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737阅读
  • 34回复

[台湾其他]1991年臺灣公務員高普考各省區定額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qq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6-05-09
看這兩張圖,就知道臺灣本地人為什麼過去很少考公務員,還有國民黨怎麼保障它的「高級外省人」特殊集團。
臺灣本地人以87%的人口比例,只分配2-4%的高普考公務員錄取比例。
1966年



1992年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6-05-10
当时的台湾的中央政府是站在全国的高度,现在天朝的公务员也总不能都是京兆府的吧。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6-05-15
前期合理,后期应降比例,每省至少一名作象征意义。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6-05-18
拉回本帖。1992年废止高普考省籍歧视。最后一届录取的人现在
快50岁了。最慢再15年,就成历史遗迹了。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6-05-20
外蒙古居然分了8个名额!不知92年以前在台湾的外蒙古籍人有几个(内蒙诸省的蒙古族不算)。
--
1980年人口普查,外蒙489,西藏66
[ 此帖被hqq在2016-05-21 11:4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7-04-13
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办法来实行的,实际上有变通办法,人家也不傻。6楼资料原文已经载明,自民52起,每年高普考录取员额中,台湾籍的都超过70%。
只能说为了维持roc大中华法统,中央层级倾向全国各省都参与,忽略了人口比例,给现实政治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党国权贵为了维持自己统治地位和特权待遇,在国大、行政院、立法院等中央层级机关长期限缩本省人发展空间与发言权(最有名者当属万年国代、万年立委,貌似是直到90年代才出现本省人行政院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本省人资本力量日益雄壮,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也日益要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政策发言权,以便为资本的继续发展保驾护航,以致于80年代民间出现要求设立按人口分配议席的第四国会(前三是国大、立院、监院),然后这两个立场对撞了。
[ 此帖被magiu在2018-11-04 17:5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7-04-13
回 wangkan2001 的帖子
wangkan2001:我的台湾朋友都说军公教是台湾的毒瘤。 (2015-03-21 09:30) 

教職主要是從師範體系出來,這個並沒有省籍配額限制。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7-04-13
回 南岭孤侠 的帖子
南岭孤侠:2000年的和平政权交接的确是民主奇迹! (2015-03-21 12:13) 

不奇蹟啊
因為軍隊基層全都是台灣人,排級以下幹部和士兵都是台灣人
如果高階將領想政變,馬上就被拉下台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7-04-13
>>1962年全國高考尚未修法進行「加倍錄取」前,臺籍考生在臺灣省高考與全國高考錄取比為1,156比404,可見臺灣省高考及格即錄取的吸引力相當大。<<

所以說"外省人衙門"的說法其實不能算是很正確
應該說外省人占優勢的政府比較符合事實
我的看法是國民政府是以它在北伐前的廣州或者抗戰時的重慶的情況作為思考邏輯
因為未來將會統領全國,所以說必須廣納五湖四海的人才
這才採取這樣的政策
只是結果是把流亡政府搞得很像殖民政府而惹起民怨

有的時候我會想
假設中日戰爭打得更久一點,例如說彼此僵持了70年之久
那麼蔣記國民政府是否也會四川化?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8-11-04
回 陸戰屋小步兵 的帖子
陸戰屋小步兵:>>1962年全國高考尚未修法進行「加倍錄取」前,臺籍考生在臺灣省高考與全國高考錄取比為1,156比404,可見臺灣省高考及格即錄取的吸引力相當大。<<
所以說"外省人衙門"的說法其實不能算是很正確
應 .. (2017-04-13 21:35) 

这个录取比是配额的某种反映吧,应该是报考比更反映吸引力。
很有趣的一点,马英九之前,有几十年台北市都是本省人市长呢,黄大洲,吴伯雄,杨金欉,林洋港,李登辉,等等,直辖市改民选后,才再次出现2个外省人市长。
那个假设,如果长期僵持,应该会西南化吧,抗战还在打的时候,军政学各界就已经在串联反蒋了,老蒋的力量也不像在台湾绝对优势那么大,所以应该不需要70年那么久,
[ 此帖被magiu在2018-11-04 18:15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