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西直门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
地方。元代为大都城
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
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
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西直门-简介元称和义门,是
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 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位于
西城区北部。
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
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士祖
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城墙、萧墙(即皇城墙)、大内宫殿等建筑完成,其中城墙方圆28.5公里,黄土夯成,共设11门,西墙北门及为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其中和义门瓮城门洞高约6.68米,宽4.62米,采用砖砌卷券顶,青灰墙皮。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2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
西直门-历史知识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率明军攻占大都城,
元顺帝北逃。为防元反攻,
徐达命指挥华云龙整修、加固城
垣,对元大都土城外侧包砌城砖。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和义门改称西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通高34.41米(包括楼台),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沿袭和义门之制,较内城其他门洞低。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庑座面阔5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为东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有称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清代城门基本沿袭明制,在营建圆明园、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西直门为必经之路,故对西直门及城外官道曾多次维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又对城门进行全面修缮,后因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西直门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又有"水门"之称。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和义门瓮城门,成为北京轰动一时的考古新闻,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西直门-现状西直门现已成为地片名,泛指西直门内、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北大街相交处的西直门桥附近。东北属
新街口街道
办事处辖界,东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辖界,西属展览路街道办事处辖界。经西直门有4条大街,西段仍称西直门街。1965年合并定名为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外大街原为西直门外官道。1911年后东段称关厢,西段因自然博物院在此称博物院路。1949年两段合并改现名。西直门南大街全长600米,车行道宽47米。原为北京内城西城墙与护城河,1969年修建地铁环线时辟建为路,为城区西二环路的组成部分。西直门北大街全长1170米,车行道宽23米,北段、中段以及南段的东侧为海淀区辖界。
玉桃园居民小区位于西直门街区东部,并入西直门北顺城街等18条街巷,占地3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小区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西直门内、外大街两侧多商业店铺,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在西城区辖域内的有北京市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北京市消防局、北京消防科研所、中国建筑材料总公司、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西城区人民法院、西直门外百货商场、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西区邮票公司、六必居食品公司、北京铁路局北京工务机械厂等单位及新建的中仪大厦、成铭大厦等。1980年建成通车的西直门桥,是连接西直门内、外大街,西直南北大街的跨路立交桥,为上环形3层全互通式,地下有双层地铁交叉,设有西直门站。1999年对西直门进行全面改造工程,以进一步缓解附近的交通拥堵状况。建于1906年的西直门火车站,1988年北京北站,是京包铁路的起点,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建筑为
詹天佑设计建造的船型站室。
西直门-名寺古刹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
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於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寺
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
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於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後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
清王朝建立後,
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为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於殿前塔後......。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後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
1949年後,政府部门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在1976年
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宝塔塔基下沉、後部开裂的情况下,政府於1979年较全面地对古塔进行了修缮,并於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寺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以供游人观赏研究。现在这里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西直门-交通状况在北京,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如今一提及西直门,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它的辉煌历史,而是那座近年来饱受指责的立交桥。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原西直门立交桥,90年代后由于交通流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该桥的设计能力,使其成为二环路最拥堵的结点,成为制约北京城区交通改善的瓶颈。
据北京市政系统有关专家回忆,当初,有关市领导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1999年国庆节前作为二环、三环改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成西直门立交桥改扩建工程。当年9月17日,西直门立交桥主桥主路实现通车,当天的一家媒体评价说:“整个西直门立交雄伟壮观,将有利于缓解该地区长期的交通压力。”
然而,现在一提及西直门立交桥,大家的第一感觉就一个字:“堵!”“西直门立交桥是北京市市政建设史称得上最大的一个败笔。”北京市西城区一位
政协委员评价说,“比如,立交桥高度太低,经常被撞坏。是否可以按国际标准,提高高度至4.5米或5米。何况我们城市还在建设中,经常有超高货车要通过。西直门立交桥东部的桥(二环路桥)的高度只有1.8米,实在可笑!”
近些年,“首堵”成了首都北京的代名词,而其中的“堵王”便是西直门立交桥。每天早上八九点和晚上五六点的上下班高峰期,西直门都会重复上演着堵车的壮观场面。8月10日下午,记者在西直门立交桥周围转悠了两个多小时。下午5点左右,记者发现,西直门立交桥上桥下桥的车都已经排成长龙。德胜门西大街一位修自行车的“老北京”说,“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桥上桥下都堵,没有哪一天不堵的。”
对疲惫了一天的司机而言,下班尤其难受,排着长龙的车流考验着他们的耐性。不仅如此,西直门立交桥还像迷魂阵一样考验着人们的辨别力。
一篇名为《西直门交警》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着:“西直门刚改造好的时候,马师傅被派去负责那里,大伙儿都挺羡慕他,因为那是北京最气派的立交桥。可是过了仨月,局里接连接到投诉,说马师傅业务不熟练,乱指路。想去安定门的让他给指到了动物园,想去
动物园的让他给指到了
蓟门桥,想去蓟门桥的让他给指到了金融街。最夸张的是有一位司机哭诉说他想去
八达岭长城,按马师傅说的一直走结果到了保定……”
此外,引起大家近期热论西直门立交桥的原因之一是,作为西直门立交桥的组成部分,西直门北立交已经成为“危桥”。目前,西直门北立交桥桥洞只留出3米左右的通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危桥部分长达10多米,桥面和东西两侧的桥墩之间有明显的裂缝。危桥段南面的西侧桥面和桥墩错开,桥面上的护栏也已断开。在距离桥墩2米的地方还有一处长约2米的垂直裂缝。危桥段北面东西两侧也有不同程度断裂。为保证桥面安全通行,危桥段被一些钢架支撑着。
西直门立交桥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堵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西直门立交桥附近某楼盘售楼处工作人员说,由于西直门立交桥“堵车”,售楼处的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一栋楼至今都没有卖出去。”
西直门-投资旺地西直门,好地方!但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东、南、北三方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
中,西部只是
中关村和金融街突显了一些色彩,但由于西二环、西三环沿线开发的相对滞后,使西直门地区一直没有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关注。
打通瓶颈 迎接置业热潮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工地,除了
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之外,市政交通建设也在市政府的大手笔规划下掀起了一个高潮。近来,最引人注目的市政交通工程有许多,横向上有业已开通的
广安大街,纵向上恐怕就非西直门北大街向北一线的浩大工程莫属了。这一来便带活了一片地,救了一些项目更成全了许多苦苦等待开发时机的地产商,一场新的地产战役在京西的中心区域内悄悄点着了火。市场又在重复:在京城楼市中,位置与交通条件是可以决定项目成败乃至生死的关键要素。
大概半年多之前,就开始有人为西直门北大街的交通改扩建工程叫好,这是一个集轻轨与高架双重的交通集散工程,它将与同期施工的西外大街改造工程一道,彻底冲开西直门这个让许多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的要塞,进而真正成为连接三大商圈(中心地带)的枢纽。四环路畅通无阻,已经启动的二环快速连接线工程东向市中心铺展出一路的平坦开阔。今后,北上中关村也不过几分钟的车程。
京西同样又是奥运村重要的幅射地带,也是除奥运村外奥运比赛场馆最集中的区域,当然有理由调拨政府手中的千亿元建设资金。
老项目枯木逢春 新项目雨后春笋 守地已久的“老”项目,一夜间就像老树又抽出了新枝,借工期靠前的优势,吸引了最早循着市政改造的利好来到这里的买家;而仅在最近半年左右的时间内,西直门地区,尤其是西直门北大街一带就先后涌现出不下五六个新项目,这自然是看好交通条件改善的契机,后发制人也绝对少不了对先行者成败得失的总结吸纳,一出手便明显地有备而来,而且来者不善。你有成熟的社区环境,我用板式(小)高层讨巧,你前有环路后有河,我什么都有还加做TOWNHOUSE……西直门地区开发速度之快、楼盘项目之多、产品类型之全,恐怕也能创造京城楼市的一个纪录。
改造来日还方长一直以来,制约西直门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流通压力大。主干道修好了,但并不是用来充当穿“糖葫芦”的那根棍儿,也绝不可能穿起所有的“糖葫芦”,支线的规划和改造、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还有在京城“放之四海皆准”的拆迁老大难问题……这些都表明,西直门的改造工程绝对是来日方长,工程之浩大绝不亚于主干线的改造。而开发商有圈地之忧,购房者则必须三思而行。
区域类型不明 投资者慎选未来的五至七年,北京城整体都会有一个数倍迅疾于以往的变化速度,从整体环境到功能分区都将被重新塑造和明确定义。未来的西直门地区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商贸区?居住区?文化区?还是同金融街、中关村一样具有明显行业特性的一个区域,亦或它终究仅仅是作为一个枢纽而已,如此就要看购房人自己的考虑与判断了。具体到某个项目在销售时,也有一个功能定位的问题,想卖给谁,都卖些什么,卖什么价,推出产品之前应该与预期(拟定)的交易对手有个默契,反之在购买者这里也亦然应该有这样一个过程。西直门的location(区位/地段)优势有目共睹,但有一点想提醒一下:location重要但绝非万能。
不难想见,再过两三年,当奥运比赛场馆在西四环路一线渐渐显露身形、傲然挺立的时候,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一片塔吊和
钢筋铁架的丛林,将成为北京人,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期再或奔忙于斯的“西部人”,最惬意的家园。
西直门-科学探索北京西直门发现数千古城砖 2003年08月25日,数千块带有砖窑印记的古城砖随着西直门附近一个旧区的拆迁显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记者赶到西直门内的马相胡同时,这里的拆迁工作已经暂停。
尽管一些残破的城砖与
石灰瓦砾混杂在一起,但它们厚重粗大的模样还是能够被人一
眼就分辨出来。在一些城砖侧面,记者甚至能够发现不太清晰的“××大亭城砖”的印记,而在旁边一栋被扒去墙皮的楼房里,一层2米多米高的墙体竟然全是用城砖砌成的。
据7代居住在此处的居民王先生介绍,这些城砖全部来源于附近的西直门城墙,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城墙时被居民搬回家做起了绝佳的建筑材料。随着附近居民的不断搬迁和新老交替,这些隐身在石灰水泥中的城砖也就渐渐被人遗忘。
北京市文物古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后,立即对废墟中的城砖进行了清理,拉走了整整两卡车的城砖。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城砖将全部用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修复。
西直门-鸟瞰西直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