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位于东经107°18′~107°53′、北纬26°17′~26°37′之间。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无霜期长达270~301天。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县城海拔930米,县内最低海拔576米、最高海拔1862米。全县国土面积1222.2平方公里,辖4镇5乡、79个行政村、22.73万人,以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6%。
麻江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且兰县辖地。隋属宾化县。南宋置乐平平夷宣抚司和麻哈平蛮安抚司。元代设麻峡县。明、清设麻哈州,实行“土流兼治”。民国三年(1914年)废麻哈州置麻哈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麻江县。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县人民政府,隶属独山专区。1956年,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麻江交通便捷。县城西距省会贵阳市和龙洞堡国际机场109公里,东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40公里,南距黔南州府都匀市23公里,北距瓮福矿肥基地福泉市21公里。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县境。320国道、210国道和309省道在县内纵横,县、乡道路阡陌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贵州乃至我国大西南南下东进的咽喉要塞。
麻江物产丰富。这里是“中国蓝莓之乡”、“中国锌硒优质米之乡”、“中国红蒜之乡”。特别是蓝莓集多种功效于一身,有“美瞳之果”、“聪明之果”、“美容之果”、“健康之果”之美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是“健康水果之王”。出产的锌硒优质米富含锌硒元素及赖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食用后具有增强免疫能力、抗衰老、防癌等作用。出产的红蒜头大瓣粗,外型美观,香辣味浓郁,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并通过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麻江景观秀丽。东部长岭岗如屏似障,气势磅礴;南部丘陵起伏,连绵不绝;北部群峰争雄,难分伯仲;西部天生桥鬼斧神工,绚丽多姿。马尾河金流洞钟乳瑰丽,似宝窟仙境;龙头岩状若“龙头”,栩栩如生。老人坡形若翁妇并坐,若即若离;平田哨写字岩历经沧桑,古迹犹存。贵州八大古镇之一的下司镇,省级自然保护区老蛇冲、省级森林公园仙人桥,神奇的水落潭瀑布,极具山情水韵。
麻江风情浓郁。这里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有蜚声中外的铜鼓苗族农民画;有独具特色的瑶族蜡染,有令人称绝的布依刺绣,有别致精美的畲族挑花;有豪放潇洒的苗族芦笙舞,古朴粗犷的畲族粑糟舞;有芦笙节、爬坡节、牛王节和 “绕家革冬”、“仫佬年”等民族节日和下司酸汤鱼、草烧狗肉、农家野鸭等特色饮食;有铜鼓、摆仰苗族风情和偿班畲族、河坝瑶族风情。这里不仅是贵州省龙舟训练基地,还拥有“贵州惟一、亚洲最好、世界一流”的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时尚体育竞技在这里交相辉映,2007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民运会上,麻江男子龙舟队一举囊括龙舟项目8枚金牌;雅典奥运会冠军托尼、世界锦标赛亚军比罗特,曾经在这里一显身手;中国首枚皮划艇激流回旋世界杯金牌得主岑南琴、全运会男子单人皮艇冠军丁富学,从这里走向世界。
“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凯里城市经济圈和“大凯里”城市发展构想,坚持“优化壮大第一产业,提高增强第二产业,培育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四大基地一个中心”(即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优质工业加工基地和运动健身、特色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度假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物流中心)的目标,全面实施“六四一三”工程(即巩固扩大锌硒米、蔬菜、红蒜、烤烟、优质果品、优质畜禽“六大产业”,建强电冶、矿产品、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支柱”,抓好下司生态城开发,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平安麻江“三大建设”)。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6263万元增加到142395万元,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6557万元增加到15281万元,年均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3002万元增加到6842万元, 年均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9.6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5536万元增加到32615万元,年均增长15.7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49908万元和89465万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和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6元,年均增长13.15%。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3.22:31.12:35.65调整为2010年的27.63︰33.49︰38.88,产业结构由“三一二”转为“三二一”。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以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依托“两圈”(黔中经济圈、凯里城市经济圈)、建设“两城”(县城和下司生态城)、做强“两区”(碧波和谷硐工业园区)、打造“两带”(一是下司经龙山至宣威产业带,重点是发展以蓝莓、蔬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二是县城经贤昌至景阳、谷硐、坝芒产业带,发展蔬菜和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三大战略,实现新型工业大提高、城镇建设大推进、农业产业大发展、旅游和物流服务业大突破。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确保57亿元,力争6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力争18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力争4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60%以上;财政总收入确保完成6亿元,力争8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60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3倍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达到8亿元,力争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增长1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力争50%。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麻江必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迈上发展快车道,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