  唐代以后鄱阳湖的水位和湖面积的变化,一是取决于湖口处长江水位的高低;二是取决于“五河”来水的容量。历史上修建的如今没入湖水中的千孔桥露出水面,一些浸在水中的“火焰山”奇形怪石也暴露出来。据地质勘探资料介绍,近百余年来鄱阳湖一改历史上南部抬升的趋势而变成北端出现缓慢抬升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而且对九江特別重要。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3-10-07
回 zqqdtc 的帖子
zqqdtc:http://data.jxwmw.cn/uploads/201001/1263391462pl9SClnq.jpg
LZ观察很仔细,此地原是彭蠡泽,与南面的鄱阳湖相通。
这种整齐的边缘显然是水流的作用。 (2013-10-04 19:42) 

当然是水流的冲刷。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