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网首页 > 区域经济
陈栋生:各创优势 东、中、西部健步走
2002-11-08
在地区协调发展的总方针下,东部如何升级?中部怎样崛起?西部又如何开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东部:大都市圈势不可挡
记者:东部地区以其现有条件在今后地区协调发展中,能否继续拥有特殊优势?
陈栋生:目前东部地区的有利区位和改革开放先行优势依然存在,在这个基础上,要把既有的国内竞争优势提升为国际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地区产业结构。
记者:近年来关于大都市圈的呼声很高, 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陈栋生:过去20多年中国一些地区已经迈入了“区域城市化”,今后将向“城市区域化”即大都市圈的方向发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总部、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将不断地向这些大都市圈的中心汇集。这不但会加快沿海城市国际化的步伐,还会让它逐步发展成为各种资源、要素在两个市场对接交融的枢纽。
大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将突破既有的行政区划、朝蛛网结构演进,在都市圈的外环和边缘将涌现出一批新的中、小城市。这些中小城市的崛起在支持中心城市的同时还可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载体。
中部:翻新农业工业牌
记者:中部地区的工农业基础较好,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中部迅速崛起?
陈栋生:中部可以把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起来,打新的特色。在农业方面,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出口的“一条龙”。
工业要把握两点,一是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中部地区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汽车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尽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快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找到用武之地。二是要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合肥、长春和哈尔滨等大城市科研实力的优势,发展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要重视区内功能单一的工矿型城市的重新定位,支持资源枯竭的工矿型城市发展后续产业和接替产业,依托铁路干线,形成若干经济实力雄厚的产业带和都市圈。
西部:特色经济曙光初现
记者:和东、中部相比,西部应该怎样选择理性的产业战略?
陈栋生:西部地区产业战略的选择难度比较大。如果跳过传统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成都、西安、重庆等几个大城市可行,对整个西部而言则缺乏众多基础条件。如果按照工业化的常规递次发展加工制造业,又很难不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概率也难遂心愿。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解决问题思路圈定在“特色经济”上。
记者:这方面您有没有列出一张“特色行业清单”?
陈栋生:西部资源的禀赋特色太鲜明了,各方面开列的清单基本上大同小异。除了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水能资源和煤炭、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加工以外,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农畜产品,特别是西部土特产的加工与深加工。二是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业。三是立足于丰富资源基础上的新型材料与制品产业。四是通过对西部机电设备制造业庞大存量的重组和技术改造,力争在支线飞机、节水灌溉设备、太阳能、风能、沼气制备设施等西部需求广泛的行业上有所发展。
记者:为使特色产业升级为优势产业,西部地区还要作出哪些努力?
陈栋生:产业和行业的正确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去发展。除了积极引进外资、培育民营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外,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是引进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这样既可以满足东部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又可以较快地克服西部工业崛起中的多种约束。
此外合理的区域布局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也很重要。在这方面首先要推进重庆、成都、西安等大都市圈发展,完善其城市功能;从现有中小城市中择优培育一批大城市,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对于那些特色经济已显端倪的经济强县的城关镇,还要顺势扩张、提升为中、小城市。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镇(建制镇、集镇)在人口和经济模上都要小多了,一般说来现在还不到摆上战略地位的时机。小城镇如果没有具备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就业岗位从何而来?与其费力建设这样的“空壳”镇,还不如先集中力量建好城关镇。
作者:刘金霞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