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化or 都市化
中国经济为什么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因为我国钢铁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2,水泥产量占到2/3。以房地产为主体的基本建设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用户,同时几乎消耗了全部的水泥。如果房地产退潮,钢铁和建材行业必然衰退,并连带能源、冶金、石化,甚至汽车、重型机电设备制造、
交通运输等部门进入萧条,从而引发一场全局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但是我们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可能承载太多的大型
城市,我国已经有了5亿城市
人口,这已经与欧盟人口相仿,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人口的总合,这可能已经是我国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一个极限。中国发展不可能依赖
城市化,尤其是大都市化。
城市人口的综合能耗约为农村的三倍,生活用水量也是农村的三倍,因此中国均衡能源与水资源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和最终城市化水平。住户部门也是城镇污水,特别是COD、总氮、总磷的最大贡献者。
城市
规模按算数方式增加,而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却按几何方式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一旦超过300万,城市化的边际成本将会大大增加,难以摆脱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赤潮水花、垃圾围城等城市病。而且由于周边区域缺乏足够的环境容量,污染治理也将更为困难,即使保持城市内部的整洁,也是以以邻为壑为代价的,把整个地区都变成了大化粪池和垃圾场。而在村庄和小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都是作为肥料的。大都会是一种工农分割、城乡分割、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割的发展模式,很难说是可持续的。马桶水是不可治愈的都市化之癌。如果考虑外部成本,特别是环境成本,超级都市的效率和效益恐怕是相当低的。人类必须抑制城市化的冲动,否则我们迟早会被自己的排泄物淹没掉。美国的国土面积与我们差不多大,而美国生活在都会区的人口不过一亿多,而美国也没有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整个密西西比河就是一个大下水道,在墨西哥湾形成了大面积的死亡海域。
农民进城,特别是进入大都市边际成本很高,根据陆大道等人的研究,一个农民转化成市民并过上有尊严的城市生活的成本至少20万元,在一套房动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元的大城市,这一成本还要高得多,而且如果考虑增加城市就业岗位的机会成本,那么农民进城的成本还会增加。95%以上的农村居民没有这样的资本积累,这笔钱政府也出不起。
而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已经饱和。中国最有活力的制造业绝没有集中在大都市,而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连绵带中的中小城镇中。中国北方的煤矿和油田,也不会在一线城市中,往往是山野和荒原中的小镇。这些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和基础。
北上广的经济基础其实带有很大投机性和依附性的第三产业,是以巨额债务为支撑的。比如
北京虽然是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
中心,但是现在北京每年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并不能补偿它从外界获得的资源,债务支持的繁荣只能说是庞氏骗局。
我们不能只把农村看作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农民也有消费需求,农村与城市之间有10到15年的消费差距,我国未来家电、信息产品、汽车甚至
文化消费的重点都在农村。特别是汽车,按照现有的汽车生产能力,未来汽车保有量肯定会突破3亿量。如果说这些车全部(哪怕是80%)都集中在城市里,那么大街小巷全部都会成了停车场。
消费促进就业,就业也拉动消费。如果把消费能力、消费欲望最强的青壮年都圈到城市里,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一定会民生凋敝,那么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是以农村凋敝为代价的。而且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的成本更低,不存在先期投入问题。
随着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向劳动力、土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民工返乡创业,把工业化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和文化带回家乡,广阔的内陆地区会形成一个壮观的村镇化建设热潮。特别是物产丰饶、人力资源充裕、对外交通便利、环境容量大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将会是国民经济增长新的热土。
中国农民从不缺乏热情和创造力,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舞台,一定会推动国民经济开始新一个长波增长的空间。从这一点上我也赞同城镇化。只有小城镇才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可以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甚至不离土不离乡。
村镇化、新农村建设将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重工业产品。比如说水泥,中国要想实现农村现代化至少需要1000万公里的乡村公路,以20年为周期,每年修路需要的水泥就会超过全国水泥产量的1/10。
与城市相比,农村劳动力成本低,地价几乎可以忽略,相同的投资可以消费更多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工业产品。
只有村镇化才能给中国国民经济注入长久的活力。
郑风田:
错位的城镇化发展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