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卫星(satellite / moon):环绕一颗行星、矮行星或小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
卫星分为天然卫星(natural satellite)和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s)。本文只讨论天然卫星。
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第一颗被正式送入轨道的人造卫星是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人卫1号。从那时起,已有数千颗环绕地球飞行。
人类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卫星命名 自1973年以来,为卫星命名成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系统命名委员会的责任。这个委员会现在称为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WGPSN,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在命名法则成立之前,卫星的命名有各自不同的历史。通常是由卫星的发现者为它选择与决定名字;然而,在历史上有许多卫星在发现许多年后依然没有名字。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承担天体命名的责任之前,只有25颗卫星被赋予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名字。此后,已经为129颗卫星命名:47颗木星的卫星、43颗土星的卫星、22颗天王星的卫星、11颗海王星的卫星、5颗冥王星的卫星、1颗阋神星的卫星、和2颗妊神星的卫星。随着被发现纪录在案的卫星数量增加、新卫星的发现,这个数值将会继续上升。
在2004年7月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大会上,WGPSN明智的建议不为太小的小卫星命名,因为CCD的技术使得不到1公里直径的小卫星也能被发现。但直到2013年,不论大小,所有被发现的卫星仍然都有名字。在此之后,除了木卫五十三和木卫六十二,就再没有尚未编号的行星卫星得到名字。
位于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年度研讨会
卫星分布 内太阳系只有地球和火星有少量卫星,而外太阳系各个巨行星各自拥有庞大的卫星家族,其卫星分布有着相似的规律:
内轨规则小卫星:这个区域分布着大量小卫星和行星环,某些组成行星环的大块个体(冰块或石块)有可能升格为卫星。
中间轨道的大中型卫星:所有球形卫星(即较大卫星)都在这一区域。
外轨不规则小卫星:这个区域非常宽阔,各个卫星的轨道不规则,多数逆行轨道,轨道离心率大、轨道倾角大。
多数行星的三个区域井然分开,例外的是土星系,规则小卫星、行星环和球形卫星分布区域相重叠。
[ 此帖被边城玫女在2021-05-07 20: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