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生证券副总裁、民生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天津、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西安、苏州、合肥等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
缘何要增加一线城市,而且至少8个
至于为何要增加一线城市数量,管清友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偏低,有增加第一层级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内在需求,“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只有约5%。”,管清友如此说道。
其次,北上广深等第一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约2000万。按当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情况下,假定每个城市2000万人口,每个层级8000万人,根据皮普夫定律,每个层级均可容纳8000万人。若设置8个层级,需要1020座城市,共容纳6.4亿人,城镇化率也只有46%,并不能满足中国城镇化的需求。而如果一线城市增加到8个,第一层级城市承载人口1.6亿,即使用六个层级,共504座城市,就可以承载约9.6亿人口,占目前中国人口的69%。管清友认为,增加一线城市数量,可以明显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而且各层级城市数量的增加也更易于规模经济的发挥。
另外,管清友认为,城市定位的提升可以吸引资本、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的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城市融资成本更低,融资规模更大,可以更方便获得城市建设资金。
北上广深之外,谁是最合适的4个
虽然管清友提出中国有增加一线城市的内在需求,而且在北上广深之外,给出了9个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的名单,但其采用的考量指标中引入了房价指标,受到的争议很大,其有效性就受到了质疑。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就表示:“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主要是基于房价高。一线城市是房地产领域的说法,现在再提出至少还需要4个一线城市,基于房价考量划分并不科学。例如,温州房价曾经很高,按此划分温州也应该划为一线城市;但后来温州房价腰斩,你说温州是一线城市吗?”
肖金成同时表示:“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多个指标,比如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因此用‘城市竞争力’‘国际化大都市’等标准来定性比较权威,毕竟是经过了学术部门的研究。”
首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采用的“城市竞争力”。
中科院在2017年6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中,对全国289个城市竞争力指数进行考察,认为综合经济竞争力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天津,北京,苏州,武汉,佛山,南京,无锡。(不考虑港澳台)(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其次是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认定的“国际化大都市”。
该研究所分别在2002年和2011年进行了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研究,认定的我国十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天津、沈阳、南京、杭州。
最后是住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所提出的“国家中心城市”。
2010年2月,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
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
上述文件显示,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8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
此外,管清友认为:“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经济指标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而2017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来看,除了北上广深,还有天津、重庆、苏州、成都、武汉和杭州。(数据来源:各地区统计局)
还有,房产界一直有一个说法: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供需,长期看人口。人口数据是观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数据,人口直接决定了需求,影响供需基本规律,并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2016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十四个。(数据来源:各地区统计局)
从上述说提到的5个方面来看,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天津(5次)、武汉(5次)、成都(4次)、苏州和重庆(并列3次)最受各方认同。
(原标题: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外 另4个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