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85阅读
  • 7回复

[其他]「溝壩」一地有三名 里民分不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22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斗六報導】
2011.10.22 03:21 am
斗六市公所已將溝壩里里名路標,統一為溝壩里。
記者陳信利/攝影


雲林縣斗六市溝垻派出所日前遷建啟用,但溝壩里的「壩」字長期有「壩」、「埧」、「垻」3種版本,不但里民書寫時飽受困擾,各機關發送公文也霧煞煞,溝垻派出所新銜牌將使這項爭議更難解。  

斗六警分局長陳世寶表示,警方公文書過去是壩、埧、垻等3字混用,新辦公室啟用前,曾向戶政事務所查詢,獲知最早戶籍資料是採用溝垻,才決定比照。  

里民說,公路總局路標及有近百年歷史的溝壩國小都採用壩字;市公所路標過去有垻也有埧,最近統一為壩字;但戶政所發給里民身分證地址則是「埧」字,十分紊亂。  

80多歲陳姓耆老說,溝壩里位於舊斗六糖廠旁,緊鄰芭蕉溪,過去每逢製糖期就會關上水壩匣門形成一座大埤,蓄滿水供製糖所需,該里位於大水壩旁可能因此得名。  

省文獻館出版的雲林縣地名及斗六市誌均指「溝壩」原名溝仔背,先民習慣寫為溝仔垻,地名原意應指大圳溝旁邊的平地。  

斗六市溝壩里民的身分證地址,長期被戶政單位寫為溝埧里。

斗六市戶政事務所主任曾美玉說,民國35年該里最初設籍檔案資料是溝垻,應是壩的簡體字,身分證住址會出現埧字,可能是85年戶籍電腦化時,鍵不出此字或作業疏忽所致,儘速正名確有必要。

市公所民政課長楊榮坪表示,最初戶籍資料是垻字,若要維持垻字叫正名,要改成壩則是更名;無論正名或更名,都要經里民大會決議送市公所,再轉戶政所呈內政部送資策會修正電腦字體,往後換發新身分證才不會一直錯下去。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6667405.shtml),查詢時間:11.10.22。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22
简体字,直接就是“沟坝里”了。
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22
引用第1楼安定书院于2011-10-22 11:21发表的  :
简体字,直接就是“沟坝里”了。

壩和垻在繁體字裡是兩個字

連讀音都不一樣

只是長期把〝垻〞字的字型借用為〝壩〞字的簡寫字

所以才有頂樓所說的:


引用楼主梁龍于2011-10-22 10:42发表的 「溝壩」一地有三名 里民分不清 :
民國35年該里最初設籍檔案資料是溝垻,應是壩的簡體字,身分證住址會出現埧字,可能是85年戶籍電腦化時,鍵不出此字或作業疏忽所致
.......


因為用〝壩〞字的讀音去輸入是找不到〝垻〞字的

這個字與〝貝〞字同音‧‧‧
[ 此帖被有的没的在2011-10-22 17:53重新编辑 ]
尔今死去奴收葬
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22
引用第1楼安定书院于2011-10-22 11:21发表的  :
简体字,直接就是“沟坝里”了。

gobali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22
回 2楼(有的没的) 的帖子
是的,简体字合并了很多原本不同的汉字。
不过这两个字原本的意义相同吗?我用google和百度,搜索“壩”,直接就变成“坝”了。搜索“垻”,出来的结果是:同“坝”。
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23
這麼混亂 是得統一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23
Re:回 2楼(有的没的) 的帖子
引用第4楼安定书院于2011-10-22 23:29发表的 回 2楼(有的没的) 的帖子 :
是的,简体字合并了很多原本不同的汉字。
不过这两个字原本的意义相同吗?我用google和百度,搜索“壩”,直接就变成“坝”了。搜索“垻”,出来的结果是:同“坝”。

〝垻〞字本意是水邊平地的意思
尔今死去奴收葬
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23
這裡面涉及三個字,即「壩」、「垻」和「埧」。先將三者音義自古至今說明如下:

壩:音ㄅㄚˋ,同霸,必駕切。
       《集韻》、《類篇》和《四聲篇海》言其義為堰,即壅水為埭,也就是說其係指於河湖等水域中用以擋堵水流的建築物,亦因此《字彙》和《重訂直音篇》才會直白地言其義為障水堰,而《彙音寶鑑》則基於其是水域中堵水之物,且多以石頭等物興建,而稱其義為水石。

垻:音ㄅㄚˋ,同霸,必嫁反、必駕切、必架切。
       《龍龕手鑑》、《廣韻》、《集韻》、《四聲篇海》、《正字通》彭亨註、《字彙補》、《康熙字典》和《重訂直音篇》言蜀人謂平川為垻,即指其為蜀人口中所說的河旁平坦地方。然《字彙》作堰、《正字通》、《增廣字學舉隅》和《重訂直音篇》作障水堰,即前述的於河湖等水域中用以擋堵水流的建築物。

       音ㄅㄟˋ,同貝,博蓋切。
      《集韻》作﹝女皮﹞(其義待查)。而《增廣字學舉隅》和《康熙字典》作障水堰。此外,《彙音寶鑑》作堤塘,即築土遏水之建築物,亦即其係指水域附近用以防範水流蔓延的建築物。

埧:音ㄐㄩˋ,同具。
       《增廣字學舉隅》作堤塘,即指其為前述所謂之水域附近用以防範水流蔓延的建築物。

其中,壩一音,且同垻有作障水堰之意思,埧亦一音,且同垻有作堤塘之意思,而垻則不然。其有二音,且除障水堰、堤塘外,尚有蜀人謂平川為垻和﹝女皮﹞二解釋。

那為何三者之義會有重複的地方呢?而含義最廣的垻又為何會成為壩之異體字呢?埧也為何會成為壩之俗字呢?

其實,在古代,垻才是正字,然而因為其作障水堰解釋時有一音同霸,便於記憶,故也寫成壩,而此即是壩之所以被《正字通》稱為俗垻字的原因。然而因為壩便於記憶,「『壩』行而『垻』廢,反以『壩』為正,『垻』成異體。」(曾榮汾,研訂垻為壩之異體字說明,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結果作障水堰時皆作壩,同時該壩字之含義亦隨著使用擴及至垻之所有意思,使垻徹底退出正體字之行列(須注意的是,曾榮汾認為作蜀人謂平川之義時,「仍當獨立為正字。」(研訂垻為壩之異體字說明,中華民國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至於埧一開始本不同於垻,但因為堤塘與障水堰所指雖不同,卻同是擋水之物,使垻之義擴及至堤塘,而同時又如前所述,壩取代了垻的地位,接收其所有含義,因此《字學三正》遂認為含義較少的埧為壩之俗字,但因為有收錄在教育部國語字典中,仍是正體字。

也因此,壩在現在有障水堰、堤塘和蜀人謂河旁平坦地方三義,垻則淪為壩之異體字,愈少使用了,而埧為堤塘之義,則一方面為壩之異體字,一方面仍認為是正體字。

那麼最後於該地區當用何名呢?如果埧是單純寫記錯字,則應改掉,而所改後之字則因為標準地名審議及地名管理辦法未限制只能以正體字為名,故異體字的垻亦能命名,因此採用壩或垻,如果如新聞中陳姓耆老所言係因芭蕉溪上水壩而得名,則採何者都無疑義,但如果是指圳溝旁邊的平地,得否用壩仍有疑義(參前述曾榮汾言),而稱垻者雖非蜀人,但意思相近,且最初用字又為之,用垻或許比較好。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