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06阅读
  • 27回复

[历史地名]辽宁人古代被称为“三韩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6-04


图片发出来的有问题,我改发文字!

东北地区有很多别称,比如满洲,关东,松辽。但是…还有一个关于辽宁人的别称你们知道吗? 从唐朝一直到民国都有这个称呼…


从征辽东,帝舍临海顿,见大鸟,异之,诏绰为铭。
其辞曰:主缮辏维大业八年,岁在壬申,夏四月丙子,皇帝底定辽碣,班师振旅,龙驾南辕,鸾旗西迈,行宫次于柳城县之临海顿焉...
臣拜稽首,敢勒铭云...帝自东征,言复禹绩,乃御轩营。六师薄伐,三韩肃清,龚行天罚,赫赫明明...
帝览而善之,命有司勒于海上。
——【隋书 虞绰传】

当初看到隋书里的这段记载就颇让人疑惑,传统上中国史书自汉代以来说的“三韩“指的都是朝鲜半岛中南部。为何这里隋炀帝和著作佐郎虞绰都将征伐高句丽的辽东地区称作“六师薄伐,三韩肃清”?难道“三韩”(马韩,辰韩,弁韩)的范围在当时已经被认为包括了辽东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翻阅了全唐文,发现不仅是隋代,唐太宗攻克高句丽白岩城后所发诏书也有相似内容:

朕悯彼同焚,情深恻隐,乃亲御八骏,幸敕三军。贼既倒县,方思转祸。积甲齐於熊耳,获庾方於海陵。建十州之旗,各复於桑梓;反三韩之士,不易於农肆。焚榇锡爵,驱驰辽浿之间;凿井耕田,编列弁辰之野。
——【克高丽白岩城诏】

另一篇唐太宗所作的【甘雨降大赦诏】亦是如此:

昔兴殷解网,动嘉惠於生灵;惟尧肆赦,播深仁於四海。抚名岳,登甘泉,流长河,揖仪凤,惟皇祚惠,此为常范。
朕敻越前古,祗膺宝位,虽复十角之寇,久变衣冠;而乃三韩之野,尚兴车甲,言念艰勤,无忘鉴寐。

可见,起码在隋唐人眼中,将高句丽称作为“三韩”是个很正常的现象。不然隋炀帝和唐太宗也不会如此使用“三韩”一词。




搞清楚了这一点,下一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这种把高句丽称作“三韩”的习惯,是只有当时中原政权这么做,还是本身高句丽人也有“三韩认同”?

可惜的是高句丽王国本身编写的史书比如【留记】和【新集】都最晚在高丽王朝时期就已经遗失,不过还好这一个世纪以来相继找到了20多方入唐的高句丽贵族及其后裔的墓志铭,那么从中我们能找到什么信息呢?

检索现存的高句丽人墓志铭(多数都是入唐为官的高句丽旧贵族和王室),果不其然,在高句丽人中的确存在自认为三韩的情况,试举数例:

1.【周冠军大将军,行左清道率府频阳折冲都尉高乙德墓志】:卞国东部人也。昔火政龙兴,炎灵虏据。三韩竞霸,四海腾波...至总章元年,高丽失政东土,归命西朝...

高乙德首先是毫无疑问的高句丽人,而墓志中描述他是“卞国东部人”,东部就是高句丽五部之一的顺奴部,而卞国实则就是卞韩(弁韩)。换言之,这位高句丽贵族墓志里是把自己祖国用三韩之一的“弁韩”代称。根据墓志下文里将唐朝称之为“西朝”,可见墓志的撰写者也不是唐朝人,很可能是一同迁入中原的高句丽遗民。

2.【大唐右领军将军赠右骁卫大将军李他仁墓志铭】:祖福邹,本朝大兄。父孟真,本朝大相。并以鲲壑,景灵卞韩。

李他仁墓志中在追溯祖父在高句丽国内官爵时使用“本朝”二字,足见撰文者也是高句丽人,这里面也以“卞韩”代指高句丽。

3.【高句丽宝藏王之孙高震墓志】:公乃扶余贵种,辰韩令族。怀化启土,继代称王,嗣为国宾,食邑千室。

这个高震的祖父是高句丽末代国王高藏,可以说是正的不能再正的高句丽王室后代。

首先,高句丽王族一直自称来自于扶余王室,所以高震墓志中自称“扶余贵种”符合高句丽的传统,毫无问题。关键在于紧接着的“辰韩令族”一句。要知道无论是扶余故地还是高句丽后期都城平壤,都和传统意义上的辰韩六部所在的庆州地区远了去了。

所以说,这里的“辰韩”实际上还是对于高句丽国的代称。

这三人都是在高句丽灭亡前后入唐的,堪称第一代高句丽移民,应当还保留着在祖国的生活及用语习惯。

因此也足以证明,以“三韩”代指高句丽的现象在高句丽王室和贵族群体中本就存在,并非是中原王朝单方面的做法。

换言之,高句丽核心在某一时期产生了所谓“三韩认同”后,这一观念逐渐为高句丽下辖的各地方及部族所接受,辽东地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接着,中原王朝在与高句丽的交往中也使用三韩作为其代称。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将辽东代称为三韩并没有随着高句丽的灭亡而消失,反而传承了整整一千多年,直到民国之后才慢慢退出使用的舞台,再举几例:


唐睿宗即位后,下制书称出身靺鞨族的辽阳郡王李多祚“三韩贵种,百战余雄。席宠禁营,乃心王室,仗兹诚信,翻陷诛夷。”

北宋【武经总要】将辽国位于鸭绿江北的吉州和盐州也叫做三韩之地:吉州,三韩古城也,契丹置兵防控新罗诸国。东至石城,西南至鸭绿江,东至大监州百里,西至海。盐州,三韩之地,旧有城邑,置兵防制新罗诸国。

《明神宗实录》,黄嘉善在万历末年就把让李如桢当辽东总兵叫“以三韩旗鼓一朝付之”。



清朝时期出身辽东地区的一大堆官员履历全写自己是“三韩人”:
孙蕴韬,汉军人,正红旗,三韩人,官生,康熙九年任胶州知州。
赵国宣,奉天三韩人,茶陵州知州。
董学礼,字立蓭,三韩人,以山右卓异知易州。
赵世晋,三韩人(奉天人)康熙四十八年任岳州通判

大家也不免产生一个问题,高句丽是何时产生对三韩的这种认可呢?

这一点说实在的,目前史料实在不多,要说精确的确很难,但可以猜想其应当是在长寿王(394-491年)迁都平壤后才有的。


第一,高句丽与占据马韩故地的百济国,两国王族之间本身在传统说法上都是出身扶余王室。高句丽出身扶余这点有【好太王碑】为证。至于百济则在472年上表北魏痛斥高句丽时不时挑起战火的罪恶,其表文被记录下来,开篇之句便是“臣与高句丽,源出扶余”。

在之前的427年,高句丽长寿王正式把都城迁移到平壤。这无疑是把发展重点放到了朝鲜半岛的标志。经营半岛自然会进一步扩大和百济及新罗之间的摩擦,百济的这篇表文也是这种情况的合理反应。

我们也可以由此进行一些推想,要征服三韩故地的百济与新罗,高句丽逐渐接受三韩认同的可能性也会加大。何况百济还和自己是系出同源,更是降低了高句丽认同三韩的心理门槛。再则,百济也是积极学习南朝的文化制度,在发展度上并不输给高句丽,跟百济一起自认为三韩,对高句丽来说也并不丢脸。

第二,对于辰韩发展而来的新罗国,高句丽的态度也是在矛盾中加大包容的。1979年,在韩国中原郡立石村,学者们发现村口一座长满青苔的石碑经过清理识读之后,居然是高句丽时期的汉隶碑。在目前可认出的碑文中可见,碑文中的高句丽对新罗的态度非常有趣,一会称高句丽的好太王与长寿王有命,要和新罗“世世为愿如兄如弟”,一会又给新罗国王加上“东夷寐锦”的称呼,态度之矛盾可见一斑。根据碑刻上的“建兴四年”及在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收藏的佛像有“建兴五年岁在丙辰”字样,可推定立碑的时间是乙卯年。碑文又无长寿王这一谥号之称,而是在好太王之后以祖王代称长寿王,更有“太子”字样,这也符合长寿王死后由孙子即位的记载,可见此时长寿王应该还在世。由此推定立碑年代是乙卯年,公元475年。同样在长寿王迁都平壤之后。

不难看出,迁都平壤后长寿王急切想经营三韩,不仅加大攻势逼的百济都想联合北魏,还提出要和新罗王结好为“兄弟之邦”,只不过因为新罗一向发展水平较低,所以高句丽仍旧不免带上歧视色彩的称呼其为东夷。但总体而言,结为兄弟是大前提,证明了 高句丽在积极向三韩旧地的政权们靠拢,无论是战争上还是感情上。

【与百济本身系出同源,与新罗又立碑结为兄弟,足以成为高句丽逐渐接受三韩认同的前提了】

加上中国史书从隋唐开始大量称高句丽为三韩的记载,大概可以推断,高句丽的三韩认同就是从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开始,到公元6世纪末,这一百多年的时段里产生并普及到辽东地域的。


如果有看不明白的,我就简单粗暴的解释一下。
高句丽是扶余民族,不是三韩民族。
高句丽称自己为三韩或者卞韩,是因为长寿王迁都平壤之后,长寿王迫切的想要经营南部朝鲜,加上百济也是扶余人,所以要个三韩部落称作兄弟并不丢脸,后期加上和平壤的本地人通婚,所以就开始有了三韩认同。



















[ 此帖被金藏地天源在2019-06-04 21:3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6-04
呵呵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6-05
有病要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06-05
清朝“三韩人”是辽宁朝鲜族人的自称,而不是辽宁人都是“三韩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06-05
回 chy22 的帖子
chy22:清朝“三韩人”是辽宁朝鲜族人的自称,而不是辽宁人都是“三韩人”。?(2019-06-05 09:24)?

这你可说错了,清朝时期,辽宁没有朝鲜族聚居区。辽宁没有朝鲜族自治县或者自治州,古代没有,现代更没有,吉林当时也没有,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 ,鲜族人才从朝鲜进入中国。你查查历史,延边最开始也不是朝鲜族人的聚居区,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朝鲜半岛移民聚居延边才形成现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此帖被金藏地天源在2019-06-05 12:15重新编辑 ]
00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06-05
当时的世界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辽东人士认同的三韩,绝不是今天的大韩民国。

如同统派认同的台湾,是台湾省,绝不是台湾共和国或者日本台湾总督府。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06-05
回 007 的帖子
007:当时的世界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辽东人士认同的三韩,绝不是今天的大韩民国。
如同统派认同的台湾,是台湾省,绝不是台湾共和国或者日本台湾总督府。 (2019-06-05 10:23) 

三韩人是外地人称呼高句丽人,辽东人的称呼,辽东人原先只称自己为辽东人,外地人称呼三韩的次数多了,辽东人也改称自己为三韩人。三韩人这个称呼是为了迎合外地人对辽东这个地方的理解。

就如同东北一样,东北只是一个方位词,中原的东北方向,所以称作东北,外地人叫东北习惯了,满洲人也改称自己为东北人。


日本和俄罗斯的新闻里,仍然有称呼东北为满洲,这只是他们的习惯,和他们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有关。


文化理解不同,所以地名的叫法也不同。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06-07
掉书袋乱用典,地名漂移,邻近地名混用。
跟三韩没什么关系的高丽朝鲜也变成了半岛的朝代名,不足为征。
[ 此帖被magiu在2019-06-09 20:51重新编辑 ]
007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9-06-07
如果西贡的阮文绍政权还在的话,而历史书上自称南越的人更多,更尴尬。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9-06-07
自称“三韩人”的应该是棒子,汉人并不这样自称。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9-06-08
辽东被称为三韩其实就是因为高句丽后期中心乐浪是辰韩的华夏祖先迁出地,带方是马韩故地所产生的地名漂移。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9-06-08
回 金藏地天源 的帖子
金藏地天源:这你可说错了,清朝时期,辽宁没有朝鲜族聚居区。辽宁没有朝鲜族自治县或者自治州,古代没有,现代更没有,吉林当时也没有,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 ,鲜族人才从朝鲜进入中国。你查查历史,延边最开始也不是朝鲜族人的聚居区,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朝鲜半岛移民聚居延边才形成现在的延 .. (2019-06-05 10:00) 

清朝也是有朝鲜族的,萨尔浒之战,朝鲜姜弘立率领几千人投降,多数被编入八旗,
1627年丁卯之役,黄台吉命阿敏、济尔哈朗诸贝勒率军3万余进犯,朝鲜的记载“贼兵号四万,实一万四五千,而半是我民(朝鲜人)剃头者”,
朝鲜投降之后,阿敏派兵分道劫掠,仅清川江以南六邑就近5000名朝鲜人被掳走(600余人逃回),作为重灾区的清川江以北只会远多于此,这些人大都被编入包衣。
1636年,黄台吉亲率10余万大军东征朝鲜,朝鲜再败,清军掳走了50万多朝鲜人,朝鲜只赎回了部分士绅,清朝还多次下令朝鲜禁止接收逃虏,朝鲜被迫交还了几百个逃虏,交给清朝处死。
乾隆的妃子金佳氏就是朝鲜人,满洲正黄旗。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9-06-09
第二张图,好像韩国(朝鲜)人坚决否认“任那国”的存在,据说是日本人炮制的伪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9-06-09
回 torius 的帖子
torius:第二张图,好像韩国(朝鲜)人坚决否认“任那国”的存在,据说是日本人炮制的伪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19-06-09 11:51) 

伽耶附倭应该确定的,有没有任那日本府另说,
韩国的观点民族情绪多了点。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9-06-10
所谓朝鲜人、三韩人、交趾人(含现代朝鲜韩国人越南人)其实本来应该是中国人的民系(汉-东夷混血,汉-南蛮混血),但是唐末之后成为外藩,又没有像大理一样被后续朝代收回,清末分别由日本、法国控制傀儡政权从中国正式独立,然后通过更改文字,篡改历史,宣扬与中国的异,基本不提与中国的同,已使得中国人(汉人)、朝鲜人(韩国人)、越南人终于变成了三个民族。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9-06-11
清代整个东北都称为“三韩”。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9-06-11
回 炎黄剑 的帖子
炎黄剑:所谓朝鲜人、三韩人、交趾人(含现代朝鲜韩国人越南人)其实本来应该是中国人的民系(汉-东夷混血,汉-南蛮混血),但是唐末之后成为外藩,又没有像大理一样被后续朝代收回,清末分别由日本、法国控制傀儡政权从中国正式独立,然后通过更改文字,篡改历史,宣扬与中国的异,基本不 .. (2019-06-10 11:06) 

求求你读点儿书。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9-06-12
回 逐风天地 的帖子
逐风天地:求求你读点儿书。 (2019-06-11 19:49) 

这就是一个被现代民族观念影响的证明;越南人和广东人、广西人的血统有什么差异,都是秦汉隋唐时代的汉人(秦人)和当地越人混血后代;朝鲜人其实也不过就是汉人与当地土著(三韩人、高句丽人、扶余人、渤海人)的混血后代。

越南李朝、陈朝等等朝代的建国者都是福建人;王氏高丽族源于太原王氏;只是分别被越人同化、韩人同化而已,但是并不代表血缘不是汉人。

也就是跟现代西方国家的香蕉人一样,华人(汉人)血缘但是语言确是英语。

以后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使用英语(法语、拉丁语)为母语,肤色为黄种人,血缘以华(汉)人为主体”的民族。——也就是所谓的“入夏则夏,入夷则夷”。

[ 此帖被炎黄剑在2019-06-12 12:51重新编辑 ]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9-06-12
回 炎黄剑 的帖子
炎黄剑:这就是一个被现代民族观念影响的证明;越南人和广东人、广西人的血统有什么差异,都是秦汉隋唐时代的汉人(秦人)和当地越人混血后代;朝鲜人其实也不过就是汉人与当地土著(三韩人、高句丽人、扶余人、渤海人)的混血后代。
越南李朝、陈朝等等朝代的建国者都是福建人;王氏高 .. (2019-06-12 12:35) 

谁告诉你越南李朝的建国者是福建人?麻烦读点靠谱的书和论文。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9-06-12
梦溪笔谈中写的清清楚楚。福建泉州有古代的李氏族谱为证。当然李公蕴作为福建移民后代在越南独立后肯定是不承认的。梦溪笔谈属于北宋当代人的记载,泉州李氏族谱属于家族历史记载。这些并不属于攀附造假。捕风捉影未必无踪
[ 此帖被炎黄剑在2019-06-12 17:44重新编辑 ]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9-06-12
回 炎黄剑 的帖子
炎黄剑:梦溪笔谈中写的清清楚楚。福建泉州有古代的李氏族谱为证。当然李公蕴作为福建移民后代在越南独立后肯定是不承认的。梦溪笔谈属于北宋当代人的记载,泉州李氏族谱属于家族历史记载。这些并不属于攀附造假。捕风捉影未必无踪 (2019-06-12 17:31) 

陈朝修的《大越史略》写的也清清楚楚,李公蕴是北江古法人。
所谓泉州李氏家谱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内容是彻头彻尾的编造附会,截取《宋史》、《元史》中的相关记载,再配上编造的正史中没有的细节,这些细节与《大越史略》、《大越史记全书》等越南史籍的记载一条也对不上。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9-06-12
那么《梦溪笔谈》呢,当代人写当代史。确实《大越史略》等越南史书说李公蕴是北江古法州亭榜村人,但是《梦溪笔谈》、泉州李氏族谱也明确证明了李公蕴是福建移民。从中华史论李公蕴是中国福建人,从西方史论李公蕴是越南人。就看观者是中华史论者还是西方史论者。反正我是中华史论者。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9-06-12
回 炎黄剑 的帖子
炎黄剑:那么《梦溪笔谈》呢,当代人写当代史 (2019-06-12 21:28) 

当代人写当代史,却不是本国人写本国史。风闻记事,不知道辗转了多少手的消息,有真有假,自然不能轻信。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9-06-12
回 炎黄剑 的帖子
炎黄剑:那么《梦溪笔谈》呢,当代人写当代史。确实《大越史略》等越南史书说李公蕴是北江古法州亭榜村人,但是《梦溪笔谈》、泉州李氏族谱也明确证明了李公蕴是福建移民。从中华史论李公蕴是中国福建人,从西方史论李公蕴是越南人。就看观者是中华史论者还是西方史论者。反正我是中华史论 .. (2019-06-12 21:28) 

拿一份明清时代伪造附会的家谱来佐证“中华史论”。求求你给国人留点儿脸面吧。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9-06-12
其实你我的争论已经很明显了,我是中华史论者,你是西方史论者。安南自五代宋初从中国分裂我认为是当地汉人勾结越人独立,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的越族政权,政权主体血统是汉越混血裔;你认为越南独立是越人反抗中国政权建立独立国家,政权主体是越人土著。估计我们的论点基本不可调和。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