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1898戊戌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墨县城内,新年喜庆气氛正浓。踏着飘落在大街小巷的鞭炮碎屑,居民按传统逐户拜年磕头,品茶言欢。谁也不会料到,驻扎青岛的300多名德兵正向即墨逼近。
是日傍晚,德兵突入即墨城并寻衅滋事。初二日夜,居民李象凤不堪上门德兵骚扰,怒而杀之,此举激起轩然大波。
德军缘何大年初一起侵扰继而强驻即墨?本报记者从青岛市档案馆内该事件处置和善后交驰的大量电文档案中,探寻到了
德意志帝国的黑幕——以此事端逼迫清政府答应,由其添筑
由胶澳(青岛)至沂州府城、再由此至省城济南的铁路。
突侵即墨滋事毁坏圣像 从现存档案看,德军侵扰即墨的第一份告急电报,发出时间为两天后——1月24日(正月初三)。是被德军侵扰纠缠腾不出手,还是时值春节不忍打扰上司,抑或电报收发不畅?
这份电报由即墨知县朱衣绣发给山东巡抚
张汝梅。收到电报后,张汝梅“殊为骇异”,当即向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紧急电呈:
顷据即墨县电禀:初一日夜,德兵三百余人进城,初二夜有一巡街洋人,不知被何人在城西刃伤二处毙命,现悬赏勒拿等语。阅禀殊为骇异,其中有何起恤情节,已电饬该县迅速查明,赶缉凶犯,严讯究办。谨电阅。汝梅谨肃。支。
而就在这一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收到了湖广总督
张之洞的情报:“外报载德总领事自言,
德将以山东铁路为吸取全东地利深入豫省中原之根,其说甚详,计甚毒,中外皆见此报,明是见。”
后来的史实证明,张之洞在电报中提醒的内容,就是德军突入即墨侵扰的阴谋。
《青岛通鉴》对这一事件的记录较为详细,兹摘录整理如下:
1898年1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一),驻胶澳德军百余人突入即墨县城,驻扎于文庙和西关商户店铺内,强迫知县朱衣绣交出地丁册籍和地方志书,朱以未奉上谕不敢擅专而拒绝。翌日夜,一名在县城西门站岗巡逻的德兵,因酗酒滋事,被居民李象凤杀死。事发后,德军深夜闯入县署,将朱衣绣掳去扣押,并立逼其将李象凤擒拿处死。
德兵此次侵扰即墨城,不仅劫掠去大量财物,还将即墨文庙中的圣像四体伤坏,将先贤仲子的双目挖去。朱衣绣只将李象凤杀死德兵一事据实上禀,而对德兵毁圣像一事匿而不报。
交涉未果迫许青沂铁路 因为有1897年11月1日发生的“
曹州教案”这一前车之鉴,即墨城居民杀死侵扰德兵一事搅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诸大员整个春节不得安宁,羽檄交驰,中德之间进行了激烈交涉。
1月28日,出使德国大臣吕海寰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署):德海军水手在即墨被刺,
德皇威廉二世颇为不满。“惟德不撤兵,日久必激而生变,曷胜焦虑。”
30日,吕海寰再致电总署,汇报他奉电令,往见德国首相
毕鲁的情形——
毕鲁表示,“惟请中国准
胶澳铁路展至沂州,尤敦睦谊”,并请吕海寰务必电告总署。
至此,图穷匕见,德方袒露出了侵扰即墨的险恶用心。
吕海寰回应,中德兵民杂居,久必激变,中国难任保护,必须先从即墨撤兵后,方可与总署电商
胶澳铁路展至沂州事宜。
毕鲁答称:“兵甫戕,遽撤兵,此示民所怯,况且中国所许未见效验,亦难请撤,若将兖案及赔偿款了结,
许展沂路,当可结案。”
2月7日,吕海寰致电总署表示,他已将“刺杀德兵的凶犯已伏法、严捕抢匪以及德驻华公使海靖种种无理情形”详细告知德外交部,德方态度强硬,“仍以所商展拓铁路两节请速照办云”。
12日,吕海寰致电总署:对
沂州铁路一事,德方仍要求中方答应,“辩驳再三,不肯松动”。
17日,吕海寰又一次致电总署,汇报与德国外交部交涉事宜——“德外交部提出,
胶沂展路本包括沂州、济南在内,胶澳、沂州清政府已答应,仍请将沂州至济南及办路先商两事照准,即撤退即墨德兵至胶澳界内。”
3月6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签订
《胶澳租界条约》。该条约共三端九款。其中,关于铁路矿务等事,清政府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两道:其一由胶澳(青岛)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
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处经过莱芜县至济南府。盖造以上各铁路,设立德商、华商公司,或设立1处,或设立数处。德商、华商各自集股,各派委员领办。允许德商在上述铁路附近30里内开挖煤矿。德国商人及工程人,清政府亦应按照修盖铁路一节所云,一律优待。
清政府如何与德方进一步交涉,并最终被迫签约?可从第二天(3月7日,农历二月十五日)
恭亲王奕䜣给
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可管窥:
嗣因德国兵丁在山东省即墨县被杀,德国教士在广东南雄州被劫,该国使臣海靖复坚请添筑
由胶澳至沂州府城,由沂州府城至济南省城相连铁路一道。并嗣后在山东省兴造铁路矿物,均须先向德国商办,以为补偿。臣衙门与之往复辩论,允其添筑
沂州铁路之请,仍将山东省路矿等项先问德国业此之人,如德商不愿承办,可任凭中国另办,以防他国借口均沾之条。磋磨月余,德使始经允从。与该使臣签订专条三端,分别款目,详载租澳界址及一切办法,彼此画押盖印批准互换,并与该使臣订明画押后即电达其本国,将现驻胶州即墨之兵撤回胶澳租界以内。
9日,吕海寰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文主要内容是,刚刚接到德国外交大臣毕鲁签字的照会。毕鲁在照会中说,接到海靖的电文,“与总署商办之事已议妥,所拟约款互相签押”。基于此,德皇威廉二世立即饬令
胶澳总督罗绅达尔,命其将
德兵赶紧撤回胶澳租借地,“此事了结,奉贺。”
翌日,罗绅达尔执行德皇威廉二世的电令,
德兵旋由即墨撤回青岛。
13日,山东巡抚张汝梅就此电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兹录电文如下:
奉十七日电饬,据胶州、即墨县先后电称:德兵于(农历二月)十七日(3月9日)、十八日(3月10日)陆续撤退青岛。
余波难平引发公车上书 《胶澳租界条约》已签,德兵也已从即墨撤走,但此事件的影响远未结束,其发酵的结果甚至出乎大清统治阶层的意料。
这年春,恰逢戊戌科会试,各省举人云集京都。4月22日,即墨举人黄象毂串联山东举人103人,联名上书都察院,告发德兵毁即墨文庙圣像事。赴京会试的孔孟后裔孔广寒、孟昭武等17人亦联名签署《为残缺圣像,任意作践,公恳据情代奏折》上陈。
连接两份上书后,都察院认为事关重大,当即由堂官、左都御史裕德领衔,全台署名,将两份上书一并报呈光绪皇帝。京师舆论一度哗然。
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得悉侵占胶州湾的德国士兵骚扰即墨县文庙事件引发士林愤慨大为振奋,立即在参试士子中散发一封言辞激切的公开信,鼓动各省举人联合行动。
5月3日,以康氏弟子
林旭为首的369名福建举人率先响应,联名递交《为圣像被毁,圣教可忧,请饬总理衙门责问德人公呈》。此后,湖北举人李家群等165人、湖南举人易顺豫等43人,以及安徽举人洪溁和广西举人万象燊均联合上书都察院。
4日,江苏省松江府举人庄仁泳等31人向都察院递交《即墨文庙一案关系重大,请旨严诘德人交犯惩办,以伸公愤》的公呈。同日,江苏省举人汪曾武等204人,亦递交《为至圣像毁,乞饬总理衙门责问德驻京公使,迅速查办,以安人心》的公呈。6日,梁启超等人领衔、831名广东举人联名签署上书,公车上书达到了高峰。
13日,都察院又向皇帝代奏由李桂林领衔签名的《德人残毁文庙圣像,请旨严行责问,以保圣而杜隐患》的公呈,154人在此呈文中签名,其中包括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庶吉士,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员和国子监、光禄寺、都察院的司员。
公呈指出:“去年胶澳之事,彼曲我直,不能遍告各国与之理论,友邦已共议其失机。今德人此举,行同盗贼,非但中国所同愤恨,应亦外国所共非议矣。我若能仗义执言,径相诘责,则各国知我人心不死,必有出而衡其是非者”,不然,“恐天下人心无复有亲上死长之义”。
康梁等维新派人物推波助澜,即墨文庙圣像被毁一案遂成轰动朝野的重大事件,前后在上书中签名的各省举人及京师官员达2000余人次,影响迅速扩至全国。
在舆论压力下,清政府向德国交涉,要求驻青岛德军首领赔礼道歉。即墨知县朱衣绣因隐匿此事被革职。
1898年11月至1899年4月,尝到甜头的胶澳租借地德人故伎重演,又以传教士薛田资在
日照后街头村寻衅滋事被当地人扣押三天并遭受虐待、山东矿物公司施工受阻为借口,不仅威逼
鲁南道台彭虞荪签订赔款、惩凶、建教堂的协议,而且还“以维持治安的名义派遣远征军”到
沂州府韩家村纵火烧毁村落、劫持士绅作人质,以此逼迫清政府答应向德英财团借款建造
天津-镇江铁路。
5月18日,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
《津镇铁路借款合同》,借款740万英镑,
规定津镇铁路以山东峄县韩庄为界,分南、北两段分别用英、德两国借款修建,其建造、行车等一切事宜由英、德两国代理。
在获知德英联合辛迪加获得铁路建造权后,25日,德皇威廉二世下令
胶澳远征军自
沂州撤军,并释放了五名人质。
[ 此帖被山川形便在2017-03-22 19: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