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50阅读
  • 2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26):成都府&邛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7
成都府:冲,繁,难。明,府。成绵龙茂道治所。光绪三十四年裁总督。布政使、提学使、提法使、盐运使,巡警道、劝业道,将军、副都统、提督驻。旧领州六,县二十五。顺治十六年,省罗江入德阳,省彰明入绵。康熙元年,省崇宁入郫,省彭入新繁。九年,省华阳入成都。雍正六年,复设华阳,升绵、茂二州及资县并为直隶州,以德阳、绵竹、安隶绵,汶川、保隶茂,资阳、仁寿、井研隶资,又省威入保。六年,复设崇宁、双流、彭、彰明四县属府。七年,以彰明改属龙安。东北距京师五千七百十里。广二百四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四十二分。京师偏西十二度十六分。领州三,县十三。

成都冲,繁,难。倚。武担山在城西北隅。西:龙华山。北:天回山。郫江自郫县入,绕城东而南,入华阳,与锦江合,名二江,亦曰都江。沱江自新繁入,迳县北,又东流入新都。金水河自城西穿城东出入江。摩柯池在城内。有天迥、沱江二镇。一驿:锦官。
华阳冲,繁,难。倚。康熙九年并入成都。雍正五年复置。东:大面山。西:西山,亦名雪岭。南:六对、铁炉。锦江一名汶江,自郫县入,迳城南,折而东,会成都之郫江。又折而西,新开河自双流来会,下流入彭山。浣花溪在城东南,一名百花潭。驿同成都。

双流冲。府西南四十里。康熙元年并入新津。雍正六年复置。南:应天、宜城。东南:普贤山。新开河自温江入,迳城南,东流入华阳。石鱼河、杨柳河亦自温江入,迳城西南,合流入新津注大江。温江繁。府西少南五十里。北:女郎、大墓二山。岷江俗名温江,即金马河,自灌县入,西南入新津。石鱼河在城西,自金马河分流,杨柳河自石鱼河分流。又酸枣河自郫县入,东流迳城北,俱入双流。

新繁繁。府西北五十六里。西北:五龙、平阳。北:曲尺山。沱江即北江,自郫县入,迳城南,入成都。北:清白江,即古湔水,自彭县入,东入新都。锦水河亦自彭县入,东流迳城南,都桥河自彭县西南分清白江,东流迳城北,俱入新都。

金堂繁,难。府东北七十里。西:金堂山,县以此名。南:云顶山,亦名百城山。东:三学山。绵阳河即绵水,自汉州合雒水入,右纳马木河。又南至焦山陂,西有清白江及其枝津督桥河自新都入,合于城东。其昆桥河即沱江,先后来会,是为中江,又南入简州。有古城、下市、柏茂三镇。

新都冲,难。府北五十里。南:龙门、赤岸。北:丽元山。沱江即毗桥河,下流自成都入。督桥河、锦水河俱自新繁入。锦水又歧为利水河,并入金堂。其正流至城东南入湔水,在县北,亦自新繁入,合弥牟水,东入金堂。有弥牟、军屯二镇。一驿:广汉。

郫冲。府西四十五里。西:平乐山。北:郫江自崇宁入,东流入新繁。郫江俗名油子河,自走马河分流,迳城西,又东入成都。沱江自崇宁入,东流入新繁。西:九曲江分走马河小支,绕城西北,下流入油子河。双清河即走马河,亦自崇宁入,东流入华阳,为锦江。有马街一镇。

灌冲,繁。府西北百二十五里。西北:灌口、玉垒。南:赵公山。西南:青城山。县西南一里离堆,秦李冰凿江处。大江迳此分二大支,曰南江,曰北江。南江分三派:正派南流入崇庆为西河;东派为白马河,又分为里石溪河,亦入崇宁;西派西南流,又分二支,俱入新津。北江分南北二大派。南派又分为三:曰龙安江,入崇庆;曰金马河,入温江;曰酸枣河,入郫县。北大派之南派曰沱江,北派曰湔水,俱入崇宁。西南僚泽、西北玉垒、蚕崖三关。

彭繁,疲,难。府北九十里。康熙元年,并入新繁。雍正六年复置。西北:彭门山,与牛心山隔江对峙。又有大隋、中隋二山。南:清白江自崇宁入,歧为督桥河,东入新繁。西北:王村河,源出五峰山,南流折东入汉川,为马水河。锦水河亦自崇宁入,迳城南,东流入新繁。瀰濛水源出琅邪山,即弥牟水上游,东流至新津入湔江。北:静塞关。

崇宁简。府西北八十里。康熙元年省入郫。雍正七年复置。西:铁砧山。北:金马山。沱江自灌县入,迳城南:东入郫县。湔水自灌县分沱江,东流四十里,迳城北,又东入彭县,为清白江。郫江自灌县入,迳城南,歧为走马河。又一支为油子河,俱南,东入郫县。徐偃河出郫江,亦自灌县来会,东入彭县。

简州冲,难。府东少南百二十里。东:李八百山。西:孝子山。东北:石鼓。西南:忠国。西北:丹景山。中江即沱江,或称雁江,自金堂入,合绛水,南流入资阳。绛溪河发源西北月亮沟,东南流,迳城北,入江。西南:赤水,一名黄龙溪,西流入仁寿,即兰溪上源也。有阳安关。巡司驻龙泉镇。一驿:龙泉。

崇庆州繁。府西南九十里。西:鹤鸣山。西北:龙华山。北:味江自灌县入,迳州西,西南流,折东与白马江合。白马江由味江分流,迳城东,又东南会西河,入新津为白西河。黑石溪河自白马江分流,至城东三江口,仍入白马江。羊马江在白马江东,自灌县分大江,东南流,迳州境,又南入新津。一驿:阳安。

新津冲,难。府西南九十里。南:天柱山。北:平盖山。东南:宝资山。岷江自温江入,迳城东,又东南流,入彭山。北:白西河即味江,自崇庆入,东南流,合羊马河,入江。汶井江即古仆干水,今名南河,自邛州入,东北流,迳城南,又东入江。乾溪、溪水二河自灌县分味江,西南流,折东南,迳城南,又东注汶井江。

汉州冲,难。府北少东九十里。东:铜官、东觉二山。雁江自什邡入,至州东北合沈犀河,有白鱼河亦自什邡来注之。又东南合雁江,入石亭江。石亭江即雒江,亦自什邡入,迳州北,东南入金堂。绵水自德阳入,迳州东,南流入雒江。一驿:广汉。

什邡繁。府北百三十里。南:雍齿山。西北:章山,即雒通山,雒水出焉,迳城北,东南流,入汉州。金雁河、沈犀河、白鱼河三水并出县境,亦入汉州。西:高镜关。

邛州直隶州:中,冲,繁。隶建昌道。明,州。东北距省治百八十里。广二百二十里,袤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十八分。京师偏西十二度五十三分。领县二。东南:铜官山。南:文笔、古城。西:相台、马岚、七盘。北:渠亭。西南:邛崍山。南:邛水,即古仆千水,亦名文井江,源出西北牛心山,东流入新津。牙江水、斜江水、氵耤水俱自大邑入,东南流,与邛水合。西南:火井。南:夹门关。巡司驻火井漕。

大邑繁,难。州北少东四十里。东:银屏山。西:高唐山。北:雾中山。西北:鹤鸣山。牙江水源出县境,氵耤水源出凤凰山,斜江水源出鹤鸣山,并东南流入州。东:乾溪镇。

蒲江简。州东南六十里。南:金釜山、长秋山。北:白鹤山。南:蒲江自丹棱入,东北流入州,合邛水。北:铁溪河自名山入,即百丈河,下流会蒲江入邛水。西南:黑竹关。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7
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着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设成都县(县治在赤里街),作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商业繁盛,是经济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这一格局或显或晦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种类型。此后两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从没变过,城址没有迁移,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间“移秦民万家实之”,传入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冶铁技术,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描述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县。

    汉承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学,开我国地方公办学校之先河。此后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扬雄和王褒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遵的《老子指归》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落下闳天文学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西汉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万户,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时,益州改称庸部,蜀郡改为导江郡。公孙述据蜀称帝,以成都为国都(公元25-36年),辖十五县。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于成都,刘备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在以今青龙街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个位置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三国时成都为益州郡制,辖七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成都仍属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辖六县。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消灭“大成”政权,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间,隋蜀王杨秀沿着旧城,扩大西南面,重筑成都城,周围四十里。这次筑城取土中,成摩诃池(今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后为五代前后蜀的宫苑)。隋时成都为益州蜀郡治,辖十三县。

    进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其间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东部曾被划为蜀县。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县改称华阳县,成都也改称“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即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能及此间无。”公元879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防卫,又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内有大街坊一百二十个。

    其后,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于成都,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后被北宋所灭。其间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一到秋天,四十里花开如锦,绚丽动人,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的来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还是叫成都府,管辖成都、华阳两县。后李顺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失败后,成都府被降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印刷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纸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钱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成都产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学艺术发展的顶峰。李白、杜甫、陆游,以及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籍、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音乐、歌舞、戏剧、绘画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成都大慈寺的壁画被称颂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治所先在重庆,不久移到成都。从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治所。当时四川共辖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划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下辖八个府,成都是首府,管辖两州十三县。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命大将李文忠和蓝玉以土筑成都城,后来都指挥使赵清用砖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成都也改称“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随后清军攻入四川,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在成都激战。清顺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一座繁华似锦的名都会五六年间竟断绝人烟,成为麋鹿纵横、虎豹出没之地。

    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经济开始回升,成都也随之逐渐恢复生气。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两江环抱的旧城址之上。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运的开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渐被重庆所取代。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运动和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先导,为武昌起义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国初年,裁废道制,后废府,成都仍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当时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分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这一大变革,改变了1000多年来两县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迈进的开始。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成都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战争期间,全川出征和补充兵员总数达三百四十万人,阵亡、负伤、失踪者达六十四万余人,约占全国总伤亡官兵数的20%,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许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战争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一方面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战争。

    建国后,1950年成都为川西行署驻地,1952年起成为四川省省会,并列为中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83年5月,国务院决定,温江地区(除广汉、什邡两县外)并入成都市,实行市辖县的体制。1990年以后先后实行了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市、建区。成都市现面积12390.6平方公里,2007年初全市户籍人口1103万人。现辖9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6县(金堂、双流、郫县、大邑、蒲江、新津)。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7
2300多年前,古蜀王开明九世从今郫县、双流方向迁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这里才定名为“成都”,其称号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成都在中国西南所处的特殊经济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从西汉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孙述据成都称帝算起,历史上至少出现过7个地方割据政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700年前刘备、刘禅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些历代割据四川的封建政权,都无一例外地以成都为都城,进而控制全川,雄视西南,问鼎中原。
  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历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古老的成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过不少美称。东汉(公元25-220年)时因织锦发达,曾设专门机构“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简称“锦城”)美誉。西汉末年(公元8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并称为“五均(均是市场管理的意思)”,成为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五代后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简称“蓉城”)之称。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综合经济水平列全国前茅,时人又有“扬一益二”的评价,与有水运商港之利的扬州齐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7
成都比重庆好也比他发达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7
古代与成都县同城而治,所辖范围为:成都市东部城区及东南郊,双流县华阳镇以北的府河流域沿岸,龙泉驿区、成都市区青羊宫一带。现在还有一个华阳县城隍庙在成都市区。

1950年迁到中和场乡,1951年改为中和镇(今华阳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7
双流县始建于公元前316年,时称广都,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至隋朝,为避讳炀帝杨广改称双流,迄今2300余年历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7
新繁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约2800多年历史。公元前8世纪,蜀王杜宇设立“繁邑”,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繁县,归蜀郡管辖,三国时期,姜维屯垦,更名“新繁县”。1965年,新繁、新都两县合并为新都县,改新繁县为新繁镇。是东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任末、宋代龙图阁学士梅挚、元代宰相张惠、清初著名思想家费密、“五四”文化名人吴虞、当代文豪艾芜、著名作家哈华、神学家袁珂、革命家和清华大学教授刘弄潮的故乡。镇内有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园林——新繁东湖公园(距今1200多年历史),被誉为“西蜀名园”。还有汉传佛教古寺龙藏寺,属于我国少见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现存明代壁画,是四川明代壁画中内容最丰富的一处。另外还有双忠墓、华林寺、殷商遗址水观音、吴虞故居、吴虞墓、三会院等文物保护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7
金堂历史悠久。古为梁州境域;商、周及春秋战国为蜀国地;秦灭蜀国,入秦国蜀郡版图;汉、晋时,为广汉郡新都县东地、雒县东南地及犍为郡牛鞞县西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朱龄石于东山立金渊戍,戍所在今县治东南同兴乡州城村,以江水产金沙名。西魏废帝二年(553),于金渊戍所置金渊郡,割牛鞞县西部分地区建置金渊县,割新都县东部分地区置白牟县,以金渊、白牟二县隶属金渊郡。郡治与金渊县治同驻今同兴乡州城村,白牟县治驻今青白区城厢镇。北周(557~581)废金渊郡,并白牟县入金渊县。唐武德元年(618),为避高祖李渊讳改金渊为金水县;咸亨二年(671),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建置金堂县,以界有金堂山得名。初隶益州,后属汉州,县治驻今龙威乡新生村旧城址。以后,代有兴废分合,屡变其制,至明洪武十三年(1379)后,金堂县建置再无变动。

1950年,初隶绵阳专区,1953年7月起隶温江专区,1976年1月划归成都市。1981年1月划城厢、太平两区归青白江区。县治自1950年10月28日迁今赵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7
新都区的老县城曾是蜀王开明氏在2800年前的国都,为古蜀国三大名都之一。由于它是开明王朝在蜀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故起名“新都”。后来秦灭蜀,在此置县,亦定名“新都”,其后尚有新都郡、新都国、始康县、兴乐县等多种称谓,从公元619年到2001年,一直沿称“新都”。新都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最早进行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县之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7
郫县古称"郫",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秦灭巴蜀之后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设蜀郡,挪作为该郡的属县,正式称为郫县。这是郫县建置的开始,建县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历史。县域在历史上累有变动。1958年崇宁县撤销后,大部分地区并入郫县。解放后迄1983年,隶属温江地区;1983年起归属成都市。

郫县县城,秦汉时期设今马街场口外里许"古城遗址"处,汉末或六朝时期改迁今址。汉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杨雄,西汉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诗人张俞,五代宋初大画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将领罗应旒以及新中国诞生后的铁路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萧伦,当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为郫县籍人士。

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主要文物古迹有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杨雄墓、子云亭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此外还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严君平墓、梅花御井、蓝家坡山汉墓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27
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因灌江得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1988年,撤县设都江堰市。1994年,获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城区靠近都江堰渠首,分布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名居,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城隍庙、伏龙观、灵岩寺、千佛塔等重点文物。

都江堰为战国晚期李冰所主持修建。可以说,是历史选择了李冰。从鲧筑堤堵水失败,到禹开河疏导成功以及后来蜀国首领鳖灵治水,无疑为认识洪水治理洪水积累了经验。到李冰时,才能运用前人经验,创造性地组织修筑了都江堰这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

  历史造就了都江堰。那时,诸侯群雄争霸,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一举统一华夏大势所趋。“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王毅然挥兵率先取蜀,使秦最终统一了天下。李冰任蜀郡守,深知都江堰不仅仅是水利设施,更是中华民族从割据走向统一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此“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蜀为天府之国也由此而来。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27
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新兴镇)。
  公元前316年,秦推行郡县制,始于境内置繁、郫、湔氐三县隶于蜀郡。
  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频繁,彭州的建置沿革变化纷繁,境内先后置繁县、南晋寿县、南寿郡、天水郡、九陇郡、东益州等。隋统一后,推行州县二级制,于公元583年罢九陇郡为九陇县,至公元602年置濛州,领九陇、清城、郫县。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67年)又在九陇界南置濛阳县。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彭州称谓《元和郡县志》释为“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
  彭州历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镇西北故繁城为州治,先后领九陇、导江(今都江堰市地)、唐昌(今郫县地)、濛阳等县,为当时川西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商贸中心。元代诗人汪元量《彭州歌》赞:“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
  明推行府州县三级制,于洪武十年(公元1337年)降州为县,隶于成都府至清代未;辛亥革命后先后隶于西川道、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彭县隶属温江专区,1983年温江行署撤销后改属成都市。1993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彭县设立彭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27
唐昌镇原为崇宁县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仪风二年,地处都江堰彭州郫县交汇处。

崇宁县地处成都西北,县城距郫县城关20公里。自古蜀丛帝治理岷江水患后,这里地平土沃,河畅水秀。“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被民谣长期列为天府膏腴之地。
  崇宁正式建县始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初称唐昌县,取大唐昌茂之意。《太平寰宇记》载:“唐仪凤二年,割导江、九陇于益州郫地置唐昌县,属益州。垂拱二年(公雷锋686年)属彭州。
  上溯至周康王时期,这块地方被称为“他多”。东晋南北朝时期作为特殊建置,成为永昌县的侨县。《宋书》载:“永昌县,南朝宋孝建二年(公元455年)以侨户立。”该侨县历经宋、齐、梁三朝,大约在西魏、北周时被裁撤。
唐仪凤二年置唐昌县时,没有城池,仅有草市(草市是中国旧时乡村定期集市的通称)。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逐渐把原来分散的草市加以集中、规范,又修建了歇马亭、天王院及灵岩报国寺,才使唐昌县城有了集镇的雏形。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城市慢慢地发育起来,以致出现了“商旅辇货,至者数万。珍纤之玩悉有,受用之具毕陈”的繁荣景象。
  唐昌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为崇宁县,其时仍无城池。直到元代赤鲁不花为崇宁知县时,才正式修筑城垣。当时城内有五街九宫十八庙。县域辖蒲阳、柏条二水和横山一丘陵。《元丰九域志》载崇宁县况为:“(彭)州西二十六里,二十三乡,一茶场。”
  明朝初期,因太祖朱元璋之孙朱悦尊在此做过一代崇宁王,提高了崇宁县的身价。因而城墙均加冠戴帽,十字口对正不偏斜,以体现王者大气。除街道外,县城内还有15条巷,特别著名的是“卖卜巷”,传说西汉道学家严君平曾在此卖卜。
1958年,崇宁撤县,丰乐、桂花、庆兴、北君平四乡划入彭州;其余部分并入郫县,崇宁县城唐昌镇由此成为当时郫县的第二大镇。
    至今,唐昌镇仍以古迹胜景不仅多并且保存完整而引起世人注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27
简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简阳,舜夏梁洲疆土,商周蜀国辖地,秦为蜀郡领土。汉元鼎二年(前115),始设牛鞞县,属益州犍为郡,县治桂林山麓。

西汉置牛鞞县,西魏改名为阳安县。隋设简州。元初阳安县省入简州。明洪武年间降为简县,至正德复升为州。1913年改置简阳县,名字取自简州和阳安各自的第一个字。1993年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资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5-27
崇州市历史悠久,古称蜀州,其建制历史长达2200年,公元316年设立县制。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升高宗为崇庆军节度。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潜藩于此乃升为崇庆府,以示崇庆之意。元置祟庆州,1913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5-27
汉为武阳县地,因县居皂里江(今名金马河,为岷江正流)津之所,位金马河、同羊马河、西河(文井江)、南河、杨柳江五水交会之五津渡口,即在今县东五津镇(俗称旧县)。初名新津渡,亦称新津市。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置新津县,因东汉建安年间废古玉津,开设新渡而得名。隋始迁今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5-27
在距今4500年左右,古蜀国的先民们就在今南兴镇方圆6平方公里的三星堆一带辛勤劳作、生息、繁衍,创造出早期灿烂的古蜀文化。专家认为三星堆一带很可能是早期蜀国的—个重要都邑所在地,极有可能就是“杜宇氏”成“鱼凫氏”的故都,也曾经是古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广汉市古为雒县,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13县。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至隋代,雒县县城始徒今雒城镇。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   

新莽时期(9--23年),改益州为庸部,部牧驻雒县。又改广汉郡为就都,改雒县为吾雒。公孙述据蜀时期(25—36年),改广汉郡为子同郡,雒县为其属县之一。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8年),公孙述败亡,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益州刺史仍治雒。安帝元初末,广汉郡由涪(今绵阳)移治雄县。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为益州牧,州治徙绵竹,献帝兴平初徒居成都,但雒县仍为广汉郡治,并延续至曹魏时期。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8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改广汉郡为新都郡,咸宁三年(277年),改新都郡为新都国,太康四年(283年)国除,复置为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析新都郡复置广汉郡,均治雒县。新都郡和广汉郡都隶属梁州。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据蜀建大成国,并新都郡人广汉郡,雒县仍属广汉郡。  

东晋时期(317一420年),广汉郡仍属梁州,雒县为郡治。   

刘宋时期(420--479年),广汉郡改属益州,郡治雒县。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在雒县境内侨置西遂宁郡,郡治在今广汉市新华镇境内。南齐至萧梁承圣元年上述建置沿袭未变。萧梁承圣二年(553年),西魏占领蜀地,广汉郡改属东益州,雒县仍为郡治,西遂宁郡继续侨置。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北周(557年),广汉郡初改属新州,后复属益州;废西遂宁郡为怀中县,雒县记为广汉郡治。同时,方亭县(今什邡市)与雒县合并,仍称雒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益州和广汉郡,改置蜀郡,雒县为其辖县,开皇二年(583年),废蜀郡复置益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雒县为绵竹县,原绵竹县更名孝水县。仁寿三年(603年),于玄武县(今中江县)置凯州,绵竹县(原雒县)为其属县。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改益州为蜀郡,废凯州。次年,雒县恢复原名,还属蜀郡,撤销怀中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武德三年(620年),析雒县置德阳县。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领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等5县,以雒为州治。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汉州为德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德阳郡为汉州。唐朝时期的汉州,隶属剑南道西川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前蜀、后唐、后蜀建置仍如唐制。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灭后蜀,置汉州德阳郡,领雒、什邡、德阳、绵竹4县,隶属西川路,雒县为郡治。仁宗嘉右四年(1059年),改西川路为成都府路。南宋时,汉州德阳郡仍置,领县与北宋时相同。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3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中统三年(1262年),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汉州属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皿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三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日。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厅,州建制,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民国7年(1918年)起,广汉县由驻军掌管政权,时称“防区制”。民国18年(1929年),废除道一级建置,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年),取消防区制,广汉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治绵阳)。
  
1950年初,四川省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广汉县隶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2年9月,撤销各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1953年7月,广汉县改属温江专区。1960年4月29日,什邡、广汉合县,仍名广汉县。1963年1月1日,广汉、什邡分县,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8月,德阳市建立,广汉县划属德阳市。   

1988年2月,撤销广汉县,建立广汉市,为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5-27
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据学者研究,两个大型祭祀坑内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国王室的宗庙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换代,新王朝将前代王室的宗庙重器全部焚毁,在举行祭祀仪式后而埋入坑中的。

令人重新认识巴蜀文化。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有观点认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文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5-27
什邡历史悠久,上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时候,什邡建县,原名什方;东汉改名什邡,北朝更名为方亭镇,后并入雒县,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什邡县,1983年8月划为德阳市,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立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什邡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繁荣的方国。什邡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之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这个地处四川盆地的小县曾声名远扬,因为秦代著名水利学家李冰曾在此治水并仙逝于此,也是著名农学家张师古就佛教南禅八祖马道一(世称马祖)的故乡,汉代名将雍齿的受封之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5-28
 称临邛,始建于公元前311年。秦置临邛县。1913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汉源)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来也。
  1994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邛崃县,设立邛崃市(县级),以原邛崃县的行政区域为邛崃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政府驻临邛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7-06-06
1950年迁到中和场乡,1951年改为中和镇(今华阳镇)。
--------------

这个有问题,  不是中和场,是中兴场。。    中和是另外一个镇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6-06
引用第20楼悠长假日于2007-06-06 10:44发表的  :
1950年迁到中和场乡,1951年改为中和镇(今华阳镇)。
--------------
这个有问题,  不是中和场,是中兴场。。    中和是另外一个镇



华阳县剿匪平叛
  1950年2月5日,国民党胡宗南部八师副师长马步修在隆兴、仁和等乡率先发动叛乱。川西军区得知匪情后,于7日从成都派出部队围剿,击毙和生俘匪徒200余人,匪众溃散。11日,"民众自救联合团"总司令曾炳章勾结肖庆如等,在牧马山发动叛乱,接着太平等十几个乡相继叛乱。2月16日夜,解放军60军白军长,亲率3营兵力,在县委配合下,分3路进剿;县委书记高鸿光随部队从正兴乡攻永安乡肖庆如匪部;公安局长马维政随部队从协和乡进攻公兴乡天台山;李文林随部队出击太平镇,拂晓发起进攻,一举击溃各地匪众。

  平息第一次叛乱后,华阳县人民政府为了靠近成都,便于指挥,于1950年3月中旬,从中兴场移驻中和场。同年4月,县境20多个乡再次叛乱。15日李毓能、吕鼎臣、张则仁等匪特在新兴乡岐山寺,召开新兴、胜利等10多个乡的匪首密会,策划攻打中和场的行动计划。华阳县剿匪指挥部得悉匪情后,根据中和场地形,将县公安队布置在西北两方,扼守两座碉堡,县独立营坚守南面碉堡,另以南下干部为主力,布置于东面有利地形,配置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等武器,严阵以待。4月19日黎明各乡匪首率叛匪3000余人,将中和场包围,一时枪声四起,发起冲锋,主攻方向目标是县人民政府(今中和中学校址)。县政府守军凭借一片乱坟坝,迎头痛击,战斗十分激烈,匪徒被阻,无法前进。此时第六武工队范天德等人,从永安赶回,突破封锁,进入中和场,立即参加保卫县政府战斗;从成都来运粮的解放军一个加强班,行至祝旺山下,得知战斗情况,亦投入战斗;成都警备区一个加强班从中兴回成都,在黄土场和匪接触,展开战斗,有力地增加了阻击力量。时中和场通往成都的电话线已被叛匪割断。县指挥部为了求援,派武工队员冒险突围,簇桥部队奉命抄小路急来增援,即将叛匪击溃,中和场解围。此役坚持一昼夜,生俘匪徒130名,毙伤8名。粉碎叛匪进攻中和场阴谋后,4月21日,川西军区派骑兵一团来县驻剿。华阳县委集中力量配合剿匪,组织3个随军工作队,有重点地在龙潭寺、大面乡、新兴乡、太平镇等地区,发动群众,瓦解匪特,组织治安委员会,巩固新生政权。驻剿部队经过辗转战斗,历时3月,将叛匪先后歼灭在新兴、万安、太平、柏合寺等地,至1950年7月,叛匪全被肃清。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