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郵局的前世今生
對在地的士林人來說,士林郵局是個再也尋常不過的存在,很少有人會特別對它另眼看待。然而筆者在查找士林鄉土史資料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到一張1899年的郵便集配線路圖,其中在現在士林郵局的位置上即標示有郵便電信出張所的標誌,這表示早在距今至少一百廿年前的日本時代,士林地方就已經設有現代化的郵局了。這項發現讓筆者深感興趣,於是決定繼續追查下去,正所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士林郵局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在整個臺北市的郵政體系中還相當資深。這就好像一個時常碰面的熟面孔,突然有一天被人發現其實他有顯赫的家世背景和貴族血統那樣,怎麼能不令人訝異萬分呢?那麼士林郵局究竟有何來歷?這就必須從頭說起了。
話說臺灣新式郵政的始源比中國大陸在1896年籌辦的「大清郵政官局」還要早了八年,在1888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就創設了直屬於他的「臺灣郵政總局」,地點位於現在的大稻埕貴德街。總局之下在臺北、臺南設有「總站」(文報局)做為與大陸寄送公文件的交換局,另外在各交通要點又設置15處「正站」,這些「正站」大多位於各縣縣治,然後在兩處「正站」之間設有「腰站」,顧名思義這是做為接遞與堆棧信件之用。交通主幹線之外,郵遞業務較少的地區則設置「旁站」。這套體系最特別的地方是,總局以下不管是「正站」、「腰站」或是「旁站」,所有的郵件管理人員和信差,全都由當地駐軍派兵充任,也就是說它仍舊帶有相當強烈的軍郵色彩。
整體而言這套新式郵政體系雖然具備了現代郵政的雛形,但仍然與現代郵政體系有相當差異,它既沒有儲金匯兌與保險報值業務,也欠缺普遍的收發機構,絕大多數驛站的功能僅只於傳遞而無法收件,郵件總類也傾向單一,郵資結構無法簡化。這套體系後來隨著乙未戰爭清軍失敗而崩解消失,真正建立起現代化郵政體系,並且和現代台灣郵政有傳承關係的,還是隨後的日本殖民政府。
日本殖民臺灣初期因為軍事需要,在全臺各地設置野戰郵便局,除去馬公不算的話,首先設置的是基隆和台北的第一、第二野戰郵便局,之後隨著軍事行動進展,又在全台逐次設置23所野戰郵便局。簡單說就是日本軍隊打到哪裡,野戰郵便局就開設到哪裡。直到1896年4月開始實施民政才撤銷軍郵機構,改由普通郵政機構接手。首先登場的中央管理機關是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這個機關幾經遞嬗,最後在1924年改組為交通局遞信部而固定下來。
以臺北來說,1896年4月總督府開始實施民政,野戰郵便局隨之改成普通郵便局,臺北設有「臺北郵便局」,以下另設置「大稻埕支局」。由於臺北郵便局郵件業務往復頻繁,隔年(1897年)再增設「艋舺支局」及「士林郵便受取所」,大家耐心得看到這裡,終於看到本文的主角士林郵局的前身登場了。
或許有人會好奇這個「士林郵便受取所」是什麼樣的機構?當時的日式郵政體系依序區分成一等局、二等局、支局、出張所、受取所。這個「士林郵便受取所」就是位階最低的郵政管理單位,它的職掌只有三件事:(1)郵便物(含小包)的受付(收但不負責投遞)、(2)郵便切手(郵票)的販售、(3)郵便為替貯金的辦理(匯兌及存款)。
再來可能有人會感到疑惑,臺北三市街(城內、大稻埕、艋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日本政府當然會先選擇這三個地方設置郵局。然而在台北市區之外,士林何德何能居然可以拔得頭籌?關於這點筆者沒有充分確切的資料可以佐證,不過筆者自己的推測是,當時的基隆港尚未整建完成,以及基隆-臺北之間的鐵道交通又因戰爭破壞而斷絕,那麼日方的人員物資想要進入臺北的話,就必須從淡水碼頭上岸,然後循著淡水河、基隆河的水運進入臺北。考慮到這層關係,那麼在士林這個比較重要的交通節點上設置基層郵政機關就很合理了。
然後隨著時代進步與地方的繁榮發展,「士林郵便受取所」在1899年4月1日改制為「士林郵便電信出張所」,多出了郵便物的集配(收寄及投遞)與電信事務(電報)。當時整個臺北除了臺北郵便局及其下的大稻埕、艋舺兩個支局以外,只有士林和總督府構內兩個出張所,所謂的總督府構內出張所就是現在的總統府郵局的前身。除此之外,其他七個地方所設置的都還只是收取所等級,就連和士林同屬大屯山系的北投,這時候有的也只是「郵便函」(郵筒)而已。從這裡就能看出統治當局是如何重視士林的郵政了。
1907年「士林郵便電信出張所」再度易為「士林郵便出張所」。到了1922年臺北市實施「町名改正」,原以街為名之郵便局亦全面改為以町為名之郵便局,因此「士林郵便出張所」在次年2月25日又從出張所改為「士林郵便局」,自此沿革下來直到日本戰敗。1938年,士林郵便局開始辦理電話交換業務,士林的現代化又被提上了一個新的時代。
光復後,交通部考慮到臺灣郵電體系特殊的發展脈絡,決定遷就事實,仍舊繼續實行郵電合辦。1946年5月,在臺北成立了「臺灣郵電管理局」,同時將殖民時期的郵便局改稱郵電局。郵電合辦政策歷時三年,到了1949年4月郵政電信終於分家,中央郵政主管單位變成「臺灣郵政管理局」,各地的郵電局改組成郵局和電信局。只不過基於特殊的歷史發展脈絡,這兩個單位採取分辦合設的方式,郵局和電信局通常就緊靠在一起,只是分開管理。
所以說「士林郵便局」到了戰後先是在1946年改成「士林郵電局」,然後在1949年再改制成「士林郵局」。到了1960年8月26日被降級為臺北郵局第28支局,很特殊的是,這時候的士林鎮其實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然而士林鎮的郵務卻是由臺北郵局來指揮。但就算被臺北郵局併吞,士林郵局仍舊是一個重要的支局,其郵政代辦所的管理仍有其獨立的一面,亦可兼辦投遞業務。
2003年交通部郵政總局改制成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不再是一個衙門,它的管理體系改為「總公司 - 各等郵局 - 各級支局」三級制組織。每個縣市設有一個不同等級的「責任中心局」。這其中,臺北責任中心局是唯一一個特等郵局,臺北市的全部支局都由它管轄指揮,當然也包括了本文的主角士林郵局(臺北第28支局)在內。
資料來源:續修臺北市志 交通志 郵政與電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