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984阅读
  • 174回复

[地名探讨]诚恳地再向朋友们求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02-23
Re:Re:Re:回 27楼(桔梗琉璃) 的帖子
引用第48楼wangbintit于2011-02-23 22:58发表的 Re:Re:回 27楼(桔梗琉璃) 的帖子 :
宋王偃本来就是亡国之君啊。
“康王”应该是私谥,因此我让桔梗“还是称呼宋王偃”为好。





『宋康王』、『宋康』是『吕氏春秋』使用的称谓,『宋王偃』或『宋偃』是史记使用的称谓;
依照先入者为主的原则,也应该称呼『宋康王』而不是『宋王偃』


第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康』系私谥;若谓亡国之君必无谥号,则汉献、魏元、晋恭、宋顺、齐和、梁敬、隋炀、唐昭宣、元顺、皆有谥号,且皆非私谥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02-23
回 50楼(桔梗琉璃) 的帖子
这些亡国帝王是由后世自以为“继承了正统”的王朝加谥的,这样的加谥是有政治意义的。但宋公国被灭后,除了遗民之外,还会有谁给它的末代君主加谥号呢?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02-23
另外,不知宋恭帝的谥号是谁上的?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1-02-23
Re:回 46楼(布衣寒士) 的帖子
引用第47楼wangbintit于2011-02-23 22:56发表的 回 46楼(布衣寒士) 的帖子 :
布衣兄——还是称呼布衣叔吧——其实没人怀疑您的诚意。
下回要说什么就直接说好了,不必绕弯儿。


谢谢您的真诚和直言不讳!如此称谓实非敢当,还是同学相称的好!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当下,还有如此的网站和这么多有爱好和信仰抱负的同学非常幸运!此前曾经提及既然是文化现象,不易规范和公式化及简单化,为什么会感到幸运和羡慕您呢!?因为您的确有个好的环境和条件,尽管孙子刚会走路,俺就买来了小黑板,立志教他练好写字!从一笔一划开始,因为字如其人!今天您对二进制和矩阵方程已经是小儿科,您知道本人的学习是多么的难!因为您数理化的水平完全超出了我们这代人的想象,我的儿子也是八零后,也有学历,然而中文的水平实难恭维,字写的还不如蚯蚓,因为蚯蚓也还是有灵性的。既然热爱优秀文化,就不能浮躁,此前还曾提到巴金先生,如果大家都能踏踏实实的学习,很可能咱们之中出现他老人家那样的文学大家!乔羽老前辈只不过是寥寥数语,就把祖国的大河描绘的如此宽广,竟然唱进了白宫,我想其知识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即便文学大家也未必出身文学系,计算机高人也不一定非学计算机专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至今还领会不透,又怎能不“活到老学到老”啊!?人既然摄取营养是多方面的,又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尽管有差异和角度的不同,热爱优秀文化的目的是一致的!应您之邀感概一番,至今尚未成熟的观念难免错误,谢谢雅正!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1-02-24
LZ果然是那个年代的人
禁止【【【【【轨道部】】】】】回复我的帖子。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1-02-24
Re:Re:回 46楼(布衣寒士) 的帖子
引用第53楼布衣寒士于2011-02-23 23:53发表的 Re:回 46楼(布衣寒士) 的帖子 :
我的儿子也是八零后,也有学历,然而中文的水平实难恭维,字写的还不如蚯蚓,因为蚯蚓也还是有灵性的。既然热爱优秀文化,就不能浮躁,此前还曾提到巴金先生,如果大家都能踏踏实实的学习,很可能咱们之中出现他老人家那样的文学大家!乔羽老前辈只不过是寥寥数语,就把祖国的大河描绘的如此宽广,竟然唱进了白宫,我想其知识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即便文学大家也未必出身文学系,计算机高人也不一定非学计算机专业

引用寒衣兄的这些话语,感觉还是很通畅明洁、质朴可观的。正如曹雪芹诗赋大雅,但笔下小说人物各具神态,口语明快,甚至仆役口中的俗鄙之语也很活跃铿铿。我想通过讲话学习如何讲话,通过揣摩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掌握表达的技巧,还是能够逐渐做到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梦蝶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1-02-24
Re:回 50楼(桔梗琉璃) 的帖子
引用第51楼wangbintit于2011-02-23 23:39发表的 回 50楼(桔梗琉璃) 的帖子 :
这些亡国帝王是由后世自以为“继承了正统”的王朝加谥的,这样的加谥是有政治意义的。但宋公国被灭后,除了遗民之外,还会有谁给它的末代君主加谥号呢?


為什麼您認為其他國家就不能為他加諡號呢?不是正統的大一統政權所加的諡號,就全無政治意義嗎?
話說回來,就算是私諡也好,既然呂覽中記錄了這個諡號,就說明它是被當時『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1-02-24
說實話,自上次與樓主就陳州和周口之辯時對樓主的文字敘述就有一些想法,而既然上面諸多樓就樓主行文提出一些批評和建議,那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不認為樓主行文使人看不明白是所謂文言或半文言所致,而是辭不達意,亦即在形式上,不夠精確。樓主的文章不但充斥著不必要的贅文,更出現如上次您回我文時的「从您的言辞中并未见到肯定的否定」之類不夠精確的字詞符號使用情況,導致文章無法清楚明確地反映其所承載的意思,而且段落還不分,令有心要了解您行文重點之人更加困惱;在實質上,您似乎把很多的想法不分主次、先後及有關無關,一股腦兒地都加諸在您的文章裡,導致您真正想要表達的重點無法被反映出來,且給我一種欠缺邏輯而想到什麼寫什麼的感覺。

而這樣又該如何改變呢?除了很多人提到的行文簡短、說重點和減少贅文外,我認為還應該從如下二段內容思考什麼樣的文章是讀者讀起來最簡明易讀的。

此在形式上,所追求的是行文通順,亦即試著設想自己是用嘴巴說給別人聽,因此在作文章的同時,用嘴巴默念,找出唸時語氣突然中斷或讓您感到奇怪不順的地方,然後將之修改直至默念時暢通無礙;所追求的是文詞符號使用精確,亦即平時除了要熟悉如何使用才為合適,更在作文時發現詞意恐令人誤會處,盡可能地使用較淺白易懂的字詞。

此在實質上,所追求的是邏輯清晰,亦即在寫之前,先擬個大綱,分出各段所要寫的核心概念,將之有層次地寫出;所追求的是切合主題,只寫相關的事物,無關者避而不談。

而總之,上述是我對樓主行文的一些看法及其建議,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卻是我的真實感受,而望樓主的文章能更簡明易讀。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52楼wangbintit于2011-02-23 23:47发表的  :
另外,不知宋恭帝的谥号是谁上的?


元人;憑常識判斷,宋人也絕對不可能上這樣的諡號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57楼梁龍于2011-02-24 01:29发表的  :
我不認為樓主行文使人看不明白是所謂文言或半文言所致,而是辭不達意,亦即在形式上,不夠精確。]


其實大家都在故意說委婉語
只有龍君你如此直白……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1-02-24
長久養成的習慣不容易改阿
像樓主的情況 相信看久我們還是可以適應的
不過梁龍大已經把問題與解決方法說的相當明白
多嘗試不失為好的辦法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52楼wangbintit于2011-02-23 23:47发表的  :
另外,不知宋恭帝的谥号是谁上的?

溢號 與 謚號 發音差滿多的= =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1楼qazlin1104于2011-02-24 02:03发表的  :
溢號 與 謚號 發音差滿多的= =


wangbintit君並沒有寫錯字,你看到的『谥』是『諡』字的簡化字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1-02-24
滕州为什么滕姓少?
我前面已经说了,滕国国灭后,是有可能被迁往他处的,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我先一句话概括:因为滕国的后裔不一定全姓滕。

如果楼主能详细的了解先秦时姓与氏的区别就可知姬、姜是姓,滕、孔则是氏。
姓是表示血源的,而氏不一定。所以凡是(先秦)同姓者都同祖,同氏者则不然。
如孔氏就有子姓孔氏,有姬姓孔氏,有姞姓孔氏三种。

还有一情况是姓与氏用同一个字,但两者并无关联。
如祁,指姓是尧的后裔,晋国的士氏(范氏)就姓祁;
指氏是晋国公族祁氏,为姬姓。

表血统的姓是不会变的,氏则会随着官职、采邑变化和子孙的分家而改变。
如姬姓荀氏、中行氏、知氏、辅氏指同一大家族;士氏、范氏也是如此;类似的情况还有赵氏、屏氏、原氏、搂氏和邯郸氏等。
荀林父曾任中行将,所以他这支荀氏可称中行氏。荀氏另一支封于知,所以又别出为知氏。
士氏曾封于范,所以可称范氏。
赵氏的子孙赵同、赵括、赵婴分别封于原、屏和搂,和另一支分于邯郸的赵穿,他们既可以是赵氏,也可以依封地为氏。

搞清姓氏区别后,再需要明白,秦朝以后姓、氏就像司马迁说秦始皇姓赵氏,这样混淆不清。
实际上,不管秦始皇的氏是秦还是赵,他姓嬴是永远不变的。
秦朝以前,滕国的后裔都姓姬,但因官职、土地或别子另立宗族而会存在不同的氏。
而到秦朝以后,滕国后代又将氏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这样,滕国的后裔分散为许多的姓氏,而不一定全部姓滕。就像晋国的后裔不一定都姓晋,鲁的后裔不全称鲁。




左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左传记载得很清楚:“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搂婴。”




[ 此帖被秦漢武神在2011-02-24 02:35重新编辑 ]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3楼秦漢武神于2011-02-24 02:28发表的  :
滕州为什么滕姓少?




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第一,滕州有多少滕姓?
楼主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任何调查,得出『滕姓少』这个结论,只是因为他自己不认识滕姓的滕州人


第二,这个所谓『少』是如何衡量的?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3楼秦漢武神于2011-02-24 02:28发表的  :
滕州为什么滕姓少?
我前面已经说了,滕国国灭后,是有可能被迁往他处的,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我先一句话概括:因为滕国的后裔不一定全姓滕。
如果楼主能详细的了解先秦时姓与氏的区别就可知姬、姜是姓,滕、孔则是氏。
.......


谢谢朋友回复和见解,滕县的确姬姓和鲁姓人家不少,还曾在姬姓人家的庭院居住过,但是,尽管知道文王姓周,后人封地为滕,未有见到返祖现象的记载而疑惑。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1-02-24
文王当然不姓周。楼主不明白吗?

除了武王外,他的所有的子孙都要另立家族。这就是别子为宗。而新的宗族传五代便和主枝脱离关系。这就是五世则迁之宗。你依次类推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1-02-24
你所说的滕国后裔在秦朝以前是一直姓姬的。当姓氏混淆后才以氏为姓氏的。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1-02-24
你所说的滕国后裔在秦朝以前是一直姓姬的。当姓氏混淆后才以氏为姓氏的。
东亚假想国 大明 NeuOrder.cn
袁绍,著名地理学家,因勘定经纬线闻名后世,后人为纪念他,将0度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5楼布衣寒士于2011-02-24 09:57发表的  :
但是,尽管知道文王姓周……




我也知道始皇姓秦,武帝姓汉,玄宗姓唐,嘉靖姓明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4楼桔梗琉璃于2011-02-24 03:09发表的  :
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


谢谢回复,很可能会越学习问题越多,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和“学而不厌”的问题出现。至于少到什么程度,至少本人就根本没有见到过,那位非滕县籍的老领导,原来工作于古兖州。提出问题的目的是盼望您能提供滕姓原住民的线索,以便探访!谢谢希望如此!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0楼qazlin1104于2011-02-24 02:01发表的  :
長久養成的習慣不容易改阿
像樓主的情況 相信看久我們還是可以適應的
不過梁龍大已經把問題與解決方法說的相當明白
多嘗試不失為好的辦法

谢谢您的回复和参与。非常喜欢收听侯宝林大师的《戏剧与方言》,与地道的河南朋友对话,并不象侯大师说的那种情况,非常希望和盼望再于河南朋友对话。与上海朋友对话,不仅在于她们使用是吴侬软语,更在于深刻的感情!所以,俺认为平面文化与语言文化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大概不仅是习惯的问题吧?谢谢雅正!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70楼布衣寒士于2011-02-24 10:56发表的  :
谢谢回复,很可能会越学习问题越多,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和“学而不厌”的问题出现。至于少到什么程度,至少本人就根本没有见到过,那位非滕县籍的老领导,原来工作于古兖州。提出问题的目的是盼望您能提供滕姓原住民的线索,以便探访!谢谢希望如此!




您自己根本沒有見到過,就能證明『少』?這怎麼讓我聯想起一個成語呢?
想知道滕姓的分佈和數量,查一下相關的地方志即可,何必要親自探訪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72楼桔梗琉璃于2011-02-24 12:20发表的  :
您自己根本沒有見到過,就能證明『少』?這怎麼讓我聯想起一個成語呢?
.......

是的,因为,俺根本就没有见到过,又何谈少的问题啊!?您想起的成语,不会是“画蛇添足”吧?滕姓的迁徙远早于修史铭志的时代,出于贵网有感概的机会,和朋友们的关心,不然的话还要遗憾下去啊!谢谢,盼望您早日能够提供线索,也不枉一网情深!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68楼秦漢武神于2011-02-24 10:40发表的  :
你所说的滕国后裔在秦朝以前是一直姓姬的。当姓氏混淆后才以氏为姓氏的。

文王姓周,出自姬姓,文王的时代还没有颁布《婚姻法》,实行计划生育,由于,文王百子分封的原因,以地为姓才有了滕姓,目前滕姓的确还存在,只不过是滕县没有了原住民的滕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