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收站”转过来:
走出市镇设置的误区 把设市的机会下放给发展特别好的小城镇----周一星
自从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的乡改镇、县改市、市带县,大面积的县级市升地级市以来,我就认为中国市镇设置的制度已经走入了误区。最近,又大面积的推行地区改市以及大城市兼并周围所辖的县或县级市,改设为区,如此下去,中国的市镇设置将愈来愈混乱。从为什么要区别城乡和为什么要设置城镇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来说,中国几乎与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不同,即中国的"市"早就已经不等于"城市",中国的"镇"早就已经不等于"城镇"。中国的"市"和"镇",实际上是以城镇为核心、以乡村空间为主体的城乡的混合体。几乎我国所有见诸文字的关于"城市"的数据资料,都不代表真正的城市而只是一个广阔的区域。
我主张"切块设市",但不排斥在某些发达的地方,如苏州与吴县、无锡与锡山、常州与武进等应该采用"整县设市"的模式,这些情况应该是少数,要因地制宜。我也理解政府之所以采取现行体制的所有理由。例如,为了避免地市机关、市县机关、乡镇机关同驻一地所带来的矛盾;为了避免行政机构重叠、行政编制太大等等。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通过改革政府职能,淡化行政等级,大力精简公务员数量等办法来解决。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奇怪的是,我们在市镇设置方面,行政等级却愈来愈复杂,传统的行政体制不是淡化了,相反是强化了;"官本位"不是弱化了,而是强化了。追根溯源,可能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才造成了目前这样与大形势很不协调的状况。此外,我们忽视了目前市镇行政范围远远大于市镇实体范围带来的消极作用。如,城乡概念的混淆,城乡统计和城乡基本国情的不清,各地大手大脚的用地,各种建设项目的分散布局以及带来的高成本和低效益,领导管理水平的不适应等等。总的说,是弊大于利,而不是利大于弊。
普遍认为,"设市"、"设镇"和行政升格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此,我无法否认,也无法肯定。也许有这个作用!如果从有利的方面出发,我认为中国对设市不必太吝啬。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快13亿人的大国,设10000个市也不多。但是按照现在的设市模式,发展到极致,消灭全国现在还有的1671个县,全部设为市,加上截止到2000年底已设的663个市,我国的"市"最多也就是2334个。这几年随着县改区和县级市改区,市的数量还呈略减之势。如果不算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的辖县,单单在"市长"领导下的人口(可以叫"市民"吗?)已经超过全国人口的73%;如果包括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的辖县,也就是说在大小市长管辖下的人口已经超过全国人口的90%。我国几乎全部的人口都在"市长"的领导下!而2000年最新的城镇人口统计表明,我国的城镇人口才占全国人口的36.09%。如果设市真能带动经济发展,我们能不能改变设市模式,把设市的机会下放给数以千计的那些"货真价实"的、并且已经真正成为"城市"的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