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县在
历史上已经连续存在了数千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
区划建制单位。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在变化和废徙无常的区划单位名称中,惟独县始终稳定,这种稳定不仅仅表现在名称上,还表现在
行政区域甚至行政中心的大体稳定上。县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代名词。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维系国家统一稳定基层区划单位,县有一个恰倒好处的适度规模。
在
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的历史上,一般管辖范围不超过几十公里半径的“县”,是设立最基层政权的最大规模范围限度。虽然,在秦汉确立郡县化的初期,地区经济开发和
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使得县的规模也相差悬殊:开发程度最高的关中和中原地区县的地域规模与现在基本相差无几,而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的华南地区一县地域范围甚至几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不过这种极端化的现象随着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逐步扩散而逐渐改观,到了明清时期,大部分县的地域范围就基本与现在吻合了。
清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也带来了社会
管理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的职能不再是相对专一的行政管理,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自古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也被打破,县开始不再是最基层的国家政区。
这一切都意味着县已经开始完成其历史使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政区“市”化的现在。
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管理,已经离不开县了。核心就在于县的适度规模。至少几十万的人口是提供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的最理想规模,一般不超过几十公里的半径也是在现代化条件下,借助大众化的
交通工具,形成联系较为密切的都市生活和通勤圈的最理想范围,这一切对于而范围更大的地级市和范围更小的乡镇来说,都不适当。于是,我们就顺理成章地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地级市为适应
城市化的发展,频繁调整市辖区范围,却越调越畸形、越畸形越需要调整,其实,只要恢复其历史上的县域,就是一个拥有完整地域文化和经济联系的都市区。而且,对于大多数地级市市区来说,除了可有可无的行政管理功能外,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实际覆盖范围也就相当于一个县域,也就是说,其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其实仅仅扮演了一个“县城”的角色。
郡县安则天下安。
这句话在历史上是真理,现在依然是真理!
[ 此帖被境由心造在2012-11-29 18: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