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394阅读
  • 25回复

[其它投稿]陕西省地理地缘和行政区划关系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3-02
上篇
1. 陕西省地理地质概况
1.1.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陕西省占据了中国版图轮廓中轴线的北段,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陕西省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其境内。全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翻开陕西省的任何一张地形图,一眼就能看出全省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东西。整个陕西省从北到南可以分为三块,陕北高原、关中盆地、陕南山地三个地形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盆地面积391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1.2. 地质概况
陕西省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关中盆地断裂带皆为高角度断层。它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
I. 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
II. 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
III. 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形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向、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05 23:42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Franc.She 奖励 +10 - 2011-06-22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3-02
2. 陕西省地理地缘
现在加入生态、经济因素,再对上述三大地理区域细分。以地理结构为主线展开,然后从地缘角度分析评述。

2.1. 陕北高原
陕北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塬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
陕北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直接入黄的河流,一般是上游河段开阔,下游河床狭窄,多成峡谷,河床比降大,流速急,暴涨暴落,洪枯水量相差大,含沙量大。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据此陕北高原可细分为:长城沿线荒漠高原区、黄河沿岸水土流失区、白于横山干旱丘陵区、洛延定河谷丘陵区,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

2.1.1. 长城荒漠
    长城沿线荒漠高原区是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又称小毛乌素沙漠,也称陕北沙区。沙漠东近黄河,西接盐池,北与内蒙毛乌素沙漠相连,南大体以明代万里长城为界,包括榆林市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个县(区)长城以北地区及以南部分地区。陕北沙区在地形构造上是一个槽形地带,地貌上大部分为沙地和湖盆滩地,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总面积15 831 km2,占陕西总面积20.58万km2的7.7%。毛乌素沙漠沙漠成因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搬运沙粒有关。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
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其中流沙主要是新月形沙丘及其沙丘链,面积567km2,其余为半固定和固定沙漠,主要是格状沙丘、垄状沙丘和椭圆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定边、靖边县的风沙草滩,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靖边以北的风沙草滩区,其构造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这种地形地质结构易于储存地下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地下水在沙丘之间或某些低洼处露出地面,成为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也是陕北独特的沙漠河流的源头。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为重点牧业基地。较大滩地可达100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滩地中部常形成天然内陆湖泊。陕西省唯一的大面积湖泊是神木县西部的红碱淖,该湖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属高原内陆湖泊,水面面积接近67km2,平均水深8.2m,蓄水量约7亿m3。湖水依靠四周季节小河及地下水补给,多年补给与蒸发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近年,因连续干旱,湖面面积已有明显减小。湖内盛产鲤鱼,湖面飞禽穿梭、碧水蓝天,浑然一体,构成独特的大漠风光,目前已开辟为一旅游景区。
沙漠之中没有绿洲或者高价值的矿产资源,只能被遗忘。

2.1.2. 黄河沿岸
黄河沿岸水土流失区,背靠破碎的黄土高原梁峁,下依险峻的晋陕黄河大峡谷,又被称为土石山区,是陕西省的三大山区之一(另两个是秦巴、白于)。这一地带土石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是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而隆起的,而以大气环流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占据了主导因素,即最高处是黄土,不是岩石。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前,此地还是森林草原区;同期,北方寒流带来了肥沃的沙尘,不断堆积出深厚的黄土层。近三千年间,人类不断烧荒开垦,地表的天然植被破坏殆尽。加上气候干旱化的趋势,植被自我修复能力薄弱,黄土长期裸露。一有降雨,泥沙俱下。日积月累,黄土冲刷完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从地形地貌上看,高处不牢靠的黄土,坡地无价值的石头,河谷不稳定的滩地,都难以保持农业耕作。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无定河下游干流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四河四川”,分布着典型的陕北沙漠河流,沙量大、常流量小、洪峰过程短。其中无定河相对最大的流域面积、年径流量以及河谷切深,区别了南北。南部又分为延川次单元和黄龙山东麓。其中,延川次单元包括延长县全部,延川、清涧县绝大部分,宜川县少部分,即指清涧河、延河、云岩河的中下游流域。在此汇入黄河的三条河流都相对较大,土石地貌发育得较为典型。黄龙山东麓的河流除仕望河较大之外,其余普遍狭小,塬梁、沟涧发育较多。
黄河沿岸这一狭长地段严格意义上不构成完整的地缘结构,把它单独拎出来,一方面是从南韩城到北府谷,自然地形上、农业经济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是看在黄河对岸,沿岸的渡口和大桥或多或少提升地缘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这一地段的处理,像陕北沙漠那样被动的保护,比照退牧还草,简单的施行退耕还林,已经不行了。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借助土木工程来治理,比如淤坝。这是一项庞大、长期,但又零散、见微知著的系统工程。从这点看,沿岸水利工程建设上施工的分配、资源的整合,是有文章可做的,至少会在行政层面加强联络或者是博弈。

2.1.3. 白于丘陵
白于山脉古代称横山,主峰白于山海拔1858米,西接六盘山系,东北止于无定河,绵延数百公里,略成弧形横亘在陕北高原西部。陕北的四条大河延河、北洛河、无定河和清涧河的发源地。
陕北白于山区是全国四大缺水区之一,地跨榆林和延安两市,其范围涉及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吴起、志丹、安塞、子长8个县。其中,农业总人口80.2万人,榆林市60.2万人,延安市20万人。历史上,白于—横山军事价值一直大于农业价值。然而经济基础薄弱,其军事价值维持艰难。现代社会的油气、煤炭等能源开发,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是,白于山区的核心问题仍旧是水资源。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造成该地区干旱缺雨,常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在气候干旱化的趋势下,水资源缺乏的状况不可能好转。而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盐碱氟等矿物而造成苦涩,以致长期饮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国家耗费巨资建设的黄河引水工程,堪堪解决定边县城及周边乡镇的人畜饮水。再配合各种小型蓄水、供水工程,如水窖、集雨场、机井等,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人畜饮水,力求安全足量。
仅仅有水吃不够,还得有钱花。白于山区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化石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开发不足以抵消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的限制。因此,扶贫移民开发成为必由之路。2010年底出台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涉及陕北白于山区的约1.9平方公里,搬迁居民39.2万。
根据白于山区移民接收地实际,结合搬迁户意愿,可确定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安置:涧谷地带移民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搬迁安置;县城及周边搬迁安置;新规划布局小城镇安置;北部风沙滩区土地开发搬迁安置;投亲靠友,向外省、市、县搬迁和特殊群体安置。规划中的本次移民搬迁将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以移民户增收为中心任务,围绕白于山区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与移民搬迁基本建设前置或同步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特色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示范基地,相应的公路、饮水、照明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随搬迁一并建设。
总之移民开发,一是下山,把山岭留给大自然,只保留必要的交通线枢纽,在山下打坝淤地,发展农林及其他产业;二是靠水,不管是地下水还是地表水,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建设集镇,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和资源循环产业。以期从根本上改善白于山区贫困面貌,在陕西省贫困山区率先走出统筹城乡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2.1.4. 洛延定河谷
无定河、大理河(无定河大支流)、清涧河、延河、洛河等较大河流中上游地段,一般河谷开阔,阶地发育。谷底宽多达300—500m以上,有的可达1000—2000m。地面平坦,多由冲积沙土组成,地下水位较高,水丰土肥,是陕北地区的农耕基地。依据河谷宽度,可分为宽谷阶地(谷底宽度大于1000m)、一般河谷阶地(宽度小于1000m)两个类型。
      * 宽谷阶地:主要指无定河鱼河堡至四十里铺段、延河延安—姚店段、洛河甘泉—富县段的谷地。谷底一般宽1000m以上。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4—10m,由冲积粘质砂土组成。阶地连续分布,往往长达10—20km,凸岸宽度一般在500—1000m以上。阶面平坦,很难观察出倾斜,只在一些较大支沟沟口,因洪积物迭加,或阶地后缘因坡积物覆盖,才能看出阶地向河床倾斜。二级阶地呈条块状零星残存,高出河床20—25m,其上为河流冲积的粉质粘土。
      * 一般河谷阶地: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无定河支流)、清涧河、延河上游延安—安塞段、洛河上游的吴起段。一般谷宽300—500m,局部宽600—1000m。各谷地一般由一、二级阶地组成。其中一级阶地较普遍。高出河床不足10m,由河流冲积沙土及粉细砂组成,阶面平坦。其宽度不等,多连续分布。
洛河洛川—宜君段,因为黄龙山、子午岭两山夹峙,坡降增大,河谷收窄。所以,城镇建立选择在黄土塬上或者支流河谷。
无定河鱼河堡--巴图湾段,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高阶地为风沙覆盖。
榆溪河鱼河堡--榆林城段,保存有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
洛延定河谷地带处于陕北高原的中央位置,是农业核心区。即使是无定河流域的风沙河谷,也不能掩盖其农业潜力。洛延定河谷地带集中了陕北高原的大部分城镇和人口,它的发展程度,决定了陕北未来的走向。

2.1.5. 南缘塬梁
第二个松散的地理结构版块是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也是土石化较严重的区域,基本上处于北山以北、延安地级市以南一带,西起汧陇北境、东至黄龙山南端。行政区划的标志,古代有邠州,现代是铜川。地形上以破碎塬为主,较大的有长武塬。他的内部可以划分为西部的陇山丘陵,中东部的几条较大河流的川道,依次为泾河道、石河道、洛河道。
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与秦岭主脉相接,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脉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南缘的西部,即陇山丘陵。在关中盆地的西北方向上很好的隔离了黄土高原。
泾河道,分成两块。北块是古邠州3县,明显的向心状水系,构成泾河中游川道盆地。南块的主体部分淳化县,位于泾河东北侧,是倾斜的细流并流区;西南侧属于醴泉县,是分水的垄岗,他们构成泾河中游川道浅丘。
石河道只是一个耀县县域的幅员,却因为近现代煤炭的开采,升格为铜川地级市,并且“挖来”一块本属于洛河丘陵区的宜君县。
洛河道,准确的说是洛河谷地的下游段,却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峡谷。在地图上,仔细看西延铁路上黄土高原前的走向。铁路线不辞辛劳的拐到蒲城、澄城县,然后在洛河峡谷内“玩心跳”,意欲何为?难道是当年的决策者,脑子发昏、瞎折腾?仅仅从地缘角度看,是为了开辟第三条陕北高原南下通道,并为东出潼关预备线路。
很明显,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只是一个狭长的过渡地带,整体上不成为独立的地缘结构单元。导致这种结果,部分原因是陕甘省界的划分。现在,放到一起讲述,不过是基于地理上的相似性。

2.1.6. 陕北高原地缘结构
陕北高原虽然在地理结构上层次比较丰富,但是在地缘结构上六百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体现在地级行政区划上,明朝是延绥镇(榆林卫)、延安府,现代是榆林、延安俩地级市,鄜州、绥州一般居于二线。
太中银铁路的开通,会提升白于山区的地缘价值。这是陕甘宁第二条出海通道,也是华北西进中线通道。目前,囿于陇夏蒙的行政区划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陕西省只需要打造好西进的桥头堡。需要说明的是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只是为移民开发、防风固沙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绝不能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防止毛乌素沙漠南侵,在未来气候愈发干旱的形势下,只会愈发重要紧迫,贺兰山的两重境界绝不能重演。套用军事概念,定、安、靖三边是防沙前线,白于山脊是平衡线,吴起、志丹、安塞3县是后方。
黄龙山东麓有山有水,应该是黄土高原上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而现在却被边缘化。同样,西侯铁路作用不大,原因跟黄河对岸不强有关。那如何提升韩城版块价值? 把黄龙山西麓也包括进来,形成两河夹一山的格局,除了继续发挥汾渭通道的作用,还要支撑起陕北黄土高原的森林业。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06 12:58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Franc.She 奖励 +10 - 2011-07-06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3-02
2.2. 关中盆地
    关中断陷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巴山地之间,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西起宝鸡峡谷,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4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因在在函谷关(潼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盆地内地势西高东低,自山前向盆地中心分布着洪积扇裙—黄土台塬—河流阶地等地貌。
盆地中部地势较为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是本省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秦岭山前洪积扇主要堆积粗粒物质,常具较大的厚度;北山山前洪积扇颗粒较细,大部分被黄土覆盖。黄土台塬具阶梯状台面。一级黄土台塬,海拔540~880m,分布连续,塬面宽阔平坦,微向河谷方向倾斜,塬面上有洼地、丘岗分布。二级黄土台塬,海拔600~950m,零星分布。临潼骊山以南,有黄土梁峁地形,沟谷发育,海拔650~1000m。渭河一、二级阶地较发育,阶面平坦开阔。上覆不同时代的黄土,称为“黄土覆盖阶地”。在渭、洛河汇流处的一级阶地上,分布着风成沙丘地貌——大荔沙苑。
关中盆地地理结构可划分为:渭北台原区、渭河冲积平原、秦岭北麓沟峪区,由南向北横列分布。

2.2.1.渭北台原
渭北台原北界是北山山系,也是渭河盆地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不连续的、灰岩质为主的山丘(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在县级区划界线也可以找到这条线。它西起麟游县南界,中间淳化、耀县南界,东至郃阳县南界,除了个别地段有出入。比如,永寿县南部飞地、醴泉县北部垄岗、蒲城县北部白水河岸、澄城县南突出部。
    渭北台原由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冲积川塬组成。其中从黄土高原上奔流而下、较大河流的川塬,有汧河、漆水、泾河、石河、洛河川塬等,是渭北台原的代表。
陇山主脉北端及其东南向支脉—千阳岭的东北侧孕育出汧河。而陇山向东的支脉,雍—岐山脉北坡孕育出漆水。汧河、漆水冲出陇山丘陵区后,进入黄土台原地带,加上雍山南坡孕育的雍水—湋河水系,共同构成渭北台原的西部,称为汧漆台原或者“周原”。而东部没有连续的山脉分隔南北,所谓的“北山”被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的泾河川道、石河川道、洛河川道分隔。这些东部河流的冲积川塬呈现东西狭长状的轮廓,海拔略低于汧漆台原,地势更为平坦,是优越的旱作农业区。而汧泾之间的宝鸡峡引渭干渠堪与昔年泾洛之间的郑国渠媲美。
渭北台原总体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光热资源匹配较佳。台原北部沿山旱腰带重点发展林果业,南部灌区为商品粮生产基地,是陕西省的第二粮仓。
雍水发源于雍山的主峰—老爷岭, 冲出涧谷向南奔流,碰上渭北垄岗折向东南,沿途接纳众多细流,改称湋河。湋河依托渭北垄岗,迟迟不肯与渭河汇合,至武功县汇入漆水。低缓的渭北垄岗似乎可以看作千阳岭余脉,不仅隔离了湋河与渭河,还直接压缩了西部渭河平原的南北向纵深。沿今天的凤翔县南界和郿县北界可以找到这条垄岗。

2.2.2. 渭河平原
渭河冲积平原系地堑式构造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渭河平原西起宝鸡市,东至潼关县,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轮廓形似“新月”。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而现代更是灌渠纵横,彻底也模糊了这些支流下游流域的界限。关中平原总面积1.23万km2,有耕地106.67多万hm2,基本实现了水利化,为陕西粮棉油生产基地,是陕西省的第一粮仓,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关中平原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诸位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泾洛下游,一个是沃野平川,一个有风沙滩地。只要看泾河、北洛河的水文数据。它们的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水利学上,首先有“平衡输沙原理”。单位体积流水的饱和含沙量,称为水流携沙能力。一般说来,1立方米的水流最多只能运送20公斤的沙子(此处是多年平均经验值,动态实际值则是非线性的,即洪水、枯水携沙能力可能差近百倍以上)。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携沙能力时,河床淤积;相反则冲刷。其次是“大水出好河”原理。大水量的河流,能使河道形成主潮,泥沙跟着主潮一起走,形成好的河势,而小水量的河流,则使河道宽、浅、散、乱,形成乱流,使泥沙淤积。由此判断,洛河、泾河进入平川区后,泾河对河中泥沙的漫流冲积远强于洛河;淤积堆垛作用,则相反。也就是说,泾河洪水期把泥沙带得更广更远,枯水期亦淤积少。
摘抄一段黄河输沙的论述。黄河每年汛期高含沙洪水频发,历史上最高含沙量竟达1600 kg/m3之多,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x109t,居世界之冠。根据黄河干流潼关、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的数据,到2001年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5x1010m3、4.01x1010 m3和3.31x1010 m3,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19x109 t、1.054x109 t和8.39x108 t,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32.4 kg/m3,26.4 kg/m3和25.2 kg/m3。所以,指望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工程调水调沙,下游冲淤,根本是个笑话。治理黄河下游洪水、淤积没有捷径,只有在中游的黄土高原种草育林,保持水土。
第二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有3个“三水会”,分别是湋漆渭、清石渭、洛渭黄。两条小级别的河流先行汇合,仅仅下游百公里左右,就到了第二个大汇合口,形成接近于“三江会流”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靠近汇流口地方,因为洪水威胁,加之航运价值不大,不建城镇。反而,离之稍远,倒是地缘潜力区了。罗列一下三组“潜力股”,分别是杨凌与武功、阎良与临潼、大荔与潼关。其中,大荔的身世最悲催,古代被黄河折腾,现代被陇海铁路赶下“府坛”。
回到“三江会流”本身,造成这种格局的地理原因并不复杂。每个“会所”中两个小成员的中上游流域,都是黄土高原或台原,地形相当开阔,河水各自流淌。然而,大范围的地形向东南倾斜并且大趋势保持一致,使三个成员都向某个低点会合。补充一下,笔者自己总结的水系形成规律:顺势、就近、强势、泥沙。顺势,水往低处流;就近,各走各的道;强势,大河占据最低处;泥沙,一旦堆积则起分隔水流作用,机理最复杂。也就是说,在平坦地形上,自然演化的结果,即使三者会合点起初一致,大的也会推开小的,直到推不动为止。好比,两个背包族各玩各的,总要到有吃有玩的地方,而这种地方总是有限的,名气大的更少。背包的半路上走累了,要搭车,司机不愿意,背包族人多欺负人少,强行上车,司机大可以玩飙车甩人。
西安、咸阳不得不提一下。西安的山川形胜,自不必说。咸阳这个配角,却是当年秦人意义深远的选择。古代先民的农业开发能力增强后,毗邻泾渭之会,这个水土最丰美的地域是必然趋势。周王室已经在沣镐捷足先登了,那么秦人在渭河北岸拱卫建都,是非常有眼光的。不管秦人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出身西戎的秦,“尊王攘夷”的功夫,最到家了。

2.2.3. 秦岭北麓
秦岭北麓包括北坡山地、山前洪积扇和黄土台原。北麓南界即秦岭的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脊线。县级区划界线基本按此划界,只有华县南部的金堆镇和太白县东北3乡镇例外。北麓北界一般是渭河南岸冲积阶地的南缘。
秦岭北坡山地陡峻,溪谷深而短促,俗有“七十二峪”之称。山峪中溪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出峪口后渗漏补给地下水,呈季节性特征。秦岭最高峰太白山耸立于此,海拔3767米,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顶峰。山下是著名的山峪,有褒斜道之斜峪,傥骆道之骆峪。往东有京昆高速之涝峪,沣镐上游之沣峪,终南翠华之太峪,蓝田温泉之汤峪等。
古代,西起秦陇,东至蓝田这一段秦岭,都称为终南山。“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指此山。终南山自汉唐以来就是一座道教仙山,历代宫观不计其数,金蒙之际又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现代“终南山”的叫法,一般指西安以南的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中翠华山因山崩地貌,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主要堆积粗粒物质,即砾石土壤,中性微酸,矿物质含量丰富。土壤常具较大的厚度,是调蓄地下水资源的良好的地下水库,。
黄土台塬呈现断续分布状,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塬,西安以南的神禾塬、少陵塬、白鹿塬,渭南的阳郭塬,华县的高塬,华阴的盂塬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临潼城南矗立一座名山--骊山。骊山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最高峰九龙顶海拔 1301.9米,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骊山突出于关中盆地中央,拔河南边穿行,渭河北面绕过。照理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然而,历史典故却颇多风流韵事。只有1936年张扬兵谏,把肃杀之气镌刻上骊山历史的丰碑。
骊山以南,广泛分布黄土塬梁峁地形,沟壑谷发育,海拔650~1000m。如蓝田县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秦岭北麓地势比降大,幅员窄而狭长。只有在他的最宽处,依托骊山、终南山,设立了两个单独的县级政区,蓝田县和长安区。其他地段都以渭河之滨的川塬为主,带上几个沟峪,纵切设县。因为,秦岭西段分水岭北移,导致宝鸡地级市的北麓县份,都跨越渭河设置。渭南临渭区则是骊山分隔作用强于渭河的因素。

2.2.4. 关中平原地缘变迁
1930年代修建的陇海铁路陕西段,仅仅十数年,机车轰鸣送走了马帮驼铃,不知不觉间转换了雍州城、冯翊城千年兴衰,彻底改变了凤翔府、同州府的内部地缘结构。
凤翔府重心从渭北“周原”迁到渭河畔的宝鸡县,宝成、宝中铁路开通更强化了其在关中盆地西部的中心地位。现在,宝鸡地级市手笔庞大,打着综合规划的旗号,意欲凤翔县改区。笔者的评语只有一个“当政者头脑发昏”。且不论空间距离上早已注定,这种区划调整只是统计数字的游戏。何况,比起江苏省的淮安改区,更加少一些渊源。宝鸡市好好经营陈仓区吧,等到市区人口、经济规模达到西安(包括长安,不含属县、离区)一半,再谋求扩张不迟。
同州府现在变身为渭南市了。相应的,同州冯翎城衰落,大荔、朝邑、平民三县合一。同州段黄河改道彻底湮没了蒲津关渡,彪炳史册的大铁牛证明的只是历史。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带来了土地盐渍化的祸害,和渭河下游平原三年一遇的水灾。现实情况下,渭南向西安要区划补偿几近不可能,而且临渭区位置过于靠后,似乎也无助于东向通道作用(宁西铁路这一段很碍眼)。但是渭南地级市下辖的每个县市,资源禀赋都不错,况且搞水利有的是办法,不需要临渭区掺和,那么渭南市干脆撤销重组吧。
西安确立关中盆地的中心地位,汉唐以来未曾动摇过。他在自身做强做大的同时,需要处理好与周边地级政区的关系,甚至邻省的关系,特别是甘肃、河南两省。按中国的国情,关系比能力更重要,这条规则在地缘博弈中也适用。
    关中盆地行政区划稳健调整方案:
I.    地级市不撤不设。
II.    渭南市划出黄龙山麓3县,划入阎良区,并改阎良为市。
III.    西安、咸阳划渭而治,西安新设沣渭区,咸阳市区渭南部分划归沣渭,高陵县并入三原县,三原仍归咸阳。
保留渭南地级市,需要明确其定位,作为西安东部副中心,而不是关中盆地东部中心。
    关中盆地行政区划激进调整方案:
I.    西安、咸阳、渭南3个统县地级市撤销,潼关、阎良、临潼改市,长武并入邠县,县市原则上由省直辖。
II.    新建西安市,副省级,辖县级区;新建咸阳、渭南市,地级,不辖区,直管街镇。
III.    韩城、郃阳、澄城、黄龙、洛川、宜川归新建的韩城市;富平、白水、黄陵归铜川市。
IV.    新建杨凌市,辖杨凌区、扶风、麟游、永寿、乾县和武功;武功县改区。
设立杨凌市的意义在于以农林产业链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潜力与规模究竟有多大。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12 09:54重新编辑 ]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3-02
2.3. 秦巴山地
陕南秦巴山地由秦岭山脉和巴山山系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以中海拔山地地貌为主体,不乏海拔2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峰,不少小型断陷盆地星散于群山之中,汉水谷地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
陕南山地的地理地缘结构可细分为:汉中盆地区、汉泉汇流区、安康盆地区、金丹洛水系流域。

2.3.1. 汉中盆地
陕南汉中盆地,又称汉中平原,是汉水上游惟一由干流冲积而成盆地。盆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勉县至洋县间的河谷盆地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是断陷盆地,为“鱼米之乡,国宝之府”,历来是陕南地区的地缘中心。
汉中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河流阶地发育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为一狭长槽形山间陷落盆地,由汉江冲积而成,上覆第四纪粘土、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形成肥沃的原野。盆地有四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汉江3~5米,沙细土肥,地下水位高;10~15米是二级阶地,由黄灰色沙及粘土组成,是盆地主体,地面平整,面积广阔,为粮、油主产区;36~50米为三级阶地,地面破碎,多为瘠薄旱地;70~80米为四级阶地,已逐渐变为丘陵地,沟壑发育,土壤更为贫瘠。
汉中盆地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15℃,10℃以上活动积温4500~4800℃,无霜期240~汉中盆地中的梯田25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河水不冻,冬无积雪,霜害少,风力小,有利于水稻、油菜、小麦及亚热带作物柑橘、枇杷、棕榈的生长。拥有7.33万hm2耕地,灌溉便利,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水稻占陕西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65%以上。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陕西省的稻、麦两熟地区。盆地中河流塘库水域广阔,渔业发达,有“鱼米乡”之誉。
略阳、宁强两县本属嘉陵江流域(汉水源头劫夺之说,史书上语焉不详,姑且信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多条古道的开辟,加强与汉中盆地的联系,逐渐在人文上融合,行政上划归,所以并入汉中盆地区。

2.3.2. 汉泉汇流
汉泉汇流区的西部是黄金峡--石泉—喜河水库汇流区,历来是大汉中盆地的边缘区;东部是汉阴—紫阳—岚皋峡谷集流区,历来是大安康盆地的边缘。之所以把两者放到一起作为一个地缘版块的理由如下:
首先,他们分别占据了两大盆地的分水岭的东西侧(笔者从不是唯流域论者,山脉河流都可以是地缘连接线,反之都可以是分割线)。
其次,他的西部在现代有了阳安铁路和石泉水库,大大改善了这一区域的交通状况,加之处在汉水上游水电梯级开发的上段,完全改变了原先的地缘结构。
第三,他的东部地缘结构没有大的改变,一则铁路线位置偏北,二则地形更为破碎,三则人口规模过小,四则水电梯级开发正好处在空白区。以目前的县级行政区划来看,也是打散了重组。具体为西北一角属于西乡县,西南一块属于镇巴县,东南一块属于岚皋县。而汉阴峡谷地段联合月河上游川道,组成汉阴县,即凤凰山两侧(传说月河川道是汉水故道,凤凰山隆起后,汉水才改道)。即便是最大的一块行政单元紫阳县,在人文上也倾向于安康盆地。因此,未来可能的区划重组也是以分化为主,不作为一个整体。
最后,笔者有意以西部为基础,构建秦巴山地第四个地级行政区划单元。其中,最富庶的无疑是西乡盆地。
西乡盆地在西乡县境内,牧马河自西而东横贯全境,泾洋河自南流入,汉江从东部穿过。盆地东西长约40里,南北宽约20里,中心的平川面积约有3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不到500米。气候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4.4°C,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四季分明。西乡盆地土质肥沃,渠堰成网,拥有耕地47万亩,基中水田21万亩,是陕西省的商品粮基地。
构成一个单独的地缘单元需要一定的农业基础,西乡盆地足以撑起这一地域的农业版块。仅此不够,更大的意义在于构建关中—巴蜀之间第三大通道群。古代既有子午道、傥骆道、米仓道、荔枝道。到现代,南北向的铁路、高速公路,更没有理由缺失。交通设施建设上,完全可以跟四川的巴中地级市相互借重。

2.3.3. 安康盆地
安康盆地区的地貌为“两山夹一川”,北靠秦岭,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北仰南俯的巨大断块山,司马迁谓之“天下之大阻”,成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南依巴山,地势相对秦岭较和缓,多浑圆状或梁状山丘。中间夹着一串珍珠般的汉阴、恒口、汉滨等3个小盆地,构成月河川道主体。如果再加上石泉、马池两个坝子,就是泛指的安康盆地的概念。
汉江一级支流--月河,发源于汉阴县凤凰山主峰铁瓦殿北麓,横贯县境东西,为汉阴县境内的第一大河流。古时称“越河”意在横穿山脉,川流不息之意。今汉滨区梅子铺镇越岭关的越,便是月河故称。上游流经汉阴平梁,城关,涧池,永宁,蒲溪,双乳等镇。南收9条河,北纳14条河,境内流程49.5公里,流量8.815立方米/秒。河道曲折平缓,形似弯月,故得名月河。月河下游流经汉滨区恒口,五里,大同等镇,其冲积出来的河谷平川,形成了月河盆地。
月河盆地是安康盆地区的核心,宽约8公里,主要由能量较小的月河冲积而成,汉水干流偏居南侧作用不大。所以,月河盆地仅70万亩耕地,且人稠地狭,商品粮贡献有限。
月河川道东西长达近100公里,南北宽度4~8公里不等,汉江蜿蜒流过盆地,形成了安康地级市主要的优质农业发展区域。月河川道是安康土地最丰腴,经济最富庶,文化最发达的地带。当地人称月河川道为“白菜心”。这里交通阡陌,拥有像恒口,五里,蒲溪这样的传统强镇,近几年又涌现出平梁,大同,涧池和建民等后起之秀。月河川道的突破发展无疑对安康农村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所以安康市已启动月河川道高新农业示范带建设项目,以及江南水乡原貌,万亩竹林等生态恢复项目!
笔者反复陈述大型水利工程有利于提升区域地缘价值,因为有水电、灌溉、航运、渔业等好处。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型工程并没有惠及当地搬迁移民。比如,西乡县受石泉水库建设影响,经济建设滞后近20年,1994年被国家定为贫困县。陕西省的三门峡和石泉水库移民,至今还在扫尾。造成这一现象,一是水电站与当地民众完全割裂,二是移民只有安置补偿,没有开发措施,三是当时水电梯级开发概念未明确,单一坝体过大。由此,根据《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1年起240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完全可与近年来陆续展开的汉水上游水利水电梯级开发联动。
笔者在这里要强烈抨击那些伪环保人士。这帮不食人间烟火的,难道没有看到水电开发,本身是清洁能源,而且取代林木取火,大大有利于生态保护。更遑论水库的防洪、灌溉效益。所以,水利设施不仅不应该限制,特别是小水电反而要深入县乡。

2.3.4.    金丹洛水系
金丹洛水系流域在行政区划上为商洛地区(不含镇安县),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地海拔多在1000-2000多米,有一些超过2000米的山峰。牛背岭海拔2802米,是陕西境内秦岭东段的最高峰。
金丹洛水系,顾名思义就是金钱河、丹水、洛(雒)水等一系列秦岭分水岭东段南坡的河流总称。这些大体上西北--东南流向的河流冲积出一系列河谷盆地,南秦、洛南、山阳盆地等,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商丹盆地,成为商洛地区的中心。
商丹盆地主体,商州块位于丹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包括陈塬以东至孝义,以及杨峪河、大荆、腰市、李庙等地的川道和两侧坡塬。海拔900米以下,相对高程小于100米。川区地面平坦,以小于5度的坡度向河床倾斜,坡塬坡度一般不小于10度。地势开阔,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基本农田集中分布的农业区。其成因是流水侵蚀—堆积作用。它本身又发育成滩地、河谷阶地及河谷坡地3个小地貌区。在水土流失方面,两岸谷坡表现为侧蚀,谷底为卵石、沙及淤泥土堆积,该区分布面积为588.6平方公里,
这一地域的最大河流丹水是一条著名的暴涨暴落型的河流。1998年8月,丹凤县出现6小时40分,降暴雨量1900mm的世界纪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 年均降雨量不少,8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7、8、9三个月;2. 中高海拔山丘地形,土石地貌为主,天然植被破坏较重,导致地形雨加强雨量,雨水不易保持,产流快。
商洛地区历史地位是作为关中—南阳通道存在,还有次一等的洛南通道。现代开辟了西康铁路,但是位置过偏。要加强商路作用,还需建设山阳—郧西通道(福银高速),填补空白。第二个作用自然是水土保持前提下的农林开发,以及相关的轻污染的加工制造业或者旅遊观光业。

2.3.5. 秦巴山地地缘外延
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为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导致长江水系远远大于黄河水系。陕西境内的秦岭是秦岭山脉的主体部分,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
秦岭西翼的三支为大散岭(海拔2819米)、凤岭(海拔2000米)和紫柏山(海拔2538米)。坐落两个整县:凤县、太白;两个半县:盩厔、留坝。凤县隶属多次在南北之间易位。太白是1961年的新设县,陕西省海拔最高县,人口密度低,不妨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合并,改制为林区(类似神农架)。留坝为1913年析凤县东南置,古代有栈道连通,现代最好是下山建城。盩厔一直是西安府的西端。
秦岭东翼分支自北向南依次为华山(海拔2154. 9米)、蟒岭(海拔1744米)、流岭(海拔1841米)、鹘岭(海拔2074米)和郧岭(海拔1832米)等山脉。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金丹洛水系各支镶嵌其间,相应的各县政区顺水建置。商洛地区的北属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方面是关中平原的强势,另一方面蓝田关—商於道艰险程度比西面的几条古道逊色不少。
大巴山主脉及其支系丛集的山结,正好是鄂渝陕的交界地带,建置了城口、巫溪、平利、岚皋、镇坪县和竹溪县。城口、岚皋县境内的任河、岚河是本地区少见的西北向河流。原因无他,山系的集结点在东南处。山结附近层峦叠嶂,极难通行。虽然,安康至万州直线距离穿山最近,但一向绕道而行。加上安康、万州没有长安的地位,先民也就没必要开栈道了,即使现代开辟穿山铁路的可能性也不大。反倒,处在东面的几县境内能找到南通、北进和东下的通道。这里提一下镇坪县,这个贫困县率先实现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它的实现优势在于人口少,高中生也少,所以财政压力不大。镇坪义务教育的标杆意义,其一“因地制宜、跨越发展”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二“一地的发展靠的永远是人”。
大巴山主脉向东是神农架,往南是巫山,东北方并行的是武当山。圈起了中国中东部地区少有的大范围深山边缘地带。
大巴山主脉向西是略为低矮、山势单薄的米仓山。几个河流峡谷或者山谷缺口,成为天然通道,不仅指人员、货物,还有大气降水。其中,著名的散关道、金牛道各自通过嘉陵江峡谷和棋盘关。
秦巴山地西端更为高峻的山岭和嘉陵江上游散乱的谷地,反而成为陕甘南部分界。相反,汉水谷地历来是秦巴山地的精华。只可惜限于地形,他的内部整合困难,他的外延通道同样不太顺畅。更可惜,规模上又比四川盆地小了一个数量级。所以,秦巴山地的通道作用永远强于辐射作用。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13 15:51重新编辑 ]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3-02
3.    陕西省界
叙述完陕西省内部的地理地缘结构,接下来要说外部了,就从“为什么陕西省界是这样的,会跨越三个人文地理单元”入手。

3.1. 东界
毋庸置疑,最能得到认同的陕西省东部边境--晋陕黄河峡谷、潼关,两千年前就确定了。
黄河晋陕大峡谷,北起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河津市禹门口,全长725公里。此段黄河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者,仅30至50米。 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冲决,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其中又以禹门口以上的龙门峡最为壮观。
黄河出龙门,进入宽谷地带,接纳汾河、渭河,撞上秦岭,转身向东,成就另一段峡谷和关山,即三门峡、函谷关和崤山。
在历史时期惟一的变数,仅仅是今大荔县境内黄河河道变迁,和潼关(前身即函谷关)关址的迁移。

3.2. 西界
第二个,笔墨官司少的是陕蒙界线。原因很简单,气候地理因素决定了一条农牧业分界线。但是,具体的划界,则更多是政治因素。从明朝的陕西省来看,这条省界从初始的长城沿线向内蒙方面大大推进。明朝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长城内草原全部募民开垦。清初康熙年间,有限放垦长城外的封禁地,迨至清末光绪年间全面开禁,垦荒农民迅速推进到沙丘边缘,甚至把陕北—鄂尔多斯高原的标志—-统万城也给占了。及至1930年代,按实际管辖勘定出一条沙漠边缘、沙丘草滩为地貌的省界。而后,国共内争,实际管辖省界在一些地段有所盈缩,1954年后调整为现在的样子。
接下来陇东高原的归属就有点玄乎。因为陕西、甘肃两省在地理上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陇山-六盘山。回溯历史,陕甘分置是清康熙年间(1663年)的事情。那时,满清在西北的统治还未稳固,有必要分省,加强控制。现在,坊间的看法是两省职能有侧重,甘肃战略前线,陕西战略后方。1928年前的甘肃省地缘版块,包括通西域的河西走廊、进入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监视蒙古高原的银川平原、西出关中北线萧关道所在的陇东高原(包括固原)、丝绸之路陇关道所在的陇西高原。显而易见,陇东、陇西与陕西腹地联系紧密,而这两块划归甘肃省,保证了整个甘肃省前线属性不变异,防止出现又一个“西夏”,以及前线地理构成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纵深。
其实,“前线尽量保持完整饱满,后方拥有’龙脉级’的膏腴之地”,这一地缘组合理论,可以解释19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省界调整,以及1980年代定型的兰州、北京、沈阳三大军区的设置。
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境省份都是越划越大,而后方分别是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至于兰州大军区范围内,陕甘两省足以支撑新疆的战备,特别是祁连山南通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笔者猜测新疆未来十年的区划调整,省一级不会拆分;而生产建设兵团整体转制(不是撤销)的可能性增大,能建政的团场群联合设县市,不足以建政的零散团场改为经济组织;喀什、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州的建制肯定会有大变化。说到十年后内蒙有没有可能分省,主要看俄国是否继续衰落。如是,可以分呼伦贝尔、兴安盟建置兴安省。不过俄国国势反弹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俄国利大于弊。当然,不排除中国逆势而上的可能性,比如“十万八旗干掉百万明军”的诡异事情发生。
这里扯远一点,关于未来甘肃、宁夏两省的区划走向。鉴于二十年后,民族、宗教问题已经不再突出。宁夏可以直接改直辖市。或者陇、夏重组,宁夏并入甘肃,建陇右省;河西走廊分出,置新甘肃省,并划入内蒙阿拉善盟。这个关键的契机,不妨是居延海的复现或者外蒙古的回归。
再掺入一段私货,对于伊斯兰教的人群要重民族(血统上),轻教规;对于喇嘛系的人群要重教统,轻族属(文化上)。

3.3. 南界
陕西省界争议最大的无疑是陕南。从秦汉至宋,秦岭南北一直分属于两个一级政区。元时为加强统治,将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今汉中、安康)划入陕西行省,使四川无险可守,并沿袭至今。而事实上,汉中的地理、人文更接近于四川,虽经陕西的多年管辖,但和关中、陕北存在着明显差异,不但自然景观大为不同,区域内许多县治的语言也属于西南方言,主食亦从面转为了米。元朝版的陕西行省,一反“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采用“犬牙交错”省际边界分配办法,打破了过去以山川河流为分界的自然地理区划。令很多历史地理学者对此唏嘘不已。
一些区划地理爱好者重划汉水流域,把陕南、鄂西北、南阳组合一省。这个“省”包含七个地理单元:汉中盆地、汉泉汇流区、安康盆地、上庸盆地(含镇坪县)、丹江口水库区(含淅川县)、襄阳盆地、南阳盆地。由这些地理名词,就可以看出这一地域是盆地峡谷等地理次单元的串联。
汉中盆地直接沟通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从春秋战国起就演绎一幕幕绵延不绝的血火奇情。
安康盆地连同他的上下游,总体上看是一个峡谷地带,在现代的优势是水电梯级开发,但是仍旧很难诞生大级别的农业区和地缘中心。
丹江口水库区在古典时期,有三个地缘中心。分别是“丹淅之会”的古丹阳(今淅川县境内),丹江口上游的的古均州,堵河口上游的古郧县。很不幸,汉水中游干流依然是个峡谷地带。所以,城镇不会建在支流汇入、水势陡涨之地,因为容易水淹;通常会建在汉水干流河道拐弯、水流减缓的一处,便于航运,如果河岸之上拥有一块较大的平地就更完美了。1973年竣工的丹江口水库淹没了古代,开辟了现代。如同汉泉汇流区的情况,大型土木工程改善了板块内部的地缘结构。半河道半湖泊型的水库连接了边远地带,比如淅川县毫无例外的归入。水库旁边的襄渝铁路、汉丹铁路分别催生了十堰市和丹江口市。唯独南水北调工程不好说,比照环京津现状,调水工程虽然加重了丹江口水库的战略价值,但是对于地缘价值方面削减可能大于增益。
上庸盆地自古典时期就是这一地域最弱的一块,它据有绝大部分堵河流域以及南河上游流域。看看他四周的山脉。南面横亘着神秘险峻的神农架,古代神农传说和现代“野人”故事,凸显了此地历来的边远状况。1970年,神农架建立了中国大陆唯一正式县级行政建制的自然保护区。西面是大巴山主脉的大山结地带。最有名的是北面的武当山,分隔了汉水中游干流(现代的丹江口水库)和大型支流堵河中上游。武当山脚下匆匆而过的汉水,带来了人间仙气;然后由勘破万物红尘的张三丰在山顶聚仙气会太极,生八卦证两仪。东端的荆山山势最小,却完全断绝了上庸盆地突破大山包围的可能性。
未来郧阳地区的走向,绝对不可能复制工业化时代的老路。除了承袭秦巴山地的通道作用,武当山地独立发展不可避免,丹江口水库区域统合也是大势所趋(这与调水无关)。
襄阳盆地和南阳盆地其实在地理结构上是一个单元。因为宛城、邓邑(樊城,此处亦借指襄阳城),一南一北两个地缘中心,历史上往往分成两块。明清两代,“使之无险无塞”的理由,依然成立。所以,一盆分两地的格局延续至今。例外是在东汉,荆州及南阳郡的行政区划,大大加强了都城洛阳的拱卫纵深。
在古典时期,上述七个地理单元的中间四个,大多数时候的角色是首位和末二位的缓冲区。而这首尾三个相对强者的背后分别是关中、江汉、河洛等更高级别的地缘版块。
总之,汉水中上游没有建省是一个理性选择。他在地理上仅靠航运条件不佳的汉水串联,地缘上又有三个绝对强势版块的长期博弈,未来建省的可能性不大。

3.4. 局部
大的地理单元说完,接下来细说局部。
府谷之所以成为陕西省最北端,突入内蒙,仅仅以气候、长城等因素解释不充分,因为忽略了黄河对岸。假设府谷遭到攻击,援军除了神木,保德也必须计算在内;河曲的作用是翼蔽府谷、屏障保德。府谷今界的北部线,有个北向的突出部。比照山川河流地图,其实是垦荒农民沿着皇甫川推进的路线,同样窟野河是神木县西向突出部的垦荒推进桥头堡。在1930年代前期的民国地图上,府谷北部界线一直北进到库布奇沙漠南缘,是清末准格尔旗放垦的连锁效应。19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今准格尔旗开垦地已经全部在中共晋西北根据地的掌控之中,包括黄河沿岸山西河曲县移民的开垦地。1949年后,整个准格尔旗全部划归绥远,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靖边段陕蒙界多次跨越无定河,想象当年农牧之争定是不弱。据靖边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靖边县北境已经越过长城六十华里。今界更是把统万城囊括在内。1954年,靖边县的巴兔湾划给乌审旗。从此,靖边段陕蒙界不再变动。联想到横山县、榆阳区、神木县陕蒙界,今界比1930年代的民国沙丘界向西拓展。笔者能想到的理由是拜当年“陕甘宁边区”所赐,国民政府陕北统治区亦尽可能保留县分,划部分蒙旗地补之 。1949年之后整理县属,蒙旗地随属陕北,所以此段陕蒙界溢出沙丘界。
定边县是陕西省的一个大型突出部。把它划入陕西的理由是为了保持白于-横山山脉的完整性。北宋时,宋夏边界在白于山顶,西夏军常常越过山脉缺口,深入宋境劫掠。明时,在白于山前修长城,与“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异曲同工。三边长城,被突破一段,则全线崩溃。这里顺便再提一下“盐定环扬水工程”。这个工程极大的拉近了三个县的心理距离,因为淡水资源无疑是干旱地区的首要资源。围绕渠水的合作或者博弈,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流的动力。然而,干旱气候不变,地广人稀的状态也不会变,最终不会达到改变省界的地步。历次省界变动中,盐池县划给宁夏省的理由是离银川近,而环县归入甘肃省的理由是为了保持泾河川道东支的完整性。
泾河流域的陕甘省界沿袭了北宋时邠、宁、泾三州州界(这个理由也适用于解释环庆段陕甘界,时间上看是沿袭明朝府卫界更准确一些)。邠州入陕,它离西安最近,地势也最低,最关键它是泾河川道汇集点,牵连了整个陇东高原。
陇山渭河峡谷,又叫宝鸡峡,南岸全部归甘肃,北岸悉数归陕西。这样划界,全因是宝鸡峡走向不是正东,而有些偏南。现代,陇海铁路走北岸、310国道沿南岸,绝不跨河,严格体现了这种分野。2009年通车的天宝高速公路天水段,线路走向避开宝鸡峡,在秦岭山中穿越,加强了天水境内秦岭主脉西段—小陇山南北麓山区的联系。
唐宋时,凤州是军事重地。元明清三代,定都于北京,不再直接把四川盆地作为后方,凤州的战略价值大大下降。凤州撤销拆分,本部(留坝县尚未分置)因散关-褒斜联络道划给汉中,两当、徽县自立或归秦州。如此做大秦州、汉中,意在牵制秦川、蜀中。明朝的州府区划最能体现这点。从此,散关道逐渐湮没,直到宝成铁路开通,大致才可看出当年的道路走向。宝成铁路建设的最大后续效应,是导致古凤州两部分的归属南北易位。1960年宝鸡“并县大跃进”时,凤县转归宝鸡。1985年天水地改市,徽当改隶陇南。至此,陇南地区最大的盆地,徽成盆地归于一体,而两当县进一步边缘化。是否可以考虑小陇山南段一体化呢?
宁强县突出部的根部是阳平关镇,顶端是青木川镇、广坪镇。这里西南斜向一条地质断陷峡谷,虽有统一的断层结构,局部上又不连续。所以,河流仍旧依山势海拔南北纵流,但不妨碍陆路横向交通。青木川、广坪两镇的行政区划轮廓和公路交通线体现了这点。既然,散关道的支撑点--阳平关划归宁强,连带整个突出部归宁强县,入陕西省。
商南县的情况与宁强类似。丹淅峡谷是商丹盆地的延伸,也是一个地层断陷构造,丹水、淅水纵切而出,武关道(商於古道)却横贯其中。所以,商南县虽然在武关外,陆路连通两头,商州和南阳。空间距离上商州近得多,自然联系便利一些,归入陕西合理一点。
白河、郧西两县都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汉水弧线峡江走向、郧西断陷峡谷构造,再加上安康、郧阳方位,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白河归陕西,郧西归湖北。
镇坪县在大巴山主脉大山结以东,地理上属于堵河流域,上庸盆地。或许给汉中留一条巫山泉盐的输入通道是很好的入陕理由。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3-13 15:52重新编辑 ]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3-02
4.    结语
陕西省似乎跟“三”有缘。地理上,三种地形,三类气候。人文上,陕北融合着粗犷的游牧基因,关中坚持以铁杆的农耕文化,秦巴蕴涵有灵动的山地气质。关中盆地历来冠以“三秦大地”。秦巴山地现在还划分为三个地级政区。陕北高原如果严格按流域划分,不妨是鄜、延、榆三家。
不多不少,三种迥然不同的品质组合。在六百年前,也许是形格势禁,心远地自偏;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难道不能再现融合而豪放的盛唐时光。诚然,工业革命缩短了各地空间距离,信息时代拉近了人们心理距离,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区差异。但是,人的因素反而越来越难以框定,义乌的崛起就是明证。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得出自然资源禀赋作用弱化的结论。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尽可以摆弄“真假”古董,迎合文化旅遊等绿色产业。然而,囿于此,耽于东联西拓,如何“兴丝路,新思路”?

5.    后记
这篇文章从春节前开工,到今天完成初稿。没想到,花了两个月时间,而且省略很多计划中的内容,已经洋洋洒洒两万余字,下篇更是想想头疼,没心思写了。
当初,本文动笔完全是受了一篇天涯网帖《地缘看世界》的触动,甚至有部分观点直接借鉴了网帖。这里表达一下《地缘看世界》作者的景仰之意。当然,也要祈祷《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编,谭其骧大师,千古永存。最后,祝愿xzqh.info/bbs与《方舆》,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所有资料来自网络,欢迎挑错拍砖。
陕西省地理地缘和行政区划的关系杂谈 - V1.4.rar (345 K) 下载次数:195   修订版1.4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6-14 14:35重新编辑 ]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3-02
萧老大好久不见,到北京时候要和我联系。
感谢投稿!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6-21
就这一个上篇,我排出了14页以上,还没有配图。
每期只有48页,这篇文章至少要拆成2部分才能放到网刊。
我尝试着删减,发现很困难。
这篇文章配上图表,就成了一本书了。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6-22
无形老大,因为5万千瓦的电站划分标准、安张铁路规划、西咸新区改版,文章内容有修改,最新1.4版。删吧,私货之类全删掉。诸如,黄土高原山脊公路、渭北旱腰带成因、商洛地形雨的利弊,就不放进去了。
图我收集了一些。老大需要的话,发消息给我。这里向renmin网友打招呼,帖子中用了你的图。
[ 此帖被萧望岳在2011-06-22 11:31重新编辑 ]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6-22
文章太长,不适合网刊读者阅读。
我建议内容削减到30%以下。
你能给个删节版吗?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6-22
回 9楼(无形) 的帖子
那把第三部分陕西省界单独拿出来改写一下,可行?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6-22
我看行,地理环境简述一下,不带图片是4页的篇幅,能控制在6页以内,比较合适。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7-15
修改意见稿
陕西地理和区划关系杂谈
萧望岳

1.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陕西省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其境内。全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陕西省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东西。整个陕西省从北到南可以分为三块,陕北高原、关中盆地、陕南山地三个地形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盆地面积391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2.省界与区划
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陕西分省,东为陕西,西为甘肃。陕西省以明朝时的延安、西安、凤翔、汉中四府和榆林一卫组成,奠定了今日陕西的基本境域。
2.1.东界
陕西省东部边境——晋陕黄河峡谷、潼关,两千年前就确定了。
黄河晋陕大峡谷,北起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河津市禹门口,全长725公里。此段黄河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者,仅30至50米。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尽管它的流域面积仅及黄河的15%。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冲决,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其中又以禹门口以上的龙门峡最为壮观。
黄河出龙门,进入宽谷地带,接纳汾河、渭河,撞上秦岭,转身向东,成就另一段峡谷和关山,即三门峡、函谷关和崤山。
在历史时期惟一的变数,仅仅是今大荔县境内黄河河道变迁,和潼关(前身即函谷关)关址的迁移。
2.2.西界
笔墨官司少的是陕蒙界线。原因很简单,气候地理因素决定了一条农牧业分界线。但是,具体的划界,则更多是政治因素。从明朝的陕西省来看,这条省界从初始的长城沿线向内蒙方面大大推进。明朝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长城内草原全部募民开垦。清初康熙年间,有限放垦长城外的封禁地,迨至清末光绪年间全面开禁,垦荒农民迅速推进到沙丘边缘,甚至把陕北-鄂尔多斯高原的标志——统万城也给占了。及至1930年代,按实际管辖勘定出一条沙漠边缘、沙丘草滩为地貌的省界。而后,国共内争,实际管辖省界在一些地段有所盈缩,1954年后调整为现在的样子。
以下谈陇东高原的归属。因为陕西、甘肃两省在地理上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陇山-六盘山。回溯历史,陕甘分置是清初(1663年)的事情。那时,满清在西北的统治还未稳固,有必要分省,加强控制。现在,坊间的看法是两省职能有侧重,甘肃战略前线,陕西战略后方。1928年前,甘肃省的地缘版块可分为:通西域的河西走廊、进入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监视蒙古高原的银川平原、西出关中北线萧关道所在的陇东高原(包括固原)、丝绸之路陇关道所在的陇西高原。显而易见,陇东、陇西与陕西腹地联系紧密,而这两块划归甘肃省,保证了整个甘肃省前线属性不变异,防止出现又一个“西夏”,以及前线地理构成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纵深。
其实,“前线尽量保持完整饱满,后方拥有‘龙脉级’的膏腴之地”,这一地缘组合理论,可以解释19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省界调整,以及1980年代定型的兰州、北京、沈阳三大军区的设置。
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境省份都是越划越大,而后方分别是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至于兰州大军区范围内,陕甘两省足以支撑新疆的战备,特别是祁连山南通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笔者猜测新疆未来十年的区划调整,省一级不会拆分;而生产建设兵团整体转制(不是撤销)的可能性增大,能建政的团场群联合设县市,不足以建政的零散团场改为经济组织;喀什、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州的建制肯定会有大变化。
进一步,关于未来甘肃、宁夏两省的区划走向。鉴于二十年后,民族、宗教问题已经不再突出。宁夏可以直接改直辖市。或者陇、夏重组,宁夏并入甘肃,建陇右省;河西走廊分出,置新甘肃省,并划入内蒙阿拉善盟。
2.3.南界
陕西省界争议最大的无疑是陕南。从秦汉至宋,秦岭南北一直分属于两个一级政区。元时为加强统治,将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今汉中、安康)划入陕西行省,使四川无险可守,并沿袭至今。而事实上,汉中的地理、人文更接近于四川,虽经陕西的多年管辖,但和关中、陕北存在着明显差异,不但自然景观大为不同,区域内许多县治的语言也属于西南方言,主食亦从面转为了米。元朝版的陕西行省,一反“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采用“犬牙交错”省际边界分配办法,打破了过去以山川河流为分界的自然地理区划。令很多历史地理学者对此唏嘘不已。
一些区划地理爱好者重划汉水流域,把陕南、鄂西北、南阳组合一省。这个“省”包含七个地理单元:汉中盆地、汉泉汇流区、安康盆地、上庸盆地(含镇坪县)、丹江口水库区(含淅川县)、襄阳盆地、南阳盆地。由这些地理名词,就可以看出这一地域是盆地峡谷等地理次单元的串联。
汉中盆地直接沟通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从春秋战国起就演绎一幕幕绵延不绝的血火奇情。最让人称道的,自然是那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借助散关、褒斜及联络道(连云道、沮水道),直接逆转了楚汉争霸的形势。
安康盆地连同他的上下游,总体上看是一个峡谷地带,在现代的优势是水电梯级开发,但是仍旧很难诞生大级别的农业区和地缘中心。
丹江口水库区在古典时期,有三个地缘中心。分别是“丹淅之会”的古丹阳(今淅川县境内),丹江口上游的的古均州,堵河口上游的古郧县。很不幸,汉水中游干流依然是个峡谷地带。所以,城镇不会建在支流汇入、水势陡涨之地,因为容易水淹;通常会建在汉水干流河道拐弯、水流减缓的一处,便于航运,如果河岸之上拥有一块较大的平地就更完美了。1973年竣工的丹江口水库淹没了古代,开辟了现代。如同汉泉汇流区的情况,大型土木工程改善了板块内部的地缘结构。半河道半湖泊型的水库连接了边远地带,比如淅川县毫无例外的归入。水库旁边的襄渝铁路、汉丹铁路分别催生了十堰市和丹江口市。唯独南水北调工程不好说,比照环京津现状,调水工程虽然加重了丹江口水库的战略价值,但是对于地缘价值方面的削减作用更可能大于增益。
上庸盆地自古典时期就是这一地域最弱的一块,它据有绝大部分堵河流域以及南河上游流域。看看他四周的山脉。南面横亘着神秘险峻的神农架,古代神农传说和现代“野人”故事,凸显了此地历来的边远状况。1970年,神农架建立了中国大陆唯一正式县级行政建制的自然保护区。西面是大巴山主脉的大山结地带。最有名的是北面的武当山,分隔了汉水中游干流(现代的丹江口水库)和大型支流堵河中上游。武当山脚下匆匆而过的汉水,带来了人间仙气;然后由勘破万物红尘的张三丰在山顶聚仙气会太极,生八卦证两仪。东端的荆山山势最小,却完全断绝了上庸盆地突破大山包围的可能性。
未来郧阳地区的走向,绝对不可能复制工业化时代的老路。除了承袭秦巴山地的通道作用,武当山地独立发展已不可避免,丹江口水库区域统合也是大势所趋(这与调水无关)。
襄阳盆地和南阳盆地其实在地理结构上是一个单元。因为宛城、邓邑(樊城,此处亦借指襄阳城),一南一北两个地缘中心,历史上往往分成两块。明清两代,“使之无险无塞”的理由,依然成立。所以,一盆分两地的格局延续至今。例外是在东汉,荆州及南阳郡的行政区划,大大加强了都城洛阳的拱卫纵深。
在古典时期,上述七个地理单元的中间四个,大多数时候的角色是首位和末二位的缓冲区。而这首尾三个相对强者的背后分别是关中、江汉、河洛等更高级别的地缘版块。
总之,汉水中上游没有建省是一个理性选择。他在地理上仅靠航运条件不佳的汉水串联,地缘上又有三个绝对强势版块的长期博弈,未来建省的可能性不大。
2.4.局部
大的地理单元说完,接下来细说局部。
府谷之所以成为陕西省最北端,突入内蒙,仅仅以气候、长城等因素解释不充分,因为忽略了黄河对岸。假设府谷遭到攻击,援军除了神木,保德也必须计算在内;河曲的作用是翼蔽府谷、屏障保德。府谷今界的北部线,有个北向的突出部。比照山川河流地图,其实是垦荒农民沿着皇甫川推进的路线,同样窟野河是神木县西向突出部的垦荒推进桥头堡。在1930年代前期的民国地图上,府谷北部界线一直北进到库布奇沙漠南缘,是清末准格尔旗放垦的连锁效应。19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今准格尔旗开垦地已经全部在中共晋西北根据地的掌控之中,包括黄河沿岸山西河曲县移民的开垦地。1949年后,整个准格尔旗全部划归绥远,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靖边段陕蒙界多次跨越无定河,想象当年农牧之争定是不弱。据靖边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靖边县北境已经越过长城六十华里。今界更是把统万城囊括在内。1954年,靖边县的巴兔湾划给乌审旗。从此,靖边段陕蒙界不再变动。联想到横山县、榆阳区、神木县陕蒙界,今界比1930年代的民国沙丘界向西拓展。笔者能想到的理由是拜当年“陕甘宁边区”所赐,国民政府陕北统治区亦尽可能保留县分,划部分蒙旗地补之。1949年之后整理县属,蒙旗地随属陕北,所以此段陕蒙界溢出沙丘界。
定边县是陕西省的一个大型突出部。把它划入陕西的理由是为了保持白于-横山山脉的完整性。北宋时,宋夏边界在白于山顶,西夏军常常越过山脉缺口,深入宋境劫掠。明朝时,防线推进到白于山北麓,并在此修筑长城,与“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异曲同工。三边长城,被突破一段,则全线崩溃。这里顺便再提一下“盐定环扬水工程”。这个工程极大的拉近了三个县的心理距离,因为淡水资源无疑是干旱地区的首要资源。围绕渠水的合作或者博弈,很大程度上也是交流的动力。然而,干旱气候不变,地广人稀的状态也不会变,最终不会达到改变省界的地步。历次省界变动中,盐池县划给宁夏省的理由是离银川近,而环县归入甘肃省的理由是为了保持泾河川道东支的完整性。
泾河流域的陕甘省界沿袭了北宋时邠、宁、泾三州州界(这个理由也适用于解释环庆段陕甘界,时间上看是沿袭明朝府卫界更准确一些)。邠州入陕,它离西安最近,地势也最低,最关键它是泾河川道汇集点,牵连了整个陇东高原。
陇山渭河峡谷,又叫宝鸡峡,南岸全部归甘肃,北岸悉数归陕西。这样划界,全因是宝鸡峡走向不是正东,而有些偏南。现代,陇海铁路走北岸、310国道沿南岸,绝不跨河,严格体现了这种分野。2009年通车的天宝高速公路天水段,挤不进宝鸡峡,因而在秦岭山中穿越,特别强悍的是两跨黄河—长江分水岭,从而大大加强了天水境内秦岭西段—小陇山山区的内外联系。
唐宋时,凤州是军事重地。元明清三代,定都于北京,不再直接把四川盆地作为后方,凤州的战略价值大大下降。凤州撤销拆分,本部(留坝县尚未分置)因散关-褒斜联络道之连云栈道,划给汉中,而两当、徽县自立或归秦州。如此做大秦州、汉中,意在牵制秦川、蜀中。明朝庞大的巩昌府、汉中府区划最能体现这点。从此,散关道(陈仓道)逐渐湮没,直到宝成铁路开通,才大致看出当年的道路走向。宝成铁路建设的最大后续效应,是导致古凤州两部分的归属南北易位。1960年宝鸡“并县大跃进”时,凤县转归宝鸡。1985年天水地改市,徽当改隶陇南。至此,陇南地区最大的盆地,徽成盆地归于一体,而两当县进一步边缘化。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小陇山南段的一体化呢?
宁强县突出部的根部是阳平关镇,顶端是青木川镇、广坪镇。这里西南斜向一条地质断陷峡谷(如果我没搞错的话,这也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一段,这个断裂带造成了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虽有统一的断层结构,局部地形上却不连续。所以,河流仍旧依山势海拔南北纵流,但不妨碍陆路横向交通。青木川、广坪两镇的行政区划轮廓和公路交通线体现了这点。既然,散关道的关键支撑点--阳平关划归宁强,连带整个突出部归宁强县,入陕西省。
商南县的情况与宁强类似。丹淅峡谷是商丹盆地的自然延伸,也是一个地层断陷构造。发源于秦岭主脉的丹水、淅水纵切而出,武关道(商於古道)却首尾横贯其中。所以,商南县虽然在武关外,但有陆路直接连通两头,即商州和南阳。空间距离上商州要近得多,自然联系便利一些,归入陕西合理一点。
白河、郧西两县都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汉水弧线峡江走向、郧西断陷峡谷构造,再加上安康、郧阳方位,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白河归陕西,郧西归湖北。
镇坪县在大巴山主脉大山结以东,地理上属于堵河流域和上庸盆地。或许给汉中留一条巫山泉盐的输入通道是很好的入陕理由。
3.结语
陕西省似乎跟“三”有缘。地理上,三种地形,三类气候。人文上,陕北融合着粗犷的游牧基因,关中坚持以铁杆的农耕文化,秦巴蕴涵有灵动的山地气质。关中盆地历来冠以“三秦大地”。秦巴山地现在还划分为三个地级政区。陕北高原如果严格按流域划分,不妨是鄜、延、榆三家。
不多不少,三种迥然不同的品质组合。在六百年前,也许是形格势禁,心远地自偏;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难道不能再现融合而豪放的盛唐时光。诚然,工业革命缩短了各地空间距离,信息时代拉近了人们心理距离,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区差异。但是,人的因素反而越来越难以框定,义乌的崛起就是明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得出自然资源禀赋作用弱化的结论。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尽可以摆弄“真假”古董,迎合文化旅遊等绿色产业。然而,囿于此,耽于东联西拓,如何“新思路、兴丝路”?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7-15
没意见。老大威武。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7-16
深度~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7-17
删改是为了便于阅读,毕竟不是陕西专题,如果陕西专题,可以全文刊登。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7-18
很好 很好!心有戚戚
那个 地缘看世界 我也要看看
稳省调市合镇建区,拆地废县下乡聚社;省市区社动态均衡,减层增幅政通效达;
区域聚落实虚演进,层幅调适自有动能;适域设市放权自治,都市镇社简法自然。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7-19
大巴山主脉及其支系丛集的山结,正好是鄂渝陕的交界地带,建置了城口、巫溪、平利、岚皋、镇坪县和竹溪县。
----------------------------------------------------------------------------------------------------------

应该是‘川陕鄂渝’的交界地带,除了上述区县外,四川万源、宣汉、通江,陕西紫阳、镇巴、汉阴,重庆开县北部,湖北竹山,都属于这个范畴。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7-19
安康至万州直线距离穿山最近,但一向绕道而行。加上安康、万州没有长安的地位,先民也就没必要开栈道了,即使现代开辟穿山铁路的可能性也不大。反倒,处在东面的几县境内能找到南通、北进和东下的通道。
-------------------------------------------------------------------------------------------------

万州与达州到安康的距离都差不多,只是达州有便捷的陆路交通,万州也规划了高速公路与铁路。

万州—开县—城口—岚皋—安康

达州—宣汉—万源—紫阳—安康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7-19
回 18楼(首长) 的帖子
关于这一段,看下载文件吧。有安张铁路规划的描述,修正了“引文”。达州—宣汉—万源—紫阳—安康一线,依稀与当年的荔枝道重合吧。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09-16
我自己是陕西人,但不怎么了解陕西的地理和行政,学习了,感谢!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2-02-19
回 5楼(萧望岳) 的帖子
拜读了,看着还以为是“鄙视抢沙发的”写的那,不瞒您说我也是楼主的忠实粉丝原来也是受楼主的影响呀,嘿嘿······写这个得两个月呀,要这样,“地缘看世界”的楼主简直是大才呀!
眼前都是高手······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3-03-06
好详尽啊~~

拜读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3-03-07
鄙视抢沙发的乃高人,楼主也算是了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3-03-24
真是一篇醍醐灌顶的好文。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