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136阅读
  • 26回复

[历史地名]关于中国古代地名避讳的一点总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07
关于避讳(还没写)

一、避皇帝名
这是中国古代地名避讳中最多的,当然有的皇帝对此很敏感,有的皇帝则无所谓。一般只避讳皇帝名字中的一个字,也只避讳本字;但有些过敏的皇帝则要避一些同音字。比较敏感的如:
宋太宗赵匡义:义川县更名宜川县、义宾县更名宜宾县、义兴县更名宜兴县等
明太祖朱元璋:兴元府更名汉中府、庆元府更名宁波府、(朱元璋还算好,只避府名,不避县名,庆元县等就没避讳)
清世宗胤礻真:真定府/县更名正定府/县、真阳县更名正阳县、真宁县更名正宁县、真安州更名正安州,仪真县更名仪征县等

二、避国号名
唐朝特有现象,一般古代的国家,以地名中有国号为荣,所以出现很多这样的郡:魏兴郡、晋安郡等,但唐初避国号,将钱唐县更名钱塘县。

三、避帝陵名
清雍正皇帝为避康熙皇帝的陵墓名——景陵,而将景陵县更名天门县。

四、避年号名
这个是清朝独有,之前的朝代还喜欢赐名,唐朝就有,宋朝则进入高潮,绍兴、宝庆、庆元、咸淳、绍熙、景德等都是年号,清雍正皇帝却避清太宗的崇德年号,将崇德县更名石门县,但后来的咸丰皇帝及后续者却不避讳,没有将雍正设的咸丰县更名。

五、避外国人名
这是败类皇帝和投降派们做的事了,宋绍兴年间,将光州更名为蒋州,是避金太子光瑛的讳。

还有一类特殊的,因厌恶某人或某姓而更名的,如宋朝秦桧杀了岳飞后,厌恶岳字而将岳州更名纯州;宋朝因赵州与国姓相同,而大赐特赐,升为庆源府,金降为赵州后,有皇帝厌恶了,又更名沃州。

(未完待续)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2-27 19:19重新编辑 ]
duhuanyu的管理帐号,任何人不得动用。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11-09
司马炎为避其父司马昭讳,将“昭陵郡”改为“邵陵郡”,今邵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11-12
因嫌杨吴政权,吴越大改县名


以下是引用里手坛主在2003-11-7 22:26:35的发言:
还有一类特殊的,因厌恶某人或某姓而更名的,如宋朝秦桧杀了岳飞后,厌恶岳字而将岳州更名纯州;宋朝因赵州与国姓相同,而大赐特赐,升为庆源府,金降为赵州后,有皇帝厌恶了,又更名沃州。


唐以后时期,吴越地方钱缪主政,奉中原朝廷为正统,与两江地方杨吴政权有隙,于是浙江省内富阳县改富春县(大概有3县避“阳”音而更名),唯平阳县正和钱缪心意而未更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6 4:28:38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8-21
避国名不是唐代特有,明初也避国名讳,把明州府改为宁波府。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8-21
以下是引用keating在2003-11-12 18:05:30的发言:
唐以后时期,吴越地方钱缪主政,奉中原朝廷为正统,与两江地方杨吴政权有隙,于是浙江省内富阳县改富春县(大概有3县避“阳”音而更名),唯平阳县正和钱缪心意而未更名。

富阳原来就叫富春县,东晋为避简文帝郑太后(名阿春)讳而始有富阳一名。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8-22

  古代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地名具有严格的避讳程式。朝鲜-韩国半岛仿佛与中国是同一模子刻出来似的,古代也流行地名避讳。由于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均奉中国正朔,所以连中国的名讳他们都须回避。例如,中国唐朝创立者唐高祖姓李名渊,长渊县、澶渊县分别被改名为长水县和澶水县,西魏所置金渊郡、金渊县被追改为金泉郡、金泉县。据《三国史记》卷三五《地理志》载:酒泉县“本高句丽酒渊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按:此地即今韩国江原道南部的酒泉。高句丽与唐为敌,而新罗自真德王四年(650年)后奉唐正朔,故景德王(742年~756年在位)时避李渊名讳而改酒渊为酒泉应属情理中事。   又如,中国北宋仁宗天圣初年,因章献太后父名通,遂改通州为崇州(今江苏南通市)、改通利军为安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据《世宗实录》卷一五四及《高丽史》卷五八《地理志》载:宣州“本安化郡,高丽初改为通州,显宗二十一年称宣州”。按:高丽显宗二十一年为公元1030年,相当于北宋天圣八年。可见王氏高丽改通州为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显然是为了避宋讳。   又据《高丽史》卷五八《地理志三》记载:宁德镇“文宗十年(1056年)避契丹兴宗讳,改‘镇’为城,以‘镇’字从‘真’字也”。按:中国契丹兴宗名耶律宗真,公元1031~1054年在位,宁德城故地在今平安北道义州东南四十里处。   另据《世宗实录》卷一四八、《高丽史》卷五七、五八及《东国舆地胜览》卷一三、三四记载,高丽忠宣王时因避其嫌名(璋)讳而改漳州为涟州(今京畿道涟州)、改章德县为兴德县(今全罗北道兴德)。   又,《世宗实录》卷一五一全罗道茂珍郡:“本百济武珍州……忠宣王元年庚戌(1310年)改化平府,恭愍王十一年壬寅(1362年)改茂珍府”。原文小注:“避惠庙讳,改‘武’为‘茂’。”按:高丽惠宗名武,943~945年在位,茂珍府今为韩国光州广域市。   今韩国有大邱广域市。此地原为新罗、高丽的大丘县,李朝升为大丘都护府,《三国史记·地理志》、《世宗实录·地理志》、《高丽史·地理志》、《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二六俱作“大丘”。按:汉字“邱”系中国清朝雍正初为避孔圣人(名丘)名讳而新造的字。则韩国今作“大邱”也是受中国避讳制度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朝鲜-韩国半岛古代的地名避讳与中国一样,不外乎避中国皇帝、圣人之讳、避国王本名讳、避国王嫌名讳等几种形式。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8-23

那太多了

唐朝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

将福建虎夷山改名为武夷山~

可特授推誠保德崇仁守正協功贊治亮節佐運翊戴功臣依前海寧軍節度海楚泗等州觀察處置支度營田海運陸運押新儸渤海兩番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海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囯吳囯公食邑一万二千戶食實封五千戶如故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8-24
现代就是不一样,把人名当地名叫是一种荣耀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08-24
<P>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盛行奇特的避讳制度:凡皇帝、权贵、圣贤、先祖的名字,都要回避,不得在日常生活或书写文章时直呼或直书其名,甚至于相近的字也不得使用。有时连皇帝厌恶的“乱臣贼子”之名,都在避讳之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避讳常常影响到人名、地名、官职名、物名等的变更,下举几个地名因避讳而改头换面的例子。
  早在战国末年,秦王嬴政派兵攻伐楚国,因为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叫子楚,为了避讳,诏令称“击荆”,而不称“击楚”。
  北岳恒山,在西汉时因避文帝刘恒之名,曾改叫“常山”。
  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因其叔父叫刘良,当时有个寿良县,只好改叫寿张。
  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得天下,为避其父司马昭、伯父司马师之讳,改昭阳为邵阳,京师改称京都或京邑。
  唐高祖李渊在隋末乘乱世而起,当上皇帝后,便下令将地名中有“渊”字者改为“泉”或“深”,又将其先人李虎、外祖父独孤信等名字也列入避讳之列,如,虎牢关改叫武牢关,信州改为夔州。
  “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由极盛而衰落的局面,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者皆改掉,执行中又变本加厉,把带“禄”字的地名也改了,结果一两年之内改动郡县名称30多个。如,河北安定改保定,安徽同安改桐城,广东宝安改东莞。
  安溪始置县于五代末,原名“清溪”县。北宋末年,爆发声势浩大的方腊农民起义,方腊是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县)人,起义首发于清溪洞,官府厌其名,清溪县受累,遂改名“安溪”,沿用至今。
  南京玄武湖在清朝时曾改名元武湖,因康熙帝名叫玄烨。</P><P>http://xzqh.info/bbs/dispbbs.asp?BoardID=21&ID=23979
  清世宗雍正帝,名爱新觉罗·胤祯,登基后,河北真定因“真”与“祯”音同,改名正定</P>
[ 此帖被皖州在2010-02-28 08:4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8-28
以下是引用云边谷口在2005-8-24 4:22:33的发言:
现代就是不一样,把人名当地名叫是一种荣耀


受西方的影响所致,但毛很传统,他不喜欢别人对他直呼其名,所以全国没有出现任何一处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8-28
以下是引用里手坛主在2003-11-7 22:26:35的发言:
关于避讳(还没写)
一、避皇帝名
这是中国古代地名避讳中最多的,当然有的皇帝对此很敏感,有的皇帝则无所谓。一般只避讳皇帝名字中的一个字,也只避讳本字;但有些过敏的皇帝则要避一些同音字。比较敏感的如:
宋太宗赵匡义:义川县更名宜川县、义宾县更名宜宾县、义兴县更名宜兴县等
明太祖朱元璋:兴元府更名汉中府、庆元府更名宁波府、(朱元璋还算好,只避府名,不避县名,庆元县等就没避讳)
清世宗胤礻真:真定府/县更名正定府/县、真阳县更名正阳县、真宁县更名正宁县、真安州更名正安州,仪真县更名仪征县等

20世纪末,吉林省浑江市更名白山市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8-29
以下是引用tigerto2001在2005-8-28 23:09:17的发言:
耀
受西方的影响所致,但毛很传统,他不喜欢别人对他直呼其名,所以全国没有出现任何一处


不过还是有进步,好象很多年轻人都叫“卫东”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8-29
以下是引用云边谷口在2005-8-29 3:57:51的发言:

不过还是有进步,好象很多年轻人都叫“卫东”


现在差不多都成中年人了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8-06-17
还有成都的双流县啊  在隋朝避讳 杨广 将  广都县  更名  双流县  一直沿用至今 。(注明:广都和成都、新都同是古蜀国三都)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8-06-17
引用第14楼首长于2008-06-17 19:33发表的  :
这又是避讳什么呢?

清朝 可因为浊清的 事情

白山 不太清楚底细
从古到今有多少城市没落,有多少城市兴起,兴衰成败,不是单靠行政管理区域规划的手段来解决的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6-18
但唐初避国号,将钱唐县更名钱塘县。
----------------------------------------------------
这个有意思,我倒觉得钱塘才像原来的地名啊,塘,在江边上用这个字说的过去;原来的“钱唐”反而像是改的——不知钱唐是何意?请高人解释一下!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6-18
钱唐县是秦朝成立的吧.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12-12
引用第6楼东海巨郡于2005-08-23 02:41发表的  :
那太多了唐朝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将福建虎夷山改名为武夷山~

于是便溺之物“虎子”也改称“马子”,因为那东西是桶状,又被称为“马桶”。
另,三国吴,为避孙权所立太子孙和的讳,将“禾兴”改为“嘉兴”。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12-12
“明太祖朱元璋:兴元府更名汉中府、庆元府更名宁波府、(朱元璋还算好,只避府名,不避县名,庆元县等就没避讳) ”


恐怕这主要是跟厌恶前朝有关吧!兴元、庆元,意思是振兴繁荣大元朝啊。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8-12-13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皇权肆意膨胀的结果,基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2-27
怎么没有人说:

开封和启封、常山和恒山。
[ 此帖被李导李导在2010-02-27 12:04重新编辑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国要深思。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02-27
引用第20楼torius于2008-12-12 21:03发表的  :
“明太祖朱元璋:兴元府更名汉中府、庆元府更名宁波府、(朱元璋还算好,只避府名,不避县名,庆元县等就没避讳) ”
恐怕这主要是跟厌恶前朝有关吧!兴元、庆元,意思是振兴繁荣大元朝啊。

应该如此,尽管兴元、庆元之称,元之前已有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02-27
太平军曾经改动不少地名。吾乡萧山就被更名“肖珊”,因避西王南王之讳也。最奇特之处在于,西王的姓氏也要避。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02-28
人们往往容易看到臣民避讳皇帝的名字,但很少注意皇帝主动把名字改为生僻字或特意下诏不必避讳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02-28
长广县,避晋王杨广之讳改为“胶水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