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唐朝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由鄞江镇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鄞州: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境内的白杜。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鄮县。五代初改为鄞县,从此鄞县名称沿袭至今。北宋时,鄞县先后析出6个乡,或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或划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区),此后县境辖地稳定少变。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
地区)及宁波市辖。
余姚: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明太祖丙午年, 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改绍兴路为绍兴府。府隶山阴、 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奉化:奉化名称由来,有三种说法,—说唐代明州的郡颇为奉化郡,以此县名;—说,以“民皆乐于奉承土化”而得名;—说,来源于县东奉化山。早在五六千年前,奉化所在区域就创建了茗山后文化;距今4200年前后,以白杜为中心建立名震中原的堇子国,在相当—段时期内是宁波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属会稽郡鄞县,县治设白杜里(今奉化白杜村);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鄞为谨;东汉建武初年复改为鄞;隋开皇九年(589年)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治小溪,奉化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为鄞、姚两州,下不设县,奉化属鄞州,州治三江口。唐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治小溪,隶越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朝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并置明州,为上县。
镇海:唐元和四年(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治之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5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筑城于望海镇;闰八月,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有渔盐之利,奏置望海县(《太平寰宇记》),为建县之始,未几改为定海县。当时县境仅辖清泉、灵绪、崇邱和金塘四乡。宋熙宁十年(1077)划鄞县灵岩、泰邱、海晏三乡归定海,元丰元年(1078)划金塘隶昌国,清泉析为东西两乡,自此县辖七乡,定为上县。元时建制袭宋制。明洪武二十年(1387),昌国废县改卫,原昌国县境(今舟山市)统隶于定海县,直至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定海建名达778年。次年,析出原昌国境另建定海县。至此,舟山归属镇海为时300年。镇海县建制相沿民国时期未变。
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春秋时属百越之越国,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1954年
行政区域
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
鄮:鄮县县治在鄮山的北面(今宝幢同岙)而得名。
宁波以前主要防御在镇海和老慈溪县城的慈城,余姚和新慈溪使宁波西部向前推进了,鄮县、鄞江、奉化(或白杜)为中间U形盆地的东、西(嵊州、新昌)、南三个通道隘口,宁海将盆地的南麓隘口,慈溪市的龙山为另一处隘口,构成中心的四个方向守卫,舟山脱离后是海上防线的前移,镇海和北仑沿海是海上第二道防线。
[ 此帖被ruixiang001在2021-03-01 13: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