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中国的首都北京,始建于1988年,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区多园”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中关村是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最具创新特色和活力的区域。拥有以联想、用友、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2万余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TD-SCDMA等产业技术联盟37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
中关村的创新创业非常活跃,每年产生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数千项,新产生创业企业3000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额占中国大陆总量的一半以上;拥有微软、AMD、Google、诺基亚、NEC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亚太或大区总部和研发机构80余家。
中关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高技术产业。2008年示范区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电子信息占示范区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三,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引领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潮流。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133.06平方公里,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她的发祥地。
海淀园在20年的发展中,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创新人才优势,紧紧抓住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07年海淀园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8000家,经济总量多年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名列前茅;以中星微公司发明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标志,海淀园企业7次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联想、搜狐、亚都、爱国者、水晶石、新奥特成为奥运赞助商,园区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大量应用于奥运重点项目;百度、中星微、奥瑞金种业等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纳市设立的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占全国在纳市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海淀园区域内上市企业达到86家。不断诞生的中关村新星与联想、用友、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中关村品牌交相辉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世界500强企业中在园区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40多家,使海淀园成为跨国公司入驻最密集的区域。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中,海淀园区60余家企业位列其中。
“十一五”期间,海淀园的总收入将至少保持在年均增长18%的水平上,到2010年,海淀园的总收入将跨越6000亿元,再上新台阶。工业总产值超过1200亿元,实现翻一番。对海淀区的税收贡献预计达到60亿元。重点发展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质量增长;继续巩固和保持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主导地位;培育潜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明星企业;发挥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在产业聚集中的核心作用,建设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发展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作为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海淀园在一个全新的发展舞台上,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唐家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唐家岭,北京海淀区北部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1994年以前,这里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村庄会和航天发生联系。就在这一年的10月28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冒着寒风,亲临唐家岭,在北京航天城的奠基石上埋上了第一锹土。从此,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间间实验室相继落成,唐家岭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到1998年6月,航天城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从北京西三环的航天桥驱车北行,上万泉河路直行到底右转,在宽阔、笔直的北清路上开行几分钟,便到了北京航天城。
航天城是一个大概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位于航天城的东部。驶入立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金色大字石碑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大门,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对大门的是颇有气势的行政办公大楼,紧邻大楼的是会展中心,南面不远处便是空间飞行器总装测试厂房。在这些建筑的前后左右,到处绿草如茵,柳绿花红。走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既是走进了一座现代化的高科技园区,也像是走进了一座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大花园。
进入总装测试厂房,穿上白色的防静电服,套上一次性塑料鞋套,经过一道防尘门的“吹风”,记者走进了高大、宽敞、明亮的总装大厅。记者看到,在大厅中间过道的两侧,有好几颗卫星正在进行总装。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领导介绍,这个大厅长90米、宽24米,达到了十万级净化,并保持恒温和相对湿度控制。在这个大厅里,各种经过机加、电装后的组部件,经组装、总装成为一个完整的飞行器。总装完成后,飞行器进入旁边的测试大厅,进行各种性能的测试。今年年初,作为总装测试厂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性能卫星整星无线测试场的建成,更使空间飞行器的总装测试工作如虎添翼。
这是唐家岭的现在。未来,一幅更美的图景又已经展示在我们面前。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一个未来航天城的规划沙盘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据主管唐家岭二期工程建设的院长助理庞贺伟向记者介绍,唐家岭二期工程已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现唐家岭航天城的东侧又新征土地778亩,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各类厂房、实验室等建筑20多座,与现在的科研生产区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空间飞行器研制试验中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宇航企业,全面建设创新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目标。庞贺伟介绍说,唐家岭二期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这一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即通过能力调整、统筹规划建设,建成具备航天器核心技术研发、航天器系统集成能力、专业配套、资源集约和一体化的国际一流宇航企业。具体说来就是:具备国际领先的航天器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以国防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较强的运行保障和应用开发能力;构建开放式的国际宇航合作平台。
未来的唐家岭,草会更绿,花会更红,带给世人的惊喜将会更多。
创新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跨越发展之魂
在多个场合,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院士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从1958年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开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几十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和发射的航天器都是创新的、新的产品,都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是有益的变革制造出的有益的新产品。”
诚如王院士所说,记者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采访,感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覆盖在研究室、试验场和车间厂房的一种氛围。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走一走,就会体会到创新与航天如影相随的一个个场景。
今年年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性能卫星整星无线测试场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成并通过评审验收,填补了我国卫星整星在紧缩场测试的空白。国际航天界公认,没有紧缩场就难以完成大型通信卫星整星特性的测试。29个月的建设过程,既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追逐前沿意识的体现,也是锐意创新精神的发扬。
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平台是我国第三代通信广播卫星平台,鑫诺二号卫星是首次采用这一卫星平台的卫星,也是2006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发射的代表型号。在今年4月完成的该卫星热平衡和热真空试验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自主研制的卫星水平调节机构起了大作用。保持水平是卫星进行试验的重要条件,这套机构能够实时监测卫星水平状态,并对卫星水平度进行动态调整,是试验的重要保证设备。该工程部派出两名老将和三位年轻人组成了试验小组,他们的精心调试,让鑫诺二号卫星成为了中国“享有”水平调节机构的第一颗卫星。
今年元旦刚过,尼日利亚卫星二次部装工作下达到北京卫星制造厂五车间部装组。根据合同,该卫星将整星出口到尼日利亚,这是中国航天的一个突破,意义十分重大。通常,大型卫星的部装程序需要近三个月,而这次的任务必须在春节前完成,半个月要把任务搞定,没得商量。在“尼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周志成的提议下,工厂、车间大胆创新流程,先对推进舱进行部装,然后到唐家岭进行管路焊接,之后再返回工厂进行通信舱二次部装。伴着狗年春节北京解禁的鞭炮声,他们把活儿漂亮地交付了。周志成对这次的创新历程颇多感叹:“他们干得太难,太辛苦了。”
这只是记者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采撷的几个小故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下正通过行动,把创新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为使技术创新稳健开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十五”末期成立了独立的研发部门,已牢牢把握住自主发展的主动权。他们完成了以大型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对地遥感两大公用平台为代表的关键技术攻关,为“十一五”的后续发展做好了技术储备。2005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所两级共投入研发经费约1亿元。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提出,要在确保遥感、通信、导航、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等领域技术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到近地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应用等新领域,完善空间技术研究体系,加速构建空间技术产业链。
“神舟”一飞冲天,“神舟”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文化创新的品牌。神舟创新文化、神舟行为文化、神舟团队文化正成为“神舟文化”的丰富内涵。2005年9月成立的神舟学院,更是航天教育培训历史上的创新之举。
“十五”以来,体制机制创新使得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雏形初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研究院进行了实体化改造,在航天城形成了一个集总体、总装、总测试(试验)一体的实体化院体制和管理模式。他们对研究院的资源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卫星应用系统部和康拓科技开发总公司,控股了中国天地卫星公司,组建了控制与推进系统事业部,初步形成了以“空间系统集成”为主体,“控制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制造技术”为三个支柱,以及卫星应用为延伸的新格局。
科研生产从任务型向市场型转变
与航天其他兄弟院相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展民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应用卫星本身就是可以“军民两用”的,而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应用卫星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十五”期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积极开拓应用卫星市场,在国内争取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减灾委等新用户,扩大了航天器应用范围;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商业卫星竞争,签署了尼日利亚卫星和委内瑞拉卫星合同,实现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与此同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中关村的地理优势,大胆谋划三产及服务业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翼也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座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2002年5月24日正式开园。德胜科技园完全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
德胜科技园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政策区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东区位于德胜门外大街以西、新外大街以东,北二环与北三环之间,面积约1.5平方公里。西区在西直门外大街以北,东起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与海淀区相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德胜科技园地处中心城区黄金地带,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东南门户,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西城区作为中央办公区,聚集了中央的50多个党政机关,云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金融管理机构。西城区商业繁荣、金融业活跃、信息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先进、房地产业强劲、文化旅游兴旺、科技信息咨询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从而使德胜科技园享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
科研力量雄厚,应用技术突出
园区及周边分布着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院、北京煤炭设计院、华北电力院等国家级科研设计单位,具有雄厚的技术转化潜力和产、学、研结合潜力,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优越
德胜门箭楼、北海、什刹海、历代帝王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映托出西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动物园、双秀公园、人定湖公园、北京海洋馆显示出浓郁的人文环境;西城区智力资源密集,教育发达,北京著名的四中、八中等中学享誉海内外;这些条件为德胜科技园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交通快捷便利、枢纽作用明显
德胜科技园东区新建的德外大街快速路贯通二环、三环路,和京昌高速公路相连,从德胜科技园可以直达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昌平科技园;德胜科技园西区的西外大街是新扩建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动物园交通枢纽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公共汽车枢纽站,建成后始发线路预计12-15条,设计日运载量为26万人次;西直门建设的以城铁、地铁、国铁、公交为集合的西直门交通枢纽,更具特色,设计日运载量为30万人次,从该站出发的城铁,可直达中关村核心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很方便的到达永丰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园、建材科学城等几个主要专业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德胜科技园蕴育着无限商机。
德胜科技园是西城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开发的六个功能街区之一。“以诚信立园,靠创新兴园”是德胜科技园的建园宗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住宅,滚动推进”是德胜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方针。
德胜科技园总的功能定位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开放型精品园区,包括四个方面:
1、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办公、研发和经营总部密集区;
2、高新技术与产品专业展示和营销集散地;
3、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介服务市场;
4、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创业孵化基地。发展以普天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代表的生物科技;以有研院为代表的新材料业和以北展、西外五大科普基地为代表的科技旅游和会展业,并依据西城智力资源的优势开展中介服务业。
德胜科技园除了完全享有中关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西城区政府也十分重视改善德胜科技园的投资和发展环境。2002年4月区政府重新修订了《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括《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奖励实施办法》、《优先解决高科技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博士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享受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全方位人事代理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为入区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
德胜科技园开园以来,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中国工程院落户德胜科技园,著名的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中国数据广播网络公司等高技术公司在德胜科技园得到良好的发展。2003年,德胜科技园累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5家,累计注册资金达11.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8亿元,为开园时的62倍。2003年园区各类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5亿元。
德胜科技园已完成8家孵化器建设,孵化面积约8.1万平方米,已有三家孵化器企业通过了北京市的认定。建立了德胜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中心,并成为欧美同学会首批报国计划实验基地之一。在中介服务方面,积极开展融资服务、办公秘书等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管理培训,为高新技术企业交流营造平台。
德胜科技园人居和谐、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综合配套齐全,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方位服务。德胜科技园愿意同世界各国、各地的企业、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的,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是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域,是承载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电子城以酒仙桥电子工业基地为建设基础,1999年纳入中关村政策区,称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经过不断扩展空间,现包括东区(酒仙桥)、西区(望京)、北区及健翔园,占地16.8平方公里,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电显示、计算机与网络三大产业的重要基地。2007年6月,电子城管委会划归朝阳区管理,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行政职能,电子城工委负责电子城科技园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电子城工委与电子城管委会实行合署办公。东区、西区、北区及健翔园,一并纳入管委会的管理范畴。
2007年电子城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12.5亿元,同比增长24.8%;实现利税74.3亿元,同比增长56.8%;出口创汇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4%。截止2007年底电子城科技园实际存活企业1236家,其中三资企业219家。
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城科技园将努力实现规划报批、征地进程、转工安置、招商引资、政策支撑、道路畅通、创新服务、自主创新、统筹发展等九个方面的突破。创新规划与产业发展指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开发建设协调推进 体系、产业促进与服务体系、环境保障体系,管委会内部运营管理体系等六大体系,重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实现电子城科技园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企业稳定发展、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总体目标。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二环路和北二环路的交汇处,是唯一位于二环路以内的科技园区,面积290.30公顷。其四至范围是:东至东直门北小街、东二环路(东直门北大街、东直门南大街),南至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东直门内大街、海运仓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东直门南小街、东扬威街,北至北二环路(安定门西大街、安定门东大街)、东直门内大街、民安街。
雍和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它北临二环路,南接东直门内大街,东望建设中的东直门交通枢纽,区域内有地铁2号线和5号线交汇的雍和宫站,交通便捷。已建成的机场轨道交通,从东直门20分钟内即可到达首都机场侯机楼。
园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古都风貌。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孔庙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得以充分体现。雍和园区内现有国家级文物4处(钟楼鼓楼、国子监、孔庙和雍和宫),市级文物7处,保护院落4处。
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科技的交相辉映,北京市中心城区良好的商务氛围和便捷的交通等服务环境,将为发展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动力。
东城区将文化强区战略纳入全区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东城区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办公室(设在雍和园管委会)。为落实文化强区战略,雍和园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版权相关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娱乐内容提供商和服务,
数字(网络)媒体出版发行和内容企业,文化运营和移动增值服务商,网络及动漫节目创作、研发、制作企业
以文化为内涵、科技为手段,将雍和园建设成为一流的全国数字内容产业科技园。重点建设好“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以及“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使雍和园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数字内容产业重要集聚地之一,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
雍和园基地建设: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中医药科技文化中心,网络、多媒体数据、软件开发平台
园区内现有大型现代化商业设施9处,办公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雍和园主要建筑——北京歌华创意产业中心(歌华大厦)、雍和大厦、中青旅大厦、海运仓国际大厦、北京移动大厦、国华大厦已经陆续完成招商,中石油大厦、居然大厦、来福士广场等工程进展顺利。专为中小企业投资创业服务的东雍创业谷也已经启用
北京移动、歌华文化集团、歌华有线、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光线传媒有限公司、中交水运集团、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悠视网、北京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通州园
通州位于北京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环渤海经济圈中部的京津塘三角区内,全区面积912平方公里,人口68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2006年经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后,通州区被批准可以保留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市级开发区3个。其中,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和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在2006年1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3号公告批准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范围,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的两个产业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成立于2001年,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成立之初作为北京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今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加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范围。基地位于北京市东南,地处五、六环路之间,东邻京沈高速路,西邻京津塘高速路,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处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发展规划的东部发展带上,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基地按照“十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并配有1万平方米的服务中心,3万平方米的三星级宾馆,2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配套生活服务区。医院、学校、幼儿园、银行、邮局等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重点发展微电子、光电子、数控机床、知能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将重点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辅,多个领域支撑的格局。
中关村科技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地处于京津塘高速公路与北京城市六环路交汇处,紧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是北京市东南交通枢纽的中心地带。总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地处“亦庄新城”规划范围内,既是“东部发展带”中的优先发展地区,又是建设新城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和重点政策支持对象。基地按照“十通一平”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市政管线通达每一个入驻企业的红线一侧。基地内还建设有高档住宅区、商务办公楼、星级酒店、商业金融机构、医院、大型超市以及教育机构等各项配套设施。基地本着“高标准、高起点、国际化、现代化、”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以“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着眼世界”为发展宗旨,积极与周边地区产业基础形成配套,以汽车零部件、环保、电子信息和都市工业为主导产业,努力成为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合作的基地和示范园区。
通州区人民政府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通州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肩负着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致力于打造“一站式”高效快捷的服务平台,完善项目审批的便捷通道,真正实现全程代理式服务。目前管委会已经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就业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和融资绿色通道,实现企业网上申报,政府网上办公,政企业时时互动的服务模式,通过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实现减轻企业负担,助企业发展,积极营造一流的亲商创业社会环境,一流的诚信满意服务环境,一流的安全有序法制环境,一流的发展至上激励环境和一流的廉洁高效政务环境。
亦庄技园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亦庄园总占地面积4128公顷(包括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园区750公顷,通州环保园区700公顷),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产业。该区域距市中心16.5公里,位于素有“黄金通道”之誉的京津塘高速公路起点处,背靠北京,面向渤海。
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2010年或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将成为40-50万人口,面积为80-100平方公里的综合性现代化北京新城。
园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东半部临近高速公路一侧,是设施先进的工业区,这里主要吸纳:技术密集程度高、附加值高、能耗少、占地少、水耗少、物耗少、污染少的工业项目,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要求建造厂房,或采用开发区提供的标准厂房;西半部为环境优美、舒适别致的生活区,将建有各种档次的住宅、公寓、花园别墅以及学校医院等。
园区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将占总面积的30%以上。
内外商投资服务中心、银行、保险、税务、工商、进出口公司、海关、商检、保税仓库配套部门齐全。实行一个窗口办公的特区式服务。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亦庄科技园就吸引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批国际跨国公司、世界著名企业纷至沓来:有排名世界前500家的美国通用电器、英国联合利华、瑞士ABB、德国拜耳;还有世界通讯巨子美国AT&T;医药界的跨国集团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德国的德迈制药集团;世界最大的气动元器件大王日本SMC;世界名牌可口可乐;日本资生堂等。在这里投资,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
大兴生命科学新城始建于2002年,是北京市政府为振兴现代制造业而建设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承担着北京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孵化、技术成果产业化、研发与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发展职能,是后奥运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功能区,也是辐射环渤海经济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生物产业标志性聚集区。
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新城以生物技术领域国家级研究资源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将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功能清晰、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完善,集创新、生产、流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产业新城。
生命科学新城位于北京市大兴新城、京开高速公路与南六环路交汇处的西南侧,距离市中心20公里,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60分钟车程。新城周边分布着京九、京广等多条铁路干线和京沪、京珠等多条高速公路,拥有地铁4号线等现代化轨道交通,以及国际级航空枢纽—首都第二机场。
规划占地面积9.63平方公里,是目前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保有量最大的专业园区。
位于大兴新城核心地区,借助新城辐射周边的配套服务功能,具备了完善的居住、商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
拥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储备,具有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级权威检测审评机构云集的优势,是生物企业研发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
丰台科技园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1年11月,1994年4月进入国家高新区行列,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最早的三个园区之一。经过十余年发展,丰台科技园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总部经济区,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丰台区核心的城市经济功能区。
丰台科技园2008年实现总收入1250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排列第三,已形成较强的产业聚集效应。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工程服务、轨道交通和航天军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已初步形成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总部经济区,正在北京南城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丰台科技园由东区、西区和科技一条街构成“两区一街”空间格局,共计8.18平方公里。其中,东区面积4.01平方公里,是发展总部经济核心区域;西区面积4.17平方公里,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一条街由孵化器网络构成,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成长的重要基地。东区一期、二期和科技一条街已基本建成规模,正在全力推进东区三期和西区建设。东区一期总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176万平方米,主要入驻了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以管理、研发、生产为主体的重点企业,成为了集企业研发、总部管理、中试制造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东区二期占地1.65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采用组团式大项目建设,形成了总部基地、鹏润国际时尚中心、托普科技园、总部国际等四大重点项目,吸引了中国建龙钢铁、中国诚通集团等一批重点总部型企业入驻,成为园区发展总部经济最重要的空间载体。科技一条街主要是对原有楼宇的整合拓展,以北京国际企业孵化中心(IBI)为品牌,构成了14个孵化器分中心、18幢孵化大楼、22万平方米的孵化器网络,是中小企业重要空间载体,汇聚了1200多家以软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为主体,涵盖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科技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高科技产业带。东区三期占地1.12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144万平方米,主要定位于高技术服务总部区。西区占地4.17平方公里,已部分建成“军民融合创新园”,主要定位于制造业创新中心。
丰台科技园拥有低密度、生态型的楼宇空间规划,东区被万亩城市绿化隔离带环绕,拥有占地6.86公顷的生态主题公园,世界公园、花卉基地、高尔夫球场分布在周边,已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正在申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西区地处北京市西部生态发展带,滨临永定河,具有得到独厚的自然环境生态。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欧尚超市、便宜坊等各类金融、商业、餐饮机构构成了完善的商务配套。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行使对丰台科技园的规划、发展、管理职责,致力于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园区已逐步构筑了以总部企业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体系为内容的政策服务与管理体系。形成了“崇尚集约、实现跨越”的总部文化、“旨在领先、勇于创新”的创新文化、“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紧邻长安街延长线、五环路、阜石路,毗邻八大处和法海寺公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生态良好、政策优惠、发展空间广阔。
石景山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十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3.45平方公里,分为北Ⅰ、北Ⅱ和南区三个区域。按照石景山区建设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的发展定位,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新兴高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CRD的动力引擎。
2007年,石景山园实现技工贸收入150亿元,上缴税金4亿元,税收同比增长12%;预计2008年上半年园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02亿元、税收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和60%。目前,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开展,园区企业总数已突破600家,搜狐网游公司、中版集团数字传媒、荣喜科技、通融通信息技术、新中新诚通信息技术、易华录等一批规模企业和蓝港在线、暴风网际等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入驻,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石景山园作为中关村园区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和数字娱乐示范园,在发展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品牌、赢得了支持,提升了石景山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石景山教学科研基地相继落户。截至2007年底,园区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颇具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已达200余家,研发生产数字娱乐产品500余款。在新入驻企业中不乏搜狐网游、华录文化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
随着园区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园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提升,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为先导、以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重大项目为引导、以楼宇经济为形态的现代化科技园区将矗立在西山脚下,石景山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欢迎海内外朋友的光临!
园区发展优势
1、位置佳。石景山园地处北京市绿化面积居首位的石景山区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园区紧邻长安街延长线和五环路,周边道路四通八达,已形成两高、两快、六主的城市主干道格局,距中关村核心区15分钟车程,到达首都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毗邻八大处和法海寺公园,永定河引水渠贯穿其中,依山傍水,环境宜人。
2、定位准。作为石景山区“一二三六”的产业发展格局的龙头,园区通过实施环境优化、龙头带动、品牌营销、人才支撑战略,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符合CRD发展定位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总部及研发企业等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将石景山园建设成为石景山区经济的新增长点,CRD建设的动力引擎,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3、体制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举全区之力推动园区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确立了科委、园区管委会、知识产权局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园区,保证高效运转。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群策群力、合力推进,促进园区快速发展。
4、政策优。园区充分发挥中关村产业发展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政策和石景山区特色政策的叠加优势,整合凝聚了国家、北京市各类产业平台项目资源,支持企业快速发展。
5、氛围浓。石景山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区”和“全国知识产权先进区”称号,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科技氛围和产业环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的北京数字娱乐基地的蓬勃发展和数字内容公共制作平台的建成,为园区发展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服务好。建立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绿色通道”服务。整合全市81家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中介服务平台;建立18个窗口在内的绿色通道服务体系,为企业入园、项目申报、解决优秀人才子女上学、进京、住房等实际问题提供“一条龙”和“一站式”的专业化、人性化服务。
园区发展特点
1、发展态势良好。加入中关村科技园区后,得益于中关村显著的品牌效应、石景山园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推介力度的逐步加大,园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园区新入驻企业205家,2008年上半年入驻企业270余家,已超过2007年全年招商引资数。园区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发展速度迅猛。2007年,园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实现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和40%;预计2008年上半年园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02亿元、税收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和60%。,园区已进入发展快车道。
3、发展潜力巨大。园区毗邻西五环3.45平方公里的待开发土地,蕴含了无限商机,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8年,石景山园凭借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良好的投资环境与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个科技园区一起获得“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科技园区”殊荣。
开发建设进展
园区总占地面积3.45平方公里,分为北Ⅰ、北Ⅱ和南区三个区域。
北Ⅰ区为待建区,规划面积0.636平方公里。北Ⅰ区北邻西山八大处风景区,南依永定河景观带,地理位置优越,拟建成国际化高端企业总部办公区,形成长期稳定税源。该地块一级开发方案已经确定,由政府进行自主开发,预计2009年7年份完成。
北Ⅱ区为原八大处高科技园区建成区,规划面积0.913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力求通过改造提升,建成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目前该区域135亩、60亩地块二级开发及西井地块一级开发等重点项目全面快速推进。特别是135亩新媒体基地“西山汇”项目,在市、区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被列入北京市2008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将于2009年底建成,华录等一批规模创意企业已意向入驻。
南区为待建区,规划面积1.892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区。通过加强与首钢合作,打造“中国绿能港”。目前南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已正式启动。
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以下简称昌平园)成立于1991年11月,地处北京西北的昌平区,是北京较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规划面积11.48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园区中心区5平方公里、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4平方公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及三一产业园2.48平方公里。昌平智力资源丰富,在昌平汇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能源科技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60多家科研机构。正在兴建的北京沙河高教园区已经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六所国内一流大学入驻,新校区建成后可容纳10万教职员工和在校生,成为昌平园巨大的潜在智力资源。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11-05-08 11: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