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路 嘉峪关:走活城乡一盘棋(一)
新华网 2009-11-25 08:20 来源:甘肃日报
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建设如何能够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新途径、新经验?这成为嘉峪关市的决策者们深思的课题。
今年春天,在习习煦暖的春风中,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和天津,走来嘉峪关市党政代表团。他们千里迢迢前来取经,考察学习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感受这些地区崛起的脚步和新思想、新气息,汲取营养,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思想解放,谋划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个个新的方案和措施相继出台。根据考察所得和两轮新农村试点工作要求,嘉峪关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五年规划》、《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等,把目标指向更高定位。同时建立了帮扶制度,实行市级领导帮村联户,机关部门对口帮扶,干部包村联村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工作落实。
更为重要的是,嘉峪关市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破解体制瓶颈,大胆酝酿管理模式的改革,在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迈出重要一步,全市7个街道、3个工业园区和3个镇重新划分为3个具有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职能的区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以体制的创新推动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嘉峪关市委书记马光明说:“围绕建设美丽家园的目标,我们把市区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引导和龙头作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为高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管理体制的改革让城乡一体化建设充满内在活力。”
千帆齐发,促城乡同进。依托党校和行政学院开办村组干部文凭进修班,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改善和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农村开展社区化管理试点,进行村组管理向城市化公共服务体系迈进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将试点村村民小组整合成居民小区,充分发挥好各服务站的职能和作用……
城市带动,工业反哺,实现产业对接 在嘉峪关城乡,布局着嘉东、嘉北、双泉3个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不仅是嘉峪关“工业强市”的平台,也成为联结城乡的新纽带。园区形成与城区、酒钢、峪泉镇、文殊镇、新城镇相连接的环形道路网,联接着农村产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嘉峪关郊区工委书记林树江介绍说,目前,全市有15%的农民在园区实现就业,既农亦工。今年1至10月,人均非农产业收入达2830元。
这是嘉峪关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施“城市带动、工业带动、旅游商贸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发展战略的生动景象。
嘉峪关市把发展特色产业、夯实经济基础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为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施“四个带动”发展战略,从而发挥工业旅游城市的优势,有效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中心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户集中、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向农村延伸。3个工业园区将城市工业项目向农村发展,工业产业向农村转移,培育了一批建筑、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既加速了产业对接,又承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园区长年或季节性务工。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充分就业,拓宽了增收的渠道,实现了城乡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特色产业逐渐成长壮大。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农村休闲娱乐餐饮“万元园”竞相崛起,酿酒葡萄、精细蔬菜、杂交制种、啤酒花等一批新兴产业培植起来,平均亩(座)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种养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宏丰实业公司、紫轩葡萄酒业、兴盛啤酒花加工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产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品牌。
2008年,嘉峪关市通过“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试点验收。当年农民户均存款3万元,家用小汽车、冰箱、数码产品等高档消费品已逐步进入农民家庭,一部分农民开始在市区购房。除少部分农户使用沼气外,液化气、太阳能、电已成为农民生活主要能源。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至10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528元,同比增长18.8%。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9-11/25/content_18322511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