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陕西省地理地缘
现在加入生态、经济因素,再对上述三大地理区域细分。以地理结构为主线展开,然后从地缘角度分析评述。
2.1. 陕北高原
陕北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塬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
陕北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直接入黄的河流,一般是上游河段开阔,下游河床狭窄,多成峡谷,河床比降大,流速急,暴涨暴落,洪枯水量相差大,含沙量大。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据此陕北高原可细分为:长城沿线荒漠高原区、黄河沿岸水土流失区、白于横山干旱丘陵区、洛延定河谷丘陵区,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
2.1.1. 长城荒漠
长城沿线荒漠高原区是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又称小毛乌素沙漠,也称陕北沙区。沙漠东近黄河,西接盐池,北与内蒙毛乌素沙漠相连,南大体以明代万里长城为界,包括榆林市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个县(区)长城以北地区及以南部分地区。陕北沙区在地形构造上是一个槽形地带,地貌上大部分为沙地和湖盆滩地,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总面积15 831 km2,占陕西总面积20.58万km2的7.7%。毛乌素沙漠沙漠成因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搬运沙粒有关。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
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其中流沙主要是新月形沙丘及其沙丘链,面积567km2,其余为半固定和固定沙漠,主要是格状沙丘、垄状沙丘和椭圆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定边、靖边县的风沙草滩,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靖边以北的风沙草滩区,其构造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这种地形地质结构易于储存地下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地下水在沙丘之间或某些低洼处露出地面,成为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也是陕北独特的沙漠河流的源头。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为重点牧业基地。较大滩地可达100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滩地中部常形成天然内陆湖泊。陕西省唯一的大面积湖泊是神木县西部的红碱淖,该湖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属高原内陆湖泊,水面面积接近67km2,平均水深8.2m,蓄水量约7亿m3。湖水依靠四周季节小河及地下水补给,多年补给与蒸发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近年,因连续干旱,湖面面积已有明显减小。湖内盛产鲤鱼,湖面飞禽穿梭、碧水蓝天,浑然一体,构成独特的大漠风光,目前已开辟为一旅游景区。
沙漠之中没有绿洲或者高价值的矿产资源,只能被遗忘。
2.1.2. 黄河沿岸
黄河沿岸水土流失区,背靠破碎的黄土高原梁峁,下依险峻的晋陕黄河大峡谷,又被称为土石山区,是陕西省的三大山区之一(另两个是秦巴、白于)。这一地带土石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是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而隆起的,而以大气环流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占据了主导因素,即最高处是黄土,不是岩石。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前,此地还是森林草原区;同期,北方寒流带来了肥沃的沙尘,不断堆积出深厚的黄土层。近三千年间,人类不断烧荒开垦,地表的天然植被破坏殆尽。加上气候干旱化的趋势,植被自我修复能力薄弱,黄土长期裸露。一有降雨,泥沙俱下。日积月累,黄土冲刷完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从地形地貌上看,高处不牢靠的黄土,坡地无价值的石头,河谷不稳定的滩地,都难以保持农业耕作。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无定河下游干流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四河四川”,分布着典型的陕北沙漠河流,沙量大、常流量小、洪峰过程短。其中无定河相对最大的流域面积、年径流量以及河谷切深,区别了南北。南部又分为延川次单元和黄龙山东麓。其中,延川次单元包括延长县全部,延川、清涧县绝大部分,宜川县少部分,即指清涧河、延河、云岩河的中下游流域。在此汇入黄河的三条河流都相对较大,土石地貌发育得较为典型。黄龙山东麓的河流除仕望河较大之外,其余普遍狭小,塬梁、沟涧发育较多。
黄河沿岸这一狭长地段严格意义上不构成完整的地缘结构,把它单独拎出来,一方面是从南韩城到北府谷,自然地形上、农业经济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是看在黄河对岸,沿岸的渡口和大桥或多或少提升地缘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这一地段的处理,像陕北沙漠那样被动的保护,比照退牧还草,简单的施行退耕还林,已经不行了。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借助土木工程来治理,比如淤坝。这是一项庞大、长期,但又零散、见微知著的系统工程。从这点看,沿岸水利工程建设上施工的分配、资源的整合,是有文章可做的,至少会在行政层面加强联络或者是博弈。
2.1.3. 白于丘陵
白于山脉古代称横山,主峰白于山海拔1858米,西接六盘山系,东北止于无定河,绵延数百公里,略成弧形横亘在陕北高原西部。陕北的四条大河延河、北洛河、无定河和清涧河的发源地。
陕北白于山区是全国四大缺水区之一,地跨榆林和延安两市,其范围涉及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吴起、志丹、安塞、子长8个县。其中,农业总人口80.2万人,榆林市60.2万人,延安市20万人。历史上,白于—横山军事价值一直大于农业价值。然而经济基础薄弱,其军事价值维持艰难。现代社会的油气、煤炭等能源开发,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是,白于山区的核心问题仍旧是水资源。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造成该地区干旱缺雨,常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在气候干旱化的趋势下,水资源缺乏的状况不可能好转。而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盐碱氟等矿物而造成苦涩,以致长期饮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国家耗费巨资建设的黄河引水工程,堪堪解决定边县城及周边乡镇的人畜饮水。再配合各种小型蓄水、供水工程,如水窖、集雨场、机井等,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人畜饮水,力求安全足量。
仅仅有水吃不够,还得有钱花。白于山区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化石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开发不足以抵消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的限制。因此,扶贫移民开发成为必由之路。2010年底出台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涉及陕北白于山区的约1.9平方公里,搬迁居民39.2万。
根据白于山区移民接收地实际,结合搬迁户意愿,可确定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安置:涧谷地带移民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搬迁安置;县城及周边搬迁安置;新规划布局小城镇安置;北部风沙滩区土地开发搬迁安置;投亲靠友,向外省、市、县搬迁和特殊群体安置。规划中的本次移民搬迁将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以移民户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白于山区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与移民搬迁基本建设前置或同步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示范基地,相应的公路、饮水、照明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随搬迁一并建设。
总之移民开发,一是下山,把山岭留给大自然,只保留必要的交通线枢纽,在山下打坝淤地,发展农林及其他产业;二是靠水,不管是地下水还是地表水,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建设集镇,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和资源循环产业。以期从根本上改善白于山区贫困面貌,在陕西省贫困山区率先走出统筹城乡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2.1.4. 洛延定河谷
无定河、大理河(无定河大支流)、清涧河、延河、洛河等较大河流中上游地段,一般河谷开阔,阶地发育。谷底宽多达300—500m以上,有的可达1000—2000m。地面平坦,多由冲积沙土组成,地下水位较高,水丰土肥,是陕北地区的农耕基地。依据河谷宽度,可分为宽谷阶地(谷底宽度大于1000m)、一般河谷阶地(宽度小于1000m)两个类型。
* 宽谷阶地:主要指无定河鱼河堡至四十里铺段、延河延安—姚店段、洛河甘泉—富县段的谷地。谷底一般宽1000m以上。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4—10m,由冲积粘质砂土组成。阶地连续分布,往往长达10—20km,凸岸宽度一般在500—1000m以上。阶面平坦,很难观察出倾斜,只在一些较大支沟沟口,因洪积物迭加,或阶地后缘因坡积物覆盖,才能看出阶地向河床倾斜。二级阶地呈条块状零星残存,高出河床20—25m,其上为河流冲积的粉质粘土。
* 一般河谷阶地: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无定河支流)、清涧河、延河上游延安—安塞段、洛河上游的吴起段。一般谷宽300—500m,局部宽600—1000m。各谷地一般由一、二级阶地组成。其中一级阶地较普遍。高出河床不足10m,由河流冲积沙土及粉细砂组成,阶面平坦。其宽度不等,多连续分布。
洛河洛川—宜君段,因为黄龙山、子午岭两山夹峙,坡降增大,河谷收窄。所以,城镇建立选择在黄土塬上或者支流河谷。
无定河鱼河堡--巴图湾段,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高阶地为风沙覆盖。
榆溪河鱼河堡--榆林城段,保存有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
洛延定河谷地带处于陕北高原的中央位置,是农业核心区。即使是无定河流域的风沙河谷,也不能掩盖其农业潜力。洛延定河谷地带集中了陕北高原的大部分城镇和人口,它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陕北未来的走向。
2.1.5. 南缘塬梁
第二个松散的地理结构版块是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也是土石化较严重的区域,基本上处于北山以北、延安地级市以南一带,西起汧陇北境、东至黄龙山南端。行政区划的标志,古代有邠州,现代是铜川。地形上以破碎塬为主,较大的有长武塬。他的内部可以划分为西部的陇山丘陵,中东部的几条较大河流的川道,依次为泾河道、石河道、洛河道。
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与秦岭主脉相接,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脉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南缘的西部,即陇山丘陵。在关中盆地的西北方向上很好的隔离了黄土高原。
泾河道,分成两块。北块是古邠州3县,明显的向心状水系,构成泾河中游川道盆地。南块的主体部分淳化县,位于泾河东北侧,是倾斜的细流并流区;西南侧属于醴泉县,是分水的垄岗,他们构成泾河中游川道浅丘。
石河道只是一个耀县县域的幅员,却因为近现代煤炭的开采,升格为铜川地级市,并且“挖来”一块本属于洛河丘陵区的宜君县。
洛河道,准确的说是洛河谷地的下游段,却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峡谷。在地图上,仔细看西延铁路上黄土高原前的走向。铁路线不辞辛劳的拐到蒲城、澄城县,然后在洛河峡谷内“玩心跳”,意欲何为?难道是当年的决策者,脑子发昏、瞎折腾?仅仅从地缘角度看,是为了开辟第三条陕北高原南下通道,并为东出潼关预备线路。
很明显,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只是一个狭长的过渡地带,整体上不成为独立的地缘结构单元。导致这种结果,部分原因是陕甘省界的划分。现在,放到一起讲述,不过是基于地理上的相似性。
2.1.6. 陕北高原地缘结构
陕北高原虽然在地理结构上层次比较丰富,但是在地缘结构上六百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体现在地级行政区划上,明朝是延绥镇(榆林卫)、延安府,现代是榆林、延安俩地级市,鄜州、绥州一般居于二线。
太中银铁路的开通,会提升白于山区的地缘价值。这是陕甘宁第二条出海通道,也是华北西进中线通道。目前,囿于陇夏蒙的行政区划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陕西省只需要打造好西进的桥头堡。需要说明的是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只是为移民开发、防风固沙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绝不能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防止毛乌素沙漠南侵,在未来气候愈发干旱的形势下,只会愈发重要紧迫,贺兰山的两重境界绝不能重演。套用军事概念,定、安、靖三边是防沙前线,白于山脊是平衡线,吴起、志丹、安塞3县是后方。
黄龙山东麓有山有水,应该是黄土高原上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而现在却被边缘化。同样,西侯铁路作用不大,原因跟黄河对岸不强有关。那如何提升韩城版块价值? 把黄龙山西麓也包括进来,形成两河夹一山的格局,除了继续发挥汾渭通道的作用,还要支撑起陕北黄土高原的森林业。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06 12: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