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79阅读
  • 4回复

[其他]黑龙江农垦 农场主要地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1-19
                                                                         
第一节  牡丹江垦区
        兴凯湖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密山市境东南部,场部距密山市政府驻地95公里。因濒临兴凯湖得名。1955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于此建立劳改农场。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原有劳改罪犯陆续刑满释放,或留场就业转为农工,劳改农场亦转为一般国营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四师第四十三团,并将兴凯湖水产养殖场并入兵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兴凯湖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80年将兴凯湖水产养殖场划出,改由黑龙江省水产局领导。

         八五七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密山市东南部与虎林县分界处,兴凯湖北岸。场部距密山市区47公里。原为“密山农场”。1951年由沈阳市劳改大队建立,为劳改农场,对外称“沈阳市密山农场”。1954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公安厅管辖,改名为“黑龙江省密山农场” 1957年5月,划归国家农垦部领导的铁道兵农垦局。1960年2月,改为八五七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七农场编为第四师第四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朝阳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1979年恢复八五七农场名。

        八五八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虎林县境东南部,乌苏里江西岸。场部距虎林县城35公里。建于1956年4月,原为铁道兵农垦局850部队农场第四(河南)大队,旋即改为独立分场,场部驻安兴村。1957年10月,改为“八五八农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1963年1月,将和平、平原、杨木河3个分场划出,成立“庆丰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四师第三十四团,并将原安兴乡所辖农村并入兵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安兴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1979年恢复八五八农场名称。  

        八五六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虎林县境南部,穆棱河下游南岸。场部距虎林县城28公里。原称“青山农场”,因场部附近有一座小青山得名。1953年,由松江省公安厅密山农场派人到青山地区勘测,并确定建场方案,1954年春进行开荒建场。同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1955年3月,黑龙江省公安厅批准,正式建立地方国营青山农场(劳改农场)。1957年划归铁道兵农垦局管辖,1959年更名为“八五六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四师第三十七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青山农场” ,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1979年恢复八五六农场名称。

        八五五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密山市境西北部与宝清县、七台河市交界处。场部距密山市区30公里。原名金沙农场,以金沙河得名。1955年10月,在省直属勃利种羊场基础上扩建而成。1956年12月,划归铁道兵农垦局管辖。1959年4月,改为八五五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垦局。1963年1月,将一、三、五分场划出成立北兴农场;二、四分场与试验场仍为八五五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四师第四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金沙农场”,1979年改为八五五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

          庆丰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虎林县境东南部,场部距虎林县城9公里。以其附近的庆丰山得名。1963年1月,由八五八农场的杨木河、和平、平原分场和建设生产队合并,组建和平农场,归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和平农场编为第四师第三十五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1977年,改为庆丰农场。

           八五○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虎林县境西南部,场部距虎林县城45公里。以铁道兵部队代号命名,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领的复员大队和劳改队,于1954年11月进驻虎林县建点办场。1955年元旦于虎林县西岗正式建立八五○农场,当年开荒14.4万亩,并播上种子。1959年将八五○农场五分场改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并在场部兴建“卫星城”(1961年卫星城下马,改为红星村)。1964年7月,国家领导人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来场视察。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农场编为第四师第三十六团。1975年2月,撤销第三十六团,原下属连队分别划归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和第三十三团管理。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将三十八团改为卫星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79年5月,将卫星农场改为八五○农场。

          云山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虎林县境西部,场部距虎林县城65公里。是由场区内的云山(海拔171米)得名。1957年5月,八五○农场于云山建立畜牧场,1958年又组建一分场。1962年8月,将云山畜牧场和一分场合并,改为云山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云山农场编为第四师第三十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云山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

        八五四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场管理局。位于虎林县境内七虎林河北岸,完达山南麓。场部距虎林县城37公里。八五四农场,以铁道兵8504部队代号命名。1956年5月,八五○农场派出部分人员,在迎门顶子成立铁道兵八五○四农场,同年8月改为八五四农场。1963年1月,划分为八五四、皖峰两个农场,同年冬季两场又合并为八五四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四农场编为第四师第三十三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为迎春农场。1979年5月,恢复八五四农场名称。

                                第二节  红兴隆垦区
        友谊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友谊县境内,场部设在友谊镇。友谊农场,是1954年苏联政府援助建立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1954年10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指定场址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任命王操犁(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为场长。同年11月进行勘测设计,并选定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作为总场场部,于12月21日举行升旗仪式,象征着友谊农场的诞生。1955年5月初开始开荒,到6月9日共开荒39.3万亩,当年播种小麦5.27万亩。总场下设5个分场(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1956年基本建成,到1957年已拥有耕地45.5万亩,拖拉机97台、联合收割机96台、汽车60台,职工2360人,总人口5400人。1958年10月,将集贤县的兴隆、三道岗、七星、友林4个乡和套河乡的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友谊农场,成立友谊人民公社,实行“社场合一”管理体制。1960年4月,撤销友谊公社,以友谊农场管理范围设置友谊县,实行“县场合一”管理体制。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友谊农场编为第三师第十八团。1973年9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撤销友谊县。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友谊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1984年12月,仍以原友谊农场场区范围恢复友谊县,是个纯农垦企业的农场县。1992年,总场下设11个农业分场,全场总人口12.5万人。

          二九一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友谊、桦川两县及富锦市交界处,场部在友谊县境内。以农建二师六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第二百九十一团)部队代号命名。1955年6月,农建二师六团以团为单位开进集贤县东北部地区建场。同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尊重二九一团战士的意愿,命名为“二九一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八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宏图农场”。1978年10月,恢复二九一农场原名。下设两个农业分场。

        五九七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北部,七星河与挠力河相交的三角地带。场部距宝清县城20公里。五九七农场,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四师的代号“○五九七”命名的。1956年,“0597”师全体转业官兵到宝清县建立农场,归八五二农场领导,编为第三分场。1957年,由八五二农场划出,成立八五五农场,归牡丹江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9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同时改名为“国营五九七农场”。1968年6月,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五九七农场编为第三师第十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五九七农场。全场下设4个分场,1992年末总人口2.95万人。

        八五二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东南部,完达山北麓。场部距宝清县城58公里,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代号命名。1956年,铁道兵第二师、第三师7000名复员转业官兵开进宝清县南横林子地区,开荒建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8年,又有大批转业官兵及山东等省支边青年相继进场参加开发建设。1962年,农场由三级管理改为两级核算。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二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八五二农场,下设7个分场。全场总人口、耕地面积,均居黑龙江垦区百个农场的前三位。

       八五三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东北部,场部距宝清县城96公里。1956年10月开始组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3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三农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改为八五三农场。下设7个农业分场和7个经营林、牧的场队。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8万人。饶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北部,场部距饶河县城33公里。

       饶河农场  因场部原驻饶河镇而得名。1964年3月,将原八五九农场的畜牧场、二分场及八五九农场与人民公社插花地带的3个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队合并,组建国营饶河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万山红农场。1978年,恢复饶河农场名称,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北兴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位于勃利县境东北部,完达山北麓,场部距七台河市政府驻地35公里。

        北兴农场  以场区内“北兴岗”得名。原为金沙农场(今八五五农场)的一、三、五分场,始建于1955年10月。1963年1月,组建新场,命名为“北兴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密山分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三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北兴农场,隶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
[ 此帖被彭城独行侠在2010-01-20 11:15重新编辑 ]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1-19
                              
     第三节  建三江垦区
    大兴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富锦市境东南部,七星河与挠力河左岸。场部距富锦市政府驻地90公里。原为七星农场于1965年建立的“河南作业区”,1970年扩建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七团,隶属第六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1977年3月,改为大兴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七星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富锦市境东部,福前铁路通过场区。场部距富锦市政府驻地45公里。七星农场,以农场南部的外七星河得名。始建于1954年,为松江省富锦县国营农场第四作业区。1956年,改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富锦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同年5月,改为七星农场。1958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五团。1969年7月,生产建设兵团新建第六师,改隶第六师领导。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建三江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78年恢复七星农场原名。下设7个分场,全场总人口2.8万人。

    创业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富锦市境东北部,场部距富锦市政府驻地90公里。建于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根据屯垦戍边的需要,由国家投资  ,并由第三师抽调人员和机械组建第六十一团,隶属第六师。1969年1月,第一批由3个农场抽调的441人进入“火烧孟”一带(传说,伪满时期姓孟的地主在此种植大烟,因雇工反抗其残酷剥削而烧毁了全部房屋,故称“火烧孟”)伐木建场。同年7月,第二批人员进点,组织开荒生产。到1970年开荒播种达15万亩,场部定在“火烧孟”,并命名“换新天”,意为改天换日之地”。自1969—1972年,进场职工达3800余人,其中新接收安置城市知识青年3051人。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创业农场,意为“重创农垦事业”,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前进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同江市境南部与富锦市交界处,场部距同江市政府驻地46公里。  建于1969年,根据屯垦戍边的需要,由国家投资,于1969年1月由黑龙江生产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前进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建设兵团第二师抽调人员和农机具进入同江市南部开荒建场,命名为第六师第六十团。1976青龙山农场  黑龙江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同江市境南部与富锦市交界处,场部距同江市政府驻地35公里。

    青龙山农场   因场部所在地北靠青龙山而得名。1969年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抽产建设兵团,更名为青龙山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勤得利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同江市境北部,北濒黑龙江,场部距同江市政府驻地60公里。

    勤得利农场 以场区内的勤得利河得名。1957年冬,铁道兵农垦局在勤得利地区新建农场,因由铁道兵8506部队组建,故命名为八五六农场。1958年5月,改为国营勤得利农场,隶属合江农垦局。1960年5月,与抚远县合并,改名为抚远农场。1961年12月,“场县分开”,又改为勤得利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七团,1969年改隶第六师领导。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将第二十七团改为“五星农场”,1978年恢复勤得利农场原名。全场下设3个农业分场,总人口2万余人

    洪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同江市境东南部,场部距同江市政府驻地75公里。以别拉洪河名的后两个字命名。别拉洪河,赫哲语,意为“低洼小河”。1980年初,根据中日双方合作开发洪河农场的协议,以补偿贸易形式建立农场,日方贷款1350万美元,购置先进农机具;中方自1981年11月至1986年4月,向日方供应大豆6万吨,平均每年交大豆1—1.4万吨。农场规划远期规模为100万亩耕地。农场总局从5个管理局所属部分农场选调职工,5月10日洪河农场正式建立。由管理局组织会战,当年开荒26万亩,并播种大豆8000亩。1981年开始大面积生产粮豆。1983年耕地面积达到43.57万亩,占全场总土地面积99.5万亩的43.8%。农场下设9个作业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063人。

    前哨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抚远县境中部,东临乌苏里江,场部距抚远县城51公里。建于1973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抚远荒原,于1973年7月组建第六师第六十八团,进行大规模开发,并将团部设于寒葱沟公社。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将第六十八团改为“前哨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达1.15万人。    二道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位于抚远县境南部,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谷物农场之一。 二道河农场场区地处抚远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1984年3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投资,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大马力农业机械、水利工程机械和交通、通讯设备,按照“一水、二路、三开荒、四房建”的指导思想,由克山农场负责组建。全场占地面积81万亩。到1985年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水利任务386万立方米,修筑主干、田间公路112公里,完成房建任务3.5万平方米。今已开垦耕地24万亩,还有可垦荒原17万亩,以生产粮豆为主,1990年种植业人均生产粮豆13.35万公斤。到1992年已累计生产粮豆16万吨,商品率占80%以上。

    前锋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位于抚远县西南部,浓江河上游,场部距抚远县城125公里。前锋农场建于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根据屯垦戍边的需要,于二抚公路与饶抚公路交叉处开荒建场,建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即第六师反修营,先后隶属第六十团和第二十三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划归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77年9月,将原六十团第二十五连、二十三团第六营(4个农业连队)与反修营合并,命名为前锋农场。

    红卫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西北部与富锦、同江两市交界处,场部距饶河县城75公里。1969年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负责抽调人员和农机具进入饶河县西北部的菖平屯开荒建场,组建第六师第六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红卫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9898人。胜利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65公里。

    胜利农场 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1964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八五九农场划分为饶河、胜利、八五九3个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胜利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四团。1969年划归新建立的第六师。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胜利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八五九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东北部,场部距饶河县城69公里。以中国人民解放军8509部队的代号命名,1956年10月,以饶河县东安镇为中心,正式建立八五九农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8年春,将县属国营农场并入八五九农场。同年12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场社合并”,将饶河县4个人民公社全部并入八五九农场,场部由东安镇迁至饶河镇。1962年3月,“场社分开”。1964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八五九农场划分为八五九、饶河、胜利3个农场。八五九农场隶属牡丹江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九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三团。1969年8月,划归新组建的第六师领导。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前卫农场”。1978年3月,恢复八五九农场原名,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第四节  宝泉岭垦区
   
新华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鹤岗市南部与汤原县交界处,场部距鹤岗市区25里。  其前身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因场部位于新华火车站附近,后改名为新华农场。1949年9月,松江省民政厅荣管处为组织各荣军院校已经康复并且残废较轻的荣誉军人参加生产,由财政拨款建房和购置农机具,在鹤立荣校校长李文奎的带领下,于原鹤立县境内创建鹤立荣军农场,命名为“松江省鹤立荣军机械农场”,安置三等残废军人和慢性病病愈军人800余人。这些荣、病军人大部分来自鹤立、汤原、绥滨、富锦、依兰等荣校。后将鹤立荣军机械农场改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1953年初移交松江省农林厅管理,1956年8月改为“伏尔基河机械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局。1958年11月,实行“场社合并”,更名为“鹤岗人民公社伏尔基河经济区”。1959年3月,改为伏尔基河畜牧场。1965年4月,改为伏尔基河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六团。1976年4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后,恢复农场体制,更名为新华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4万人。

    宝泉岭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西南部,场部北距萝北县城30公里,南距鹤岗市22公里。  以地貌特征得名,场部东山脚下有一古泉,细水长流,故得名“宝泉岭”。1949年冬勘察场址,1950年4月,东北军区解放一团开荒建场。1951年10月,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统一解放团农场名称,解放一团农场定名为“宝泉岭农场”。1955年6月,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1958年4月,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3年1月,划归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五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宝泉岭农场名称,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25万人。

    共青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中部,场部距萝北县城10公里。原名“青年农场”,后改称“向阳农场”,1985年改为“共青农场”。1955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杨华率先响应,并联合庞淑英等4名青年发出倡仪,组成北京市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全市即有2000余人报名,市团委从中遴选60名青年组成先遣队,由杨华任队长。8月30日,垦荒队员乘火车北上,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相继还有哈尔滨、天津等地青年垦荒队抵达萝北。杨华率领的北京青年垦荒队于同年9月3日,在鸭蛋河岸开荒建点。1956年“五四”青年节,为各队命名,建立集体农庄。北京青年垦荒队的新建点,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依次为“天津庄”、“哈尔滨庄”等,共8个集体农庄。1958年春,十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以青年集体农庄各庄为基础,扩建新场,改名“青年农场”。1963年1月,为独立核算的农 瘸。?ナ舳?迸┛炎芫致鼙狈?局。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四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为“向阳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85年8月,为纪念青年垦荒队开发北大荒30周年,胡耀邦同志亲自为农场题写“共青农场”场名,从此更名为共青农场。

     军川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内南部,场部距萝北县城34公里。 原为萝北农场的两个分场,1959年3月,将萝北农场第八、第九分场合并,成立军川农场,1963年1月改为独立核算的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军川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9万多人。

     江滨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县境东北部,黑龙江右岸,场部距萝北县城49公里。于1956年建场,因其濒临黑龙江而得名。1956年四五月间,山东青年垦荒队到达萝北县东北部开荒建点,分设开封、新升两个乡。1958年9月,十万转业官兵组建的预备一师、七师在开封、新升乡的基础上组建江滨农场,场部设在“肇兴”,下设4个分场,即:肇兴为一分场,开封为二分场,新升为三分场,三马架为四分场。同年10月,萝北县境内农场全部合并成立萝北农场,下设13个作业区,开封、新升分场分别为十一、十二作业区。翌年,将作业区改为分场。1963年3月,萝北农场改为萝北农垦分局,将十一、十二分场合并为江滨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十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江滨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92年全场总人口1.7万人。

    普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萝北、绥滨两县交界的松花江北岸。场部距绥滨县城40公里。 以蒲鸭河的“蒲鸭”谐音命名“普阳农场”,原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七团,是1971年在汤原农场的基础上组建的。因当时汤原农场仅有耕地10万亩,且与公社土地“插花”,没有发展前途。故确定第十七团从1971年开始,全团人马迁到蒲鸭河地区开荒建立新场,并按照“边搬迁、边建设、边开荒、边发展”的方针,到1973年完成搬迁建点工作,同时开荒11.5万亩。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普阳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

    绥滨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绥滨县境西北部,黑龙江南岸,场部距绥滨县城30公里。1948年由绥滨县创办县营农场,定名“绥滨农场”,1951年9月,划归松江省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松江省机械农场。1955年改隶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绥滨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

    二九○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位于绥滨县境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场部距绥滨县城60公里,以农建二师五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第二百九十团)部队代号命名。1955年4月,农业建设二师五团从山东调转进入富锦县境内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开荒建场。同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转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尊重五团官兵的意愿,命名为“二九○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二师第八团。1970年,将二师独立营(原蜿蜒河渔场)划归八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同年4月改为“军民农场”,隶属宝泉岭农场管理局。1978年4月,恢复二九○农场原称。农场下设5个分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5万人。
[ 此帖被彭城独行侠在2010-01-20 12:30重新编辑 ]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1-19
第五节  北安与绥化垦区


    锦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黑河市境中部,场部距黑河市政府驻地16公里。于1959年由黑河专员公署创建,命名为“什锦河农牧场”。1963年,什锦河农牧场与北方畜牧场(1956年建)的东部合并为“北方农场”(北方畜牧场的西部定名为“黑河农场”)。1966年组建黑河农建师,将北方农场改为“黑河农建师北方团”。1968年6月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北方团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一团。1969年将独立第二营(原黑河马场,农建师马场团)并入第一团,1970年又将第二团(原新华畜牧场,农建师新华团)并人第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将第一团改名为锦河农场,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全场下设3个分场,总人口约1万人。

   红色边疆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孙吴县境
北部,东北濒临黑龙江,场部距孙吴县城1.5公里。因地居祖国北部边疆而得名,1949年由瑷珲县建立县营农场,原名“大五家子农场”。1953年改为黑河机械农场。1957年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接管,改为红色边疆农场,1963年改隶黑河农垦局管辖。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一师第三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建制,仍称红色边疆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3万余人。

   逊克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逊克县境北部,场部距逊克县城35公里。 于1960年由黑河专员公署建场,名为“黑河垦区第一农场”,归黑河专署领导。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接收,改为逊克马场,由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军马局直接领导。1963年1月,将逊克马场改为逊克第一军马场,同时在松树沟大岗建立逊克第二军马场。1964年1月,将两个军马场合并为逊克军马场。1976年1月,逊克军马场移交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改称逊克农场,后隶北安农场管理局。1978年将库尔滨农场(包括原东山农场)并入逊克农场。全场下设5个分场,1992年末总人口约1.7万人。引龙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德都县境中部,场部距德都县城70公里。

   引龙河农场  建于1955年,因其地居引龙河附近而得名。原为劳改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管辖。1958年并人龙镇农场,1963年又分出重建引龙河农场。1968年下放给德都县管辖,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隶属黑河分局。1976年2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归省司法厅劳改局管理,1985年复归省国营农场总局,仍隶北安农场管理局。

    二龙山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德都县境东南部与北安市交界处,场部距德都县城33公里。 以场区内二龙山得名,1949年秋,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到此开荒建场。1952年5月1日,东北军区政治部决定青干一团全体官兵就地转业,正式成立“国营二龙山机械农场”,隶属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1955年改隶黑龙江省农垦厅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一师第六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二龙山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79年,将原北安农场并入,增设五分场。全场共设5个分场,总人口约1.9万人。

     长水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北安市境东北部。场部距北安市政府驻地40公里。原为1960年省公安厅建立的劳改农场,1969年移交给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长水河农场,隶属黑河分局。1976年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84年12月,又划归省司法厅劳改局管理,恢复为长水河劳改农场。翌年12月,重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称“长水河农场”,仍隶北安农场管理局。

     赵光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北安市境西部与克东县交界处,场部距北安市政府驻地37公里。原名“国营通北机械农场”,因其位于通北县境内得名;后以通北县赵光区名改为赵光农场。1947年11月,周光亚(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到达通北,实地踏勘,12月正式确定场址,定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通北机械农场。1948年6月,部队调往前线,农场由黑龙江省建设厅接管,更名为赵光机械农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成立赵光人民公社。1959年春“场社分开”,仍称赵光农场。1962年划归省农垦厅赵光农场管理局所属。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赵光农场编为第一师第七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赵光农场名称,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78年12月,将克东县境内的福安农场并入赵光农场。全场下辖4个分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2万余人。

  红星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位于北安市境中部,鸡爪河流域,场部距北安市区30公里。 建于1947年2月,原由黑龙江省军区供给部组织战士,在通北县柳毛青开荒,主要种植蔬菜和军用药材。1950年3月,东北军区政治部青年干部教导一团三大队于通北县东西火犁正式创建农场,1951年10月命名为东西火犁农场,1952年定名为国营红星机械农场,隶属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1958年3月,改隶黑龙江省农业厅赵光地区农场办事处。1960年称红星分场,隶属赵光农场。1962年成立赵光农垦局后,红星农场为独立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一师第七团第七营。1970年8月,将第七营(红星农场)、第八营(共青团农场,今红星农场2分场)、第九营(晨光农场,今红星农场3分场)合并,扩建为第一师第二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称红星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

     嘉荫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绥化农场管理局。位于嘉荫县境中部,东北濒临黑龙江,场部距嘉荫县城28公里。建于1964年,隶属黑龙江省农垦厅。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嘉荫农场被编为兵团独立一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仍称嘉荫农场,隶属绥化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约1万人。

               
第六节  九三与嫩江垦区
  
       嫩江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东南部科洛河左岸,场部距嫩江县城18公里。1955年,黑龙江省公安厅在此建立劳改农场(第三十一劳改支队),对外称“嫩江农场”。1959年将三岗农场并人,改隶嫩江县领导,1969年划归省农场管理局。1972年,改隶北安农场管理局,1975年划归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回省劳改局领导,1986年重又划归九三农场管理局。农场下设5个农牧分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5万人。

   七星泡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德都县与讷河市交界处,场部距嫩江县城73公里。嫩北公路穿越场区。 以此地大岔气沟的连续7个自然水泡定名。1955年9月,由黑龙江省公安厅勘察建立黑龙江省第二十九劳改支队,对外称“七星泡农场”。1959年2月,将虎山、格球山两个劳改农场并人;1962年又将原格球山农场分出单设。1969年,在押犯全部调出,将七星泡农场改为安置知识青年为主的国营农场。1970年4月,正式划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北安分局领导。1976年2月,划归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回省劳改局管辖。1986年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仍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

    尖山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南部,场部距嫩江县城35公里。因场区内有一座呈尖形的死火山(吐莫葛山)得名。原为八一五农场第三作业区,建于1949年。1953年与伊拉哈农场的一、六分场合并,成立九三荣军农场九三分场。1958年于吐莫葛山附近建立尖山分场,翌年并人九三分场。1962年3月,九三农场下属各分场独立,将九三分场更名为“尖山农场”。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五师第四十九团。1975年将四十八团并人四十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改称尖山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

    建边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北部,嫩江东岸。场部所在地距嫩江县城90公里。建于1964年,因居于祖国边疆而得名,意为“建设边疆”。隶属黑龙江省农垦厅管理。1968年6月,下放给嫩江县领导。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隶属黑河
分局。1976年划归省农场总局,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

     嫩北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东北部,场部距嫩江县城45公里。 因其地居嫩江县境北部得名,是1955年9月省公安厅建立的劳改农场。1959年将柏根里、门鲁河两个农场并入嫩北农场(即黑龙江省第33劳改支队)。1968年下放给嫩江县管辖,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隶属黑河分局,为地方国营农场。1976年2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归省司法厅劳改局,1986年重归省农场总局管理,仍隶九三农场管理局

     山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位于嫩江县境东部,场部距嫩江县城40公里。由场部所在地山河镇得名,是1955年由省公安厅建立的劳改农场。1959年,将科洛河农场并人山河农场(即黑龙江省第34劳改支队)。1962年3月,划归嫩江县管辖。1963年改隶嫩江地区劳改局,1968年下放给嫩江县领导。1972年收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隶属黑河分局。1974年9月,将乐山农场并人山河农场。1976年2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隶属九三农场管理局。1984年划归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1986年复又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仍隶九三农场管理局。

     克山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嫩江农场管理局。位于克山县与讷河市交界处。场部驻于讷河市境内,距克山县城46公里。以克山县得名,是1948年由克山县政府创建的县属第二农场。1954年,省农业厅决定,以畜力耕种的克山县第二农场扩建为“国营克山机械农场”,隶属省农业厅。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五十四团,隶属第五师。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克山农场,隶属嫩江农场管理局。

   查哈阳农场 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嫩江农场管理局。位于甘南县境东北部,嫩江西岸,场部距甘南县城68公里。是黑龙江省西部最大的国营农场。以当地地名“查哈阳”命名,查哈阳,蒙古语,意为“好地方”。1948年1月建场,场部设在甘南县平阳镇,定名“平阳农场”,隶属嫩江省建设厅。1949年10月,场部迁至“大烟筒”,更名为“查哈阳机械农场”。1955年,与甘南、义和农场合并,定名“查哈阳农场”,隶属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厅。1958年秋,与甘南县平阳乡、查哈阳乡合并,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60年2月,“场社分开”,恢复农场体制,仍称查哈阳农场,隶属省农业厅。1962年1月,扩建为“查哈阳农垦局”,下属金边、丰收、稻花香、太平湖等11个分场。1968年7月,撤销农垦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第五十五团”。1970年3月,改编成五十、五十五、六十七3个团。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体制,将原3个团雀奈?鸨摺⒉楣?簟⒎崾眨掣雠┏。?ナ裟劢?┏」芾砭郑唬保梗罚纺辏吃拢??掣雠┏『?并为查哈阳农场,下设9个分场。1992年全场总人口5.9万人。



以上选摘来源
中国龙志http://www.zglz.gov.cn/
更多详细资料http://www.zglz.gov.cn/trsweb/Search.wct?ChannelID=6567
[ 此帖被彭城独行侠在2010-01-20 12:33重新编辑 ]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1-19
绝对好贴,很早以前我就关注过这些农场名,终于见到这么详细的了。
北纬42°辽西CEO★★★★★传奇盛京 福运沈阳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1-19
这段时间《情系北大荒》比较火,讲的就是开发黑龙江农场的故事。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