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知县只能由候补知县补任(分朝廷正式任命或地方督抚委署2种),在职知县调任(分朝廷正式任命或地方督抚委署2种),下级官员升任等几种。知州也类似。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由其他候补官员当任。
清朝的地方官(道及以下,督抚藩臬等是地方大员,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很复杂,首先,官员得到出身时,称为候选,这时不能直接任职。得到京城面圣,也是皇帝负责的面试,当然是走个过场后到吏部指省,指省就是分配到哪个省,得到候补资格,指省一般由吏部抽签,当然在清末花笔钱可以自己选。然后到这个省报到,才有资格当任官员了。当然,并不是你一到省,就能当官。档次也不同的,例如进士在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到地方当知县,称为榜下即任知县,这种资格是遇缺即补,即如果哪个县的知县出缺了,优先进士前往任职,由督抚上报朝廷任命。地方官有的是朝廷任命的正式职,这种职务能当三年(三年清知府的三年也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很多地方官并不完全由朝廷任命,督抚可以自行任命,这就称署理,任职一年,这任知县就称署理知县。任职满后,如果朝廷或督抚不再给新的任命或升任,就卸任了,继续候补,等下一次机会。
有的候补官员终身没有补缺的。清末也有些商人为了混身官服撑场面,也只候选而没有进京面试并指省候补的。候选官员是不能被任命职务的,署理和委员都不行,其作用就相当仅仅只能穿官服。
清朝官多缺少,所以竞争也满激烈的。尤其清朝中期以后可以捐官,官员积压严重。不过有一点好,就是没有补缺的官只有官名和等级,没有薪水,可以穿官服,但清朝的官服都自己到铺子里定做的。
为了让捐官有面子,清末的官可以捐顶戴和花翎。清初单眼花翎都赏得级少,清末双眼花翎都大把的赏出去,唯三眼花翎不可以捐。顶戴的规定则是,顶戴(包括官服)可能捐比自己级别高2级的,如四品官可以捐2品顶戴。捐的顶戴花翎只是一种服装上的摆显,与实际职务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可以为朝廷带来大把的银子。
武官则是太平天国后泛滥。清朝为了让官兵杀敌,许了很多官职,但清朝的武缺只有那么多,全国只有十几个提督的缺,但朝廷赏下的记名提督有几十个,怎么办?等补缺,可能补到死也补不到实缺。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于是有人的提出了高官低补,就是让这些记名提督去补总兵、副将的缺。而记名总兵则可以低补副将、参将的缺。甚至有副将补千总的缺的。虽然实缺低了,但好歹有了份工作,有份薪水,以后补较高的职务也有更多机会。而那些记名千总、把总什么的,绝大多数就只好老老实实做兵这份没前途的事业了。清朝再坏有一点好,就是不因人设岗,直至清朝灭亡,文武官一把把的,文武缺却增减不大。
至于说什么降三级留任、革职留任,那是处罚的一种。降三级(注:降级是降正不降从,正四品降三级就是正七品,从五品降三级就是从八品)留任,表示上头认可你的能力,但你筐瓢必须得罚,所以继续当任现职。拿低三级的工资,继续做以前的事,革职也一样,就是不能拿工资,以前的事照做。不过降级留任和革职留任都有年限,期满后如中途没有犯新错误,就会官复原职。
但降三级调用和革职就不同了,降三级调用就是以新品级任职,正四品降三级调用后,就只能去补正七品的缺了。革职就是革职为民。除非获得起复,才能恢复旧有品级,起复是要皇帝下旨的,机会比较渺茫的。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4-07-25 22: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