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She
:其实从清国时期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多,县下机构就越来越发达了。先是清国把县分成了少则两三个、多则数个(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的分县(巡检司、县丞等),然后到了20世纪,正式设立县辖区。这些县下分区的平均人口规模一直维持在上万人到数万人之间。
(2015-07-23 15:24)
现在才想起自己原来的这个帖子。
稍微修正一下法郎说的,大清国的情况当是有误,可能是你误读了网上一篇广东巡检司分布的论文。长三角的县丞还是以驻在县城为主的,因为清代长三角的县并不大,县丞分驻的情况有,但不算主流。
而且江苏省的做法是分县,雍正时就因为人口众多、赋税充足,把苏南的县分了个遍。
而浙江的县在明代已经分了好几批。
而且,县丞一般只有一个(偶有两处但很少见),巡检司确实有多个。但是清代的巡检司主要是继承自明代,而且实际上已经把明代的巡检司进行了大肆裁撤,数量上比明代少了巨多。
清代巡检司减少的原因,除了裁撤,还有一个,其实就是被提升为县。比如清末河北省北部的隆化县(宣统年间设),就是将丰宁县的皇姑屯、郭家屯2个巡检司合设的。
清代有独立驻地的县丞、巡检司,其后续的发展就是民国的县佐、设治局。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县的辅佐官,发展的好,就可以提升为县。与现在接近的,应该是各种县级副县级的管委会。
清代河北省的巡检司,独立驻地的县丞,不少确实在清、民国、共和国以后变相成了县的。