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以上属于高级
区划范畴,县级以上的
调整是国家、省的事情,设置合不合理,也是国家和省的事情,
地级市最多调整区的管辖范围,以及想
办法撤县市设区。
同样的,县级以上区划涉及到的是
经济整体的布局,本来就是很高级的东西。
但是
乡镇、
行政村这些则不一样,属于地方治理的范畴,这一块我觉得学深圳挺好的。
首先是行政村这一级,需要有一个依据,不能随心所欲,现在看来以学区定行政村是最好的。
然后是乡镇
街道这一级,用深圳的方法大体就是每个区县市6-12个乡镇街道,多了就合并,少了就分拆。
人口少的就少管几个村社,人口多的就多管几个村社,村社的数量从几个到二三十个都没有问题
具体调整上级可以不规定,区县按照数量和方便性,自己调整。
比如深圳人口最多的宝安区,450万人口,就设置10个街道
罗湖区100万人口,也设置10个街道
除了特别小的盐田区以外,大体都是这样设置的,盐田这个可能是限制最少平均5万人,所以盐田就只有4个街道,
当然对于人口稀少的县可以不做人口方面的规定,反正就是固定数量,如果是普通县无法设置6-12个乡镇街,只能说明这个县太小,不适合单独行政
这个就和古代乡里制一样,古代里以下是编户的,乡的设置是县城为中心,固定分4乡,每个乡至少1里,这样管理的。一个县如果连4里都没有,只能说明这个县要么是特殊设置的,要么不适合存在
除了乡镇可以这样玩以外,地级市辖区也可以这样玩,比如规定地级市至少辖3个区,自治州至少辖3个市(自治州的市按照地级市辖区管理)
为什么可以这么玩呢?
小学学区定行政村,是因为,小学的设置刚好是大生活社区的范围,小学生都能上学,也意味着你村组干部不可能跑不到;小学都无法设立,也说明你这个地方的经济和人口实在不行,也没有必要设立行政村,如果真是偏远人口少的地方,哪怕几个小学生也是要设小学的,不设小学也就说明你这个地方并不够偏
所以以小学定行政村可以避免人口、面积、交通等等所有需要考虑的问题,小学学区是天然的行政村/社区的标准
因为行政村的干部并没有升职到乡镇的途径,这是两个系统,因此乡镇下辖的行政村数的范围就可以很大,1个也行,30个也没问题。这样一来乡镇其实就是区县的经济分区,经济分区当然不要分太多,否则区县没法设定他们的目标。
这种区划设置方法其实就是以区县为主体的区划设置方式,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上位规划,因为依赖上位规划,因此下级就要少,太多了规划就全乱套了
[ 此帖被youyuan在2024-12-28 13:5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