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城市都是越做越大,根据许多地方政府声称的规划上看,未来中国,即使是城市人口达到百万之众的,也莫非是个“中小城市”罢了。
而青海却有这么一个小城市,过去还算不小,然今却越来越小,甚至已经被人遗忘,这就是冷湖。
1957年12月,设立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冷湖办事处。
1959年9月,设立冷湖县级市。
1964年,撤市改设冷湖镇。
1992年5月,撤销冷湖镇,改建冷湖行政委员会。
1993年恢复冷湖镇,冷湖行政委员会驻冷湖镇。
冷湖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原属于都兰县,50年代中期,随着冷湖石油事业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曾为全国的四大油田之一。 1960年人口高峰时期,冷湖市城市实际人口曾经多达3万多。1960-1991年,冷湖曾是青海石油管理局的机关所在地,后该机关搬迁到敦煌,冷湖城市也进一步衰落,时至今日,冷湖实际人口仅剩6000余人左右,主要工业也由石油转为盐化。
冷湖过去的城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老基地城区,海拔2750米,水源较为丰富,临接主干交通,为后勤补给基地,有运输处、机修厂、器材处等单位。今该城区已经完全废弃。
四号基地城区,海拔2780米,北距老基地城区10公里,南距离五号基地城区15公里,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有局机关、研究所、总医院等单位。今为冷湖镇,建成区1.9平方公里,但其中也夹杂很多废弃的建筑。
五号基地城区,海拔2770米,石油开采前沿,有油矿、钻井处、水电厂、炼油厂等单位。今该城区已完全废弃。
冷湖气候环境恶劣,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14.9毫米;日照大,年日照时间达3553.9小时;并且还风沙大,最大风速25.0米/秒;蒸发大,年蒸发量3137.3毫米,另昼夜温差大、气压低.....,腹地满目遍野几乎寸草不生,加上荒废城市的残垣断壁,恰似第二个凄惨的楼兰。
冷湖的存在具备重要的战略性质,和柴达木的格尔木、芒涯、大柴旦形成海西重要的战略走廊。冷湖有一些小河流,如哈勒腾河、泉集沟等,并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也有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钾、硼、锂、镁、石盐、芒硝、石膏、铜、金等(其中钾资源探明储量为22416.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2.4%;锂盐已探明储量179.94万吨,占全省储量的11.67%;芒硝储量为12.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5%;镁盐探明储量为10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7.3%;湖盐储量为1289.9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9.4%;硼矿储量为91.6万吨)。
从以上资源看,如果整合得当,冷湖继续维持一个小城市的格局是没问题的。但冷湖要恢复当年的威风,要扩大城市容量来提升宜居力度,对于人员需求少的盐化工业来说还远远不够。
[ 此帖被风儿在2009-05-25 20:0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